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塞尔玛·弗雷伯格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研究。在《魔法岁月》一书中,她深入0~6岁孩子的魔幻心理世界,探微索幽,指出这是孩子一生中既兴奋异常,有时又令孩子毛骨悚然的阶段,孩子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或令人费解的行为。她为数千万名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确理解、处理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图书 |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
内容 | 编辑推荐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塞尔玛·弗雷伯格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研究。在《魔法岁月》一书中,她深入0~6岁孩子的魔幻心理世界,探微索幽,指出这是孩子一生中既兴奋异常,有时又令孩子毛骨悚然的阶段,孩子会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或令人费解的行为。她为数千万名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确理解、处理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内容推荐 著名亲子专家陈禾、儿童教育专家罗玲、童话作家粲然联袂推荐,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前会长贝里· 布雷泽尔顿倾情作序,《华盛顿时报》、《纽约时报书评》、Parents杂志给予盛赞。 塞尔玛·弗雷伯格是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魔法岁月》是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书畅销美国50年,最初发表于1959年,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关于0~6岁儿童发展的书籍中最好的一本。它还被译成丹麦语、希伯来语、瑞典语、法语、挪威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日语,获得1959年美国儿童研究协会的年度图书大奖。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可以帮你了解0~6岁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放下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帮助孩子解决焦虑、排便、自律等问题。尤其是对如何管教孩子还存有疑虑的家长,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必要性。 目录 推荐序 父母们,请控制你的保护欲 前言 洞察“魔法师”的精神生活 第一幕 魔法岁月里的秘密: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第1章 寻找女巫和食人魔 养育孩子前值得学习的心理学知识 孩子能对危险进行自我抵御 想象、智力和心理健康 第二幕 “魔法师”上场了:最初的18个月 第2章 “魔法师”的真爱 新生儿的内心世界 宝宝为什么会微笑 区分自己与外部世界 世界是一块巨大的拼图 违拗期来了 第3章 与文明格格不入 宝宝哭了,抱还是不抱 按需喂养还是按时喂养 理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 开始排便训练 第三幕 奇妙的咒语:18个月到3岁 第4章 语言是控制冲动的咒语 魔法师即将失去魔法 控制冲动的咒语诞生 向大人国启航 我和“我”的较量 第5章 认识现实世界 良知形成 孩子自控力的弱点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第四幕 最后的魔力:3 岁到6 岁 第6章 原来“我”不是宇宙中心 理性思考脱胎于魔法思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 爱上”爸爸或妈妈 第7章 性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性 性教育的意义 应该满足孩子对性的多少好奇心 孩子的性别认同 第8章 孩子的是非观形成 良知并非与生俱来 管教的含义 实施有效的惩罚 孩子有感受痛苦与表达愤怒的权利 第五幕 很久很久以后: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 第9章 父母的爱无可替代 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 模范托儿所的经验教训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父母的职责 在孩子尚未形成应对危险的能力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需要依靠父母来满足需要、缓解压力、预知危险和摆脱烦恼。对于婴幼儿而言,父母不仅非常强大,能看透自己隐秘的愿望,还能满足自己最深层次的渴望。 我们无法回忆起生命中的这段时光,如果试图重温童年,只能在童话故事里找到类似的感觉。童话故事里那些呼之即来并且能变出满桌美味佳肴的小精灵,那些让美梦成真的仙女,把孩子送到远方的魔兽,战胜所有敌人的狮子随从,掌握着他人命运的国王和王后,这些内容让我们能通过想象重回婴幼儿的世界。 我们知道,婴幼儿需要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些强大的力量来缓解压力和减轻恐惧。孩子日后承受压力和主动处理焦虑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经验。由于婴儿期的孩子完全缺乏自理能力,因此我们几乎不会对他提任何要求,而会尽量缓解他的压力并满足他的全部需要。渐渐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自己形成了一些处理日益复杂的情形的办法,父母也逐渐不再充当保护者的角色,不再让孩子成为远离危险的绝缘体。但是,即便是最独立的孩子,在遇到不寻常的压力时仍然会寻求父母的保护;即便是那些没有父母保护也能克服日常压力的孩子,在他的心中依然有一个能让自己安心的、强大有力的父母形象:“如果小偷进了我们家,爸爸会把他干掉。”在童年早期,父母的保护极为重要,只要有父母在身边,即便是面对异乎寻常的危险,孩子也不会产生急性焦虑(acute anxiety)。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那些与父母待在一起没有撤离的孩子,即使在德军轰炸期间,也比那些被撤离到保护区但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更能忍受焦虑。 不过,即便是最有爱心和最具奉献精神的父母,很快也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好心的仙女一下子就会变成巫婆,友善的狮子会变成凶猛的野兽,仁慈的国王会变成一个怪物,而且经常会有来路不明的邪恶生灵闯入童年的天堂。要想从孩子内心世界的这些暗夜之灵中,辨认出他们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并不容易。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幻想世界中把我们视为好心的仙女、精灵或者是智慧的老国王时,不免会有受宠若惊之感;但我们得知自己同样有可能被想象成巫婆、妖怪或者怪物时,难免又会感到愤愤不平。毕竟,我们从没有吃过或者威胁过要吃掉小男孩和小女孩,我们既不配制魔药,在愤怒时也不会变得残忍,更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或严重)错误,就用可怕的方法惩罚他。事实上,公平地说,虽然没有魔杖,无法从瓶子或者神灯中召唤精灵出来帮助孩子实现愿望,而且也不戴皇冠,但我们也不太愿意讨论对父母形象的这些歪曲。 那么,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所深爱的父母是怎么变成怪物的呢?如果仔细观察婴幼儿的生活,就会发现这种转变主要出现在这样的一些场合:不得不干涉孩子的快乐的时候;打断孩子某次愉快的活动的时候;拒绝满足孩子某个愿望的时候;以某种方式阻挠了孩子的愿望或企图的时候。然后,在孩子愤怒之际,母亲就会变成世界上最糟糕、最邪恶和最卑鄙的母亲。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从来不干涉孩子追逐快乐的行为,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对他们想做的任何事都不表示反对,我们可能永远也不必体验到孩子的这种负面反应。但这样就无法养育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干预孩子的快乐,这不仅仅是出于健康、安全、家庭需求等方面的现实考虑,还因为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生命之初,孩子就像一个追求快乐的小动物,其早期人格围绕着他的欲望和身体需求形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孩子只追求快乐的目标加以调整,使孩子的基本需求必须服从于道德和社会的约束,孩子必须能做到延迟满足,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要完全放弃某个愿望。 因此,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避免焦虑。即便我们把女巫和食人魔赶出他们的睡前故事,并且为了避免任何能想象到的危险而密切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孩子仍然会从自己幼年生活的冲突中运用想象创造出怪物。但如果孩子有办法自己克服恐惧,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因为孩子的生活中存在恐惧而惊慌。 孩子能对危险进行自我抵御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观察到,每个孩子如何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对他们所遇到的事情做出反应,并加以适应。我们猜测这种反应一部分是天生的,因为我们在育儿所的观察发现,即便是新生儿,对突如其来的声音、任何强烈的刺激或者挫折,比如拿走奶嘴,也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做出反应。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环境的变迁,以及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出现,这些与生俱来的倾向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因此,不仅每个孩子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危险做出反应,而且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抵御危险和保护自己。每个人生来就有从心理和生理上抵御危险以及处理自身焦虑的能力。如果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及其处理焦虑时的行为方式,就能支持他积极应对危险和克服恐惧。 这意味着,随着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复杂的人,我们不能依赖现行的方法和通用的原则帮助孩子适应环境或克服恐惧,而必须考虑那些在孩子的人格中已经在发挥作用的健康适应机制,如果我们想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机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在听了专家或朋友的建议之后,会说“这对我的苏茜没用”。如果某种方法与某个孩子的个性不匹配,就可能会出现这样情况:在这个孩子身上管用的方法对另一个孩子不管用。P9-11 序言 前言洞察“魔法师”的精神生活 “魔法岁月”指的是童年早期阶段。我用“魔法”这个词,并非是说孩子生活在一个魔法世界里,在那里,所有他最深切的渴望都能得到满足。说童年是天堂,是一段天真无邪、安宁快乐的时光,那也只是成年人的想象。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成年人对这段黄金岁月的记忆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因为谁也不记得当年的情形。在尘封的记忆里,有许多屈指可数、模糊不清又失真的画面,我们甚至常常难以得知为何自己会记住它们。童年的第一个阶段大约是出生后的头5年,它就像一座被掩埋的城市那样消失了,当我们与孩子们一起重返这段时光时,我们就像陌生人,难以找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 之所以说童年早期是魔法岁月,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幼年时很像一位魔法师。最初,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魔法的世界,他相信自己的行动和想法能导致事情的发生。之后,他会扩展他的魔法体系,“发现”人的行为能作用于自然,他会把人或超人看成是引发自然现象或者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原因。在最初的这几年,孩子渐渐能够避免原始思维的干扰,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但是,魔法世界变幻莫测,有时还令人毛骨悚然,当孩子摸索着走向理性和客观时,他必须与自己想象中的危险生物,以及真实的外部世界中的危险进行搏斗于是,我们时不时会发现孩子出现令人费解的恐惧或让人困惑的行为。这些年幼的孩子呈现出来的很多问题,原因其实很简单:他的原始心理系统还没有被理性思维征服和取代。 本书内容是关于0-6岁孩子的人格发展,其中描述和讨论了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会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书中所列举的事例,主要来自近几年许多普通孩子的父母向我提出的问题。但是,正如每个父母都知道的,三言两语很难回答孩子给我们出的谜题,即便是学龄前的孩子也是如此。养儿育女这件事,没有家庭小窍门、使用指南或者万能处方,靠的是理解和思考,甚至常常是那个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的直觉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然而,在学龄前儿童所呈现的问题面前,有时成年人的直觉和想象也完全没用,因为我们早已忘记自己的幼年生活,因而很难进入幼儿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一本书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真正贴合实际,只描述典型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是不够的,还必须剖析孩子的精神生活,并且从儿童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习惯中,总结出养育孩子的原则。因此我会分阶段探讨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我认为,把童年早期分成三个发展阶段是恰当的: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18个月;第二个阶段是从第18个月到3岁;第三个阶段是从3岁到6岁。本书将每个发展阶段都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每部分先用一两章介绍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接着再探讨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发展的过程,就会发现每个发展阶段他们都有特定的问题。父母在帮助孩子时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结合他们在发展进程中特定阶段的心智禀赋来考虑。这意味着,直接讨论“童年焦虑”或“童年的管教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两岁孩子的焦虑与5岁孩子的焦虑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小男孩,他在两岁到5岁这三年间,一直认为自己的床底下藏着同一条鳄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两岁时想象的鳄鱼与他5岁时想象的鳄鱼是不一样的。鳄鱼也会随着小男孩的成长而长大,并且在床底下藏了三年之后,情况要比它刚刚出现时复杂得多。因此,在孩子两岁时,你处理这条鳄鱼的办法与孩子5岁时处理的方法也会不一样。两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好,而且,在处理鳄鱼这个问题时还存在其他困难,因为他相信床底下有条鳄鱼。而5岁的孩子有能力与我们讨论鳄鱼的问题,并且,还有一点也对我们有利——他并非真的相信床底下有鳄鱼。因此,一本能够满足父母实际需要的书,既要从两岁孩子的角度,也要从5岁孩子的角度来帮助处理鳄鱼问题。 同样,在“管教”孩子时,我们教两岁孩子和5岁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管教行之有效,就必须了解两岁孩子的特点,知道他控制冲动的能力发展到了哪种程度;也必须了解5岁孩子的特点,他已经具备了哪些能与我们的管教相匹配的能力。如果我们知道5岁孩子已经形成或者开始形成良知和自我控制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良知来教育他。如果我们知道两岁孩子还做不到自我控制,我们在管教时就要考虑到孩子的自我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同时也要兼顾促进孩子形成良知。显然,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管教两岁孩子和5岁孩子。所以,我们再次看到,在讨论管教孩子的原则和方法时,不能脱离孩子具体的发展阶段。 建议我写这本书的是斯克里布纳出版社(Scribners)在教养领域的编辑海伦·斯蒂尔斯·伯吉斯(Helen Steers Burgess),她一直非常关注父母教育和临床儿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作为一名编辑和父母工作者,她很清楚临床研究人员对婴幼儿心理的理解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自我发展领域,大量精神分析研究和理念对育儿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但很少有父母能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她认为,父母可能需要一本从当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角度考虑育儿问题的书。就这样,伯吉斯女士和我开始了一段愉快的合作,在无数次讨论和修改之后,本书终于问世了。如果对读者来说本书的确很有实用价值,那么主要应该归功于她。 尽管本书的主要观点源自我本人,但我在此要对这一领域的一些学者表示感谢。安娜·弗洛伊德关于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的著作和她在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童年世界的秘密,是带我走进“魔法岁月”的明灯和最有价值的向导。本书大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或理论背景,特别是第2章、第4章和第9章,参考了精神分析专家雷诺·史毕兹(René Spitz)在婴儿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海因茨·哈特曼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恩斯特·克里斯(ErnstKris)在自我心理学领域的著作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从他们的著作中汲取了对育儿工作很有实用价值的思想。让·皮亚杰对儿童现实构建能力的研究,也为我撰写婴幼儿心理发展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部分的理论背景。然而,需要澄清的是:虽然这些作者对我本人和这一领域的其他人的观点有所影响,但我并不试图解释以上任何理论(除非在文中明确地予以说明),我的责任是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研究加以整理,在讨论某个主题时,从截然不同的观点中做出最适合当下问题的选择。 在本书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的丈夫路易斯(Louis)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帮助和建议,并在必要的时候帮我厘清思路。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生花妙笔,以及他从一开始就给予我的慷慨热情的支持。我的母亲朵拉·霍维茨(Dora Horwitz),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为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帮助,她承担了初稿整理和大部分内容的录入工作。感谢我的母亲和弗洛伦萨·乔丹(Florence Jordan)辛苦的誊写,以及在阅读初稿后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 后记 重回失落的童年 在看到这本书时,塞尔玛笔下的第一个故事立刻抓住了我的心弦。为人父母,谁不是“怀着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望”,盼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时我想不管是否能通过试译,我也要读完这本书。 很难想象这本书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塞尔玛开创性的观点和见解,现在读来,依然能带来很多启发。她用风趣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儿童早期的发展理论娓娓道来,揭示了许多教育的迷思。在这本书中,许多父母非常关心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比如:到底是“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孩子晚上总是醒来怎么办?孩子总是乱摸乱跑怎么办?孩子到底在怕什么?什么时候以及怎样训练孩子大小便?怎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要不要管教孩子以及怎么管教孩子?这些知识非常实用,能指导父母处理棘手的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各个发展阶段会遇到的典型问题。 塞尔玛和“她”笔下的孩子们,为我们演绎了许多充满童趣的剧目。借此,塞尔玛提醒我们,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没有万能处方。唯有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养育更轻松;唯有爱的教育,才能让孩子长大成人。非常感谢塞尔玛明确地告诉我们,并非是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对父母的爱的渴望,才促使孩子主动放弃追逐快乐的本能,自我约束,从而迈向文明。希望看到这本书的父母,能因此减少对孩子不合理的惩罚以及体罚。 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籍,并非只适合于父母阅读。童年是深藏在我们心中的神秘之地,可望而不可即,借助塞尔玛的这本书,我们有幸能和孩子一起回到记忆开始的地方。 塞尔玛的原著幽默风趣,我虽已尽力呈现,但并不能尽善尽美,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我的老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教授,她给予我极为重要的支持与鼓励。我能有机会翻译这本书,正是得益于她的培养与推荐。作为译稿的第一位读者,她不仅从心理学的角度,也从文法的角度,为我提供了许多专业、细致的帮助和修改建议。我的同事段青,从一位母亲的角度阅读了译稿,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我的朋友章婕和张真,与她们富有成效的探讨,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了塞尔玛的观点。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先生李浩,在我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他几乎承担了所有晚间和周末照料孩子的工作。感谢我的孩子,想要理解他的魔法世界,是我翻译这本书的动力之源;感谢他的信任,愿意带着我一起走过他的魔法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当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束手无策时,一般父母都是以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孩子的行为动机,但实际上,孩子成长的列车却奔驰在另一条轨道上。本书作者帮助你找到孩子的心理、思想与行为的轨迹,让你豁然大悟——原来孩子的教养可以这么轻松自如。——陈禾,亲子教育专家 塞尔玛具有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她的许多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在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心理实验研究所证实。而最为可贵的是,书中关于儿童性教育、自控和道德感的发展、管教的尺度与误区等方面的见解,对当前的中国家长尤具指导意义!——罗玲,儿童教育专家、罗玲心灵成长工作室创始人 在市面上众多竭力“证是”或“证否”的教养书里,《魔法岁月》别具一格。它致力于呈现婴幼儿心灵混沌与曙光微明交织的状态,精准、科学、系统,却又充满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敬畏。从某个方面说,塞尔玛弗雷伯格是整个奇幻的童心世界、这段幽闭难述的魔法岁月当之无愧的翻译者与代言人。——粲然,童话作家、童书书评人 这本书堪称永不过时,风趣幽默又富有知识性,为父母提供了很有实用价值的建议,它会成为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任何曾在童年魔法世界中勇敢前行的探险者的最爱。——《华盛顿时报》 《魔法岁月》对孩子的分析精辟到位、科学合理,充满了关爱。——《纽约时报书评》 0~6岁的孩子是如何渐渐迈向成熟的?这是育儿专家送给父母的一份珍贵礼物。弗雷伯格理论结合实际,详细讨论了有关喂养、亲子交流、性教育、想象、自我控制、恐惧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育儿问题。——《父母》杂志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本介绍儿童早期发展的读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心理健康简报》 这些年来我已经拥有这本书的好几个版本,每一年我都会把它拿出来再读一遍。这是关于孩子成长与发展最好的一本书。——M. Schuster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与孩子打交道的人阅读。我虽然是一个儿科医师,但也从这本书里学到不少东西。——John C. Leopold我在28岁时第一次读到这本书,那时我的女儿刚出生。很开心这么多年过去它能再次出版,现在我要把它送给我的侄女。虽然有许多介绍婴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书,但是没有一本像这本书这样全面地分析孩子的精神需要。——Auntie B. B.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塞尔玛·弗雷伯格 |
译者 | 江兰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306589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首版时间 | 2015-04-01 |
印刷时间 | 2015-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6 |
CIP核字 | 2015033332 |
中图分类号 | B84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29 |
宽 | 169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1-2014-86号 |
版权提供者 | Scribner, an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