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中的领导文化
内容
试读章节

美国人一直在讲“文化软实力”,并且通过影视、饮食等载体输出其价值观,“麦当劳”之类的形象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俨然就是美国文化的名片。那么,中国的“文化名片”在哪里呢?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以来,伴随着全球孔子学院的燎原之势,孔子无疑已经夺得了这一宝座。在这一进程中,《论语》也悄然重现于中国人的文化视野。由于现代历史的原因,孔子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并非“成功者”形象。但是,在现代化转型中,有人陡然发现,我们不慎遗落的宝贵精神遗产,居然在《论语》中保存得如此完好!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完全是个“另类”,而如屈子之流步其后尘者不绝如缕。

一位心理学家在演讲中说:“屈原绝对是心理有毛病的——你总给人家国君提意见,人家不接受,你就头不梳脸不洗,穿个破衣服在汨罗江边晃悠。还说什么众人皆醉我独醒,哦,难道这世上就你一个明白人?”窃以为,此心理学家只关注当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关心人们如何能“合群”,跟周围人和谐相处,却完全忽略了社会道义的价值,并否定了前贤为此作出的努力。试问,鲁迅先生要冲破铁屋子,喊醒这一屋子沉睡的人们,难道也是心理不正常,也要一并否定吗?王小波提出“沉默的大多数”说法,就是着眼于清醒的少数人的社会价值,他们为着民众的利益鼓与呼,甚至不惜遭受周围人的误解与指责。他们清楚,永驻自己心中的是正义与公平,是社会的进步。不错,一个群体之中的少数人常常被视为“另类”,然而另类就一定不好吗?且不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格言的正确性,因为孰对孰错要随着时代与地域的变化才能作出接近事实的判断。比如有东方人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天体浴场,面对众多的裸体惊呆了,但不久就感觉到周围射来锐利的目光,如芒在背,因为整个海滩就他还穿着衣服!他感叹道:“此刻仿佛尴尬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是啊,对这种事情的确不好妄评,喜好者认为此举是人类回归大自然,所以没必要加上所谓道德的评说,而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有伤风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又涉及人们对“自由”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太复杂了,可以姑且搁置一边,我们单单拿少数人的孤独来说。中国历来没有西方“知识分子”一说,只有“文人”之称。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一定是社会的脊梁,正义的化身,公平的使者。他们的价值观疏离主流,批判现实,愤世嫉俗,不会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也不会为着利益而丢弃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因此,他们总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高尚的人类情感,是一种当世稀知音的倾诉障碍。作诗的人讲究“穷而后工”,像乾隆皇帝那样出门前呼后拥,做事八面威风,日子过得贼舒服,没事了就下下江南,泡泡美眉,那样是做不出好诗的。你看他虽说写了万首诗,但流传下来的有几多呢?凡是创造惊人艺术成果的,在世时都日子不大好过:梵高活着时孤独得把耳朵都割了下来;爱因斯坦自许为“孤独的旅客”:“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的世界观》)陈子昂假如不孤独,恐怕也吟不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绝唱。他们在任何场合下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不为当时社会和人们所容,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司汤达活着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预言要等到1880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很清楚,他的几部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

孔子正是这样一个执拗而孤独的愤青,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者。

北大教授李零新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如此描摹~L-T-: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

P3-5

目录

君子:中国式领导哲学的化身(代序

环境篇:孔子和《论语》

一、孔子的青少年期

二、孔子从政

三、尴尬夫子列国游

四、《论语》简说

五、儒学的百年坎坷

六、百年沦丧结恶果

七、《论语》的当代价值

八、半部《论语》到底能不能治天下

九、今日《论语》之讲法

十、今日《论语》之读法

资源篇:《论语》中的领导力资源

一、领导观念的确立

二、领导形象的塑造

三、领导实践的检验

四、领导心态的调适

素养篇:《论语》中的为官素养

一、仁者何其高

二、仁之评价标准

三、仁之日常表现

四、仁之益处

五、仁之实践渠道

六、忠者何义

七、忠心何向

八、军人之忠动云天

九、秉持公明,无忧无欺

十、孝之三层次

十一、父母在,不远游

十二、寿诞怎么过

十三、祭神如神在

十四、自古忠孝难两全

十五、你读懂父母了吗

心态篇:《论语》中的仕宦心态

一、出仕,还是隐居,这是一个问题

二、你有过“野花”心态吗

三、失意者的心态调适

四、小心驶得万年船

五、道不行,怎么办

六、人人都有性格缺陷

七、蓄势待发

八、中庸行事少偏颇

九、宠辱进退平常心

规诫篇:《论语》中的为官戒律

一、官人当自警

二、酒文化的驳杂

三、成功男人多好色

四、不义之财谁敢取

五、盛气凌人焉能久

六、管好子女防“坑爹”

七、交友谨慎少麻烦

八、三省吾身常检点

九、自省乃是大功夫

十、德治之剑今再拭

艺术篇:《论语》中的领导艺术

一、“恭则不侮”事何难

二、以道事君,可犯而不可欺

三、以礼待人

四、以己度人

五、宽容雅量养君子

六、慈悲为怀容小人

七、女子与小人难养

八、民无信不立

九、敏则有功业易建

十、惠以使人巧用“利”

附录:廉政建设与民众价值观关联探讨

序言

君子:中国式领导哲学的化身

(代序)

2013年11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随后,习近平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发言后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地球生存的身份证,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妄自菲薄,否则,便难以守住自己的“根”。对中国文化复兴的期盼,曾令我们兴奋不已,以致有人因为太过喜爱自己的文化而意乱情迷。事实上,恐怕只有在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中,我们才能把自己看清楚。举个例子,中国文化重道德与伦理,西方文化重制度与秩序,是以国人崇尚作为道德典范的圣贤,多有崇拜清官的情结,而西人崇敬制度完备之法律。圣贤并非人人可做,法律却适用于万民。法律公正严明,有章可循,违者无处遁逃;而道德却如随物赋形之水,于自律者而言如日月高悬,于狎忽者则如内裤之花边。法律的尊严可使美国“国父”华盛顿64岁退休,绝不做第三任总统;道德规范却使曹操下“罪己诏”割发代首以自罚,足见其“作秀”而轻责。法律是坚实的,百姓不越藩篱便平平安安,官员以权谋私则可人人得而诛之,故腐败虽有而不得坐大;道德是脆弱的,政府教育百姓听话,不许点灯,百姓却奈何不得官员“放火三日”,是以腐败无人监督,如野蓬追风,浩浩荡荡。近代以降,国人引入西方法制概念,然得其形而略其髓,法律条文日渐丰富而崇敬法律之精神不尽如人意。法律挂在嘴上,写在文件上,遇事却每每长官意志决定一切。

所以,秉持中华文化惯有的开放心态,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前行,在自我批判的洗礼中去伪存真,吸纳包容,才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途之一。

西方人的领导智慧,是从管理层面解读的。中国人讲领导智慧,则是从影响力角度解读的,以自身的正气影响、引领下属与群众的正气。孔子的三干弟子,堪称当时统治集团的人才储备库。而孔门的领导智慧,就是不断地向圣贤学习,检讨自己的不足,逐渐修炼成“君子”,以此充任领导力的旗帜。

关于“君子”的品德特征,孔子规定为如下几点:以道自任,重义轻利;仁慈宽厚,忠信坦诚;博学多才,讷言敏行。

君子既然承担天下大道,就应以“道”、“义”为重要的价值指向。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因而成为君子的首要品格特征。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和“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要么取义,要么取利,义利兼顾似乎永远是难以实现的。这一点也正是孔子甄别有德君子与无德小人的重要尺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思天下大道,故能“见利思义”,小人则相反,丝毫不关心修德行善,往往“见利忘义”。对“义”的推崇,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中的交友标准。君子之交,以义相尚,故能以天下大道为统率,调和人际关系。君子对于天下事物,没有一定模式确定要怎样干,也没有一定模式确定要不怎样干,关键是看怎样合于情理,怎样合于正义,便可怎样干,即所谓“义之与比”。鉴于此,他认为君子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反对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物质上,因为如果刻意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必然远离道义。他还以义、礼、孙(逊)、信来描画“君子”面孔:“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在四个要素之中,“义”居其一,并成为君子区别于他人的本质特征。

仁爱宽厚,忠信坦诚,是君子修己的第二个目标。“仁”是儒家确立的最高修养境界,是较难达到的。尽管如此,还是要不懈追求的。因为君子应该与“仁”长相伴,无论是幸遇顺境,还是身处逆境,也无论是开门授徒之时,还是流离在外之际,“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君子读圣贤书,习上古礼,希冀当政者对自己青眼有加,但机遇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的,故而不被赏识也是常有的事情。对待逆境的不同态度,也能检验不同人的不同修养水平。孔子告诫弟子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待逆境大可不必急躁怨艾。

忠、信,也是孔子十分重视的品德。他在许多场合都谈到过这一点。如“君子……主忠信”、“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领导是看透了:“你大权在握,人家准备给你送礼时就没拿你当好人看。你一接受礼物,人家更加确认你不是个好人。所以收受贿赂的人,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糟蹋啦!”以此为鉴,为官之入焉能不“重”?好色乃人之常情,荷尔蒙的驱动力终究比学问的作用来得更自然而猛烈,因而也就成为道德修炼的大忌,孔子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有人说,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可男人往往都经不住这么一试。所以夫子教导在处理夫妻关系上要“贤贤易色”。想当年,齐国赠送鲁君80名美女,鲁昭公羞答答地应承下来,三日不朝,孔子失望至极,于是开始了长达14年的出国巡游。

2013年,一个自称是孔子的N世正宗后人——孔健,宣称新出土了“孔子遗言”,以期增加人们对孔子的崇敬感。这份遗言的真实性虽然可疑,却较准确地反映了孔教的特点和统治艺术(把它称为“领导哲学”,似乎亦无不可)。其中有这样一段:“御民者,缚其魂为上,囚其身为不得已,毁其体则下之。授男子以权羁女子,君劳半也。授父以权辖子,君劳半之半也。吾所言忠者,义者,孝者,实乃不违上者也……礼者,钳民魂、体之枷也。锁之在君,启之亦在君。古来未闻君束于礼,却见制礼者多被枷之,况于布衣呼?礼虽无形,乃锐器也,胜骁勇万千……乐者,君之颂章也。乐清则民思君如甘露,乐浊则渔于惑众者。隘民异音,犯上者则无为。不智君王,只知戟可屠众,未识言能溃堤,其国皆亡之。故鼓舌者,必戳之。”让男人把女人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一半的老百姓;再让父亲把子女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四分之一的老百姓。看来“三纲五常”真不是白玩的。

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与处世哲学无外乎儒、释、道,原本是自成体系的。但今日身处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意识交流、交融、交锋,所以要领悟《论语》中蕴藏的领导哲学,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既有文本解读能力,又有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诸如平民的权利意识、公共舆论的作用、政府危机管理等,这样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对普通民众生活多一些“了解之同情”,抛弃“驯民以治”的僵化思维方式,既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领导干部,又尝试用经典所蕴含的道理帮助领导干部解决面临的管理问题;把持住士阶层的社会道义,既要完善个人道德形象,又要履行使命,向民众释放经典著作内蕴的巨大的“正能量”!

笔者愿为此作出努力,故不揣浅陋,野人献芹,博读者诸君一哂。

内容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知名度很高,其科学性当然值得质疑,不过,由于弟子、门人大多即将由“士”而“仕”,曾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的孔子就修身与治国为其作了大量的言传身教。生活在一个向来由儒学占据思想领域统治地位的农耕文明国度,从政治理念到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到行为规则,仕宦者无不深受《论语》及其价值观的影响,道德感召力便是领导力。“其身正,不令而行”是熟人社会中权力的最佳作用模式。索宝祥著的《论语中的领导文化》广泛搜罗古今官场史料,注重以现代政治理念、执政文明对经典原著进行批判式吸收,汲取蕴含其中的积极的处世哲学与领导智慧,以期提高公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行政素养。

编辑推荐

索宝祥的《论语中的领导文化》通过古今各种官场史料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与处世哲学无外乎儒、释、道,原本是自成体系的。但今日身处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想意识交流、交融、交锋,所以要领悟《论语》中蕴藏的领导哲学,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既有文本解读能力,又有现代意识和国际视野,诸如平民的权利意识、公共舆论的作用、政府危机管理等,这样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对普通民众生活多一些“了解之同情”,抛弃“驯民以治”的僵化思维方式,既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领导干部,又尝试用经典所蕴含的道理帮助领导干部解决面临的管理问题;把持住士阶层的社会道义,既要完善个人道德形象,又要履行使命,向民众释放经典著作内蕴的巨大的“正能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中的领导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索宝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19420
开本 32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14142927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