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了解五代十国曲折历史、各色人物的精彩小说。一个陷入迷途,四分五裂、百业凋敝的帝国。一段乱世纷争、沧海横流的历史!
奎文阁先生再出解史力作,讲述盛唐隆宋之间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将一段历史大变局壮观呈现。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纵横捭阖,在大背景下讲述重大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大变局中拷问人物决择,解析了人性在道德利益与生死之间的游走和坚守。千回百转的故事情节,刺激人的每一根神经;跌宕浮沉的人物命运,使人禁不住扼腕唏嘘;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令读者玩味不绝;生动深刻的说理论道,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分为:风雨飘摇、群雄逐鹿、铁血中原、千山残雪、力挽狂澜五册,讲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轰然崩塌后,各种社会元素与能量不断变换、重构及异化的历史故事。背景波澜壮阔,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曲折,语言生动诙谐,是一部评味五代十国历史,拓展人文视野,丰富阅读时光的优秀图书。
穿越时间长河,回望五代十国,政权割据,铁马金戈,山河残破,百姓离所,大唐帝国土崩瓦解,走入了迷途。
在那个遍地是机会、满眼是诱惑的世界里,手握兵权的军头们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乱世纷争,沧海横流,大道理的苍白、残破与更生,小人物的人性、操守与求生,交织在一起异彩纷呈。许多影响和塑造历史进程的强人出现,许多道德变异、行为古怪的小人物登场。
欲做“青帝”再造世界的黄巢,志大才疏的末日皇帝唐昭宗,狡诈胜过曹操的朱全忠,骄傲勇武的李克用,偏据一方远交近攻的钱镠,雄姿英发后继乏力的李存勖,开创契丹新纪元的耶律阿保机,割地卖国臭名昭著的石敬瑭,官场“老油条”冯道,英明神武且英年早逝的柴荣,宏阔豪迈定分止争的赵匡胤……
这些“大人物”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将偌大帝国推向深渊,再掀向峰尖。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做?过程怎样?后果如何?文中细细品味……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让我们跟随奎文阁先生独特的笔调,一起走进那个精彩纷呈的年代吧。
刘知远在中原风雨飘摇之际,登上了山河破碎的中原皇位。刘知远这位汉高祖和一千多年前的汉高祖刘邦,有着天壤之别。人家是开创一片新基业,刘知远不过是收拾了一个烂摊子。
契丹被迫撤离中原,留下了短暂的政治真空。刘知远宽大的政策收到了实效。当初被杜重威挟持投降辽国,被辽国封为节度使的武官,此时纷纷回归,陆续向刘知远的新朝廷表达效忠。虽然中原未必是明主,但汉奸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所以多数沦陷于辽国的文武官员通过多种方式南归。刘知远对他们一一接纳,既往不咎。刘知远接收的人中就有赵延寿的儿子赵匡赞。赵延寿北撤,赵匡赞留守中原藩镇。赵匡赞没来得及追随他爹就被刘知远的大军攻破了。赵匡赞不仅没有遭到刘知远怀疑,反倒继续做节度使,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由河中调到了晋州。天平节度使李守贞被从山东调往陕西,接替赵匡赞继任护国节度使。高行周被放到了河北重镇魏州,成为天雄节度使。而那位被耶律德光当猴子戏耍了一遭的驸马爷杜重威,被调往澶州任归德节度使。
早些年刘知远就看不起杜重威的无能。虽然刘知远有拥戴石敬瑭的大功劳,可是当时刘知远的职级实在太低,所以他晋升到省部级职务还是花了些时间。可人家杜重威由于是驸马爷,被当年的后晋皇帝石敬瑭很快就提拔到节度使的位子上。刘知远和杜重威的任命写在同一个文件里,两人同时宣布。由于刘知远看不上杜重威,觉得自己和杜重威混为一谈,倍觉耻辱。因此刘知远索性抗命不遵,拒绝接受皇帝下达的封官令。后来石敬瑭派特使去做刘知远的思想工作,刘知远这才勉强接受提干的决定。在克服了国恨和私怨的双重压力之后,刘知远对杜重威还真是给足了优待。
所谓做贼心虚。杜重威做了卖国贼,心更虚。
虽然刘知远出于政治目的,赦免了杜重威,可是在中原文武官员和老百姓的冷眼白眼之下,杜重威夜夜提心吊胆,日日寝食不安。他总觉得不踏实,总认为说不定哪一天脑袋就被刘知远切下来了。
比较来比较去,杜重威再次选择了相信契丹。尽管契丹把他当大傻蛋玩了一大圈。
后汉调整干部的任命书下达之后,杜重威认为这是刘知远借调整干部的机会干掉他。惶惶不安的杜重威实在忍不住了,突然决定抗命不遵,和后汉为敌。杜重威把儿子派到契丹留守恒州的大将麻苔那里做人质,请求麻苔派兵支援他。麻苔派出部将杨衮率领一千五百契丹兵去魏州支援杜重威。大家注意了,这个杨衮就是后来大宋朝精忠报国的大将杨继业的爹。
杜重威再次私通契丹反叛中原的消息传到了开封,刘知远勃然大怒,阴沉着紫黑色的脸骂道:“杜重威这个混账,不识好歹,我放他一马,他不感恩图报,反倒再次投靠契丹对抗朝廷。给我灭了他!”
刘知远派出候任天雄节度使高行周为招讨使、慕容彦超为副招讨使,统兵赴魏州讨伐杜重威。
高行周和慕容彦超这两人在前文书中都出现过。高行周行事谨慎,作战勇敢。慕容彦超也是一员悍将,但性情急躁。这两人在对待攻打魏州城的策略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高行周主张围困为主,待到魏州城内弹尽粮绝,杜重威不攻自破。慕容彦超急性子,主张强攻硬打,速战速决。慕容彦超火爆脾气,天天找高行周理论辩论,还上书朝廷批评高行周胆小保守。高行周作为主帅为何不能制约慕容彦超呢?因为这里面还另有一层原委。高行周和杜重威是儿女亲家,高行周的女儿是杜重威的儿媳妇。如此一来,慕容彦超疑心丛生,他认为高行周有姑息迁就杜重威之嫌,甚至不排除和杜重威暗地勾结的可能。如果主帅暗通敌军,他这副帅不就成了冤大头了嘛!
慕容彦超寸步不让,极力主张攻打魏州,高行周则苦苦劝阻。主帅和副帅之间的矛盾越闹越大,一直把官司打到了皇帝刘知远那里。
刘知远觉得问题严重,主帅和副帅不和,这是兵家大忌,旦夕之间就可能爆发不测之变。于是,刘知远立即决定御驾亲征,避免前沿军事阵地上出现兵变和不测事件。
要说起来,在行军打仗方面,刘知远还是有水平的。他来到两军阵前,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高行周的支持。汉高祖刘知远下榻在高行周的大营,这是对高行周莫大的信任和鼓励。然后,刘知远还耐心听取了高行周关于军情的意见。高行周对于围困策略给出了三点理由:魏州城中杜重威军队拥有粮草,如果汉军强攻,只能付出大量伤亡的代价。即使强攻,也未必能确保成功。如果缓一缓,城中粮草断绝,杜重威的军队将会不攻自溃。
刘知远听完高行周的话,深深点头。
做领导的最重要本事就是要能够辨别是非曲直。
做领导的大忌是简单草率决策。
刘知远同意高行周的意见,同时否定了慕容彦超的意见。不仅如此,刘知远还单独召见慕容彦超,当面批评了慕容彦超的错误思想,并命令慕容彦超去向高行周道歉。除了亲自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之外,汉高祖刘知远还派大臣出面对高行周和慕容彦超进行调解。可谓用心良苦。
刘知远之所以如此细心周到地对待将领,是因为高行、周慕容彦超这些人原本不是刘知远的班底和部属,对刘知远并非真心顺服,只是迫于刘知远做了皇帝这种名分,才不得不接受后汉朝廷的领导。如果利益和关系摆不平,这些刚刚表达归顺的将领不仅不会卖力卖命,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杜重威或者另立山头。
尽管汉高祖刘知远如此苦口婆心地调解高行周和慕容彦超,但慕容彦超还是固执己见、不买账。在围城一个月之后,魏州城内粮草日趋匮乏。城内军兵三三两两地开始逃出来向汉军投降。慕容彦超实在按捺不住了,认为魏州城内抵抗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于是向皇帝刘知远再次要求攻城。为了顾全大将颜面,刘知远勉强同意了慕容彦超的建议。
刘知远亲自督阵,调集汉军攻打魏州城。魏州城乃河北重镇,城墙高耸,壁垒坚固,城上杜重威军队居高临下负隅顽抗。足足打了一个时辰,汉军在城下扔下千具尸体,受伤万人,魏州城仍然屹立不动。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