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过南昌菊花台/跟着本书游天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走过南昌菊花台》是《跟着本书游天下》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所收集的三十八篇作品按照人文、名山、秀水三部分排列。其中人文部分14篇,名山部分14篇,秀水部分10篇,作品的篇幅有长有短,内容多以记叙为主。在收录的作品中,既注重风景名胜,也考虑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景点。所配照片基本上是作者张恒自己所摄。

内容推荐

《走过南昌菊花台》所收集的38篇作品大多是作者张恒近年来在报刊发表或征文获奖的,按照人文、名山、秀水三部分排列。其中人文部分14篇,名山部分14篇,秀水部分10篇,作品的篇幅有长有短,内容多以记叙为主。在收录的作品中,既注重风景名胜,也考虑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小景点。所配照片基本上是作者自己所摄。

目录

流连的钟声

杜甫草堂与草根杜甫

周庄,斯人如梦

寻诗黄洋界

走过南昌菊花台

乡愁一曲府文庙

诗城画夜

领袖故居里的灶

从环碧公园到周瑜墓

大连的境界

读扬州

相思汤池一片林

拜谒聂耳故居

流连麦积山

那年在峨眉山照相

南雁荡山小记

读诗入画钱江源

别有洞天一石莲

圣地深处那片绿

走进武陵源

怡情沂山

天柱石语

安泰山上有遗风

不知名的夏砾山

妙峰山上枫叶情

普陀山的境界

圣地苗乡一绝景

追逐一条溪流

依恋瘦西湖

梦幻漓江

万佛湖寻幽

雾雨巢湖

亚龙湾续写的传说

秋水长天金沙湖

留在秋浦河上的记忆

真版古宇湖

因水而至

试读章节

去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大凡读过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怕是都有这份情结。文人如此,草根亦如此。

浣花溪,原本就很诗意,再于溪畔建一茅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居身于此,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雅致。我常常在旅游景点,或是电视画面上欣赏过类似的场面,疑是效仿千年。立在丰硕高大的南国芭蕉前,临水照影,那一弯碧绿,随微风漾起缕缕薄雾向四处漾开,沁人心脾。我似有所悟,诗人的文字之所以能藏窖生香,流芳千古,莫不是也因了这风水宝地?

步入草堂,竹影摇曳,绿野仙踪,脚步轻踏在浸有千年风华的石阶上,步步含诗,声声带韵。轻风拂过,绿的视野仿佛在流动,天籁般的枝叶交响,悦耳动听。我忽然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脑海里交织着蒙太奇般的情境,思绪在古柏、修竹和回廊深处缠绕。

杜甫自然是很喜欢这“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的茅屋,但谁又能想到,当年他是不得已而在此落居。公元759年,他没有钱生活在昂贵的长安,想回洛阳老家又因为相州败后河南骚动,于是只好全家搬往秦州。不久,吐蕃攻陷秦州,他便开始了“三年饥走荒山道”的流亡生活。这年岁末,杜甫一家乘船沿嘉陵江顺流南下至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其后,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在其表弟等人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三个多月的苦心劳作,才建起一座简陋的茅屋,也就是后来的杜甫草堂。

大概诗人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仅仅居住了四年的茅屋,一千多年后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游人参观拜谒。当然,其间也曾几毁几建,渐成规模。当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损毁无存,是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建园立祠,供人瞻仰。至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解放后,杜甫草堂再次全面整修,正式对外开放。

穿门过桥,绕过影壁,便是一尊诗人铜像。忧身愁面,瘦骨嶙峋,双膝跪立在破旧的船头上。一身单薄的灰色长衫卷着凄风苦雨,包含着人间冷暖,牵扯着无尽忧思。这是中年的杜甫,历尽世间沧桑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始终在为祖国的不幸命运牵肠挂肚,为百姓的缺衣少食忧虑不已。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让自己忧国忧民的草根情愫永远镌刻在这历史的铜像上。

其实,杜甫并不是草根出身,而是有着官宦家庭的背景。虽其出生时家境逐渐衰落,但由于祖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淳厚的家世门风让他自小饱受文化熏陶,早早地便少时成名,并有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迫切愿望和政治理想。是因为痛恨朝廷的裙带政治和官僚腐败,也因为不屑于“当面输心背面笑”的幕府生活,更因为目睹和体味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境遇,才脱胎换骨,走近大众,关注民生。可以说,杜甫的骨子里虽不曾流有草根血液,但却被植入草根细胞,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遂成革命胚胎。

草堂的主体非常朴素,屋内陈设亦十分简单,一桌、一椅、一排简陋的书架,印证着诗人贫困的处境。一只矮小的几案上,竹制的笔筒里斜插着一支毛笔,旁边是一卷落满灰尘的书页,让人想象诗人或坐、或站、或踱步的创作情景。而几只散放的木凳又告诉我们,这里亦是诗人广结民众、会见文友之所。止步于此,耳边犹闻嘘寒问苦的话音,眼前浮现一群挚友抒发胸襟的情形。对于诗人而言,清苦也是一种幸福,除了周边可信赖的民众,除了志同道合的知己,还有柴门古道,篱边江岸,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伴着浣花溪轻柔的水汽,诗人独坐在荧荧如豆的油灯下,把清心磨进砚墨,把责任凝人笔端,书写国之愿景,民之呼声。诗人在此只居住了短短的四年,创作的诗歌留传至今的却有240多首,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处不可多得的圣地。

然而,茅屋终究是因陋就简,经受不住浣花溪周边原野疾风苦雨的侵蚀,一个深秋的黑夜,阴霾密布,狂风呼啸,霎那间,茅屋的草盖被掀得一干二净,杜甫携老带小顿时被抛在荒郊野外,无处栖身。于是,就有了那篇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了诗人在伤痛和绝望中发出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也好,草堂也好,都只不过是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缩影。生于平民之间,长于百姓之中,理解百姓疾苦,为民众奋笔疾呼,以诗说史,才是诗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作为有着草根情结的诗人杜甫,一生写诗无数,现存于世的也有一千四百多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和批判腐朽方面内容的。他疾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中的黑暗现象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自我牺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是对不义之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的痛心疾首;“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是代表动乱时代广大民众的高声疾呼;他祈愿“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老百姓安居乐业;他希望学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传承文化后继有人……

杜甫的一生犹如一部诗歌史,也是家国史和民族史的一个缩影。中国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诗史”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佐证。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真实反映了最底层民众实际的生活情境,所以,于草堂后面设置一座“诗史堂”可以说是对杜甫“诗圣”地位的肯定。正如堂内郭沫若撰写的对联所说:“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做到了,而且流芳于世。P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过南昌菊花台/跟着本书游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6101892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330107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1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