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精)/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医生、将军、教练、家具设计师、音乐家、演员、汽车销售员等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故事,这些人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让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在塑造、管理以及培养潜意识反应上所下的工夫。瞬间决断力并非是落在少数人头上的鸿运,而是一项人人都能够自行培养的技能。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精)/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编著。

内容推荐

不管是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还是脱口而出的想法,都不是随机事件。不管是快速约会的一见钟情,还是头脑发热的浪漫,都不是年轻气盛。我们在一眨眼之间做出的决定,比三思而后行,或许更具大师级的水准。只是,直觉背后的内涵,远比表象来得深刻。

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决策能力令人称绝?在本书中,格拉德威尔阐述并解答了这些问题。他通过多样化的个案,诸如快速约会的过程、流行音乐的运作以及无辜黑人遭警方枪杀的疑案,彰显了一项重大发现:人们在一眨眼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远比表相来得复杂。

格拉德威尔援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影响决策优劣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能够快速处理多少信息,而是在于我们全神贯注的专注力。格拉德威尔在各个例证之间纵横挥洒,再度展现了他的精湛才华。他告诉我们在家庭关系、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成为更成功的决策者。《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精)/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将令你有柳暗花明之感,从而改变许多成见与做法,更让你对“直觉思维”的了解迈入新的境界。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精)/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编著。

目录

序言 别扭的雕像

 1.多快好省

 2.人体计算机

 3.一个不同但更好的世界

第一章 薄片理论:小知识,大不同

 1.爱情实验室

 2.婚姻与摩尔斯电码

 3.蔑视的重要性

 4.寝室的秘密

 5.倾听医语

 6.一瞥的力量

第二章 潜意识密室:瞬间决断的秘密

 1.诱导行为

 2.叙事的弊端

第三章 沃伦·哈定假象:我们为何会对高挑黝黑的俊男倾心

 1.薄片法之阴暗面

 2.黑白肤色的瞬间决断

 3.关爱顾客

 4.寻找冤大头

 5.想想马丁.路德·金

第四章 保罗·范·里佩尔之大获全胜:为白发行为定框架

 1.波斯湾之晨

 2.即兴表演的框架

 3.危险的自我分析

 4.急诊室的危机

 5.宁缺毋滥

 6.千年挑战之第二回合

第五章 肯纳的窘境:如何了解人们的需求

 1.第一印象可信吗

 2.百事可乐大挑战

 3.盲人指路

 4.死亡之椅

 5.专业的禀赋

 6.唱片公司的做法真差劲

第六章 布朗克斯区的七秒钟:心智解读的精妙艺术

 1.三个致命错误

 2.心智解读理论

 3.你的表情无处可藏

 4.男人、女人和电灯开关

 5.与狗争吵

 6.有限的白色空间

 7.我的脑袋里有什么东西告诉我:先别开枪

 8.惠勒大街上的悲剧

结尾 用眼睛倾听:《眨眼之间》教给我们的箴训

 1.古典音乐界的变革

 2.小小的奇迹

致谢

试读章节

沙利文写道:“自从两人见面时起,多尔蒂就一直在心中暗想:哈定可能是个‘好总统’胚子。有时,他会不经意地说哈定是个‘好看的总统’胚子——这才是大实话。”1920年夏天,哈定参加共和党全国大会,在6名候选人中排名老幺。而多尔蒂却不以为意,他预测,代表大会将会因无法从排名最高的两名候选人中定下胜出者而陷入僵局,会议代表们则会因此被迫另谋人选,到了那刻不容缓的关头,除了这位散发着亲和力和庄重之气、极具总统风范的候选人之外,会议代表们到哪去找更加合适的人选呀?工作日一大早,在芝加哥黑石酒店烟雾缭绕的密室里,会议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和党的头头们举手发问,到底有没有一个能让大家一致同意的候选人?大家立即想到了一个名字:哈定。他不是恰巧具备总统候选人的外形吗?于是,议员哈定摇身一变,成为总统候选人哈定;接着,在时年秋天,哈定在他位于俄亥俄州马里恩住家的阳台上举行了参选仪式,并从此成为哈定总统。哈定就职两年后,便因中风而猝死了。大多数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失败的总统之一。

1.薄片法之阴暗面

至此,我们已经目睹了薄片分析法的强大力量,也明白了要想使用薄片法,我们就必须迅速地剥开事物表面,直捣其核心的道理。托马斯‘霍文、伊芙琳·哈里森以及艺术史专家们在顷刻之间看穿了造假者的诡计;在仔细观察比尔和苏珊的交流过程、测量两人之间正负情绪之比后,我们发现,这对第一眼看上去仿佛天造地设的夫妻,正走向一个我们始料未及的结局;纳利尼’安贝蒂的研究向人们揭示,如果我们不被医生身上穿的白大褂和墙上挂着的学历迷惑了双眼,而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语音语调上,我们将会精确地推测出此人遭到投诉的概率。但是,如果这一系列快速的思考过程被某种因素所打断;如果我们在瞬间决断时,永远不能冲破表面现象的阻碍,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上一章中,我为大家叙述了约翰-巴格组织的一项实验。他向我们揭示,人们对某些词语(如“佛罗里达”、“灰色的”、“起皱”以及“宾戈游戏”)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联想,甚至于仅仅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使我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我认为,人的外表,即高矮胖瘦和肤色性别,也同样能够触发我们的联想。在见过沃伦·哈定的人中,许多人都因为他的仪表堂堂和英气逼人而贸然得出了毫无根据的判断,认为他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诚实正直之人。人们没有破除表面的迷障,哈定的外表隐含了太多强而有力的信息,将人们的理性思考扼杀在半途中。

“沃伦’哈定假象”揭示了快速认知的阴暗面,这个阴暗面亦是激发大量偏见与歧视的罪魁祸首。

P66-P67

序言

别扭的雕像

1983年9月的一天,一位名叫吉安弗朗克·波切那(Gianfranco Becchina)的艺术品经销商与加利福尼亚的J·保罗·盖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洽,自称有一尊公元前6世纪的大理石雕像。这尊被人称做古希腊少年立像的雕像,是一个裸身直立的少年,左腿前迈,双臂垂于身体两侧。现存的古希腊少年立像仅有两百尊左右,其中被追回的绝大多数要么已遭严重损坏,要么已在墓穴或古迹挖掘过程中支离破碎了。但是,这尊将近7英尺高的雕像却保存得几乎完好无损,像身淡淡的光泽也使之与其他文物相比颇显与众不同,真可谓一项了不起的发现。波切那开出的价格直逼1000万美元。

盖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态度谨慎,他们借来少年立像,并展开了细致缜密的调查工作。这尊雕像是否与其他已知的少年立像的特征相吻合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这尊雕像的风格使人联想到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阿纳维索斯的库罗斯》④(Stanley Margolis),也就是说,此雕像的制作年代和地点与人们的推测相符。另外,雕像是在何时何地出土的呢?具体细节无人知晓,但波切那向盖蒂博物馆的法律部门出具了一沓有关雕像近期背景的文件。据文件显示,此雕像是一位瑞士内科医师劳芬布格尔(Lauffenberger)从一位赫赫有名的希腊艺术品经销商罗苏斯(Roussos)处购买的,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收为个人珍藏。

一位名叫斯坦利·马戈利斯(Stanley Margolis)的加州大学地质学家来到博物馆。他使用一台高清立体显微镜,花了两天的时间来检查雕像的表面。接着,他从雕像右膝下方取下一块直径一厘米、长两厘米的样本,并使用电子显微镜、电子微探针、质谱测定法、x射线衍射仪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雕像使用的材料是白云质大理石,这种大理石来自希腊萨索斯岛上一个名叫瓦锡角的古老露天采石场,并且,雕像表面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方解石。马戈利斯告诉盖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白云石转化为方解石所用的时间需要成百上千年之久。换句话说,这尊雕像历时已久,绝非近期制造的赝品。

盖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心满意足,于是,在展开立像调查的14个月后,他们一致同意,买下这尊雕像,并于1986年秋季首次面向公众展出。《纽约时报》以头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几个月后,盖蒂的古代艺术馆馆长玛丽恩·特鲁(Marion True)就此雕像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长篇叙述,并将其刊登在艺术期刊《伯灵顿杂志》(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上:“虽无外力的支撑,少年立像仍笔直挺立,他握拳的双手紧贴大腿,具有顶级的少年立像所特有的自信和生机。”在文章结尾处,特鲁满腔激昂地赞扬道:“无论像中少年是神还是人,都将西方艺术成熟阶段那蓬勃的生机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尊少年立像有点问题:它看上去不大对劲。第一个指出问题的,是时任盖蒂博物馆理事会委员的意大利美术史学家费德里科·泽里(Federico Zeri)。1983年12月,泽里受邀赴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室参观立像,不知不觉间,他的目光停留在立像的指甲上。虽然一时间难以名状,但他发觉这指甲看上去颇为别扭。第二个发现问题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希腊雕塑专家伊芙琳·哈里森(Evelyn Harrison)。盖蒂博物馆决定购买波切那的雕像前不久,她就在洛杉矶参观过展馆。“时

……

奥尔蒂斯的解释并不稀奇,它一语道破了人类思考方式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我们的潜意识虽神通广大,但并非无往而不胜。这台人体计算机并非每次都能挺身而出,帮我们瞬间破译“真相”。潜意识也有力不从心之时,也会遭蒙蔽、受干扰。我们的直觉做出的反应往往需要与其他的利害关系、情绪感知相互抗衡。那么,我们又应何时听信直觉,何时谨慎提防呢?解答这个问题就是本书的第二个使命。当我们迅捷的认知系统出了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特定且有据可循的。我们可以鉴别和理解这些原因,并掌握听从和提防这台超级人体计算机的时机。

本书的第三个使命在于让读者相信,我们可以培养和控制我们的瞬间决断以及第一印象,而这也正是本书的重头戏。我知道这看似天方夜谭,虽然哈里森、霍文以及其他几位观察过盖蒂立像的艺术专家通过强烈的直觉反应洞见了症结,但是,这些反应不是从他们的潜意识中出人意料地自己冒出来的吗?我们是否能够掌控这种神秘莫测的反应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我们能够教会自己合乎逻辑而从容不迫地思考一样,我们亦能自学成才,提升自己瞬间决断的功力。在本书中,你将会读到医生、将军、教练、家具设计师、音乐家、演员、汽车销售员等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故事,这些人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而让他们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在塑造、管理以及培养潜意识反应上所下的工夫。瞬间决断力并非是落在少数人头上的鸿运,而是一项人人都能够自行培养的技能。

3.一个不J司但更好的世界

有很多书致力于解决宽泛的话题,这些话题都在从大变动的角度分析世界。这本书不属于这一类。《眨眼之间》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紧密相关——当我们在压力下做决定时,不管我们是否碰到了一个新认识的人或是一种复杂的状况,第一印象的表现形式、来源及其结论都会同时产生。当它发展到要了解我们自己以及所生活的世界时,我认为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注意那些较大的话题,而不是那些重要时刻的参与者。但是,如果我们开始重视我们的直觉时,会发生什么事?当我们用双眼审视世界,而不是用最高倍数的显微镜检查我们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时,又会发生什么?我认为这会改变我们斗争的方式、审视书架上的作品的方式、观看我们制作的电影的方式、警察们训练的方式、夫妇讨论问题的方式、工作面试和指导的方式,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小的改变综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但更好的世界。在这本书结尾时,我相信——我也希望你能像我一样相信——感知自我以及我们行为的方式要求我们认识到,眨眼之间做出的决策与经过数月理性思考的价值是一样的。“我总是认为科学比直觉判断更客观,”当他发现古希腊少年雕像的问题最终浮现时,盖蒂博物馆的文物古迹看护人玛丽恩·特鲁说,“我现在知道我错了。”

后记

几年前,在我开始写作《眨眼之间》一书前,我蓄起了长发。我从前的头发剪得很短,看上去很守旧。但当时我却心血来潮地任头发疯长,留成了我十几岁时的那个样子。眨眼之间,我的生活发生了微妙而又重大的变化:从未被开过罚单的我,因为超速被罚款,还在机场从等待安检的队伍里被拽了出来接受特别检查。有一天,我正沿着曼哈顿中心的十四大街步行,一辆警察面包车突然靠着人行道停下,从里面跳下来三名警官。原来,他们正在寻找一名强奸犯,而据他们说,那名强奸犯跟我有几分神似。他们取出了一张附有特征说明的素描画,我看过之后,尽可能友善地向他们指出,那名强奸犯长得和我一点都不像。他比我强壮且高大许多,还比我年轻了差不多15岁(我还试着幽默了一把,告诉他们这个人绝对没有我帅,可他们对我的笑话没反应)。我和那个强奸犯唯一的相同点就是都有一头蓬乱的卷发。20分钟过后,警官们终于同意放我走了。我知道,从大的方面来看,这个误解只不过是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美国的非裔们遭受的侮辱时有发生,性质要比这恶劣得多呢。而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次误解中安在我头顶的种族模式化观念之荒谬:这并不是由于我的肤色、年龄或身高、体重等一目了然的信息引起的,而是由于我的发型。由我发型之中的某种东西引发的第一印象,扰乱了搜寻强奸犯的警官们对所有其他因素的考虑。那次在街上的遭遇让我思考起第一印象的神奇力量,而这些思考造就了《眨眼之间》的诞生。因此我认为,在感激其他人之前,我应该先好好谢谢那三位警官。

现在是正儿八经致谢的时候了。感谢《纽约客》周刊的戴维·雷姆尼克(DavidRemnick)编辑非常宽容大量地准许我离职一年潜心写作本书,真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像他这么开明的好上司。在《引爆点》出版时就把我宠得像个王子一样的LiftleBrown出版社,这次也照旧对我宠爱有加,谢谢你们。还要感谢:迈克尔·皮奇、杰夫·桑德勒、海瑟·费恩以及我最应该感谢的比尔·菲利普斯,谢谢你娴熟细心且毫无怨言地把我一团乱麻似的原稿整理得井井有条,我甚至都打算把我头一胎的儿子起名为比尔了。许多好朋友都在本书成形前的各个阶段阅读了原稿,并给予了我宝贵的建议,他们是:萨拉·莱尔、罗伯特·麦克兰姆、布鲁斯·黑德勒姆、德波拉·尼德曼、雅各布·维斯伯格、佐伊·罗森菲尔德、查理斯·兰道夫、詹妮弗·沃弛特尔、乔希·莱柏森、伊莱恩·布莱尔以及塔尼亚·赛门。艾米丽·克罗尔帮助我完成了公司总裁的身高调查,乔舒亚·阿伦森和乔纳森·斯库勒慷慨地与我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感谢Savory食品公司优秀的员工们允许我在他们靠窗的桌旁度过了一个个漫长的下午。感谢凯思林·莱昂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健康。感谢我最喜爱的摄影师布鲁克·威廉姆斯为我拍的作者照。另外,我还要向一些人送上特别的感谢:特里·马丁和亨利·芬德为《引爆点》以及本书的早期原稿写了详细和精辟的批评建议,能有这样两个出色的朋友,我真是三生有幸。苏西·汉森和无可替代的帕梅拉·马歇尔让书中的文字变得清晰简练,还帮我更正了文章中的错误,帮我避免了许多尴尬。说到缇娜·贝内特,我觉得她应该被任命为微软的总裁或者去参加总统竞选,要么就应该把她的博学机智和豁达大度用在解决世界问题上——但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经纪人了。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乔伊斯和格雷厄姆·格拉德威尔,他们用专注、真诚和挚爱阅读了本书,这是非父母不能的阅读方式。谢谢你们。

书评(媒体评论)

我只能说最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写的书,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写了几本书,第一本书叫《引爆点》,后面又出了《决断2秒间》(即《眨眼之间》),还有《异类》,这个人在国外是一个畅销书作家,都不是小说。在纽约时报排行榜都是排在前几位的,都是谈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他从一个比较蹊跷的思路去思考它,所以对人的思维引导很大。”  

——罗永浩

“格拉德威尔带领我们遨游于各个学科领域,本书内容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纽约时报》  

“本书实现了读者对格拉德威尔新作的万般期待,展现出葛拉威尔令人印象深刻的注册商标:多样且吸引人的案例,并将各种不同的现象交织成心理实验、解释与令人惊叹的关联性。”  

——《华盛顿邮报》  

“就像在制造某种传言,你很难不被格拉德威尔说服。不仅因为他能用吸引人的事实来支持他的论调,他也善于以此解释人类行为。”  

——美国《商业周刊》  

“格拉德威尔是个说故事的天才,他从各种你可以想象到的人们努力心血中找出神奇而有趣的故事。”  

——《时代》周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精)/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靳婷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3762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2013287630
中图分类号 B812.22-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Gladwell, Malcolm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