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
内容
编辑推荐

夏增民所著的《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从思想、实践、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孙子兵法的智慧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主张和管理模式,以求为管理者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供理论和工具两方面的帮助。如何在经营中取胜,有效管理是关键,最有实际应用性的办法尽在《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中。

内容推荐

夏增民所著的《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语言精彩绝妙,视角独特,案例新鲜典型,分析引人入胜。行文之中,在绝处逢生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是高学术水平与超强可读性相结合的典范。

目录

第一篇 百代谈兵之祖:孙子与《孙子兵法》

 吴孙子与齐孙子

 《孙子兵法》这部书

第二篇 上兵伐谋:决策的智慧

 民主和科学的决策

 决策的多元思维

 决策的权衡思维

 决策的风险思维

 决策的轻松心态

第三篇 修道而保法:企业的内聚力和制度建设

 道,即政治

 道,即内聚力

 组织内聚力的保证:制度建设

 组织内聚力的保证:核心价值观

 打造强内聚力组织

第四篇 致人而不致于人:企业的经营战略

 获得优势

 攻其要害

 兵情主速

第五篇 奇正相生:企业的变革之道

 求变思维

 把握变革时机

 善于转变

 《孙子兵法》原文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三四百年,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开百家争鸣之先河。有一个人也横空出世,他是兵家的开创者——孙武(孙子)。孙武的代表作《孙子》,后世多称《孙子兵法》。该书寥寥6000余言,却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宝贵的兵学经典之一。我们今天再读《孙子兵法》,不是拘泥古意,也不是寻章摘句,而是领会其精神,活用其原则,阐发其思想,体悟其哲理。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但同时,也是天灾人祸频仍,这其中也包括兵祸,或者称之为战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战争史。

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的发生。

要研究中国的战争,不能不知晓中国的军事思想;而谈到军事思想,必然会谈到《孙子兵法》这部书。

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对《孙子兵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为“百代谈兵之祖”,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始祖,孙武则是中国军事思想的开创者。中国古代的兵书,从先秦到清代,计有3000多种,《孙子兵法》是最高经典。

《孙子兵法》是不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也许还存在争议,但是,它是中国第一部重要的兵书,应该不会错。

《孙子兵法》的作者当然是孙武。但是在历史上,对这部书的作者也曾经存在过争议。

有人说,《孙子兵法》是战国初期有人假托孙武的著作;也有人说它其实是曹操的作品。曹操毫无疑问是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家之一,而且也有着自己的军事理论著作,可惜他自己毁掉了。更重要的是,曹操是比较早研究《孙子兵法》,并将之理论提升、运用到实际战例当中的人物。曹操注本的《孙子兵法》对该书的流传和光大,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说假托孙武所著,还是说是曹操是《孙子兵法》的作者,细究起来,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中国历史上另一部重要著作、中国正史系列中的第二部——《汉书》,对《孙子兵法》有明确的记载。

《汉书》中的最后一篇《艺文志》是西汉晚期国家藏书的目录,在其中的“兵家”一系,明确记录有《孙子兵法》。更何况,在此之前,成书于西汉中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孙子吴起列传》中也记载吴王阖闾对孙武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这正与通行本《孙子兵法》十三篇相吻合。《汉书·艺文志》记《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可能含有异本,或者有人为的对各篇的割裂。

当然,《孙子兵法》的内容、文字的确带有若干战国时代的特征,这可能是孙武后学对该书有改动或有增益,或者是《孙子兵法》写定于战国时代,但是据此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孙武所作,恐怕不准确。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孙子兵法》是“孙子学派”的军事思想,而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正是孙武。

那么还有第三种说法,则比较迷惑人,说《孙子兵法》的作者为孙膑。

“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的尊称,那时称呼人一般在姓后面加上“子”,比如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等。如果同姓,就有些难办,比如韩非子,本来被尊称为韩子的,结果到了唐代,又有一位大家姓韩名愈,也被尊称为韩子。为了区分两位“韩子”,战国时期的“韩子”,就被称为韩非子了。

P2-P3

序言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的传统军事名著,一直享有盛誉,甚至不大识字的人,也对此书敬而仰之。我最早接触《孙子兵法》,大约是中学的时候——以前肯定听说过,但那是第一次亲见。

那是在一个同学的家里,他家颇有藏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具体是《孙子兵法》的哪个版本,我早已忘却,只是清晰地记得,我把这本书借回家,用方格稿纸,认真地抄写了一遍。这个手抄本,应该还压在哪个箱子的底下,那是青春年少时渴望知识的印记。

想来我大约总共就抄过两本书,都是古籍,另一本关于《论语》的。那时候虽然已读大学,但买书不易,于是便坐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自习室里,每天傍晚抄一段,硬是把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抄了一遍。

当然,抄这两本书,一是出于兴趣,另一个原因则很现实,那就是这两本书字数都很少,《论语》只有15000余字,而《孙子兵法》不过6000余字而已。如果换成大部头,那恐怕很难操作了。虽然以后再也没有抄过书,但不料想,以后会把先秦诸子当成吃饭的本钱,看来真是命中注定的了。

古往今来,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已经很多了,坊间也有不少通俗读本,如今再来解读《孙子兵法》实在是太艰难。注读古籍,应该说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训诂之学,考订文字、注疏词义;另一种则是义理之学,不唯从“小学”即文献本身人手,而是重在阐释文献所呈现的思想和价值。这一思路跟训诂的传统同样久远。比如说孔夫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孑L老先生晚年喜欢读《易经》,当时是竹简本,“册子”是用熟牛皮做的带子缀连起来的,那册《易经》翻阅得太多太频繁,以至于把结实的带子翻断了三回。听起来可能感觉有些夸张,但却说明了孑L子对《易经》用功之深。孔子注《易经》,可不是将其拿来占卜算命,他是要阐发其中的义理。

训诂难,阐发义理也不易。

对于《孙子兵法》一书,就文献功夫而言,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所做的系列工作可以说已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一般人难以置喙,只能听而从之,本书也从中借取良多。

经过前辈学者的反复研究,《孙子兵法》,哪怕是普通的读者来阅读,在字、词、句方面都不存在很大的障碍。但是,在《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价值的阐释方面,由于人们的经历、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尚还有值得一说的余地。

所以,我们现在研读《孙子兵法》,只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种辅助理解的工具。我们都知道,中国先秦古籍,大多言简而意丰。《孙子兵法》堪称其中的代表,短短一句话,可以引申出极丰富的内涵。汉代的时候,学者们解读儒家经典,“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一部儒家经典的解释著作,其字数可达百余万字。后世对此多持贬斥的态度,认为注经烦琐,实际上,这也正反映了经典著作的寓意丰厚。

现在,很多人读《孙子兵法》的时候,似乎不存在读不通的问题,甚至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但是,能读通是一回事,能灵活运用则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历史上的赵括,熟读兵书战策,但囿于兵书而不知战场环境的变化,后世称之“纸上谈兵”。《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同样如此,正是拘泥于兵书上的作战原则,不知根据实际战况加以变通,结果导致失败。这两个“优秀”的军事理论家,最终兵破身死,为天下笑,诚可叹也。

怎么样才能给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使他们在阅读《孙子兵法》的时候,能有正面和反面的案例作参考,以加深对该书的理解呢?

我想,可以试试“讲故事”的办法。

第一个理由是,现在大家都很忙,下班路上或休息时间再读些艰深的东西,估计大多数就跟战国初期那位魏文侯一样,听音乐,“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一听高雅的庙堂音乐就想睡觉,一听通俗的民间音乐就兴味十足。读书大概也是如此,太学术化的书,估计一摸就要犯困了。通俗一点,有点儿小故事,浅显易懂;如果再能增长一些学问、见识,那就称得上轻松阅读了。

第二个理由是,《孙子兵法》文字虽简短,但内涵极为丰富,可以说思路万端,面面俱到,从这个角度上说,很多人都难以驾驭。正是如此,我则从中抽取出若干原理、原则,不是从孙武的思路来论证,也不是用逻辑推理来验证它的正确,而是选取一些历史上著名或非著名的战争实例,以及商战中的经营案例,来说明它、解释它。我把这个办法叫讲故事的《孙子兵法》“阐释学”,实际上也是另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当然要取决于读者的评判了。

用这个办法来诠释《孙子兵法》,是我从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我在华中科技大学主要承担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的教学,选修的学生不仅来自五湖四海,也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不同年级,理工农医文法艺术,可谓“三教九流”。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校大学生在每个学年里心态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越是高年级,就越“挑剔”——我想用“挑剔”二字比较合适吧,因为挑剔,不到堂、不听讲就有合理的理由。因此,我往往面对的是一个背景不同、基础各异的群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产生相对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让大多数人满意?

我的体会是,要寻找所有人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通俗、轻松、有趣,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重大问题谋求深度探研,以达到通俗性和学术性的结合。

事实证明,这样的办法是成功的。  因此,我推而广之,将此法沿用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发现同样奏效。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方法。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也会被邀请做各种讲座,包括在一些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举办的讲座。在这些场合中用这套办法,效果也比较好。

我讲课和做讲座的内容范围较广,其中包括关于《孙子兵法》的解读。因此,我想将讲课和做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转借过来,完成这本书;甚至本书有些部分,正是根据以前在某些地方做讲座时的讲稿或录音整理而来。因此,本书有些部分的语言风格略显口语化,但我的目的是便于读者接受。

也有一些朋友,有的甚至读过MBA,他们经常从实践的角度来质疑企业管理学的相关课程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有个疑问: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是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的确,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有的人天生就是管理专家,对管理活动悟性极高,他们可能没有读过管理学专业,甚至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却能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天才”,那么,剩下的这大多数人的管理学知识、学问和才能就只能通过教育来获得。另外,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草莽时代,经营活动日益规范,而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除了走法治化道路之外,还必须有一整套成熟的概念、理论、体系来供人们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践,然后在实践中有所创新。这个任务,就需要由管理学的相关课程教育来完成。所以管理学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很有必要。

有的朋友又有疑问了:如果说管理学可教可学,这容易理解,那么,国学与企业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莫非是附庸风雅?

这是个大问题,概而言之:第一,做企业,先做人。国学是一种素养,它关涉的是做人的道理。第二,国学是一种智慧,但它又不是一种“实用”的智慧,如果你想读一遍《论语》就能让企业利润率上升,这基本上属于“黄粱美梦”。国学的作用,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就是一种潜移默化,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在美国的一些一流大学,管理学是没有本科的,只有研究生教育,为什么?管理活动需要多元的、丰富的知识背景,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管理学专业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更高端的管理人才。

一个不读书的人可能会赚些大钱,但是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经营不出一个优秀的企业。最近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坐飞机,在机场的头等公务舱候机厅里,阅读的人较多,而普通候机厅里,玩手机的更多;头等舱的很多在看书,公务舱的很多在看杂志或用电脑办公,经济舱的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的较多。不是你的位置决定你的行为,而是你的行为决定你的位置。

总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孙子兵法》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读者能学会或者更加精通于将《孙子兵法》灵活运用于经营人生和经营企业之中;或者能了解一些军事历史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想必也是极好的。

本书借鉴了很多专家的观点,也援引了一些专家的案例,在此深致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兵伐谋(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增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00109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2014100138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5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