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大河文明
内容
编辑推荐

水是文明的载体,与文明的缔造和发展息息相关。

姜守明、贾雯编写的《世界大河文明》以江河为题,探讨河流、自然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保护河流、水资源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促进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内容推荐

水是文明的载体,与文明的缔造和发展息息相关。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有河流的地方就具备了文明发生的客观条件,如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希腊、罗马的地中海区域,在古代相应地形成了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东亚文明和欧洲古典文明。其他如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等,电都在各自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沉浮与各大文明的兴衰。姜守明、贾雯编写的《世界大河文明》即以江河为题,探讨河流、自然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世界大河文明》告诉你“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目录

前言 世界大河与人类文明的演进

第1章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动的文明

第2章 尼罗河:撒哈拉沙漠中的生命之泉

第3章 印度河与恒河:次大陆文明的缔造者

第4章 黄河:九曲回肠的母亲河

第5章 长江:神造之水天际流

第6章 多瑙河:奏响欧洲文明的蓝色旋律

第7章 莱茵河:流淌在大陆欧洲的浪漫曲

第8章 泰晤士河:一部流动的历史

第9章 伏尔加河:俄罗斯“众神的天堂”

第10章 圣劳伦斯河:北美大陆的国际河流

第11章 密西西比河:美国的“众水之父”

第12章 亚马孙河:争议漩涡中的“河流之王”

后记

试读章节

美索不达米亚的上古文化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即原始文化、苏美尔一阿卡德文化、巴化伦文化、亚述文化等。早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作为文明的先驱,就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村镇和城市,开创了先进的灌溉农业,建筑了威严的神庙,发明了特点鲜明的文字。公元前3500年,他们还以神庙为中心,兴建了一些以城市为核心、连着周边乡村的城市国家,这些独立的城邦既是早期文明的象征,又是苏美尔文化的体现。公元前2371年,来自北方的阿卡德人统一了苏美尔城邦。他们虽然在文化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却采用了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弘扬了辉煌的苏美尔文化,这一点类似于后来罗马人对希腊文化的传承。

美索不达米亚是一片人文的土地。富饶的两河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城市和文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周边各族以及地中海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巴比伦尼亚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入侵者,如阿卡德人、古提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埃兰人、米底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美国人等等。这些外来移民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两河流域的主人,从而使古老的两河文明经受了无数次的蹂躏和考验。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王朝更迭,在经历了长期的征服之后,两河文明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被传承了下来;民族混居,语言交流,风俗交汇,在度过了悠悠岁月之后,两河流域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外来文化的印记,丰富了伊甸园——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内涵。

文明的火种:楔形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重大成就之一。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是人们彼此间进行交流的媒介。没有文字,一个文明社会就很难记录过去的成就,并很难把这些成就传给后人。起初,人类凭借记忆将语言一代代地往下传承。由于记忆容易遗忘或失实,而且不能传之久远,因而逐渐发明了结绳纪事、刻痕纪事、结珠纪事等方法,目的是将语言或思想记录下来、传于后世,最终产生了用以表达思想的图画文字。如果说语言是原始的、不留痕迹的媒介,那么文字就是记录语言、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作为人类特有的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被视为文明的火种,它的发明和应用,被看作是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象形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最早使用的文字系统。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生产劳动与日常交往的社会实践中,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这种原始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木棒或骨棒作为书写工具,刻画在泥版上的,看上去像一个个木楔子,“楔形文字” 由此得名。这个名称源于拉丁语,是由cuneus(楔子)和fo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据说,1472年,意大利人巴布洛在伊朗南部最大城市设拉子旅游时,在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发现了这种奇特的文字。其实,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经过伊朗高原的波斯人改造过的,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宝贵的文化遗产。书吏用简单的图形把牛、羊、谷物、鱼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画下来,后来又逐渐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而“不再取决于每个书吏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保证了书写与阅读的一致。”楔形文字最初是刻在石头上的,后来用芦苇秆、木棒或骨棒刻画在黏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上,书写好后用火烘干,这样制成的泥版书便于使用和保存。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出十余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黏土板上,著名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这样得以保存和广为传播的。

楔形文字有自身的书写特点,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使文字呈尖劈状,每一个笔画都是一头三角形,牵着一条小尾巴,好像木楔子(钉头或箭头)一样,所以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这种文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竖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这样,全部楔形符号旋转了90°,从直立变成了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至右横着写,所以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在右。楔形文字分为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三类,约有5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复合含意,因而这套文字系统要比以后的字母文字系统难掌握得多。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阿卡德之于苏美尔,类似于马其顿之于希腊。虽然阿卡德人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人,但在文化上却为苏美尔人所征服,其中包括对苏美尔象形文字的继承和改造。在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了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丰富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的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如赫梯人、埃兰人、叙利亚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等,他们都结合各自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加改造,作为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媒介。不管怎样,通过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得到了记载和传承。后来,腓尼基人在创造自己的字母文字时,也吸取了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部分因素。今天对于西亚古代文明的理解和传承,除了借助考古材料外,楔形文字泥版上记载的诸多讯息,如人物、事迹、时代、地理、神话与宗教等,尤为重要。遗憾的是,楔形文字始终没有形成字母表。P13-15

序言

河流是指陆地表面经常或间歇流动的天然水体。在英语中,河流就是指注入海洋、湖泊或另一条河的天然水流。汉语词汇丰富,我国对河流的称呼很多,较大的称江、河、川、水,较小的称溪、涧、沟、浜、曲等。

水是文明的载体,与文明的缔造和发展息息相关。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就有灵性,有河流的地方就具备了文明发生的客观条件,如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恒河与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希腊、罗马的地中海区域,相应地形成了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东亚文明和欧洲古典文明。

江河湖海等水的因素总是与文明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当时西域地区分布着三十余国,故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然而自11世纪起,由于气候的剧烈变化,原本繁盛的西域文明逐渐衰落。距今约1600年前,西域古国楼兰在辉煌了近500年后竟神秘消亡。当它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已化成了沉寂于沙漠中的“庞贝古城”。楼兰古国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

河流通常发源于高原或山脉,按其最终归宿,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往往源出冰峰雪岭的山区,最终注入内陆湖或是消失在沙漠之中。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是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则是塔里木河。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一般都属外流河,如亚洲的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湄公河,非洲的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欧洲的多瑙河、莱茵河、叶尼塞河、泰晤士河、塞纳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南美的亚马孙河、哥伦比亚河等。就中国的河流来说,除了长江、黄河外,重要的外流河还有向东流入太平洋的淮河、海河、辽河、珠江、黑龙江,向东流出国境再向南注入印度洋的雅鲁藏布江,向北流出国境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

根据水文和河谷地形特征,河流通常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上游多深山峡谷,比降大,流速快;中游在比降和流速都有所减小的同时,河面展宽,流量加大;下游比降平缓,流速较小,流量大增。河流还有河源和河口,就是河流的端点与终点。河源是指河流的源泉或发源地,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源头,情况不尽相同,或是冰川,或是湖泊,或是泉水,或是沼泽。河口指的是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水库、河流(支流流入干流)、沙漠的地方。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往往会形成以浅滩或沙洲为特征的三角洲(冲积平原)。世界上重要的三角洲,如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不仅是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最早、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地质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历史见证者。

古希腊人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问的土地称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区域,因而有“人类文明的摇篮”之誉。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两河流域就出现了十几个城邦,由此进入了早期的国家状态。在人类历史数千年的演进中,恐怕还没有任何其他地方像这个大舞台,先后有几十个民族粉墨登场,扮演不同的角色。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古提人、埃兰人、阿摩利人、赫梯人、加喜特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米底人、埃及人、腓力斯丁人、希伯来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美国人等,或是繁衍混居、或是入侵而来,或是逐鹿厮杀,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西亚文明因此而异彩纷呈。

世人对古代非洲的认识直到近代还相当有限。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地处北非一隅的埃及就代表了整个非洲。的确,虽然非洲也有突尼斯、加纳、苏丹、埃塞俄比亚等文明古国,但它们留给世界的文化成就始终无法与古代埃及相提并论。古埃及的发展之所以领先于周边地区,主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尼罗河。所以,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尤其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成为古埃及文明的发源之地和古代“地中海沿岸的粮仓”。这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世界级大河浇灌出来的“尼罗河之花”无疑是灿烂辉煌的。在古代世界,埃及文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尼罗河流域的狭隘范围,无论是西亚文明,还是希腊罗马的古典文明,都得到了它的滋养。

次大陆的南亚文明近代以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发展自成一体。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其早期历史是同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当地人相信,恒河是通往天堂的通道,由此产生了对这条圣河的膜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江、大河在古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有记录的信史最短。如果从尚未完全得到证实的夏王朝算起,迄今只有大约4000年。然而,我们的祖先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优势,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华夏文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前者开发早,文明程度高,长期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带;后者自西周武王灭商开始与前者并驾齐驱,日益发展成为东亚文明的重心。自唐朝末年起,长江流域的强势地位不断巩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清清的河水孕育了欧罗巴文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更是以优美的旋律展现了它的优雅。莱茵河则是浪漫欧洲的象征,其如梦如幻的河水好似一首流淌在欧洲大陆的交响曲。从长度上论,发源于俄罗斯西北部的伏尔加河在欧洲的诸多河流中是当仁不让的第一长河。与激昂、浪漫、优美的多瑙河、莱茵河、泰晤士河(英国的母亲河)不同,伏尔加河完全是俄罗斯式的,那低沉、悲怆、浑厚的特点异常鲜明,它既是莫斯科崛起的见证,又是俄罗斯光荣的象征。

地理大发现使新旧大陆的文明发展史归于统一。随着西方入源源不断地涌入,不论是美洲主要河流的“发现”过程,还是近代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都深深地打上了殖民者的印记。在这种意义上,北美地区的现代文明,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嫁接于“新大陆”的结果。而在美洲文明的发展中,江河湖海所起的支撑作用是客观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例如,作为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际河流,圣劳伦斯河是五大湖的出水通道,它得益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体,可以保持稳定的水量。就美国的崛起而论,河流之于它的影响非同小可。美国除了坐拥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外,还独享密西西比河的水利资源,这些都是其工业文明赖以繁荣的地理条件。

世界上的河流成千上万,其数量之多恐怕是难以计数的。在这无数的河流中,究竟哪一条最长呢?也许有人会说是埃及的尼罗河,可南美入只承认亚马孙河。关于“河流之王”的争论,目前还未见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亚马孙河所创造的几项世界之最——支流最多、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是任何其他河流望尘莫及的。从统计数字来看,亚马孙河的支流总数在1,5万条以上;流量达21,9万立方米/秒,占世界河流流量的1/5,比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三条大河流量之和还大;流域面积达691,5万平方公里,与幅员辽阔的澳大利亚(面积769万平方公里)相差无多。不仅如此,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还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发挥着“地球之肺”的独特功能。

纵观人类文明史,河流作为客观的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以及对与其关系的处理也不尽相同。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许多民族“逐水草而居”。在这样的天然环境中,人类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初步学会了对河流的开发和利用,但总体上对河流仍心存敬畏,依附并崇拜河流,因而与河流维持着不自觉的和谐关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对自然界已失去敬畏之心的人们,借助强大的科技力量,不计后果地对河流进行掠夺式开发。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一旦被打破,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河流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的灾难也就接踵而至。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失衡的趋势已经难以逆转。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连续发布了四份关于全球变暖的评估报告,以大量事实为据,描述了人类面临的可怕未来。依照现今全球暖化的速度,人类离地球两极冰层完全融化的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届时海平面上升,必将引发洪水、地震、飓风、海啸等灾难,天然气会从海洋中释放出来,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科学家发出警告说,北极的急剧变暖已经逆转了大约8000年来地球逐渐变冷的趁势。这表明,如果人类不重视对地球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人类文明将难以为继,后果不堪设想!

人类是地球的最大受惠者,也是它最大的威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面前,这种警告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如果不及时应对,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森林的破坏,亚马孙雨林至多在半个多世纪后就可能完全从地球上消失。最新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亚马孙热带雨林正在以加速度消失,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加快,恶劣气象天气陡增,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寻求新的、更合理的发展之路,与河流、环境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

本书以江河为题,探讨河流、自然及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目的就是要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保护河流、水资源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口号变成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促进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姜守明写于南京月光书斋

2009年9月9日

后记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文明发展史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而江河湖海等各种水体之于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2005年,“世界大河文明”这一选题开始酝酿。当时,笔者去济南拜访山东画报出版社傅光中先生,曾就河流之于人类的曾经、现在与未来的影响这一话题,进行了有益的交流。傅先生提议,以《世界的大河与文化》(Wilson S,Dakin著,胡苏民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发行)为蓝本,全面考察世界著名河流及沿河流域文明的关系。我本人对这个题目很有兴趣,而且在西方文明史的研究方面也有些基础,所以就应承了下来。这就是本书写作的起因。

然而动手操作起来之后,我们发现如果只是满足于对原著进行改写,那么学界研究的许多新成果就无法得到反映,这样的构思局限性很大。所以,我们决定重新构画本书的脉络,尽可能地呈现有关于河流与文明研究的新进展,同时呈现笔者的思想与感受。也许,这样的写作思路更能贴近读者,引起共鸣。当然,这个想法能否实现,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有赖于读者的评判。

世界上有无数的河流,在探讨大河文明的问题时,对于哪些河流应该纳入本书的写作范围,以及如何确定写作顺序,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书之所以收入前述之河流,并采取各位看到的这种编写体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按照文明发生时间的顺序,将哺育亚洲与非洲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江河放在前面,其中置于最前面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因为两河流域是人类农业文明的最早发祥之地。第二,就欧洲、美洲的大河来说,由于“新大陆”进入世界史的时间较晚,所以按照先西欧(包括中欧)再东欧、先北美再南美的顺序,这也是与文明发生时间的先后相一致的。第三,关于河流的取舍标准,不以长短相论,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它们与人类文明发生、发展关系的疏密程度上。例如泰晤士河,如果以长度为标准,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的,然而从作用上看,泰晤士河之于英伦三岛文明的影响,相当于黄河、长江之于中华文明。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的一些相关著述,除了在引文脚注中有所说明外,限于篇幅和体例,其他未能一一明确加注,在此谨向各有关作者表达诚挚的歉意和谢意。此外,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姜守明

2010年仲秋于盱眙第一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大河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守明//贾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1644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3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