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南先生的《途中之镜》一书,以一个评论家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坛进行了一次梳理。书稿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在文学领域较具代表性的作家、批评家辩证论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当代文学展开了研究。作者以一位80后批评家的视角,对70后及80后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有着独到的分析,其中不乏新锐和独特的观点。书稿可谓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批评作品。
图书 | 途中之镜/80后批评家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德南先生的《途中之镜》一书,以一个评论家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文坛进行了一次梳理。书稿通过对新世纪以来在文学领域较具代表性的作家、批评家辩证论述,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当代文学展开了研究。作者以一位80后批评家的视角,对70后及80后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有着独到的分析,其中不乏新锐和独特的观点。书稿可谓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学批评作品。 目录 序言 总序 陈思和1 在水面下丰饶(序一) 张艳梅1 寻求澄明之境(序二) 王威廉1 第一辑阐释与重构 从去历史化、非历史化到重新历史化——新世纪小说叙事的实践与想象 非虚构,文学的新神话? ——兼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局限与可能017 文学与人生的通而为一 ——谢有顺的文学批评023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经验积累与可能性 ——以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为例039 底层叙事、文化书写与先锋意识 ——文学思潮视域中的《一句顶一万句》054 另一种文化大散文——以熊育群的作品为例兼谈文化大散文的写作伦理067 短篇小说的同时代性与诗性 ——以格非的《戒指花》为例080 回到存在本身 ——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087 第二辑“70后”的多重面孔 隐秘的火焰 ——吴文君的抒情小说097 有情所累此生 ——弋舟的中短篇小说107 城乡的纠葛与启蒙的困境 ——王十月的《寻根团》113 现代艺术的法则与个体存在之谜 ——马拉的《未完成的肖像》121 创伤、宿命与作为救赎的写作 ——高晓枫及其《遗事》《往事与传说》130 第三辑“80后”的经验与密码 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 ——“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141 现代性的省思 ——王威廉的写作母题155 作为思想历险方式的小说 ——王威廉的叙事美学162 在大视野中审视历史与现实 ——郑小驴论172 不即不离,不偏不倚 ——蔡东论180 看那苍凉而幽暗的人生 ——孙频论190 为了深情免于被遗忘 ——冯娜论198 第四辑对话与问答 代际视野下的“80后”文学 ——一次作为起点的对话215 叙事美学、生活世界与作家主体 ——在广东作协“文学现场”上的一次对话229 言、象、意的挖掘与呈现 ——谈韩少功的思想型写作241 在现实面前,文学化的抒情是无能的 ——对话“80后”批评家李德南252 在通往批评与写作的途中 ——李德南访谈录269 跋279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途中之镜/80后批评家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德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21283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5-02-01 |
首版时间 | 2015-02-01 |
印刷时间 | 2015-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2015006040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30 |
宽 | 161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