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单向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雅明是一个永远漂泊的异乡客,一个献身于智慧事业的另类“富二代”。

他喜爱收集旧玩具、邮票、明信片和仿真缩微景观,最大嗜好则是收藏各种各样的书。他可以在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百行字,还热衷于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星象、占卜之类。这些奇奇怪怪的个人小爱好,构成了他独特的学术气质,也造就了《单向街》这个独特文本迥异的气质,零碎的意象,自由的阐述。

内容推荐

类似于本雅明式的隐喻,《单向街》就像一个投影仪,把本雅明思想深处方方面面的小收藏展示出来,介绍给众人听:断想、纲领、启发、洞见、哲悟、随感……与个人际遇、情感、生命和灵魂紧紧贴在一起。这种独一无二的文本形式,承接着欧洲格言哲学的传统(如马可·奥勒留、帕斯卡尔、尼采等等),又启发了后来者(如福柯、罗兰·巴特)絮语式的文本,虽无体系之严整与统一,亦有击中人心的力量。本雅明比任何人更确信,获得鲜活灵魂远比获得坚硬的精神更接近智慧本身。

目录

序言 本雅明的投影仪

单向街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讲故事的人

评弗兰茨·卡夫卡

摄影艺术的简史

代后记 大众、经典和文艺之霾

本雅明年表

试读章节

立体西洋镜——里加,每天都有由矮木棚子组成的拥挤的街市,沿着杜那河边由又宽又脏的石头垒成的防波堤延伸。防波堤上建有仓库。那些小蒸汽船,带着矮小的高不出城墙的烟囱,停靠在其旁边(那些大的蒸汽船在河的下游停泊)。肮脏的木板在地上铺成了一条路,上面原本油漆的颜色已然褪去,并在昏暗中发亮。在一些角落里,除了装鱼、肉、靴子和衣服的棚屋之外,人们常年会看到用彩色纸鞭子打扮的贫寒阶级出身的女人。这种纸鞭只有在圣诞节时才会出现在西方世界,它们饱受指责却又饱受热爱。只需花几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大把这种惩罚人用的彩色纸鞭。在防波堤尽头,用木栅栏围起来、距水边只有三十码远的地方,有一个堆满红白相间的苹果的市场。那些待售的苹果都用草包着,而那些到家庭主妇篮子里的苹果,被卖掉后就被去掉了草包装。一座深红色尖顶的教堂在其后矗立着,苹果那红润的颜色在十一月份清新空气中夺走了人们的视线——不远处有一些小房子紧靠着防波提,店墙上画着缆绳。那是几家出售船上用具的商店。到处都可以看到有待销售的商品被画在广告牌上或者房子的墙上。街市里有一家商店,比真品还要大的箱子和腰带画在了光秃秃的砖墙上。街角有一座低矮房子,那是一家卖内衣和女帽的商店,门廊中画了许多女人的脸。在黄褐色的衬底上画了不少紧身胸衣。那房子前面的墙角处放着一盏路灯,玻璃灯罩上画着相同的画面,并被灯光照得透亮。那整个外观看起来,如同人们想象中的妓院门面一样。在同样离港口不远的另一所房子里,灰色的外墙上用黑灰色画着糖口袋和煤,刻意显示出一种立体的效果来。另一家的鞋店,所画的鞋子就像是雨点那样直落而下。店面上有关五金器具的描画更惟妙惟肖,一块木板上画着锤子、齿轮、钳子以及最微小的螺丝,好像是从以前儿童图画书中描摹下来的一般。整个街市到处呈现着这样的图画,像是被珍存依旧的旧照。然而,在这些房屋之间,高耸着可怖的如同军事堡垒似的建筑物,它使所有人重新想起沙皇时代的所有恐怖。

非卖品——一年一度的集市展放在里加举行。展览是在一个长长的,均匀分成两半的帐篷里举行,走上几个台阶就可以到它跟前。一张桌子便是展会的招牌,上面放置着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们从右边开口处进入帐篷,出口则在左边。帐篷里灯火辉煌,两张桌子长长摆开,延伸到帐篷的深处。两张桌子的内侧靠在一起,所以只剩下一个很狭窄的空间可以来回走动。这两张桌子都很矮,盖着玻璃盖子。桌上站立着一溜小木偶(每个平均二十至二十五厘米高)。木偶底部被遮蔽着,那里是一些钟表装置,驱使着木偶动来动去。人们还可以听出这些装置发出的嘀答声。桌子的四周搭起一长条踏板,以供孩子爬上去,墙上还挂着哈哈镜。——在人口处,人们首先看到王公贵族打扮的人,每一个人都摆出某个特异的姿势:这一位伸出左臂或者右臂,做出很自然的邀请动作,另一位则在转动眼睛,射出清澈的目光;还有一些则一边神采奕奕地转动眼睛,一边摇摆他们的手臂。

弗朗兹·约瑟夫皇帝,庇护九世高坐在王座上,两名红衣主教站在他们两侧。还有意大利的爱林娜王后,苏丹女王,骑在马背上的威廉一世,一个小小的拿破仑三世,还有一个更小是维克多·伊曼纽尔——他是王储,都站立在那儿。紧接其后的,是那些《圣经》中人物的小雕像,最后是耶稣受难图。希律王利用头部各种各样的动作发出屠杀婴儿的命令。他点头做出指示,拼命张大嘴,伸出手臂,然后迅速落下。在他的前面,站着两个刽子手:一个手握一把剑来回逡巡,他的手臂下是一个被斩掉头颅的小男孩;另一个则持剑做冲刺动作,除了眼睛在骨碌碌转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一动也不动。也有两位母亲模样的人在那里,其中一位像发疯了似的,不停地晃动着脑袋;另一个人则慢慢地举起手臂,乞求不止。——还有基督被钉上十字架的场景。十字架平放在地上。刽子手们将钉子钉了进去。基督点着头。——基督被钉在了那个十字架上,一位士兵在用浸了醋的海绵,慢慢擦拭他的身体。颤动不止的双手,伸出去马上又缩了回去。此时,救世主稍微扬起了下巴。在基督的身后,有一位天使,正向十字架俯着身,手里拿着一个接血的圣杯。他把圣杯向前伸,然后慢慢取回,好似已经接到圣血一般。——另有一张桌面上,展示出一幅别样的风俗画:高康大在大吃美味的面包。他坐在一盘面包前,双手不停歇,轮番往嘴里塞着面包。他双手各拿一把叉子,每把叉子上又都叉着一只面包。——有一位阿尔卑斯山区的少女正在纺线。——两只猴子在拉着小提琴。——一个魔术师面前放置着两个大桶,右边那个打开时从中露出一位女士的上半身。当她又沉人到桶中之时,左边的桶子又打开了:一位男子的上半身冒了出来。右边的桶再次打开时,出现的是一个长着一对羊角的公羊头颅,而脸颊则是那个女人的脸。左边桶又一次打开的时候,出现了一只猴子,那个男子不见了。随后,一切又从头开始循环往复一一还有一位魔术师:身前搁着一张桌子,他的双手各倒置一只酒杯。他轮番举起酒杯。酒杯下面就一时出现一片面包或一只苹果,一时又是一朵花或一只骰子。——还有一口魔法的井:一位农家男孩站立在井沿边摇晃着脑袋,一个女孩在提水,宛如玻璃状的巨大水柱不停地从井口喷出。——还有一对迷人的恋人:一片金色的灌木和火焰向两边分开,从中显出两个玩偶,它们分别将自己的脸转向对方,然后又转开。它们带着诧异的惶恐眼神看着对方,好像有些不知所措。——每只木偶的面前都贴着一张纸质的标签。上面的文字说明,整个构想来自1862年。P49-52

序言

序言本雅明的投影仪

陶林

跟哲学家的发疯一样,一些哲学家的死亡,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件。这种耐人寻味从苏格拉底开始,自他因“渎神罪”之名而被众人投票判处死刑以后,哲学家之死成为管窥人类生存境况的一个重要标尺。智者必须要为社会群体的愚蠢、狂热或者迷乱付出巨大到生命的代价。死亡是哲学绕不开的问题,在生死的巨大关口,终日沉思的哲学家的所思与所为,为他们一生的思考画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号。

1940年9月26日,法国与西班牙边境一个小镇波尔特沃(Portbou)的一家旅馆里,一个中年男子吞服了大量的吗啡——吗啡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大量服用吗啡可以导致神经中枢的完全麻痹,让诸如心脏和呼吸系统都停止运作,从而导致窒息性死亡。这个男子无疑是求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是,他离开法国去往西班牙的证件被负责边境检查的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认定是无效的。他无法越境,作为犹太人,还将被遣送回出发地点——法西斯德国占领下的巴黎。之后,就是类似奥斯维辛的各大集中营。这个因恐惧、绝望和彻底崩溃而自杀的男子,就是本书的作者:瓦尔特·本雅明。

瓦尔特·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原是一名巴黎银行家,之后来到柏林成为一个古董商。本雅明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1919年,本雅明以《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但未能顺利取得大学教授资格。他的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福大学否决,其评介是“像一堆烂泥,满纸不知所云”。但如今该书却成为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因为没有谋求到大学教职,本雅明在柏林以一个自由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谋生,还做一点类似占星术的精神病理学的研究。1933年,他因身份(犹太人)和政治立场问题(支持苏联和布尔什维克)被刚上台的纳粹驱逐出境,移居法国,并成为“社会研究所”(即赫赫有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前身)成员。法国被纳粹占领后,为了躲避盖世太保,1940年,他又移居至西班牙边境小镇波尔特沃,在那里写下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论歌德的<亲和力>》《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00年左右的柏林童年》以及传世名作——《巴黎拱廊街》等。

众所周知,1940年是纳粹德国在欧洲气焰最为嚣张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希特勒在整个欧洲如入无人之境,上半年一举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到了6月,法国总理贝当宣布向德国投降。紧接着7月,希特勒宣布执行“海狮计划”,进攻不列颠。与陷人溃败的整个欧洲相比,立场亲苏的犹太人瓦尔特·本雅明在纳粹铁钳面前的不堪一击,更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1939年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身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本雅明,更对自己心目中的战友彻底绝望了。他一直以来坚定不移地批判资本主义,如今却被他所理解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东西——极权之下最为纯粹的暴力,逼迫得走投无路。毫无疑问,他的自杀,完全源自于对纳粹暴力的恐惧。是纳粹以及那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把本雅明活活地给吓死了。

本雅明对自己的自杀做过充分的准备。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暴眼中,他坚信这场大战的最终结果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毒气战,整个文明的世界将全部完蛋。非常矛盾的是,本雅明死前却极力掩盖自己的自杀行为。在同年10月份的回忆里,他的一位友人这样记录他的自杀:“本雅明叫我过去。他告诉我,他晚上十点服用了过量吗啡,要我设法将这件事说成疾病,交给我一封写给我和阿多诺的信……然后他就昏过去了。我按照他的意愿,为他叫来一位医生,为他诊断为脑溢血……”

本雅明的天性很像卡夫卡,细腻、敏感、脆弱。他对自己的性格说得很准确,是一副“土星”的性格。在西方的占星术中,“土星”代表着与他类似的多液质的敏感人格。美国当代女学者苏珊·桑塔格曾在《在土星的标志下》一文里系统地评述过本雅明。她一方面非常欣赏本雅明这种“忧郁质”的土星的气质,缓慢,宁静,沉思,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质;另一方面,她又中肯地指出,本雅明“生性迟缓、优柔寡断,以致有时不得不用刀子为自己开辟道路,有时就把刀尖最终对准了自己”。故而,本雅明并非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搅动时代潮头的“左派革命者”。在桑塔格看来,本雅明不左不右,是个生不逢时的末代文人:“这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面对末日审判,带着他所有的残篇断简,为精神生活作出辩护。”不能不说桑塔格是本雅明的知音,而本书正是取用桑塔格所亲自编订的本雅明英译全集中的《单向街》而翻译的。

……

就此,本雅明说:“在爱情中,大多数人寻觅一个永久的家园。但还有很少一些人则寻求永远的漂泊。后一种人属于犹豫者类型。他们尽量避免与母土发生联系,他们寻找能够使他们远离家乡愁苦的人。对这样的人,他们保持着忠诚。”

由于《单向街》的特殊文体风格,读者或许无法充分领略本雅明思想与写作的全貌。本雅明是二十世纪西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的智慧并不仅仅在于《单向街》这样感悟式、碎片式和絮语式的小品文作品,更在于他的诸多大部头的美学和批评论著。很多读者知道本雅明,只因为他的《单向街》,并且只限于他的《单向街》。故而,为了有助于读者朋友们充分了解这位思想深邃的作家,本书中还收录了本雅明很具代表性的几篇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评弗兰茨·卡夫卡》《摄影的简史》等。让读者了解一下本雅明作为一位思想家,进行整体性思考的魅力所在。这些文章分别涉及了艺术环境、叙事学、文学个体评述、影像艺术的批评等不同的方向,展示了作者宽阔的批评视角和极富穿透力的洞见。这些文章中的很多观点,奠定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基调,并预言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学的新潮流、艺术的新变化。时过境迁,在当下来对照本雅明的这一系列的判断,让人不能不叹服他的远见与卓识。

本书翻译过程中,要感谢南开大学外语学院的王小可博士,及德语哲学专业的张曙博士所提供的帮助。通过这次译介,结识两位优秀的青年俊杰,甚感荣幸。

2014年8月于海滨寓所

后记

代后记大众、经典和文艺之霾

陶林

最近,我受邀主持编译了一套西方经典文丛。该丛书所选编的,都是些人类历史颇有影响的现代文化经典,有故事、小说、随笔、随想、回忆录、哲学思想论著。在编整这些文化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着,将来它们陆续出版后的某一天,会是哪些读者从丰富得迷人眼目的图书商品世界里选中它们,阅读它们,内心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愫和感想。我非常憧憬那一刻的情境:一位美丽、知性的女子,在书店投影灯的光晕之中,取出了诸如卢梭的《漫步沉思录》之类的著作,看得不觉入迷。然后这部书被她带到家中,卧室内,书房里,坐着,躺着,入神或者慵懒,慢慢地品读,用心之程度,犹如在阅读一封我替无数经典作家们匿名寄出的情书……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这是在自我催眠,也是在自我“媚俗”,白日梦般幻想一个大众与文化经典卿卿我我、甜蜜无间的景象,而罔顾大众与经典,以及经典背后的人文精神越走越远的事实。比之想象“长发美女”、“情书”这样的广告性的意象,不如更清醒地去辨清当下时代里大众与经典的关系。这点,对于我这样一个长久以来习惯于奔跑在文艺经典道路上的人,跑进当下文化的“寂静岭”,如同在浓雾重霾中辨别前行的路那样迫切。

经典的多普勒效应

我们知道,不管一个人在意与否,人类财富的积累,分为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两种。这两者都是财富,无论有形或者无形,对于本来两手空空发展族群文明进化的人类来说,它们都同等重要,并寄托着“财富”概念下的相同属性,即需要挖掘创造,需要积累,需要流通、消费与增值发展等等。甚至,就连“争夺”,也是财富守则的一部分,否则也无以解释人类历史上战争何以如此之多。

财富关乎着利益。在人类进入所谓“历史的轴心期”以后,“利益”二字成为历史的主角,成为万物的尺度。事实上,人类历史,特别是接近晚近历史的绝大多数争端,既不为美女之爱,也不为荣誉,更不会为道义,仅仅是“利益”的暴力分割仪式。所以,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古希腊人号称为美女海伦打一仗是如何说得通的,但深谙“夺人的宁式床、抢人的钱粮”之道。然而,历史的诡秘在于,人们善于计算物质财富,却从来没用心计算过精神财富的多寡得失,更不善于计算精神财富付之阙如的代价。我们对之的态度,始终是模糊性的、隐喻化的。事实上,精神之为财富,并不是什么神秘事件,也没有任何超凡的魅力可言。精神财富,来自于人对自我的内在挖掘,但更与“物世界”有着严丝合缝的对称关系。精神财富,与矿产、消费品、新技术新发明的流通一样,依然可以表现物质财富一切的“物性论”。

我之所谓“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人类历年累积下来的经典作品。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那些书,各类经典的著作。对于这些经典的消费,其实代表着精神财富的丰裕程度。当一个民族较少去消费那些经典的时候,等于他们漠视了一大块的公共资源和人类财富。这里对精神财富的“消费”不仅仅是“占有”、“拥有”这么简单,还要被阅读,被理解,被内心化,移风易俗等等。

如果我们用心感受一下物理学的“多普勒效应”在文化世界的表现,将毫无疑问地发现这一点:当经典与大众越来越近时,经典的声音越发尖锐,强度就会放大;它距离大众越来越远的时候,经典的音频就越发低沉,强度变弱。这一经典的多普勒效应,尤其从文艺复兴时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这段文艺历史演变,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由经典所构建的个世界一度离我们很近,但现在正在慢慢离我们远去。

在文艺复兴时代,所谓“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实质上完全混合在一起:莎士比亚只是为养家糊口编写那些剧本,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也只是为了好玩逗趣……这些现在看来是标准经典的作品,在当时看来是纯粹通俗的东西,却能够在大众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影响并塑造很多人的内心。这种状况,在以后的时代发展中不断强化。后来者,无论是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契诃夫,还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今天看来的“文化巨人”,也只是当时的流行作家,甚至其流行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所谓专业的畅销书作家们。他们身上多少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比当时尊为“正统”的作家们,更丰富,更有争议,也更有影响力,也更有冲击性地拓宽了经典的航道。

……

结论

事实上,思考历史永远属于上帝的事情,人的若干判断,永远只能是猜测。有另一种可能存在,我们如此轻易地说历史终结,只是因为我们对于历史的短视。我们观察到传统经典被现代文艺之霾所遮蔽,大众对之漠视,并连同对经典精神一并地遗忘,却也是因为我们身在其中罢了。在宇宙空间,尘埃聚合是星辰的开端;宇宙中雾霾深重的地方,也将是酝酿群星最多的地方。

历史的终结,就中国而言,或许意味着农耕古典时代的历史被摧毁,古老的文明与文化如巨恒星一样爆炸殆尽。文化巨恒星爆炸之后,只能留下雾霾重重的文化现场。追溯看来,那“五四”一代诸多的“大师”们,与其说是新文化运动硕果,不如说是古典文化最后爆发的余辉。真正的、现代的、面向未来的文化星辰,在这尘埃星云中缓缓地凝结。

如今,一片灰霾的现状才是新文化酝酿的真实处境:大众陶醉于乌合之乐,用不着去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趣味,什么是恶趣味,不愿看多深,也看不了多远。他们距离经典越来越远,距离遗忘越来越近。人们所见,不过是机械世界的繁荣昌盛和内心世界的日益萎缩。现代文化经典的巨人时代只传来零零星星遥远的回响,茫茫的文化之雾霾中,他们依稀靠着更久远时代的那些古典文化经典,为自己寻找一条可以让内心勉强前行的曲径。

在全球视野内来看,包括波兹曼、布鲁姆在内的很多坚持现代传统西方知识分子,以为二十一世纪当下问题,有必要返回十九世纪,让人们慢下来,依赖现代教育强大的规训力量,让青年一代离开信息过度的视听娱乐文化、互联网、手机,回归到现代经典阅读当中。当然,这只是书生言,不过也部分被持文化保守主义的英美政府所采纳,其效果如何,尚待时日验证。

霾与灵在古汉语里,是十分接近的两个字,都代表着轻与弥漫。今日代称内心的所谓“灵魂”,在古人眼中,不过是比尘霾更轻的存在。即使在今日的一片灰霾之中,人们的灵魂都不由自主地飞快地前行,运行得太快了,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因为对经典的远离、乌合之乐和轻松美学的弥漫,现代失魂落魄的人们无从感知端庄厚重的经典之美,能清晰感受的只有存在之重,却无从直面内心的存在。层层的遮蔽,层层的扭曲,实质上,在我们时代里,人的处境,并不比既往任何时代更美好。其实,既不美,也不好。这使得我更坚信,历史终结并无实质意义,而经典的精神也不会真的无限远离的关键所在:人总是想要自己缺乏的东西,当现代人意识到需要重温“认识你自己的”太阳神箴言时,他会因灵魂的凝聚而驱逐雾霾,慢慢认清自身处境,发现矗立在荒原和废墟之上孤立无援的自我。那一刻,他告诉自己说,要有光——便燃亮了新经典精神的光照。

2014年3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单向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陶林
编者 (德)本雅明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8659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4269337
中图分类号 I516.65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7
15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