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珍藏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七讲。第一讲除重述《引论》中梦的理论要点以外,兼及有关梦的实验,并增加若干种梦的象征。第二讲由梦的分析,探究奥秘的知识,是“超心理学”或“灵学”的题材。第三讲提出了人格的三部分,即自我,伊底和超我,并论述这三部分与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的复杂关系。这是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或人格心理学,是《新编重要的一章》。第四至第七讲分别介绍的是焦虑与本能生活、妇女心理学、解释、应用与展望和人生哲学等。

内容推荐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的是西方学术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作者为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全书共分七讲,内容涉及梦的学说的修订,梦与神秘的知识,心理人格的解剖,焦虑与本能生活,妇女心理学,解释、应用与展望和人生哲学等。

目录

第一章 梦的学说的修订(第29讲)

第二章 梦与神秘的知识(第30讲)

第三章 心理人格的解剖(第31讲)

第四章 焦虑与本能生活(第32讲)

第五章 妇女心理学(第33讲)

第六章 解释、应用与展望(第34讲)

第七章 人生哲学(第35讲)

索引

试读章节

诸君,假使我要告诉你们,关于焦虑及人类基本本能的假设,我已经有了大量的新的知识,你们当不至于吃惊了,但是这种知识可还不能对于这些疑难问题作最后的解决。我说“假设”。那是有用意的。我们的工作以这方面为最困难,但其困难的原因不是由于观察不周,因为实际上给我们以难题的却是最普遍的也最为人所熟悉的现象;也不是由于这些现象导致了脱离实际的思辨,因为这方面几乎不需要思辨。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的确就在于假设;也就在于介入适当的抽象观念用以整理而说明观察所得的材料。

我曾以一次讲演(第25讲)专论焦虑。我须于此重述其概略。我们已说过焦虑乃是一种情感状态——申言之,即某种苦乐的情感及其相应的外行神经的冲动的混合,和关于这种情感及冲动的知觉——但是我们曾主张焦虑也许是遗传的某一重要事件的遗迹,由遗传接受下来,因此可比拟于个体史中所获得的癔病。我们又曾以为留此后遗症的事件为出生历程,因为在出生时,作为焦虑特征的心脏活动及呼吸的变化,是有用处的。第一次的焦虑是含有毒性的。其次,客观的焦虑和神经症的焦虑也有区别,前者似为对于危险 一或预料中的外来的伤害——的应有的反应,后者则全无目的,令人不解。分析客观的焦虑时,我们曾把它解释为感觉的注意及运动的紧张特别增加的一种情境,可名为“焦虑的准备”(anxie-typreparedness)。由此种准备乃产生了焦虑的反应。焦虑的反应可有两种途径。(1)焦虑的发展,或旧的创伤的经验的重复,以一种信号为限,或逃避,或自卫,终于能够适应危险的新情境;或者,(2)旧经验控制了一切,而整个反应因焦虑的发展而枯竭,于是情感的状态使全身瘫痪,不能适应目前的情境。

我们现在乃可专述神经性的焦虑,这种焦虑可有三个方式。(1)为“飘浮着的”、一般的疑虑,随时怕有新的祸事来临的可能,如见于典型的焦虑性神经症。(2)这种疑虑牢固地附着于某种观念,如见于恐怖症(Phobias),在这种病例中,我们可以发见它与外界危险的关系,但对这种危险的焦虑未免过分夸大了。(3)最后为见于癔病及其他严重神经症中的焦虑;此种焦虑或随症候而同来,或单独表现,或忽来忽逝,或来而不去者若干时,但常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外界危险可为其焦虑的原因。因此,我们可提出两个问题如下:(I)“人们患神经性的焦虑时,其所惧怕的究竟是什么呢?”(2)“我们又如何能使此种焦虑与外界危险之客观的焦虑发生关系呢?”

我们的探究也非全无收获,所收获的乃为几个重要的结论。关于焦虑的期望,临床的经验已告诉我们,说它和性生活中里比多的倾向有一定的关系。焦虑神经症的最常见的原因为发泄不了的兴奋。里比多的兴奋已被唤起,但无法满足或消耗;由于里比多无处消耗,于是焦虑乃代之而起。我甚至认为这未经满足的里比多尽可直接化为焦虑。小孩几皆具有的惊惧,可用以为此说之征。这蝗惊惧有许多是莫明其所以然的,也有许多可怍正确的解释,例如害怕独宿,或生客。独宿和生客使儿童热望母亲作伴;儿童既不能控制这种里比多的冲动,复不能使它暂时克服,乃将它化为焦虑。因此,儿童的这种焦虑,不属于客观的焦虑,但应属于神经性的焦虑。儿童的惊惧,和焦虑神经症中的焦虑的期望乃同为神经性的焦虑发生或里比多直接转化的两个事例。我们不久还可以知道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方法,和第一个方法没有很大的差异。

癔病及他种神经症的焦虑的发生系由于压抑历程所致。我们现在相信被抑观念的历史如果和其所附丽着的里比多的历史互相分开,则关于这个历程就可能比从前作更充分的论述。观念既被压抑,便可辗转变化而至于不易为我们所认识;至其附丽的情感,则不管其性质如何,不管其为攻击或爱,都转化为焦虑。里比多分量的不能尽其用,可或由于自我的幼稚柔弱,例如儿童的恐怖症;或由于性生活的身体原因,例如焦虑的神经症;或由于压抑,例如癔病;无论何种原因都不至于发生重要的差异。所以神经性的焦虑的两种机制在实际上是相同的。

我们作这些研究的时候,注意到焦虑的发展和症侯的形成有一重要的联系。二者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例如患广场恐怖症者,以在街道上忽患焦虑而发病。其后每当出街即有忧虑。他于是造成一个症候——街道恐怖症——这个症候也可视为自我的制止或一种官能的限制。患者由此可避免焦虑的侵袭。反之,他若阻止强迫动作(obsessive acts)之类的症候的形成,便可见有相反的历程。譬如不许患者实行其所要做的洗手仪式,他便发生一种不易忍受的焦虑,可见他的症候有防止焦虑之效。其实,焦虑的发展在先,症候的形成在后,而症候的造成似欲以制止焦虑。儿童期的第一种神经症为恐怖症,适与此说相合——我们可由此明白开始时的焦虑发展,后来如何为症候的形成所代替:这尤其可为了解神经性焦虑的出发点。同时,我们对于神经性焦虑的所惧何物的问题也可得一答复,并因此恢复神经性焦虑和客观焦虑的关系。病者所怕虑的显然是他自己的里比多。这个焦虑和客观焦虑的不同之点有二——(1)其危险起源于内而不起源于外,(2)不为意识所认知。

就恐怖症而言,我们可明白这种内在危险究竟如何转化为外在危险;换句话说,神经性焦虑究竟如何变成客观焦虑。现在我们姑且将那常很复杂的事件化而为简,假定患广场恐怖症的患者怕路遇人们对他的引诱,他所常畏惧的乃是他自己的冲动。他在恐怖症中将对内在的惊惧化作了对外在的惊惧。由此所得利益,那是显而易见的;他觉得避免外界的危险较为容易,他可以逃避自救;至于内在危险,则是难以逃避的。

前次讲演焦虑,在结束时,我曾说过我们研究的各种结果虽非实际上互相抵触,但也非全相连贯。焦虑作为一种情感的状态,是一种旧的危险威胁事件的回忆;作为新危险降临的信号,则可为自我保存效劳;焦虑起源于未能利用的里比多,而里比多所以未能利用之故则或由于这个原因,或由于其他,包括压抑历程在内;它为症候形成所代替,因此似受心灵的约束,但无论如何总觉得有一缺陷,以致不能将这些项目造成统一性。

诸君,精神人格既如前章所述,分为超我,自我及伊底,于是我们对于焦虑问题不得不采取一种新的学说。我们既认定自我为焦虑的唯一的中心,既认定只有自我才能产生而感觉焦虑,于是许多事实就有一个新的观点。我们一加思索,便足见“伊底的焦虑”或“超我的焦虑z不易有意义可言。反之,自我既有赖于外界,伊底及超我,则自我的三种焦虑——客观焦虑,神经性焦虑及道德的焦虑——就容易发生关系,而我们的学说也可有满意的证明了。同时,我们的新主张说明了焦虑的功用是指示危险情境来临的一种信号,这个功用是我们已经知道的。至于焦虑成于何种材料的问题,现在可不复引起我们的兴趣,而客观焦虑和神经性焦虑的关系却也已可异常明嘹了。此外,尤堪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对焦虑形成的了解,似乎复杂的例子比那些似乎简单的例子更加深刻了。

有些恐怖症,和焦虑的癔病同类。我们近来已研究某些恐怖症中焦虑引起的情形。由于恋母情结而引起的欲望被压抑的例子尤为我们研究的目标。据我们的推测,把母亲作为对象的里比多投注受了压抑,结果便可转变而为焦虑,表现为代理父亲职能的症候。这个研究的步骤不能尽述于此;总之,研究的结果出人意外,令人惊异。原来产生焦虑不由于压抑,而压抑的产生反由于焦虑。但其焦虑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呢?原来就是对于外来危险的惧怕;换句话说,也就是客观的焦虑。儿童怕他的里比多要求,或对于其母之爱的要求;因此,他的焦虑实应属于神经性焦虑。但是这个爱由他看来似为一种内在的危险,但仅因他的焦虑又涉及一种外在的危险情境,所以欲求逃避便只得放弃他的对象。我们研究这些例子都可得到相同的结果。然而我们得自认当时可未尝预料到,内在的本能的危险只是到达外在的现实危险情境的半路站。P64-68

序言

我于1915—16年和1916—17年的两个冬季学期在维也纳精神疗病院的讲堂讲演《精神分析引论》,听众为各院系的教职员及学生。前半部演讲稿临时口授,事后立即撰写成文;后半部系在萨尔茨堡(Salzburg)度暑假时写就,冬季间逐字讲述。那时我还有很好的记忆力。 

这些新讲演稿跟旧的不同,我从未讲过。同时我的年龄已经使我不再和大学发生关系——即使仅为表面的关系——而负有讲演的任务;而且受了一次外科手术,又使我不能对人讲演。因此,我写作此稿,仅在想象中置身于讲堂内;这也许可帮助我在对于自己的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时,不忘记了对于读者所负的责任。

这些新讲演稿不是要取代前期的讲演。它们不是独立的单元希望得到自己独有的读者;它们只是前期讲演的续编及补充,依照它们与前期讲演的关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十五年前讨论过的题旨,因知识的加深,见解的修改,乃不得不重加论列;换句话说,此类是批判性的修订。其他两类表示范围的扩充,其所讨论的材料在前次讲演时尚未存在,或那时所知太少,不能另列专章。新讲演稿中如果有几章兼有这几类的特点,那也是不能避免的,不必后悔的。 

我更根据前次演讲而核定这次新演讲分章的先后,借以表明它与《引论》的关系。譬如本书第一章定名为第29讲。又这次讲演对于分析的专家没有提供新的材料。它们的对象是那些对于这门年轻科学的特殊发见及性质表示好感的,尽管是半信半疑的有教养者。我本着历来的方针,不愿有所删削以求表面上的简洁和完满;既不隐藏任何问题,也不否认缺陷和可疑之点。有些科学研究也许不需要过于谦逊。社会对于这些研究也不会提出过分的要求。例如读天文学的著作,必不由于作者说明宇宙的知识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而感到失望或轻视。但心理学则不然;人类缺乏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这里可充分暴露出来了。人们似乎不希望通过心理学获取科学的进步;他们却要得到另一种满足。一切未解决的问题,一切谁都承认的疑难都可化为反对心理学的理由。

任何热爱心理学的人都必须任劳任怨,不辞艰苦。

弗洛伊德

1932年夏季于维也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珍藏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弗洛伊德
译者 高觉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61070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065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6: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