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作者张清河)以江南诗学为研究对象,对晚明诗学现象、诗学进程进行解读,全书分为绪论、论文主体与结论三大部分,主要介绍了晚明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主体特征、主要诗人群、诗学与品评风气等进行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晚明清初是中国诗学鼎盛的时期。《晚明江南诗学研究》(作者张清河)以江南诗学为研究对象,对晚明诗学现象、诗学进程作尽可能深入的解读和阐述,以期将明清诗学还原为一个生命整体。明代文学发展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至晚明,江南文士完全成为文坛的主体。他们尽管不如王世贞才富学赡,不如袁宏道穷新极变,亦不如钟、谭矫异抉幽,但秉承世家“隐读”传统,以才艺相尚,客观上形成了金陵、杭嘉湖、苏松常三个较大的区域诗学群体,并在日常交往中,与“后七子派”、“公安派”、“竞陵派”相游处而不失主见,相讨论而不瘟不激,相砥砺而清雅自况,以其独立的诗学品格,铺垫了一条从摹古通向融今、从格调通向神韵、从全面宗唐通向合理祧宋的稳健途径.为清诗的全面发展及理论成熟作出了巨大贡献。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共分绪论、论文主体与结语三部分。导论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界定、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主体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章回顾“文学江南”与“江南文学”传统,通过回溯“江南”空间意象沿革的历史,说明晚明江南发展为以金陵、苏州、杭州为城市中心的三大区域具有必然性。通过梳理江南文学发展史.考察“江南文学”经过六朝、南唐、南宋、元末明初阶段持续沿“诗缘情”文学特征发展,最终才得以形成以“绮靡”为主流的诗学格局。第二章探讨晚明江南诗学背景。晚明政治、经济、科举、书籍行业以及家庭教育等都呈现出与明代前中期不同的面貌,构成了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促成了晚明诗学的高度繁荣。第三、四章,按照文学“四要素”的理论,概括介绍晚明江南诗学的世家主体论以及“尚博、崇艺、主情”的作品特征论;选择社会或文化“风气”作为考察视角,探讨晚明江南诗学的品评风气;这种热衷于品评的风气.也是江南诗学容易结成群体的重要原因。

第五至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论证“金陵诗学群”、“杭嘉湖诗学群”、“苏松常诗学群”的群体诗学活动、诗学特征以及主要代表的诗学思想。第五章以《金陵雅游集》的作者、三位魁元诗人为代表,分别探讨焦城、顾起元、朱之蕃的诗学活动和诗学思想。焦兹主张博雅,在晚明多元的诗学格局中自成一家;顾起元主张神理,将变雅变声导人中和雅正之途;朱之蕃通过其诗学编辑活动,初步改变了“诗以初盛唐为宗”的格局,将中晚唐诗人纳入理论畛域。第六章探讨浙西杭嘉湖诗学具有更典型的世家结社、鉴藏、参禅、著述等群聚特性,形成了“古雅”、“侧艳”的群体诗风。冯梦祯疏朗通脱的诗学观念、黄汝亨清妙醇雅的诗学理想、周履靖情景事意的诗学法则、李日华平淡恬雅的诗学风格、朱国祯清丽雍容的诗学品格以及董斯张绮丽自成的“吴下体”诗学实践,扩大了江南诗学的影响。第七章从两个传统解释苏松常诗学群体的整体面貌,一个是“吴派”浪漫主义艺术传统,一个是“东林复社”古典主义诗学传统,这两派成员其实同出一地,有交叉重叠处,但他们不同的生存形态决定了其诗学理论的整体性差异。“吴派”以王樨登、赵宦光、董其昌、冯时可、陈继儒为代表。游吟诗人王樨登,以“清嘉蕴藉’’为宗尚;斋居诗人赵宦光,以“情性格调”为主张;董其昌追求真实平淡、“元神”丰融的艺术境界;冯时可重拾“后七子”风雅诗教学说;陈继儒反对后七子以“粗悍拗硬”之语压倒一世的作派.强调以真性情抒写“便娟轻俊”的“古今粹言”。“东林复社”以顾宪成、高攀龙、顾大章、魏大中、黄尊素、李应升、张溥、陈子龙等为代表。其中,顾宪成、高攀龙强调文以致用、学思结合;顾大章、魏大中强调自然化工、文道合一;黄尊素、李应升强调兴观以群、养气致静;张溥、陈子龙强调兴复古学、经世复雅。

第八章为结论,晚明江南文士在北方诗学(“齐风”)与公安竞陵派诗学(“楚风”)的“裹挟”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清丽婉雅的诗学(“吴歙”)。晚明多元化的诗歌风气,使吴中士子先后笼罩在“后七子”、“公安竟陵”以及“云间派”的氛围中,其诗学是保持现状,还是寻求突变,种种矛盾困扰着他们。立场上“复古与创新”的矛盾、观念上“格调与神韵”的矛盾、对象上“宗唐与宗宋”的矛盾是三组主要矛盾。晚明江南文士主张各种“调和论”化解上述矛盾,他们以博学调和古今,以艺术调和韵调,以情致调和唐宋,在诗学承祧、人才储备、思想酝酿等各个方面,为清初诗学的殿堂搭建了高水准的平台。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何处是“江南”?

二、“诗学”定义说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书论旨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学江南与江南文学

第一节 文学江南:水乡意象与城市中心

第二节 江南文学:六朝唐宋总关情

第二章 晚明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政治环境的恶化

第二节 江南经济的质变

第三节 江南科举的发展

第四节 江南书院、书楼、书坊的兴盛

第五节 江南文学世家的繁衍

第三章 晚明江南诗学的主体特征论

第一节 江南诗学主体论

一、世家文士与群聚活动

二、金陵诗社世家主体考论

三、杭州诗社世家主体考论

四、苏松诗社世家主体考论

第二节 江南诗学特征论

一、北方诗学特征:求真、遵道、言志

二、江南诗学特征:尚博、崇艺、主情

第四章 晚明江南诗学与品评风气

第一节 品评风气之成因

第二节 清玩世风、清议士风与清言文风

一、“清玩”世风

二、“清议”士风

三、“清言”文风

第三节 从几个话题看品评风气

一、李杜优劣论

二、各体“压卷”说

三、唐无古诗、宋无诗说

第五章 金陵诗学群

第一节 概览

一、集团结伙:群体之原委

二、乡贤世家:群体之构成

三、群体活动:金陵雅集与乡贤题咏

四、金陵诗群之风格:以清雅为主流

第二节 焦兹

一、文学活动

二、文学思想及流派倾向

三、诗学成就:以《澹园集》为例

第三节 顾起元

一、文学活动

二、文学思想

三、从《懒真草堂集》看其诗学主张

第四节 朱之蕃

一、诗学活动

二、诗学编著

第六章 杭嘉湖诗学群

第一节 概览

一、失落的文明:杭嘉湖文学世家群体

二、湖上的诗社:诗学世家群体举隅

三、世家成员的其他群聚方式

四、“古雅”、“侧艳”的群体诗风

第二节 杭州诗学:以冯梦祯、黄汝亨为例

一、冯梦祯的文学活动

二、冯梦祯的诗学思想

三、黄汝亨及其《寓林集》

第三节 嘉兴诗学:以周履靖、李日华为例

一、周履靖的诗学活动及思想

二、李日华的诗学活动

三、李日华的诗学思想

第四节 湖州诗学:以朱国祯、董斯张为例

一、朱国祯诗学活动及主张

二、董斯张生平及其诗论

第七章 苏松常诗学群

第一节 概览

一、吴门、松江诗人群

二、吴派“平淡”诗风——以“拟陶”为例

三、常州东林、苏州复社、松江几社诗人群

四、东林、复社与几社诗学思想

第二节 王樨登、赵宦光与吴门诗学

一、王裤登的诗学活动

二、王裤登的诗学思想

三、赵宦光的诗学活动

四、赵宦光的诗学思想

第三节 董其昌、冯时可、陈继儒与松江诗学

一、董其昌的诗学活动

二、董其昌的诗学思想

三、冯时可的交游

四、冯时可的诗论

五、陈继儒的文学活动

六、陈继儒的诗论

第四节 顾、高诸君子与东林诗学

一、东林八子的诗学: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例

二、东林六君子、七君子诗学

第五节 张溥、陈子龙与复社、几社诗学

一、张溥的诗学思想

二、陈子龙的诗论主张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晚明江南诗学的三种矛盾

一、立场上:复古与创新

二、观念上:格调与神韵

三、对象上:宗唐与宗宋

第二节 晚明江南诗学的三种调和

一、以博学调和古今

二、以艺术调和韵调

三、以情致调和唐宋

第三节 余论

附录晚明大江以南诗学世家点将录(配论诗绝句)

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清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20006
开本 16开
页数 6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92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92
CIP核字 2013252070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4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4
161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