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
内容
试读章节

知识分子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实现个人价值。读书人空怀满腹经纶,徒有一腔抱负,实现不了,只能发发“怀才不遇”、“冯唐易老”的感慨,于人于己都无益。现代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很多,可以经商致富,横跨农工商各业,用金钱来衡量自我价值;可以投身艺术,在歌舞、书画、戏曲等领域里驰骋,张扬个性,追求精神满足;还可以教书育人,在学术殿堂中著书立说乃至开山立派。然而,古代读书人的途径很窄。你去经商,官府对你征收繁重的税赋,将你视为不稳定的低等阶层,老百姓则认为“无商不奸”,把经商致富的人视为“暴发户”、“为富不仁”;你去做工匠、画画卖字或者作曲唱戏,别人视你为贱民,和乞丐同流,还要连累得子孙后代都抬不起头来;你去教书育人做学问,可官学都是政府兴办控制的,里面品级森严,俨然一个小官场,去教私塾则要仰人鼻息,为生计奔波,很难安心做学问。于是,古代读书人可选的道路几乎只剩一条:做官去!只有做官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才有可能让理想化为现实。

有人说,我不当官,我去做和尚道士,或者归隐山林,总可以吧?且不说大多数的人达不到出家或者归隐的境界,就算达到了你也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官府的人承认你的身份,给你发个度牒,不然的话你就是“野和尚”、“游方道士”;一个是解决吃穿用度的物质基础问题。晋末的陶渊明是读书人归隐的先驱、千年闻名的隐士,可除了最初的三四年光阴,陶渊明归隐的大部分时间生活窘迫,最终在饥寒贫病中死去。没有“阡陌纵横”的经济基础,世外桃源只能是个传说。在古代,出家和归隐更多的是读书人自我炒作、自抬身价求官的终南捷径。

所以,古代读书人如果不想蹉跎一生、无所作为,就必须去做官。士(读书人)和仕(做官)合二为一。儒家宗师孔老夫子就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三日见不到君主就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亚圣孟子更是大呼帮助君主治乱平天下“舍我其谁”。孟子进一步说明:“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也。”(《孟子·滕文公下》)比两位圣人晚些时候的苏秦刻苦学习,留下了“刺股读书”的典故,应该说学识渊博、能力出众,但长期没有官做,生活穷困潦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连父母兄嫂都不理他,真可谓是孟子所说的无地流民、亡国诸侯。待到游说诸侯成功,苏秦身挂六国相印衣锦还乡,父母张乐设饮提前走了三十里地迎接儿子。嫂子更是匍匐在地长跪不起。苏秦问嫂子:“大嫂,你为什么前倨后卑,态度反差这么大?”嫂子回答:“因为小叔子现在做了相国,地位尊贵,有万贯钱财啊。”苏秦不禁感叹:“读书人贫困的时候,父母不把你当儿子看;发达了以后亲戚都来巴结你。人生在世,权势地位的力量真是强大啊!”有没有做相国,并没有影响苏秦的学问才能,但决定了苏秦的生活境遇,决定了他能否实现心中的抱负。秦汉以来,做官更是成为衡量读书人贵贱荣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成为他人对待读书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

读书人全往仕途上挤,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官呢?

最初的官位是世袭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的政治地位,王公卿士世代垄断官职。平民子弟想要跻身官场就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骄人的功绩。西汉之后,征辟制兴起,成为世袭制的补充。朝廷可以征召地方贤才,官员可以荐举孝子廉吏做官。征辟制为官场选取了部分德才出众的官吏。但这样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征辟的标准操于权贵之手,得官的人数也很少,对改变平民子弟的政治地位帮助不大。征辟制到魏晋时代被九品中正制代替,人才被分为上中下三等九个级别,分别授予官职。权贵家庭把持评定,相互攀附,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形成了变相世袭的门阀政治。平民子弟的人仕途径依然窄小,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不大。权力垄断官位分配,导致大批身体赢弱、不识五谷、畏马如虎的世族子弟20岁就能登殿人阁,而普通人家子弟即使才能出众,年过三十也仅可补为刀笔小吏,从底层做起。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政治体制本身的新陈代谢。

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唐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开放了政权,摒弃了种族、出身、地域、年龄、财富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学识,允许所有人自由竞争。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人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过考试也只能做一辈子平民百姓。这就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团,在理论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同时,考试剔除了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和碌碌无为的庸才,能为政治体制补充高质量的官吏。这对政治体制的高效运转和长远发展是有益的。所以,科举制设计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则和择才而用的做法,相对之前各项入仕制度有着巨大进步。

P2-4

书评(媒体评论)

近代以来,英国文官制度成为世界官僚体系的典范,但寻根问祖,还是会找到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上。孙中山曾说,“英国的考试制度(选拔、培养官员)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它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问题,搞懂了“衙门”,也就搞懂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衙门虽小,里面的学问却是“一入侯门深似海”。

——瘦猪

官场上熙熙攘攘,有人白发赴刑场,有人雨夜赶科场。中国人已经早早触及到了官员人事制度的各个领域,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覆盖之宽、内容之细、历史之久,足以让后人为之惊叹乃至骄傲。

作者抓住了“权力”这个关键词,权力的大小成了衡量官员价值与成败的核心标准,获取、巩固与扩展权力就成了官员一切言行的目标。从此点衍生开来,古代官僚制度的种种消极与负面悄然而生……

——赵亮

后记

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创造,是对政治学理论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现今的文官制度,深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英国被视为当代文官制度的发源地,但孙中山先生曾有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古代官吏在谈论“职官”、“选政”、“铨叙”,纠结于品级、考核、官身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身处的文官制度的体系之完备、内容之丰富、覆盖之广阔、影响之深远,会超越国界、跨越时间。后人会深受其影响,与之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完备的、历史悠久、超级稳定的文官制度,堪称世界之最。很多朝代更替,与其说是王朝兴替,倒不如说是“换皇帝不换官僚”——皇室家族变了,文官集团及其制度雷打不动。它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智慧的传承,对历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糟粕,比如对官本位思想的助长、消极的为人从政思想等等。几千年的制度流弊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解决,千百代人积累的政治智慧、制度精华,如果不及时总结和认真学习,却可能毁于一旦。好在,历史是不断进步的,随着读史热潮的兴起,对官制史的解读也成了热点之一。

那么,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具体有哪些内容,古代官吏如何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乐趣和哀愁呢?进而,从古代官吏的职场经历中,我们能发现中国历史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本书就是梳理这些问题的通俗读物。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官吏”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有官职有编制的人员,而泛指那些能够行使公权力的人员。古代人要行使公权力,有四种方式:当官、为吏、入幕府、做差役。以上四类人,都属于“官吏”的范畴。本书着重写正式官员的同时,也涉及后三类人,特此说明。

这其中可说、可写的内容很多。本书只写我熟悉或者我行文时联想到的内容。如今,书稿已经杀青了,我再补充两点感想:

纵观中国历史,做官往往带有很现实的、功利的目的,少有将做官作为事业的人,多是将做官作为职业的人。虽然士大夫们平日里高喊“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实践中主要把心思放在了“家”上,很少有人去管“国”,关心“天下兴亡”的就更少了。古人从年幼读书时起,就抱着功利的目的,读书不是为了追求文化传承、完善思考和精神享受,而是为了当官发财。从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读书入仕制度在中国萌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读书、当官、禄利三者被画上了等号,这就可以解释士大夫们和古代官场上诸多匪夷所思的言行。

具体到官僚个体,仕途游宦生涯可能是一个不断被“敲打”,不断妥协,心态趋于平淡,为人处世趋于圆滑的过程。人生是一系列接踵而来的妥协,官僚的职业生涯更是如此。比如,古代人所受的教育和官场实践严重脱节,理想和抱负更是不受衙门世界待见,他们踏人官场后发现日常主要工作除了迎来送往,就是征税收粮,谈不上高尚或者重要。这就需要他们调适心态,适应衙门工作。唐朝文豪自居易就一边狠下心来收税,同时又写下不少充满悲悯之情的诗歌。如《纳粟》一诗:“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至于其他人怎么完成从“民”到“官”的思想转变,就不得而知了。又比如,有个叫宋成勋的学官撰联云:“宦海风波,不到藻芹池上;皇朝雨露,微沾苜蓿盘中。”“藻芹池”指的是官学,“苜蓿盘”说的是学官的清苦生活。这副对联反映了作者生活虽然有些清苦,却平静而满足。从州县学堂到中央国子监的官办学校中的教职,是典型的冷官、清官。宋成勋能够调整心态,满足现状,殊为不易。毕竟,历史上有多少官员不满足现状而钻营苛求啊!

本书并非学术著作。在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形形色色的衙门内外。野史、传说同正史一样得到了认真对待,登堂入室,在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为我相信,所有文字都指向事实,它们不是写作者个人思想的反映,就是社会现实的写照。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甚至纯虚构的小说,我们同样能够透过尘埃,触摸到当时、当地的现实。曾经有个编辑,好心地指出第一章中王维中状元的内容有误。她说,根据王维和太平公主二人的年龄,他们不可能存在交往。这固然是事实。书中这则故事引自宋代的野史和小说汇编《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不是正史(转引自《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第65页)。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王维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荐举,就否定这种行为的存在,更不能否认唐宋时期士人科举时奔走豪门,谋求荐举的现象的存在。我引用这则野史,一来为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二来也因为王维和太平公主都是“名人”,借名人效应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希望读者理解。

本书可看作是拙著《泛权力》一书的延伸和具体化。本书偏重官吏具体工作和生活的挖掘和描述,《泛权力》偏重现象的揭示和案例的分析。两本书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结合起来阅读可能对古代衙门内外的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书中的绝大多数观点、论据和故事,是我近几年读书、写作中积累下来的。在写作《泛权力》的时候,我就“剩余”了不少的资料,之后将近一年我又搜罗、阅读了部分资料,结合平日的记忆与思考,写作了本书。其中的多数参考文献,我已经附录说明了。同时,我参考、引用了一些网络资料,其中:民国李定夷著的《民国趣史》(大通图书社1936年出版)是网络文本;署名“莆阳老山”的博客中有一篇《莆阳名臣谱》的文章,多有参考;新华网理论频道的《古代官员退休后也做“房奴”》、署名赵海永的网络论文《论清官文化对我国宪政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阻碍》、中国网《“四善二十七最”:古代官员如何考核》(此文注明来源《香港文汇报》)等文也是书中相关章节的重要参考文献。在此,对所有前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我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博闻春秋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感谢李向晨经理对本书的关心与付出,感谢李婷晓编辑的辛勤劳动(我和李编辑认识多年,终于有幸合作)。感谢杨晴编辑的扎实工作与付出。我还要感谢穆国库、张万文和金小芳等同行与前辈作家梅毅先生对书稿的认可与推荐。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唐琳娜,感谢她一如既往的支持与爱。

谢谢大家!

张程

2011年6月于朝阳水南庄

目录

第一章 科举:古代官吏的考取途径

 第一节 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

 第二节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节 别有一番苦滋味

 第四节 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

 第五节 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第二章 职责:古代官吏的职场生活

 第一节 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

 第二节 古代官吏的具体工作

 第三节 难缠的衙门小鬼

 第四节 官员也有难念的经

第三章 官魅:全民狂热的原动力

 第一节 当官的经济账

 第二节 古代衙门的“三公消费”

 第三节 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

 第四节 古代官吏的青楼梦

第四章 规矩:衙门里的明规则与潜规则

 第一节 绕不开的体制“暗箱”

 第二节 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

 第三节 有些事儿比政绩更重要

 第四节 为官切忌犯众怒

第五章 捷径:官员任用与升迁的争斗

 第一节 古代官场的人脉关系

 第二节 官吏的圈子与群体

 第三节 “唯上”与“圆滑”

 第四节 官场的“名”与“利”

第六章 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

 第一节 退休前后的挣扎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

 第三节 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

 第四节 盖棺论定身后名

第七章 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

 第一节 官场礼多人情薄

 第二节 寒暄声中的禁忌

 第三节 自古忠孝“两不全”

 第四节 腐败是官场癌症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

第八章 怪圈:衙门背后的权力规律

 第一节 “海瑞一李用清现象”

 第二节 王朝腐败周期律

 第三节 “清官”不一定是好东西

 第四节 人生终须一个土馒头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官职表

后记

序言

衙门口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站在衙门口往里看,可以看到官场百态,看一个个官员粉墨登场;站在衙门口朝外看,可以看到市井炎凉,看社会如何围绕着衙门运转。看不懂没关系,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衙门口看到的一幕幕,保管精彩。说不定,一不小心看到了不该看的,就会连累“衙门口”成了一个“敏感词”。

现在,我的老朋友张程就选择站在衙门口,对着读者诸君大谈特谈古代衙门和官场中人。他谈了衙门和官吏的方方面面,大到王朝的官制,小到官员轿子的规格,每个方面都独立成章,又在逻辑上紧紧相扣,最后组成了这本很好看、很耐看的书。书名就叫《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这里面的内容,表面上都在谈古代官场,谈古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它在谈衙门在古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谈古代中国人对官场的追捧和无奈。

一开卷,《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就直言“科举考场通向官场”,古代社会对科举的痴迷就是对官场的痴迷,接着分章节介绍了古代人该如何进入官场,进去后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怎么退休,以及退休后的待遇和晚景。把这些内容串起来,就是古代官员的一生了。之后,书中辟出三章,介绍在衙门里流传的“官场病”、“衙门规律”和从古代笔记、小说中挖掘的官场案例。如果哪位读者设身处地,把自己嵌进去,说不定能过一把在古代当“官老爷”的瘾。

我以前看到过不少讲古代官场的图书,其中多数是浮躁的出版商找人拼凑或者“编著”的,内容不忍细看,更不能当真。也有一些是象牙塔中的先生们的大作,一写出来就准备束之高阁,或者当作“著作等身”中的一本的。多数读者看不懂,也看不下去。但是,张程这本书不同,既通俗又不失严谨,既扎实又不枯燥晦涩。张程是北大政治学科班出身,又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青年历史作家,写的东西有学院气,又照顾读者的阅读喜好。他不是为了写衙门而写,而是想把衙门写好,把衙门里的古人写活,从正史、野史、趣史中拉出了不少有趣的人和事来摇旗呐喊,来说服读者、吸引读者。

看了后记,我才知道,在这本书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我特意闭上眼睛回顾了一下刚刚浏览的内容,还的确有那么一点“徜徉”在古代市井中的味道。

这趟“徜徉”的感觉是沉重的。衙门制度(官僚制度)是我们历史的一大特产,这个制度的弊端和成就一样明显。“腐败就是政治的顽疾,像癌症一样无法根治”、“官衙的后门直通造假工厂的正门”、“论资排辈的升迁环境,也迫使官吏们要少做事、少出错,争取‘无灾无病到三公’”、唯上和圆滑的古代官风、恋栈不去的老官僚等,无不指出古代官场的弊病。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弥漫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潮。由此,这本书深入到了社会层面。张程从社会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的变迁,这也是现在历史图书的一大写作趋势。

我建议那些有意于衙门人生的“有志青年”,在急着往衙门里面扎之前能够站在衙门口,看看古代官场的百态和市井炎凉。

我也建议以下人群不必阅读本书:两岁开始看“新闻联播”现在佩戴“五道杠”的人;认为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光明的人;忙着背英语单词准备出国做世界公民的人。我建议其他读者,都应该好好读读《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

是为序。

梅毅(著名历史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内容推荐

衙门制度也就是官僚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产,而种种官场病态的集大成者就是千年以来弥漫在中国社会细部的“官本位”文化。

张程著的《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梳理了古代官员从录取到退休的方方面面,读者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琳琅满目的衙门之间。野史、传说同正史一样得到了认真的对待,登堂入室,在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传统的考据演绎与时髦的通俗写作、严谨的史学关怀和轻松的故事传奇得以完美结合。

编辑推荐

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创造,是对政治学理论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重要贡献。

在张程著的《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中,正史与小说、典故与白话、权力斗争和制度变迁、政治史和社会史并肩而立,读者们可以穿梭在达官显贵、下僚小吏、落第士人、隐士僧侣甚至市井小民中间,徜徉在不同的朝代和形形色色的衙门内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起古代仕途就这回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112993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2014230912
中图分类号 K827=2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0
16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8: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