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杜青的一部最新力作,是一部18万字的长篇小说。初名《姐妹》,写的是兰兰和香梅姐妹俩的人生遭际。小说故事的核心是命运,而情感则是十分重要的脉络。

《阳光》杂志主编凌翼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杜青,原名吴玉婵,七十年代出生于广东海丰,主编《蓝风》诗刊,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微尘》、诗歌集《一粒沙上的大海》、中短篇小说集《梅源镇》。本书是她最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是一个关于姐妹的故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泥、茅草、韧竹、沥青搭成的茅屋,傍附着水。雨来时,屋顶流淌着或轻快或沉慢的音乐。秋天,丝瓜的藤蔓和黄花将茅屋层层密裹。

薄薄的木板,一张又一张,被纤纤巧手卸下,临大路的铺窗敞开了。瞬间,满屋流光,墙上的人物肖像神色鲜活。一会儿,兰兰就坐到铺窗前,目光游弋在画面与小小的相片之间。

鸟儿停落在窗沿上,啁啾和拍翅,她似乎浑然未觉。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摇晃而过的车辆,一阵又一阵灰蒙蒙的尘埃,落在窗檐、桌面、画幅、发问、肩上、落满周遭,她只专注于手中轻轻地描摹着的画笔,所关心的世界只有举目之间的一尺内外。

兰兰,姓毛,生于水边,长于水边。水,是千年流淌的水,自南宋或者比南宋更久远的年代流来。由于沿溪而居的人们牢记着南宋,故称那水为宋溪水。

宋溪,位于清丰县梅源镇,开凿于南宋末年。宋帝兵败南逃,大臣陆秀夫等人一路抗元御敌,救主护驾至岭南时,与当地百姓情同亲人。宋军见平原水路迂回,船队行驶不便,农耕收获不高,便开凿了一段长达二公里笔直的水渠,水面宽达八十米,被后人称为直渠溪,亦称宋溪。宋溪一端连接西溪蜿蜒百里出海口,另一端连接东溪穿越千村进入另一个海角,水路四通八达。溪流两岸沃野茫茫,古往今来,被远近称为鱼米之乡。溪边大大小小的村落,在绿浪浩淼的春天里,像原野上错落有序的花朵。

兰兰生长在东溪旁一个叫流安圩的村庄。流安圩同周围许多村庄连成一片,称为毛厝族,均属毛姓。流安圩虽不是城镇,但水陆方便,自然成墟。村里有茶楼、旅社、合作社、供销社、缝纫社、布铺、打铁铺、卫生所、粮所、理发室、墟市……是方圆十几个乡村集市贸易的地方,东溪由此也称流安溪。溪面上一座高高的三孔石拱桥结实地连接着陆地。溪水中浮起两座小岛,人们称小岛为土堆。唯一通往土堆的路,宽不足两米,长则近十米,像一条绳子一样把土堆拴着。两个土堆终年绿翠翠,像两片巨大的荷叶,飘泊在四季的水中。

母亲一连生下了五朵花,由于家底贫薄,父亲壮年得妻已备感侥幸,连得五女更是知足常乐,故母亲在家里村里,仍大着喉咙,常常说起话来理直气壮。兰兰排行老二,长得眉目开阔,微陷的双眼略含浅浅的愁,脸颊上几点调皮的雀斑,像是谁蘸了淡褐色颜料的手指,一弹指把色彩喷上去一样,两条辫子,行路匆忙时,在背上胸前甩动不停。十七岁那年,她正好初中毕业。

立秋,溪边竹架上绿藤曼妙,金黄色的丝瓜花蓬勃灿烂,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朵之间流连。兰兰看着妹妹们像彩蝶一样,飞向校园,心中无限落寞。母亲常唠叨,已念有几年书,人家不把你当瞎子看就行了。父亲整天都盘算着如何将水中的鱼儿弄到盘碟上来,整天守着小船徘徊在溪面,至于五姐妹读书的事,他从不理。兰兰与大姐香梅初中的学历,在村里的女性中已是少有了,可兰兰依然为读书的事哭个不休。香梅说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三后半学期并没有读完,因为那年父亲患了病,住院动了手术,她每天既要跑几公里外的镇医院,又要照顾妹妹们,就放弃了上学回到家里,该种瓜时种瓜,可摘豆时摘豆。母亲看着兰兰又哭又闹,说:“你父亲又不是存有什么金库银库,能让你们姐姐妹妹读个初中毕业,也算对得住你们了。哭咪个啊?(闽南话:哭什么啊?)你无睇别人家都在放牛割草吗?要知足啦!”兰兰哭了几天后,累了,绝望了,想起了油漆师傅的话:生活的道路千条万条,就看你走哪一条。她这样想着时,眼神就木呆呆的。

兰兰八岁那年,刚背上小书包,油漆师傅到家里来油漆,在老式床的屏风上画了荷下戏水双鸯鸳和喜鹊登梅等许多图画。他一笔一笔地画着,兰兰就像着了魔一样,屏着气,目不转睛地移动着身子看,仿佛生怕一喘粗气,就漏看了一笔似的。油漆师傅偶尔离开,她就偷拿了他的画笔,一边看着屏风上的画,一边在板凳上胡乱涂鸦。油漆师傅发现了,并没有责怪她,反而当着父母亲的面夸赞她。兰兰听着,就抿着嘴笑。油漆师傅不但画一手好画,还写一手好字。他曾是广州美院的学生,后因家境变故而辍学,辍学后无所事事,情绪消沉,性格日渐古怪,已过而立之年才在祖母的劝诫哀求下娶妻立室,婚后迫于生计,干起了油漆的行当。

兰兰开始跟油漆师傅学习绘画,这时候学画的还有村里的女孩桂枝。她比兰兰长两岁,天生一副猪油嘴,挺讨人开心的,但不及兰兰的艺术悟性高,学起东西来不及兰兰快,因此师傅对兰兰疼爱有加。师母却对桂枝另眼相待,夸她长得好,福禄相,日后定是富贵命。说兰兰双眉含愁,眼带小人,属奔波劳碌之格,故一直不喜欢兰兰,似乎生怕兰兰奔波劳碌的命格,有朝一日传染了她。

放下书包的兰兰有事没事常到师傅家里去。师母本就看兰兰不顺眼,此时看着青春焕发的她,脸色就越发冷峻。介于师母的表情,兰兰胆怯了,慢慢不再去师傅的家门,连他的家都不敢去了,跟随他到处油漆之事就成了妄想。后来,在师傅的张罗下,兰兰在溪边自家搭造韵小茅屋开起了写真馆。说是张罗,其实是帮兰兰写了一块招牌,篆体的墨绿色的‘写真馆”三字,木块两侧钻了四个小孔子,两根铁丝穿孔而过,牢牢实实地将木块捆绑在茅屋前的木柱上。

写真馆,以专画人物肖像为营生,开张后,方圆十里内外,陆陆续续有人拿来相片,戴冠的、谢顶的,老阿婆、老阿公,都是稀古之年,都希望自己百年归老之后能留个影儿在人间,供子孙缅怀。兰兰的收费很低廉,有时甚至不收钱。村里有个叫三婆的老人,老伴早逝,子女不孝,眼睛不太好使,~个人自己吃住,形同孤寡。兰兰每次看到她,都会感到心酸。三婆请兰兰画相,由于她从没有照过相,故只得让兰兰看着她的人画。由于眼睑下垂得厉害,浊而湿的眼睛变得很小,小成像蝌蚪状。兰兰看着她,心里就难过,像画好后就不忍心收她的钱,感动得老人家老泪纵横。后来,她拿了几只鸡蛋到兰兰家,方才感到心安理得。之后,她逢人便夸兰兰心肠好,说好人必有好报。

写真馆开张后,一直人气不错,生意旺,村里游手好闲的靓仔帅哥儿,有事没事都喜欢到写真馆来,说是看画,其实是看人,看新奇。

P2-4

序言

写下这个字,有门了。

杜青说,她写长篇小说之前,从不看别人的小说,长篇更是没有读过谁的。不读书却要写书,这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杜青曾问一个评论家:没看过长篇小说的人,能写长篇小说吗?

评论家答:不可能!

没看几箩筐的书却想要写书,那总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如果杜青说的是真的,那她就打破了一个神话。杜青是个妖怪,她骨子里有一种反叛精神。按常理推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她偏要试试。我相信杜青说她没看过什么书这句话是真的,因为说谎于事毫无益处嘛。她跟我说,她是出于赌徒心态,跟那个评论家较上劲了,就要写个长篇出来看看。

作品写出来了,她也不知道到底成不成器。她想找个行家看看。很偶然地,我就成了她要找的对象。我算不上所谓的行家,但对于小说,我有着天然的审美取向,这自然与这些年做编辑读过大量文学作品有关。

起初,编刊物时,我读过杜青的若干短篇,不经意地发现她是个不寻常的小说家。虽然是初出茅庐,但行云流水的文字间显见其浑然天成的艺术气质。理所当然,她便成了我们所推举的“新锐作家”了。每年编稿无数,而真正的有潜质的新面孔作者还是很少见的。杜青是这少见的有潜质的作者之一。作为常年从事从垃圾中拣废品工作的我,一旦发现一堆废品中暗藏着金子,其喜悦可想而知。

杜青是个画家。她从小就把画当作人生的磨砺。如果一个人踏入社会,必须预备一块敲门砖的话,杜青的敲门砖就是画画。她给邻里乡亲画过写真。她赋予无数先贤描摹过的松、竹、梅、兰以现代神韵。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她都曾经以丹青笔墨去雕琢和挥洒过。至于后来她迷醉的西洋油画,纸背上谁能肯定没有透出中国画的痕迹呢?

这个被上帝有意撒落于农家的才情四溢的奇女子,不要以为她的才华仅仅限于小说和绘画了。要知道,先于她的小说而名的是诗歌。她是个真正的诗人。她出版过散文诗集《微尘》,听起来是那么渺小。我们这个世界一直被叫作尘世,尘土覆盖了整个世界,难道不是微小中见浩大。另一本诗集《一粒沙上的大海》,咀嚼一下,就能清楚她诗歌内含的想象力。这里,我们用一点闲暇来读一首她写的短诗《一滴水》:

一滴水遇见河流,变成河流

遇见光,又被光穿越

但它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得以炫耀

一滴水,像一个流落民间的王

在貌似平静的生活中

孤独地隐回自己不安的内心

后来,它遇钢则刚,遇到树木变成森林

遇见青草,化作春天

她穿越了光,穿越了自己

却怎么也穿不过一个人的眼睛

至于这首诗隐含了怎样的想象力,我驻笔,就让读者慢慢想象吧。因为我们后面要谈的并非她的诗,我们还是专注于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吧。

这部长篇起初杜青命名为《姐妹》,整部书洋洋二十几万言,写的是兰兰和香梅俩姐妹的人生遭际。命名《姐妹》委实名至实归。我的眼睛在她设置的字里行间跋涉,阅读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连续一周盯看电脑上繁星一般的文字,让我时常处于深邃浩淼中数星星般的童贞乐趣中,读到击节处会发出会心的憨笑。读到人物命运的关口,有时脸额上会落下一滴滴的液珠,因是大暑燥天,终于分辨不清是汗珠还是泪珠呢。不得不叹服,杜青笔下的人物,个个晶莹饱满,灵性十足呢。

作为画家的杜青给无数的人画过相,手眼忙碌的她,是否抽出片刻闲暇时光来为自己靓丽的容貌描画过一下呢?答案是否定的。一生都在画别人,她不曾画过自己。进入作家这个角色,杜青的作品像镜子,让人通过镜子看到了简单又丰富的她,自画像就那样被不经意中勾勒出来了。作家的智慧不同于照相机,她有充分的准备和修养。在刻画那个分秒不停地跟随着自己的影子时,她舍弃该舍弃的,她放大该放大的,她隐忍该隐忍的,她暴露该暴露的……一个生息于我们时代的知识女性从泥泞中艰辛走来,在都市的繁华面前与钢筋水泥构筑的物质做着不加妥协的抗争。在城市楼宇林立的巷道,孱弱的她及其她的小家有过无数的搬迁经历,“一家人忙忙碌碌把家当搬上两辆雇用的木板车,绕过几条巷道,又将家当卸下。兰兰和丈夫正抬动一个电冰箱进屋。电冰箱已很陈旧,买来时就是旧货。这些年,林风曾经为电冰箱上过几次油漆,上得不大均匀,有一条条的油彩滴凝固在电冰箱的外壁上,儿子曾看着电冰箱,说电冰箱老了,流着鼻涕和泪滴。”读着这些文字怎能不心酸而潸然泪下呢?此外,小说中处处是诗意的再现,诸如“多年前被伐去的老树,树桩依在”,“饭台上的电饭煲小小的气孔冒出悠悠白雾,散出米饭淡淡的香味”,虽是平凡的字眼,但没有非凡的洞察力是写不出来的。

杜青的描摹能力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味,这让人想起现实社会中处处出现的安全事故来。多少小煤窑重蹈过这类场景:

层层叠叠的山,高耸出地面千丈万丈。被深挖的土窿,盘旋着的窿道迷宫一样,蚯蚓行道般的,向大地的心脏伸去,深达百米,长达千丈。人走进地下窿道,像走进地下世界,分不清方向。

或许是大地的心脏被淘金者贪婪笨拙的铁锹掀痛了,大地动怒了,地下的河水如猛兽狂奔如巨洪喷涌了上来。劳动在土层深处,蚂蚱一样的矿工啊,来不及弄清是天降横灾,还是地造祸害,来不及弄清东南西北,来不及拔步逃命,一个个均像入瓮之蚂蚱,被活活溺死在幽深幽深的土窿里。遇难者是多少,谁都说不清,大难幸免者魂飞胆破,或倾家荡产。有人说,地下河流是地球的血管,血管被切口开,血哪有不流出来的道理?有人说,地下河流是地球的眼泪,长年累月忍受人们掏心掏肺,忍不住痛时,总有流泪的时候……

像这样精彩的段落,不言而谓,除了暗藏着她与生俱来的对文字的准确把握与深厚功力外,还有就是对人类与大自然的悲悯之情深深萦绕于她的胸间。真是步步有华章,节节有惊喜。“那收起来或摆开去散落下一地锈沫的靠背椅,统统都被扔弃了,似乎崭新的房子非拒绝那些破旧的事物不可,惟独不会拒绝这一家四口旧的面孔。”读到这样的句子,想不赞叹也难呢!

杜青的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绘画式的刻画;有诗歌般的精妙闪烁,像“每一个毛囊里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这样的句子,诗意盎然。

小说的灵魂是思想,杜青在小说中力透纸背地贯穿了她对人生对命运的洞见。“人的一生,没多少活得明白的时日,除了年少懵懂无知,年老身衰病繁,混沌度日如年,就只剩下中壮年那段时间了,短短数十年的人生,奔波劳碌、明争暗斗,为名为利为情为爱为家为国为天下,归根到底都是为生活为自由。兰兰不知自己活是为什么,或什么都不为,或什么都为……”这样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

夜已漏深,在结束这篇短文之前,我突然有个想法,想给她的这本书改个名字。改名字是件慎重的事情,人的名字一旦落上户口就很难更改。在书出版之前,书名等于还没落户,改是完全可以的嘛。我想跟杜青沟通一下,可惜她的手机关机,看来这个重大决定一时半会不能做主。那就等待明天吧。不过,亲爱的读者也许一定想知道吧,到底改什么书名呢?前面我开头说了,“有门了”,那就取名《门》吧。人一生,无论出世还是入世,都离不开一道又一道门。生死轮回,世相变迁,谁也数不清自己将要跨过多少道门。这是个不错的小说名。不信,你就等着瞧吧,它或许就是那部人人争相传阅的好书呢!最后,我还是引用杜青的诗来结尾吧——

一本书,打开之前

它是一个秘密

一本书,打开之后

它依然是一个秘密

晚安!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一起打开小说之门吧!

2010年7月5日

于北京太阳星城金星园

后记

花开花落几春风(代后记)

写这部长篇,花了我近两年的业余时间,即2005初夏至2006年冬天,从燥热写到宁静。

那时候,心静,投入,走在路上,目中无人,心怀人物、事件。写到猥琐的人物时,我走在人群穿流的路上,感到自己猥琐,不敢抬头看人;写到光明的人物时,我走在路上,就感到内心坦然无愧,步伐轻松自由。由于我用的是拼音打字,再加上普通话发音不准确,所以敲字特别慢。那时候,为了拥有写作时间,一些文学活动和朋友聚会,我基本上不参加。我天天写字,每天三五百字至一二千字不等,初稿完成时总共是二十二万字。由于长时间不运动和总是睡眠不足,我的身体虚胖,松松垮垮,脸色蜡黄,颈椎腰椎严重劳损。后来,我三五天上一次理疗中心做推拿刮痧,以使身体康复。一年半载下来,我自己学会了推拿按摩(刮痧,我从小就学会了),学会了就常常帮亲人朋友推按,有时候,静下来想一想自己还是满不错的,走到哪儿就给哪儿带去舒服,这也算是写作带来的快乐吧。

这部长篇修改期间,有一次,电脑突然间中病毒了,文件打不开,插上U盘时,U盘也中毒,文件全部消失,后来,连电脑都无法启动了。我惊慌得四处求救,丈夫看我紧张的样子就笑话我,他以为自己有能力帮我杀毒,安全打开文件。结果他失败了,连电脑维修铺的师傅们也毫无办法。眼看两年的心血就这样莫名其妙烟消魂散,我除了伤心和痛哭,束手无措。丈夫这时候,才明白事情对我的打击有多大,小说对我有多么重要。最后,通过多方了解和求助,我把电脑硬盘送至省城维修,才找回了这部小说。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都是作者的孩子。它们有自己的生命和命运。这部长篇完成时,我兴冲冲地向花城出版社投过稿,但被拒绝了。此后来便放下了,一放几年。回头再看这部作品时,就不大满意了。因为不满意,就任凭它静搁在旮旯里,不再理会。今年,多亏凌翼兄的鼓励,我才重新把小说进行修改和删节付印,了却一番心事。

2010年10月10日汕尾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眼睛在她设置的字里行间跋涉,阅读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连续一周盯看电脑上繁星一般的文字,让我时常处于深邃浩淼中数星星般的童贞乐趣中,读到击节处会发出会心的憨笑。读到人物命运的关口,有事脸颊上会落下一滴滴的液珠,因是大暑燥天,终于分辨不清是汗珠还是泪珠呢。不得不叹服,杜青笔下的人物,个个晶莹饱满,灵性十足呢。

作为画家的杜青给无数的人画过相,手眼忙碌的她,是否抽出片刻闲暇时光来为自己靓丽的容貌描画过一下呢?答案是否定的。医生都在画别人,她不曾画过自己。进入作家这个角色,杜青的作品像镜子,让人通过镜子看到了简单又丰富的她,自画像就那样被不经意中勾勒出来了……

——凌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6032470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