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雨飘渺独自在--民国文人旧事(精)/叙旧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叙旧文丛”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个图书系列,写作范围是晚清民国的文史人事。丛书主要面向近代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作者均是多年游走在民国故纸堆中的掌故家,擅长挖历史讲故事的媒体人,文章短小精练,集趣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风雨飘渺独自在--民国文人旧事(精)》为丛书之一,由姚一鸣所著。收在这里的文字是民国文人的旧事,既有反映文人一年生活的断年史,亦有反映编书和写作的过程;既有通过分析信函来表现两位作家的境遇,亦有从同题文章来展现作家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风雨飘渺独自在--民国文人旧事(精)》作者姚一鸣潜心研究现代文化,熟知民国时期文人的经历与掌故,以翔实的史料,对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事件起源、学术争端等事件进行深入阐述,使沉积于历史风尘中的人物,周作人、刘半农、沈从文、施蛰存、俞平伯等民国文人,再度以鲜活的形象,凸现于世人眼前。作者铺陈往事细致生动,事况情境鲜活有趣,可为读者提供新的阅读感受和观察视角。

目录

第一辑:周作人俞平伯

 风雨飘渺独自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周作人

 俞平伯的“西还”

 中年文章

——1930年代初期的俞平伯与周作人

第二辑:沈从文施蛰存

 红黑时光

——1928年至1929年沈从文在上海

 从中国公学到武汉大学

——1930年的沈从文

 沈从文施蛰存断鸿记

 1947年前后的沈从文

 求学内外的施蛰存

 施蛰存和无相庵

第三辑:刘半农陆费逵李涵秋叶灵凤

 睁开蒙眬眼

——五四以前的刘半农

 陆费逵和商务中华教科书之争

 李涵秋的上海一年

 北游之外:1927年的叶灵凤

试读章节

风雨飘渺独自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周作人

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周作人时年二十七岁。

周作人1906年从江南水师学堂毕业,进而考取了出国留学,于同年9月到日本东京,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私人组织的讲习班学习日语。初到日本,周作人是和鲁迅住在一起的,对此周作人在文章《留学生活的回忆》中写道:“我初去东京和鲁迅在一起,我们在东京的生活是完全日本化的。有好些留学生过不惯日本的生活……我们觉得不能吃苦何必出外,而且到日本来单学一些技术回去,结局也终是皮毛,如不从生活上去体验,对于日本事情便无法深知的。”

在日本留学期间,周作人除继续学习日语以外,又先后学习了俄语和希腊语,其中和鲁迅、许寿裳、陈子英、汪公权等六人去神田学俄语,因学费负担大,仅维持了数月。而周作人在日本立教大学——美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学习希腊语,所用教材是怀德的《初步希腊文》,周作人学希腊文的目的是:“正如严几道努力把赫胥黎弄成周秦诸子,林琴南把司各得做得像司马迁一样,我也想把《新约》或至少是四福音书译成佛经似的古雅的。”周作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如其后所译《希腊拟曲》,就显示了其希腊文的翻译水平。

在日本本乡西片町十畨地吕字7号,周作人结识了来做女佣的羽太信子,两人由此相恋,并于1909年3月18日结婚。羽太信子原籍东京,出身贫寒,共有兄妹五人。对于周作人的此门婚事,其母鲁瑞并不看好,但因为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并不幸福,鲁瑞为此很内疚,就不再干涉周作人的婚事了。羽太信子和周作人结婚后,随周作人回国生活,后又把其四妹羽太芳子介绍给三弟周建人结识并成婚,此乃后话。

周作人在鲁迅1909年回国以后,又在日本呆了将近两年的时光,除继续学习语言和从事创作翻译以外,由于结婚以后家庭负担的加重,周作人除自己勉力著书译文以外,大哥鲁迅对其接济也十分重要,鲁迅就曾对好友许寿裳说:“你回国很好,我也只好回国去,因为起孟(即周作人)将结婚,从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去谋事,庶几有所资助。”(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可见作为大哥的鲁迅对于家庭的一份责任。但鲁迅还是催促周作人尽快回国,当得知周作人原拟留日本继续学习法文后,就去信催其回国,“起孟来书,谓尚欲略习法文,仆拟即速之返,缘法文不能变米肉也,使二年前而作此语,当自击,然今兹思想转变实已如是,颇自悯叹也”。(《鲁迅致许寿裳信》)

对于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周作人是如此评说的:“老实说,我在东京的这几年留学生活,是过得颇为愉快的,既没有遇见公寓老板或是警察的欺侮,或有更大的国际事件,如鲁迅所碰到的日俄战争中杀中国侦探的刺激,而且最初的几年差不多对外交涉都是鲁迅替我代办的,所以更是平稳无事。这是我对于日本生活所以印象很好的理由了。”(《知堂回想录》上册)留学期间的周作人,思想上受大哥鲁迅的影响较大,曾随鲁迅一起去听章太炎的国学讲座,并随同章太炎学习梵文,后因太难而放弃。

归国后的周作人回忆起留学生活,心情甚为复杂:“居东京六年,今夏返城,虽归故土,弥益寂寥;追念昔游,时有怅触,宗邦为疏,而异地为亲,岂人情乎?心有不能自假,欲记其残缺以自慰焉,而文情不副,感兴已隔。用知怀旧之美,如虹霓色,不可以名。一己且尔,若示他人,更何能感?故不复作,任其飘泊太虚,时与神会,欣赏其美,或转褪色,徐以消灭;抑将与身命倶永,溘然相随,以返虚浩,皆可尔。……”(《知堂回想录》上册)

P3-6

序言

我大学时代读的是古文字专业,照例应是对古代文献有兴趣,但偏偏钟情于中国的新文学,几年以来,阅读了大量有关新文学的著作,平时也搜集一些民国的版本,在阅读过程中渐渐有了一些心得,开始关注新文学主流文学史之外的人和事,一些以前受批判和不被重视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为什么几十年后还有人在阅读和研究?另有疑惑在于,新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与之共存的旧派文学为什么在市民阶层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旧文学作家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一些新文学史上的论争是怎样产生的?其前因后果的论断在现在看来有无可商议之处?种种的问题使我看书有了一种方向,也有了一些思索。这也是我文章中想要体现的。

不惑之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兴趣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拒绝一些虚构类的文学作品,更多时候阅读倾向于历史人文传记类和现代文人的回忆录、日记之类,对于书本之外的历史真相,对于现代文人在社会历史大环境下的生存和思想,特别感兴趣。阅读之后便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但真正要写,对于我来说并非易事。

在这其中,读到了散木和邵建刊登于报刊的一些文章,给予我很多的启示。他们在文章中,对于新文学中的人和事,用现代的眼光去认识,去钩沉一些史实,很耐看。写这样的文章,资料的运用很重要,因为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当年的经历者,即使是当年的经历者,写同一件事也会有出入,更何况是几十年后的我们。怎样去使用和辨别资料,这就需要善于判断,如果人云亦云,则失去了自己的观点,就没有意义了。在构思和査找资料的过程中,要触类旁通,有时需要找到一个点,再从点到面,再到层。这个点有时是一篇文章,有时又是一封信,而扩展到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状况,写作便有了一个基本面。接下去就是围绕这个基本面,逐层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之中,查找相关资料的环节很重要,要对所见资料进行筛选;对于构思的环节来说,有时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盘旋在心头的人物和故事时时出现,到一旦成熟,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后,真正到写作时,相对倒可能会轻松一些。

就拿本书中的“沈从文施蛰存断鸿记”来说,先是从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中得到的灵感,那时正在写有关沈从文的文章,读了他的很多作品。在孔令境编的《现代作家书简》中有一封他和施蛰存的往来书札,其中所叙可反映当年两人的心境。面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文坛的纷繁景象,沈从文和施蛰存都有了某种失落感。一北一南两位文人,在信札中惺惺相惜,更令人关注的是两人对于当年主流文坛的态度。由此构成了文章的框架。通过一系列的创作和论争中的情形,来反映沈从文和施蛰存的境遇。又如“李涵秋的上海一年”,文章写作的起因是一本《半月》杂志中的“李涵秋纪念号”,能出版纪念号,说明了李涵秋在旧派小说界的地位,而仔细读刊中纪念和回忆文章,发现李涵秋唯一一次到上海,就发生了许多笑话,从中正好说明了旧派文学的没落之势,由此从李涵秋的上海一年,来折射旧派文人创作的局限。纪念和回忆文章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几年下来,也完成了好几十万字的文章。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青岛的薛原和臧杰两位,以及“良友书坊”,我的第一篇长文“邵洵美和《万象》画报”,即是在“良友书坊”的《闲话》辑刊上发表的。这篇有些稚幼的文章能刊出,正是薛原和臧杰两位的支持鼓励的结果,也使得我有了写下去的信心。薛原和臧杰的“良友书坊”,以传承和发扬老良友的精神,编辑和出版了不少相关辑刊和书籍,能够忝列其中,也是我的一种荣幸。

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者,唯有努力才能有所成绩。在渐渐养成了写作习惯的同时,我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看书和写作上,享受着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平时不得不舍弃一些爱好,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专注,不孜孜以求,就难成其事。我所能做的,就是合理安排好业余时间,努力把文章写好,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收在这里的文字是民国文人的旧事,既有反映文人一年生活的断年史,亦有反映编书和写作的过程;既有通过分析信函来表现两位作家的境遇,亦有从同题文章来展现作家的心路历程。其中写得较多的是沈从文、俞平伯、施蛰存等几位,他们有的是新文学作家,有的是旧派文学作家,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非主流的作家,但在当年的文坛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命运都大起大落过,甚者如沈从文、周瘦鹃新中国成立后都不再从事文学创作。他们在民国时期的创作和生活,则成了我研究的对象。写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民国文人们深邃的思想深深地感召了我。

收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还很幼稚,也有些杂,还有很多缺点,这些文章只是表达了对民国文人的一己之见。

是为序。

后记

收在本书中的文章,大多写于几年以前,那时十分醉心于写作民国文人的行踪,常常能从旧书和旧文中得到不少的灵感,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解读民国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从中挖掘一些有用的史料来。坚持写作此类文章有好几年的时间,其中大多数的文章已发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由于笔力所限,许多文章还未写深和写透,这要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改进和弥补。

这本文稿几年前便编定,后经朋友推荐,先在台湾秀威出版繁体字本,由于行文格式和两岸不同的出版理念,书中的文章有所改动,总想着何时能出简体字版。也有一些出版机构找到我,想出此文稿的简体字版,但思虑再三,未允。后来就遇上了福建教育出版社,承蒙不弃,因福建教育出版社出过不少高质量的图书,值得信赖,经多次联络沟通,定下了文稿的出版。

这是我严格意义上出版的第一本书,所以我很珍惜,也很在意。要感谢家人和朋友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希望本书能带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这也是作为一个写作者最真切的愿望。

姚一鸣

于2014年初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雨飘渺独自在--民国文人旧事(精)/叙旧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一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65537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4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4180062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192
13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