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拿破仑传(精)/国民阅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埃米尔·路德维希编著的《拿破仑传》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战役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内容推荐

埃米尔·路德维希编著的《拿破仑传》是享誉世界的德国传记大师埃米尔·路德维希的代表作,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全面的拿破仑生平传记。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实为基础,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传奇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和心路成长的历程。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拿破仑传》是一部探究伟人心路历程的命运史诗。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岛

第二章 溪

第三章 江

第四章 海

第五章 岩

后记

拿破仑年表

试读章节

布里埃纳军校的花园内,一个矮小、腼腆、寡言、喜欢独来独往的男孩坐在那儿看书。学校把花园划成小块分给学生,男孩把属于自己的一块连同旁边属于同学的两块,一起用篱笆围了起来。除了那两位同学,他不准任何人闯入这块领地。谁若胆敢擅人,他会气势汹汹地冲上去。就在不久前,几位被焰火烧伤的同学碰巧逃到这里,也被他挥舞锄头赶了出来。

对此,任何处罚都不起作用,老师们只得听之任之。“这个男孩是花岗岩做的,里面埋藏着一座火山。”一位老师这样评价他。是的,这个小王国尽管有2/3是强占来的,但他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他对个人自由的感觉就是如此强烈。不久,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我宁愿在工厂工人中排名第一,也不愿成为科学院院士中最末的一个。”这句话他是不是在普鲁塔克①的书中就已看到过呢?普鲁塔克描写的许多伟人,尤其是罗马英雄的生平,令男孩热血沸腾,神往不已!

没有人看见男孩露出过笑容。在同学们眼里,这个意大利人犹如半个野人,至少是个奇特的外国人。他几乎不会法语,这是他的敌人的语言,他似乎不愿屈尊去学。多么古怪的小矮个,多么古怪的名字!他的外套太长,身边总是没有零花钱,什么都买不起,却宣称出身贵族!那些来自达官显贵家庭的同学嘲笑他:科西嘉的贵族算什么呀!还有,要是你们真的英勇善战,为什么会被我们战无不胜的军队打败?

“我们是以一敌十。”男孩怒不可遏地喊道,“你们等着!等我长大后,一定会好好教训你们这些法国佬!”

“你爹不过是个小小的中士!”

男孩勃然大怒,提出决斗,结果受到禁止外出的处罚。他写信向父亲求助:“我已厌倦了解释自己的贫穷,听够了外国小子们的嘲笑。他们只不过比我有钱而已,精神上远远不如我高贵。难道我真的必须向这些只会吹嘘自己如何奢侈的家伙低头?”但父亲从岛上回信说:我们没有钱,你必须待在那里。

他一待就是五年。如果说,每遭受一次歧视都会增强他心中的革命情绪,那么对别人的蔑视则加深了他的自信。他的老师们均为修士,他与他们处得不错。功课方面,他只是擅长数学、历史和国别地理。对于精确的思维、探究的眼睛和一个被征服者的怒火,这三门课有着某种吸引力。

因为他的目光总是离不开科西嘉。在内心里他谴责父亲与法国人为伍,并且下决心接受国王赠与的学习机会及其他好处,以便将来用这一切去对付法国。他有一种模糊的预感,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解放科西嘉。然而,他现在还只是个14岁的少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让家人给他寄些关于家乡的书籍和研究报告一要想创造历史,就得先研究历史。与此同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伏尔泰、卢梭以及伟大的普鲁士国王去世前夕就解放科西嘉所写的文字。P4-5

序言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的《拿破仑传》(Napoleon)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将史实与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在后记中称,此书意在“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但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虚构之嫌,他在写作时“始终忠于史实”,追求“真实”。第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路德维希是作家而非史学家,加上他把善于刻画传主性格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为效仿的楷模,这就决定了其传记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该书1925年首版后,很快由英国的伊登·保罗夫妇(Eden and cedar Paul)译成英文,该英译本在1927年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届波兰)。他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学,后来却选择了作家和记者生涯。1906年他移居瑞士,并于1932年获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柏林日报》驻维也纳和伊斯坦布尔记者。在二三十年代,他的传记作品如《歌德传》、《拿破仑传》、《米开朗琪罗传》、《林肯传》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1940年,路德维希流亡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返回瑞士。1948年,他在瑞士去世。

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早已有了中译本,其中以花城出版社的《拿破仑传》(梅沱等译)影响较大。该书四位译者态度认真(这从其泽注中可见一斑),译笔流畅。遗憾的是,他们的译本系从英文转译而来,而且存在着少量漏译和不少理解错误(其中极少数源于英译本本身)。译自德语原文的译本虽然也有一个,但译者当时系在校硕士研究生,加上人数偏多,他们在改正花城版部分疏漏和误译的同时,自己又出了不少的错,其译文在风格上也不够统一。还有的版本则不能称为译本,因为“译者”显然没有看着外文原著翻译,而是根据已有的中译本“创作”而成。

鉴于《拿破仑传》的中文翻译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应约从德语原文重译了这本传记。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译好此书确实不易。这一方面是因为路德维希的某些词句有些怪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与拿破仑相关的背景知识。另外,出版社对速度的要求,也使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理解和表达方面进行推敲。因此,我们这个译本在改正旧译本的差错的同时,也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不吝指正。书中的注释均为译者所加,附录中的拿破仑年表是原著的一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花城版译本的译注及某些词句的翻译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在此谨表感谢。北京大学王建教授帮我们拿到了这本传记的德文原稿,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派驻浙江大学的专家Jorg schroder先生解答了我们的一些疑问,上海理工大学的胡丹老师帮助查阅了书中若干人名与名词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前十三节由浙江大学石见穿翻译,第二章第十四至二十节、第四章、第五章及后记和拿破仑年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梁锡江翻译,第三章由同济大学龚艳翻译。最后由石见穿对全书专有名词的译名作了统一,对第三章和后记的译文作了修改并加了译注。

译者

2011年9月

后记

描写一个人的生平或一个时代的历史,是两件在意图和技巧方面都不相同的事。有人曾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枉费心机。普鲁塔克放弃了后者,卡莱尔①放弃了前者,两位大师因此幸运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普鲁塔克的榜样尚未发现效仿者——自他以后,还没有人把依据严格的史实为伟人立传作为自己坚定的任务。

这一工作并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因为探寻真相需要的才能不同于描写。有的作家采用了自由的表达,将历史人物戏剧化,有的陷入了“历史小说”这一误区。正如歌德和拿破仑所说,这样做只会把一切都搅乱。

当一个人的人生里程碑不是由著作,而是由行为构成时,为他写传最为困难。凯撒、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靠战场的胜利称霸天下的,但恰恰是这些战役对后世显得越来越陌生: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对军事院校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这三人只是军事统帅,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吸引力,便不会超过克拉苏①、赛德利茨②和马塞纳。是政治天才使他们卓尔不凡。因为当政治家处于事业的顶峰时,他们承载着人类的命运。天才和性格的交汇处,便是探究伟人心灵的传记作家关注的焦点。

本书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内心历程。由于他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缔造者和立法者的思想,他在革命与正统间的态度,以及他对社会、对欧洲问题的看法,便成了描述的重要对象。我们觉得,拿破仑历次战役的经过,欧洲各国当时的局势,它们之间如气候般无常的联合和敌对,都是无足轻重的。

那些信件和可信的谈话录中记录的他与兄弟和妻子的冲突,他每一个感到忧郁或自豪的时刻,他的怒不可遏和面如死灰,他对朋友或敌人的手腕和善行,他对将军和女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似乎比马伦哥战役的作战计划、吕内维尔和约或封锁欧洲大陆的细节重要得多。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关于拿破仑的知识,在本书中被压缩至最低程度;而学校里没有讲到的内容,在本书中则作了详细的描写。法国传记作家热衷于拿破仑的秘史,本书则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更多着力于再现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完整形象,再现他作为人的一面。同一天内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往往在同一页里加以叙述,因为它们来源相同且相互影响;何况,内心的纷乱对重大计划的影响,往往超过任何谋略。

拿破仑的形象,与道德和他打交道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是敌是友)并无多少关系。在本书中,这一形象既未被视为奇迹,也未被肢解成概念。在他生平的素描中,作者力图把握他内心的种种状态,因为这些状态自然而然地促成他的崛起,并最终导致他身陷圣赫勒拿岛的结局。不断地探索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计算——这条情感的长链既是描述的手段,也是描述的目的。

为此,对其他人、甚至各位将军的描写都退居幕后。限于一册书的篇幅,作者不得不放弃那些无法揭示传主内心世界的内容。

要想描绘如此丰富的人生,必须跟上它的节奏。在此过程中,作者必须依赖传主的自述,不嫌其烦地让他自己来说话。因为一个人自己的陈述往往是最好的;即便当他出错或说谎时,也是在向r解真相的后人袒露自已。然而,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r解结局的。只有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来描写当时的感受,而不是根据结局感叹命运,方能使作品具有紧张的悬念。

作者便是这样设身处地地体会拿破仑心中的感受。在本书的结尾,读者才看到一次超然物外的冷静分析——只有在引擎停下来后,我们才能去研究它。

这样的描写由于生动形象,容易使人误以为作品是虚构的。为了避免这一点,传记作者必须始终忠于史实。谁若相信事件的内在逻辑性而排斥偶然性,就不会篡改任何细节,不会歪曲某个日期或某份文件——虽然,出于修辞上的原因,本书作者常对日期或文件略而不提。

除了内心独白,本书没有一个句子是虚构的。作者希望这本传记得到歌德对布里昂的《回忆录》那样的评价:“记者、史学家和诗人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象,在此书揭示的可怕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我们从中看到,真实的事物拥有多么强大的优势,如果你敢于把它说出来的话。”这首由命运创作的史诗,耽于幻想的人无从领会,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

拿破仑用其一生写就的悲剧可谓千年不遇,理应再现给读者。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埃米尔·路德维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拿破仑传(精)/国民阅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译者 梁锡江//石见穿//龚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87048
开本 32开
页数 5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03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55.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