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大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太乖只知道顺从,不乖才意味着创造!

《我的不乖是一种找寻》;《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让世界转动》;《让睁眼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生命,在不乖中突围》……《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作者谢云、陈香吟)邀请40位海峡两岸的优秀教师参与,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个人成长中的“不乖”经历和体验。

内容推荐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作者谢云、陈香吟)邀请40位海峡两岸的优秀教师参与,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个人成长中的“不乖”经历和体验。《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在有情节、有细节、有心跳、有激情的叙事中,旨在告诉一线教师:“不乖”是专业成长的另一种模式,它意味着创造,意味着有益人生的工作方式。

目录

序言“不乖”让他们如此美丽/(四川)谢云1

第一章 寻觅生命最适宜的位置

1 第九条跑道/(福建)王木春

2 我的不乖是一种找寻/(台湾)叶士升

3 寻觅生命最适宜的位置/(山东)侯登强

4 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台湾)张崴耑

5 我当“侧芽”这些年/(江苏)朱建

6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让世界转动/(台湾)余俊梁

7 让睁眼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黑龙江)严中慧

8 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台湾)陈香吟

9 只是因为真爱/(四川)廖学军

10 其实,我只想尽一个老师的本分/(山东)纪现梅

第二章 不妨做个“少数派”

11 “离经叛道”三十年/(江苏)凌宗伟

12 生命,在不乖中突围/(台湾)黄蕙欣

13 上课了,请关灯/(四川)夏昆

14 从来就未曾“乖”过/(江苏)沈丽新

15 我是不乖的老师/(山东)赵克芳

16 不妨做个“少数派”/(江苏)邱磊

17 不做“乖老师”/(山东)王艳芳

18 那是不乖的人味/(台湾)黄瑞诚

19 不是不乖,只是“不务正业”/(台湾)吴弘凯

20 在不乖中成长/(四川)王蓉芳

第三章 把自己栽培成喜欢的样子

21 只是不想说假话/(浙江)茅卫东

22 既艰难,又美好/(深圳)许丽芬

23 栅栏后的突围/(陕西)杨林柯

24 通过摄影给孩子一对翱翔世界的翅膀/(台湾)谢机煌

25 “静”水流深/(上海)梁晓

26 重生的勇气和底气/(浙江)吴芳

27 有些人宁愿凝视自己的命运/(广东)李明萱

28 不乖者的教育童话/(四川)林娴

29 走在自己的路上/(四川)彭文雪

30 把自己栽培成喜欢的样子/(台湾)蔡孟耘

后记 燃起温暖人味/(台湾)陈香吟

试读章节

小宋,谢谢你的信任。你问我教书20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很惭愧,作为教师,我并不成功——尤其是众人标准下的成功。这并非谦虚。我是获过几张体制内的荣誉证书,可你相信一个人的成就可以用那些纸和印章来证明吗?不过,我还是愿意把走过的路、遇到的坎,与你分享。希望对初为人师的你,有所启发。

你一定知道,田径场上的标准跑道只有八条。而这几年锻炼身体时,我一直在“第九条跑道”上慢跑。自然,这是八条跑道之外的“跑道”,是我一个人的跑道。十年前,我率先在学校操场绕圈跑步,被大家视为怪物。两三年后,跑步队伍逐渐壮大。可惜,早期随我跑步的绝大多数“跑友”总是有始无终。有十几个人好不容易坚持了四五年,又有一半“不得不”退了出去。原来,他们往往把跑步视为竞赛,见别人超过自己,不甘落后,紧跟上去,结果,没多久,关节承受不住,无法继续运动。有一阵子我也“跟风”,仗着年轻,跟随一帮“跑友”奋力往前冲,不久我就有所觉察,急流勇退。从此,我脱离群体,独自沿着跑道外的空地跑,或快或慢,量力而行,随心所欲,且能悠闲自在地欣赏操场上的各色风光。有时,我干脆以快走代替慢跑。所以,学校的第一个跑步人——我,十多年了,依然每日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跑道上。

这完全得益于“第九条跑道”——属于我一个人的跑道。

跑步也罢,教书也罢,人生也罢,何妨皆作如是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评说。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大概在事业上很难折腾出什么名堂,自己也会活得不自在。前几天,有一位教师(网友)问我:“我的同事对我每天看书、写东西很不以为意,我好像成了他们眼里的另类,我该怎么办?”我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活着是为自己,还是为无关紧要的别人,这是人生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为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我如此轻描淡写,指手画脚,似乎“坐着说话不腰疼”。而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过得昏昏然,找不到北。刚人行那几年,我对教育和教学,其实非常盲目,连教学生涯的第一节课的开场白,都模仿了高中时代语文老师的话语和口气。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也是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白说起,告诉学生这句话开门见山,是“文眼”,至于为什么是“文眼”,我就不知所以然了,或者根本不去深究,反正以前的老师这么说,教参也这般写。

这样四平八稳、没心没肺地教了两三届,高考成绩竟然也不差。可渐渐地,我有了怀疑:教书就如此简单吗?如果我抛弃原有的方式,还能怎么上课?我迷茫继而惶然。我开始害怕走上讲台,虽然学生照旧会安静听课(至少表面如此)。可是地处偏僻小海岛,信息极度封闭,加之身边的老师都这般上课,我没有其他参照系,别无选择。

幸好,大学时我多啃了几本书,家里有几大箱大学时购买的书籍。上课时,我开始顺着自己的喜好,少讲课文,多介绍作者身世、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我发现学生很感兴趣。随后,我放开来,挤出时间,讲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学生更是竖着耳朵听。这样做当然要冒一定的风险。好在之前我已站稳脚跟,没人会“关注”我如何教,领导也比较宽容——只要你能把学生教出好成绩就行。那一届,虽然练习少做了,课文少讲了,但高考成绩依然没落下。于是我进一步放开来。我的同事,偶尔听了我的课,只笑着说我是“异类”,谦虚地表示“学不来”。

沿着正常的跑道跑,与大家步调一致,总是轻松的、安全的,甚至闭着眼睛,也能抵达终点。而独自在“第九条跑道”上跑,就得比众人付出更多——物质,时间,精力。为了上好课,为了选理想的课外文本,我必须买更多书籍,阅读更多文字,不断充实精神库存。那些年,没有网购,小县城的书店纷纷关闭,我每年挤出可观的资金订阅报刊,每一两个月乘坐两个多小时大巴到漳州的书店翻书、购书。为了省住宿的钱,一般当天赶回,抱着书回家,已是暮色深浓了。那些年,我成了漳州晓峰书店最受欢迎的顾客之一。

一个人一旦有特立独行的行为,迟早会遇上麻烦。由于我在课堂上经常“不务正业”,少讲课文,不做练习,有些学生刚上高中,或者刚到我班级,“水土不服”,甚至表现出疑惑:这是语文课吗?这样能考好吗?我理解这些学生。他们总以为语文课就是要讲课文,学生做习题,老师讲练习,像数理化一样。他们不习惯捧起课外书,全身心投入进去;他们不习惯写心里想说的话(我常常只让他们写随笔,不布置命题作文);他们不习惯读完一篇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更不习惯一道题目有多种答案……尽管我一再向他们解释我的语文观,有时还邀请我以前的学生“现身说法”,告诉他们什么才是语文,语文不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用这样的方式学语文同样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等等。但是,非常遗憾,仍有个别学生不配合。他们在语文课上埋头做各种习题,高考场上却失利,事与愿违。看着他们,我无言以对。我只能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教育并非万能的,就像诗人阿多尼斯说的“即便是太阳自己,也只能照亮接受光明的事物”,我没能力教育好所有的学生。

最麻烦的还不止这些。上课过程中,我常借题发挥,或者利用课前两三分钟和学生聊聊,说双休日的见闻,说时事,说读过的书、文章。有时,一些观点未必和他们在其他教科书上看到的“保持一致”。我虽然有我的禁忌和恐惧,但我也有个人必须坚守的底线——尽量不说谎,尽量提供多项材料和观点供学生独立判断、选择——毕竟他们是高中生。然而,陶醉中的我,不知道麻烦正悄悄降临。P3-5

序言

近年来,在关注和思考教师发展的时候,我越来越明晰地感觉到,教师的成长,首先应是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强健——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教师的心灵和精神则是教育的核心。没有心灵滋润的教育是无根的,没有精神支撑的教育是无魂的。因此,作为教师,关注心灵和精神成长,使之始终保持丰富和强大,独立和坚韧,就是为教育坚守着根,传承着魂。

基于这样的理解,2012年7月5日,在“厦台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成长研讨会”上交流时,我从“心灵”入手,言说“成长”,在肯定专业成长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生命成长” (包括心灵和精神),以表达我的主张:让教师在精神(心灵)共同体中成长。

这一话题,后来在年轻美丽的陈香吟女士那里,得到了美妙的回应。陈香吟当时是台湾课程与教学咨询辅导团队的执行秘书。她的分享,以“课程美学”为切入点,关注教师的心灵成长,关注“感性的教与学”。她从自己的经历中梳理和凸现出的关键词“不乖”,莫名其妙地唤醒了我和朱永通兄的感觉,并因为这个词语,生发了美妙的碰撞,击溅出创意的火花——那个时刻,我们便拟定做这样一本集合两岸“不乖”教师、不羁灵魂的书。后来,与香吟谈及此想法,她几乎毫不犹豫地应承下在台湾组稿的工作。

现在,按《圣经》里的说法,“事就这样成了”。

似乎可以说,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域,“乖”都是永恒而统一的主题。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听话、顺从,做一个乖孩子,因为乖孩子更招人喜欢。上学后,我们被要求听话,顺从,做一个乖学生,因为乖学生更逗人喜爱。到我们登上讲台,做了教师,无论在哪里教学,无论执教哪门学科,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努力争取做一个乖老师,因为没有哪个校长会真正喜欢“刺儿头”教师。甚至,我们还会有意无意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以“乖”的标准,有意无意地要求我们的学生,以“乖”的条件——习惯于“乖”的我们,在要求和约束乖孩子方面,我们自会有种种办法和策略。

事实上,当“乖”意味着温顺和讨巧的时候,当“乖”意味着被喜欢和得利益的时候,没有谁不愿意当乖孩子、成乖学生、做乖老师——“乖孩子有糖吃”,为了“糖”字所暗示和意味的东西,我们总是喜欢猜测别人的用意,违逆自己的心思;我们总是愿意压抑内心的想法,克制灵魂的冲动;我们总是习惯装出平和与中庸,让自己见风使舵,八面玲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看似简单的“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事业来说,却是艰深难解的揪心命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我们“太乖”、我们的孩子“太乖”,应该是题中之义:“乖”总是伴随着被束缚和限制,被捆绑和桎梏。就像跟永通兄商议此书时,我随手写下的两句话——

太乖只知道顺从,不乖意味着创造!

因此,我更愿意认为,“不乖”这一看似不恭敬之词、不和谐之音,其实质,指向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指向不断的挑战、持续的反叛。指向勇敢的创造、不息的创新——所谓的“不乖”,并非真的不乖,也不是想要撒娇,而只是为了有所创造。

而当这一“集结”完成后,我们也终于发现——就教育来说,“不乖”的老师,往往是能够坚守常识的人(杨林柯《栅栏后的突围》),往往是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王木春《第九条跑道》),往往是真正热爱教育的人(廖学军《只是因为真爱》),往往是更能尽职尽责的人(纪现梅《其实,我只想尽一个老师的本分》),往往是更愿意不断开拓创新的人(夏昆《上课了,请关灯》)……

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不乖”的老师,其实是一群富有思想、勇于实践、敢于进取、乐于奉献的人,比起那些唯唯诺诺、庸庸碌碌的“乖老师”,他们更有识见、更有个性、更有胸怀,也更有激情和担当。他们对教育,看得更重,爱得更深,做得更实,想得更远——他们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教会他们发现和创生;他们不只是给予学生结论,而且让他们形成识见和智慧;他们鼓励学生怀疑和超越,而不是培养听话、顺从的“愚民”和“奴才”……

这是非常可贵的清醒,也是非常勇敢的坚持。

当陈香吟说出“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的时候,当邱磊说出“不妨做个‘少数派”’的时候,当李明萱说出“有些人宁愿凝视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当严中慧说出“让睁眼看着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他们的碰壁和受伤,感受到了他们的疼痛和伤楚,触抚到了他们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思考。当然,也还有矢志不渝的探索和追寻——这一切,用许丽芬的话说就是“既艰难,又美好”。

许老师所道出的,其实正是教育的意味——教育从来就是艰难而复杂的。尤其是在今天,在功利主义盛行、物质主义至上的今天,能够始终关注内心需要、始终注重精神提升的人,既需要更多的艰辛付出,也需要更多的痛苦修炼。但是,教育的美好也在这里:当他们以其“野火”的心灵、不乖的“人味”,向学生们传递着美好的发现和“正能量”引领时,他们其实已经把“人”字的大旗、“人性”的大旗,树立在他们的教室里,飘扬在他们的课堂上了!

很多时候我都不免感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乖”,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教育才没有完全失去指望,才没有让人彻底绝望——虽然某些时候,他们行走得很艰难,坚持得很孤寂,但正是这艰难让他们成长得更加美好,正是这孤寂让他们出落得更加美丽。

或许,这便是我们吹响“集结号”的意义之所在——既分享他们的美好,也分担他们的艰难。而在与他们的分享和分担中,呼应着他们的心跳,沾染着他们的激情,我们,或许也可以让自己变得稍微勇敢一些、坚定一些、“个性”一些、“不乖”一些——不再一味地小心翼翼,一味地中规中矩,一味地按部就班,一味地因循守旧。  这样的变化,或许简单、细小,但我们应当相信,很多时候,我们自身的些微改变,都可能造成教育面目的大为改观。就像只有教师的不断成长,才能有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育,只有在越来越多教师“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不懈努力下,才能缓慢向前。

2012年12月7日于温江

后记

人味和心意没有语言和文化差别

2012年7月,在“厦台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成长研讨会”上,我和来自四川的“江湖一刀”谢云老师擦撞出意外火花。那天上午,面对台上的激励演讲,我和同行的王慧兰教授小声讨论:“下午的分享要不要转换模式,来点不一样的气味?”午餐后,我们迅速在各自房间改了讲稿,却不约而同引用了台湾作家侯文咏的书《不乖: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事》,而且我们都诠释与实践了一些打破心灵疆界的方法。

王教授对着会场中三百来位教师,呼喊最遥远角落的那两位,对他们大声问好,紧接着是几句寒暄(这不就是和邻居打招呼的方式吗)。我则从自己如何活出真实人味聊起,用真诚的心意感受台下心情,走下台与所有准备好和没准备好的听众拉近眼神距离,我是那么的相信,人味和心意是没有语言和文化差别的。

回台湾后,收到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台湾研究室段艳霞主任的来信。研讨会后,大伙汇集的回馈文字,让我发现两岸其实很靠近,在陶养美善的心与撒播教育热情这个共识上,两岸没有疆界!

于是我应“江湖一刀”老师之邀,担任在台湾寻找“不乖”老师的工作。曾担任台湾课程与教学辅导咨询教师团队执行秘书,曾被商借至“国教司”,常至县市开三区策略联盟会议的我,本可以很快找到许多“优秀”且“典范”的教师。但我问自己:“我感动吗?我又做得到吗?”——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让我慢了下来。原来我所谓的“不乖”,或是“江湖一刀”老师说的“野火心灵”,都有一个根基的味道,那就是“人味”。去除“典范”与“伟大”的框架,在实际

互动中真诚且踏实地对话

所谓人味,在后现代的哲学观中,不就是去除“典范”与“伟大”的框架,在实际互动中真诚且踏实地对话吗?在这变化越来越快的全球化社会中,当网络搜寻得到所有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信息时,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下一代去创造并拥有自我实现的人生呢?如果我们还是不断追求单一的“典范”,少了许多富有弹性的美好差异,那么,孩子的心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所以,寻找“不乖”老师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从“典范”教师着手。我要让阅读者看到台湾的基层生命力。寻找到的这些“不乖”老师,身上总有一股正向能量,让他们坚持在各自领域。他们不会为了追求华丽舞台而惧怕说真话。他们多半微笑看待权势,选择默默离开去做对的事情。他们不怕别人拿放大镜检视自己的人生,他们会两手一摊,告诉你:“我很平凡!”只是他们一直在做着不平凡的努力——这种努力叫作“对生命的热情”。不乖是因为“野性未停”,更是因为“心

灵敏觉度”未被埋没

此次台湾地区共邀约到八位老师,包含两位“在信息领域却不被机器控制的黑客教师”、两位“有美感教学却不只是担任工匠训练师角色的教师”、一位“孩子身心灵健康的播种者”、一位“走入社会关怀与着重批判思辨的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学者”、一位“努力发展乡土文化、散播美善阅读种子的小学语文老师”、一位“在课本与教学中批判实践的社会教师”,还有我这个“不接牌理出牌,总是喜欢心灵逃学”的不乖老师。

这些老师虽然来自不同领域,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是弓、是箭、是箭靶”,他们发现心中真正的喜悦来自爱和梦想的包容力,那种对教育爱的试探精神,促使他们储满能量,足以承受现实中的负面压力。所以,这些“不乖”的老师并没有像常人那样追求他人所设定的伟大奖赏,而是朝着自己的极限与未知范围探险。他们相信对自身心灵的试炼才是生命的目标,以自己不乖的野性来雕塑自己,才是最大的心灵乐园。于是,他们让自己蓄满能量,成为一把好弓,陪着有缘相遇的孩子与教育同伴,一起成为一支射向梦想的箭,他们在寻梦的同时,吸附每个来自不乖灵魂的寻索,成为孕育创造热情能量的箭靶。随身携带进入心灵乐园的感应钥匙,就是找

回遗忘在心灵角落的“不乖”灵魂

主编这本书的过程中,许多前辈与朋友遇见我总是关心书的进度,他们听闻寻找“不乖”的老师,觉得这样的名词既让人好奇,也让人向往!

在一次“世界咖啡屋沙龙”中,我们聊到什么叫作“不乖”,如何才能趋向“不乖的灵魂”时,现场一位从事老人服务事业的伙伴——罗怡仙小姐,大胆地在纸上画下斗大的两个问号,且两个问号以90度角相迭,仿佛一个太极图案,又仿佛两把钥匙相依相锁。接着,她以决断之姿要了一把美工刀,朝一个问号切割,完成作品后,她温柔地问大家:“是因为太乖,才会发现不乖?”

我的心被重重一击:原来,许多人未曾发现这世界会响应自己的梦想……好好观察自己,才能发现自己是怎样的人。随波逐流,我们就会受困于一个虚假、不真实的体制。所有捆绑自己的谎言,都是自己创造的,因为我们心中隐藏的冲突与梦想,被无名的恐惧与自我禁锢欺瞒。

“不乖”的老师,不臣服于任何人,也不凌驾于任何人之上。他们相信,唯有能够主宰自己人生的人,才会拥有真正的意志力,跳脱恐惧与埋怨的轮回,随身携带一把叫作“改变”的感应钥匙,自由进入心灵乐园,让“不乖”灵魂(或叫作“热情自由的灵魂”)引领自己,找回真正的教育,让更多人记起他自身的独特性、创意和“梦想”。

记于台湾树林

2013男1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乖教师的正能量(海峡两岸30位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大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云//陈香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08125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3127647
中图分类号 G45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6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