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
内容
编辑推荐

卞君君编著的《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虽以“上海”为题,讲的却是“开放”。因为开放,所以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东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取长补短,将其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这也是上海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已今非昔比,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这个国家仍然有一种百年前那种“惧怕开放,惧怕融入世界”的心态,这可能是一切表面的危机背后,更令我们为之担忧的境况。从这个角度讲,本书能够借上海的百年发展让我们重新正视“开放”之于中国未来的价值和意义,则善莫大焉。

内容推荐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由卞君君编著。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简介:

上海,在1843年之前,只是中国众多小县城中默默无名的一个。鸦片战争之后,它被发现了,西方人用船坚炮利将它轰成了一座贯通东西的新兴之城。从此,上海成了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古老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的窗口。

然而,这座城市的崛起,是屈辱?是进步?1843年,传教士麦都思创立墨海书馆,现代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上海成为近代西学东渐的根据地;1845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出现在上海滩;1847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上海租界,此后,上海逐步成为亚洲金融中心;1854年,小刀会起义,上海海关为列强所窃,这成为外国控制中国关税机构之滥觞……

1843年,上海开埠,曾经的滩头成了中国最洋气的摩登之都,东西文明在此交汇、激荡,而碰撞出的浪花,改变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史,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历史进程。

它,是一座见证了近代中国跌荡沉浮的城市!

目录

城市的源起

一 海上来“客”

【注定结局的开始】

二 炮响埠开

【肮脏的鸦片贸易】

三 发现上海

【“阿关士德”号来了】

四 荒滩“特区”

【租界的物种起源】

西风东渐;洋人的改造;

基督的圣徒

一 法美虎狼

【领事馆的开场戏】

二 大清木马

【清政府与流水官】

三 海关被窃

【一块砧板上的咸鱼】

四 洋教之徒

【最中国的神父们】

五 房地产热

【上海滩头炒地皮】

被改变的城市、文化、社会

一 银行矗立

【金融的草莽时代】

二 洋行买办

【在夹缝中走钢丝】

三 “阿拉”是谁

【谁是城市的主人】

四 黑帮大哥

【革命“有功”的江湖】

融合,燎原的星火

一 报业繁茂

【“申报纸”的大变局】

二 海派滥觞

【东方的西方切口】

三 说“洋泾浜”

【小河的沧海桑田】

四 革命星火

【花园里的革命呐喊】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海上来“客”

【注定结局的开始】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天未亮,黄浦江通往东海的人海口处,一个渔家孩子背着竹篓,穿过一片芦苇坡,去茅草丛生的滩涂上挖牡蛎。显然,这个孩子不会预知到两百年后,他脚下这片海滩将成为一座繁华的城市,城市的名字叫——上海。

他也不知道,就在他挖牡蛎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方盛京(今沈阳)皇城内,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只有五岁半的孩子被拥立为嗣皇帝。半个多月前,他的父亲皇太极突然猝死,由此清王朝出现了第一位娃娃皇帝。这位小娃娃就是爱新觉罗·福临,第二年于大政殿举行即位大典,改元顺治。

1644年,中国出现了三个皇帝,除了还是“部落首领”的爱新觉罗氏以及秉承家业的明朝崇祯皇帝之外,另外一个加入“皇榜”成员的是个农民,他叫李自成。他们三个人在当时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形成了三支政治力量:没落的明、关外虎视中原的清和号令农民“造反”的大顺。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皇帝都有滥杀功臣、多疑吝啬的坏毛病,崇祯的这个家族之症已经让整个王朝病入膏肓。抗击清兵时,如果一个城市沦陷,就把失城的将领杀掉;一个地方沦陷,就把丢地的官员杀掉。就连战功赫赫的袁崇焕、孙传庭这样的大帅也是说杀就杀,而且抄灭全家。皇帝如此苛求擅杀,怎能不让与清兵殊死搏斗的官兵们心寒呢?吴三桂、洪承畴、耿精忠、尚可喜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前车之鉴让他们有了事后做“汉奸”的充分理由。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乘着晦暗天色,开始攻入北京城。19日破晓,紫禁城内的太监们在听到攻城炮声后早已作鸟兽散了,满朝文武无一人来护主。亲眼看着几个老婆或跳井或上吊自杀后,绝望的崇祯皇帝踉踉跄跄地爬上了紫禁城后门的煤山。此时天色大亮,京城已完全陷落了。在山顶的寿皇亭,他放眼一看,只见京城内外火光冲天,四周喊杀声阵阵传来,炮声隆隆作响。见此,崇祯不禁仰天长叹,泪如雨下,想不到当年祖宗出于象征江山永固而堆筑的煤山,今成自己的葬身之地。随后,崇祯在半山腰找了一棵歪脖子槐树,解下衣带上吊了。

据说,崇祯皇帝的死状非常狼狈,身上只穿着白色内衣,披散着头发,右脚穿着一只红鞋,左脚光着。他用34岁的年龄给277年的大明王朝画上了一个黑色句号。临死,可怜的崇祯还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皇帝殉国,何等悲烈!

崇祯死了,李白成的屁股也没能捂热紫禁城的龙椅,“一怒为红颜”的吴山桂打开山海关迎清兵人关。清军打出替汉族地主“报君父之仇”的旗号,灭了李自成的大顺而一统中原。应该说,明朝的统治是李白成推翻的,但顺治却拣了个天大的漏,成了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

清军入关被很多海外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们用菜刀、锄头革了一个旧王朝的命,而满族的铁骑又踏下了一个新王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朝换旧朝。尽管农民起义波及黄河南北,满汉战争伤亡千百万人,但中国还是封建社会,同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别无二致。

与中国的农民革命、清兵入关大致相同的时间,欧洲的英国也发生了一场“革命”。从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事件开始,被称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了。1649年1月30日,在英国王宫前的广场上,查理一世的头颅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斧头砍落。英国资产阶级的胜利,是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这场革命,为欧洲和世界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敲响了丧钟,随之一种迥别于封建社会制度的新政治制度在欧洲宣告诞生。

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东西方两场革命,同样是两个以悲剧结局的皇帝,但两个国家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新的政治大厦,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里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它波及世界,震撼全球。工业革命产生的坚船利炮让英国在大洋大海中横冲直撞,成为18世纪世界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我们不难设想,在皇宫广场上处死查理一世时民众的欢呼声,不就是两百年后西方叩击中国国门的隆隆炮声吗?

“暴力革命”总是需要代价的,在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贵族与平民都把守了一个传统底线,即尊重和维护私有财产。于是,“暴力革命”变成了一场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使得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完全在英国确立下来。一百多年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翻版在法国上演!令人叹息的是,中国没有在法理或者制度上确立财产不容侵犯,在强势而毫无契约观念的政府面前,皇帝要抄你家,甚至要你死,大家都还要“谢主隆恩”。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世界,但中国还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尽管庄家换了,却还是原来那副牌局。东面是大海、北面是冻土区、西面是高原、南面是岛屿,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孤岛”,在持续千年的时间内,这个“孤岛”内部一直发生着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换,发达的市场、繁荣的商贸、成熟的农业……以至于被认为“14世纪时,离工业化只有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然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让这个微小的距离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时的19世纪,在这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都没能跨过去。

今天的故事重复着昨天的历史,改朝换代的船票没有搭上驶向蔚蓝色大海的资本主义客船。从此至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末代皇帝溥仪退位,爱新觉罗氏统治了华夏整整268年。以入关的数十万人马领导上亿人口的帝国,这个看上去很像“小概率事件”的事实,让满人部族政权时刻保持着防止被颠霜的警觉。P3-5

序言

1843年上海的开埠,标志着中国东西方融合的正式开启,也让当时的清王朝真正具备了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间,这座太平洋西海岸的小县城逐步发展,几经枯荣起落,终于成为中国最具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

今年恰逢上海开埠的一百七十周年,诸多以“上海”为主题的图书纷纷面世,而在其中,君君的这本书无疑是“感乎中,发乎外”。本书虽以“上海”为题,讲的却是“开放”。因为开放,所以能够做到兼收并蓄,东西方制度和文化由是可以相互融合,从而取长补短,将其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这也是上海得以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书中,论述“开放”,让我印象为深的有两点,摘录于下,虽是管中窥豹,但也足以见出作者的初心。

首先,“开放”意味着国外较为先进的商业制度进入本地,对传统的规则进行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商业化社会的发展。在书中,作者借上海这个舞台,描绘了诸多这种新对旧、西对东的同化与改造。在房地产领域的“道契”制度,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根据书中的记述:“道契”的出现,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地契”概念,使产权变得明晰,从而便于产权交易;另一方面,它有效地隔绝了公权力对私有财产的觊觎,更好地保护了私有产权。也因如此,道契一出,“得到了租界内华人‘地主’们的赞同,纷纷请求将自己的地契更换成‘道契’,甚至连租界外的地主也要求换发这种产权明晰的新式权证”。也是在道契制度形成以后,房地产业开始成为上海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可见,一个行业的大发展,背后必须要有制度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开放”意味着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允许争论和异见,思想上的自由争鸣是社会发展的大前提。上海自开埠后便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所,各种思潮的碰撞、交锋,使上海的文化异常地活跃和繁荣,从而造就了上海的品格。而作者在书中,哀叹这种以上海文化为代表的争论、自省意识的衰落。例如,他谈及“公共空间”:

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中国老百姓侧重于“公共使用”,却在“公共管理”方面意识薄弱。姚公鹤在《上海闲话》叹道:“呜呼,教育不普及,又曷怪公益心之薄弱耶!”自20世纪初以来,针对民众公德问题的反省,一直没有停过。但这种内省在中国很多历史教科书中一概不见了,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汹涌浪潮中,爱国主义教育笼罩了一切。

他继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加以评论: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不仅取决于它的政府能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同时还取决于是否能承认现实,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勇气。如果一个政权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连反省的勇气都没有,还能指望它真正与时俱进吗?  这其中的弦外之音,关注时政的读者自然能心领神会。

从根本上讲,“开放”意味着先进制度、先进文化对落后制度、落后文化的改造和征服,但问题是,落后的制度和文化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权力寻租空间,因此既得利益集团会千方百计地阻挠“开放”。对今日的中国而言,这一点不是值得温故的历史,而是需要直面的现实。

一百七十年前,中国的国门被叩开,被迫开阔眼界,被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而当一百七十年后,中国已今非昔比,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我们国家仍然有一种百年前那种“惧怕开放,惧怕融入世界”的心态,这可能是一切表面的危机背后,更令我们为之担忧的境况。

从这个角度讲,本书能够借上海的百年发展让我们重新正视“开放”之于中国未来的价值和意义,则善莫大焉。

客观而言,君君写作此书,并不具备优势,他并不是史学专业出身,也没有城市研究的背景,于他而言,操作这个选题,本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若一般人或早已知难而退,但他查阅文献资料无数,着实下了一番苦工。君君对近代政治、历史颇有志趣,此书也是以“上海”为切口,来展现他对中国近代历史变化演进的一个观察和思考。无论如何,这都值得鼓励和嘉许。其中或有讹误,或有漏疏,终归瑕不掩瑜。

是为序。

后记

从我的故乡嘉善,到与浙江省接壤的上海市枫泾小镇,开车只需10分钟便到了。如果沿着沪杭高速继续往东行驶,40多分钟后就可以驶进徐家汇一条以嘉善为名的马路。从嘉善路到外滩,只需地铁两站路。

这就是我和上海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在高铁时代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2013年4月30日,一个假日,我陪家人登上了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塔,在离地350米处鸟瞰上海滩。江面上船只往来,对岸楼宇林立,身后是浦东最为繁华的陆家嘴CBD商务区,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建造中的上海中心大厦……一幢幢拔地而起、高耸人云的摩天高楼,犹如划破天空的经济利器,坚毅、挺拔、神秘,散发着浓郁的城市荷尔蒙。

站在这幢标志着上海改革开放与新时代肇始的建筑里,耳畔是身边的人们发出的阵阵喧嚣声,眼前的景色弥漫着盛世的繁华感觉。此时,也许没有人意识到,他们脚下的土地,在170年前发生了惊天巨变:因为一场肮脏的鸦片战争、一纸丧权的卖国协议、一张昏庸的租地章程,西方殖民者肆无忌惮地在上海滩画圈占地,随后,东西方文化在这片“十里洋场”发生了剧烈的撞击,以及绵长的融会。

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不是被圈在博物馆里的,而是散落在各个角落中。在南京路、淮海中路、武康路……还有天平社区那些精雅的别墅、石库门背后,隐藏着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这些故事一定比世界上其他城市里边的故事更为离奇、曲折,因为这里的奇迹大多是外来的、不知背景且神秘的。

当西方淘金者和避难者,与中国封建的传统的社会生态相邻而居,外来的傲慢、贪婪、自由,和本土的拘谨、狡黠、抗争难分难解。这中间,又夹着传教士、官员、报人、革命者、黑帮分子……或没头没尾,或怅然若失的故事,这些恰恰是上海这座城市吸引我,让我寻觅并讲述那些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考察近代中国,上海是一个绝佳的切入口,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在晨钟暮鼓里展示着时光lit的痕迹,每个角落只要轻轻一掸,就能扬起一片厚重的历史尘灰。但世间的残酷在于,某些历史片断,总是会被选择性地遗忘,最后淹没在时间的风尘之中,宛若浮光掠影。探寻这个城市的起源DNA,就像挖掘埋封于地下百年的文物,它们带着满身历史的泥土味扑面而来,让人有种窒息感。

感谢多年来支持、鼓励我写作的吴晓波老师,他的师友之言总会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胡志远、何瑜,以及王留全、屈波、余燕龙、叶赞等“蓝狮子”众多弟兄姐妹,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确信,拥有真挚友情的人生是幸福的。

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已然年迈的父母,常常是烧一桌最好的菜,等候着他们的儿子回家;岳父母则用最为淳朴的慈心,帮我照顾着他们的女儿和外孙;感谢妻子陆月凤和儿子卞一帆,因为我的工作而未能履行的为夫、为父责任,你们的最大谅解和你们的支持是我每一本书的写作动力。

最后,必须要感谢当下手捧《上海滩·1843》的你,你们就像闪亮的星星,给我带来了一片璀璨的星空,点亮我的双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滩1843(中国在此转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卞君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118835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2013170815
中图分类号 K295.1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