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乐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
试读章节

此时,不仅教学条件十分困难,学生人数骤然下降,连教授出入租界也不甚安全。李庆贤没有消极避世,他坚信蕞尔岛国征服不了泱泱华夏,四万万同胞断没有臣服于倭人之下的可能。他每天在日本人刺刀的寒光中出入租界,坚持教学工作,“教育救国”的梦想一直没有熄灭。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吴大学仍在苏州复校,因沦陷期间校舍被日军占用,遭到严重破坏,仪器设备荡然无存。为节省经费,李庆贤创办了一间仪器修配工场,修旧利废、创制教具,基本上能满足本校基础物理实验需要。苏州解放后,李庆贤仍留校执教。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吴大学改为江苏师范学院(后又改为苏州大学),李庆贤受聘为教授兼物理系主任。李庆贤积极参加思想改造运动,拥护社会主义新中国。1956年5月参加九三学社。

李庆贤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去。1958年,他奉命前往南京参加重建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他还创办了一所电机制造厂,为师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并担任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1958年的一天,下班回家的李庆贤满脸笑容,明显异于往常。  “什么好事,那么高兴?”妻子金羡贞问。

李庆贤笑而不语。

“是乐民来信了?”

他微笑着摇头。妻子又猜了几回,还是没有猜对。

“我入党了!”他激动而大声地对妻子说。

“真的?”妻子有点不相信,因为1957年的“反右”还让她心有余悸。直到李庆贤坚定地说“真的!”的时候,她才完全相信。是啊,一个“资产阶级教授”能够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能不高兴吗?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庆贤曾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诬,受到冲击,身心遭受严重摧残。虽然身陷囹圄,他却不抛弃、不放弃,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他对党充满信心。忍辱负重的李庆贤终于迎来了黎明,拨乱反正以后,继续担任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重新走上他钟爱一生的讲台。

1982年12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会上,对从事物理工作50年以上的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荣誉证书,李庆贤是全国65位获奖者之一。

李庆贤手执教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把三尺讲台作为毕生的事业,而非谋生的职业,可谓是师者楷模,于今风范犹存。

李庆贤曾说,“我是千千万万教师中最普通的一个”,当他这样向人们述说自己时,人们无不向他报以尊敬之情。年过八旬的他,还将自己每年讲课的笔记整理成《大学物理自学丛书.力学》出版。

父亲一辈子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给李乐民以巨大影响,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留在学校当老师的重要原因。

李庆贤对子女从不言教,只用身传,于无声处给子女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李乐民兄妹三个人的教育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不强迫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

虎父无犬子,他们几个也都很争气:长子李乐民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八十高龄还在科学的道路上奔跑前进;二子李悦民是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已经退休的他退而不休,近年来一直在一家少儿杂志做动物学科普的专栏作者;小女李慧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是上海一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P9-10

后记

58年前,李乐民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祖国大西南的成都,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成都。几十年来,他默默坚守在电子科技大学,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次,也为我国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一直想探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他这样无怨无悔,像一头埋头苦干的老黄牛,耕耘至今。

老先生目睹了金瓯残缺,经历了颠沛流离,饱受了日寇欺辱……直到新中国成立,东方巨人才站立了起来,整个民族才开始扬眉吐气。只有经历了这种大历史、大时代的人,才能真切感觉到什么是有国才有家、什么是当家做主。

旧社会的那段经历,是痛苦、灾难,也是财富,给了李乐民奋勇前行的动力。无论是北上跟随苏联专家学习,还是从繁华的大上海西迁到成都,他都始终听从党和国家的安排。正如老先生女儿说的 ,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享受。他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挚爱的事业中去了,“我是在新中国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工作做不好会对不起国家”。

他常说教师的第一任务是培养学生、教出有用的人才,几十年来他培养的硕士和博士就有200余名,许多成为行业风云人物,不隗是堪称师者模范的杰出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奋战在我国通信科技最前沿,为我国诸多重大工程研制出关键通信设备,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愧是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一流科学家:他虽然身居象牙塔内,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21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生涯中深入群众听民声,建言献策咨国是,不愧是尽职尽责的优秀人大代表。

我是一个参加工作时间不及老先生十分之一的晚辈,进校的第一天就视老先生为人生楷模,能为老先生写传是我三生有幸、足慰平生。与老先生的每一次交谈,都如沐春风、受益匪浅,那种大智慧、高境界、宽视野,给人无尽启迪。 ’

老先生是我们后辈晚学要穷尽一生去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在我认识的人中,只要说起老先生,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老先生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为人处世等等,我们都难以望其项背。我们也曾感叹,为什么老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老先生已经年逾80,但是依然在科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没有停下追寻的脚步。他的执着精神和人格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宝贵的财富。

本书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通信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传略》为基础,进行了适当的修订,增加了大量图片和内容。

特别感谢李乐民院士和夫人彭水贞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和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为本书修订出版提供的帮助,也十分感谢社会各界与读者的支持和厚爱。  陈伟

2014年3月20日于成都沙河畔

目录

第一章 漂泊岁月

第二章 逐梦青春

第三章 孔雀西南飞

第四章 闻名的难题克星

第五章 访学圣迭戈

第六章 乐享通信人生

第七章 淡泊名利的“上士” 

第八章 连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九章 辛勤育桃李

第十章 走向钻石婚

附录师恩难忘——学生回忆文章

李乐民院士大事记

后记

序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8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一穷二白成长为科技大国。年产钢铁从1949年的1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粗钢6.8亿吨、钢材8.8亿吨,几乎是8个最发达国家(G8)总年产量的2倍,20世纪50年代钢铁超英赶美的梦想终于成真。水泥年产20亿吨,超过全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中国已是粮、棉、肉、蛋、水产、化肥等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保障了13亿人口的食品和穿衣安全。制造业、土木、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电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正迅速逼近世界前沿。“两弹一星”、高峡平湖、南水北调、高公高铁、航空航天等伟大工程的成功实施,无可争议地表明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他们于1992年致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建立“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院”,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做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遴选66名院士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6月3日,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首任院长。中国工程院成立后.全体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在各条战线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国的现代科技事业比欧美落后了200年,虽然在20世纪有了巨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祖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还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完成。况且,世界在进步,科学无止境,社会无终态。欲把中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屹立于世界,必须持续培养造就数代以千万计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服膺接力,担当使命,开拓创新,更立新功。

中国工程院决定组织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以记录他们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们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他们是科技战线的功臣、民族振兴的脊梁。我们相信,这套传记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国家、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中国前进的路。

内容推荐

陈伟编写的《李乐民传》详细介绍了我国通信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乐民的奋斗历程。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李乐民院士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参政议政等诸多方面的成就,也可以了解出生在国难不断中、成长于新中国的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救国、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抱负,还能粗略了解电子科技大学创建至今近60年的发展历程。本书还收集了李乐民院士数十位学生、同事和朋友撰写的感情真挚、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他们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与李乐民院士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出李乐民院士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科学研究的情况,让读者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这位始终奋战在我国通信科技战线前沿的科学家。

本书适合于通信电子领域广大从业人员和广大关心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社会公众阅读,对于通信领域的科研人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编辑推荐

李乐民从事通信技术的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研究方向为数字信息传输与通信网,近年侧重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书4本,获国家、部、省奖18项。70年代初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解决自适应均衡关键技术并有创新。80年代初开始的“数字通信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研究”有创造性突破,提出抗窄带干扰新理论和技术。在美国IEEE通信学报发表论文,被美国、原苏联、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南斯拉夫、芬兰等国学者引用、评价80余次。历年来为多项工程研制了关键通信设备。

陈伟编写的《李乐民传》详细介绍了他的奋斗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乐民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伟编
译者
编者 陈伟
绘者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506417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2014305701
中图分类号 K826.16=76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