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在收藏中国(全彩珍藏)/中国文物黑皮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割袍断义

15年前,《羊城晚报》一篇“豆腐块”文章,启动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嘉德拍卖”的槌声,让“勤劳致富”的中国人看见了“一夜暴富”的曙光……

破茧

199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

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北京长城饭店。

一间豪华的会客室里,坐着年龄大小不相上下的一男一女。女士眉清目秀,身材修长,着黑色职业套装,举止谦和且落落大方,充分显示出热情、练达的现代白领女性的气质。同时,从她从容不迫、刻意从属的处事节奏上,你还可以清晰地读出典型中国式大家闺秀自矜、典雅的内质;男士中等身材,肤色白皙,面相坚毅、自信,一看就属于那类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角儿。他显然由于睡眠不足而挂着些微游移不定的焦虑。两人一面交谈,一面不时打量墙上的时钟,像是还要等待什么人。

过了好一阵,领班小姐带进来一位中年男士。来者年龄比前两位稍长一些,小平头,眯缝眼,一看就是那类貌似“老蔫儿”,实际上却城府很深、极有主见的人。三人简单地寒暄几句后,坐下来边喝茶边聊上正题。

先到场的那位黑衣女子大名王雁南,又叫赵雁南,在中国的高干子女圈子里通常被昵称为“亮亮”。她的个人经历很简单,据知情者透露:王雁南1977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83年毕业于美国阳伯翰大学夏威夷分校;1977—1981年在国防部外事局做翻译;1983—1993年,在北京长城饭店先后担任客务经理、执行副经理、副总经理职务。

比起个人简历,王雁南的家庭背景可就复杂多了,曾一度属于国家机密。直到今天,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这一机密早己自动解禁,但不知什么原因,熟悉她的北京人还是替她藏着掖着,似乎是要对她的非凡家庭表达某种很默契的敬意。王雁南是作为身边那个男人的商业合伙人的身份参加此次恳谈的,尽管当时外界普遍认为她的应邀加盟与她显赫的家庭背景不无关系,但若干年后她在业界的不俗表现与建树,仍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这三人当中,当时在北京市面儿上名气大点儿的还要数后进门的那位高个子眯缝眼。他大名马未都,原是北京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编辑,自己兼着写点儿影视剧本和随笔什么的。尽管当时在北京的文学圈内也有些人知道这个名字,但他真正的“名气”却绝非因此所赚,而是因为另一样爱好“玩儿”出来的。那一样爱好当时叫“玩瓷”“玩木头”,现在叫“收藏”。

要说这个马未都真是个有心计的人,“文革”刚过,当“破四旧”的阴影还盘旋在北京人心头的时候,他就瞄上了那些个民国期间和“文革”当中从故宫、从王爷府、从那些八旗子弟后裔家里流散出来的瓷器、家具、字画什么的。现在不少北京人说到当时的情景都能悔青了肠子:一件清代官窑的瓷器只需掏上几块钱就能买了,倘若大方点儿,用几百块钱一台的电视机就可以换回现在能值当几十上百万,甚至几千万人民币的官窑摆设物,行话叫“赏器”。就说这马未都吧,1982年,他只花了1600元人民币,就买回一只用宋、元两代钧窑瓷片镶嵌的清代老红木四扇屏,搁现在要买这四扇屏得花上多少钱?就算你朝1600元后面添三个零,恐怕也只能换回人家阴阴一笑。不信你可以去马未都的私人博物馆瞧瞧,告诉你,那里边许多现在看来价值连城、让人眼馋的收藏品,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老马当年当废品、收破烂拣回的。正因为老马有这一段独特的文物收藏经历,而且在境内外从事过一些文物买卖,所以今天才被主角儿请过来,当军师、出主意。

按照中国戏台上的规矩,主角儿一般都留在最后介绍。本次恳谈会的发起者是王雁南身边的那个男人,名叫陈东升,时年三十余六。陈东升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城镇,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在外贸部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管理世界》杂志社工作。别瞧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当时啥名气也没有,可心思大着呢,此刻他怀里揣着两份文书,一份是关于创办北京嘉德国际文化珍品拍卖有限公司的策划书,另一份是成立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报告。若落到现在,这不过只是两份普通文牍而已,可在“公有制铁打江山”的观念仍盘踞在大多数国人头脑里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这两份企划书称作惊世骇俗之作也一点都不为过。单说成立拍卖公司吧,当时中国的文物交易基本上属于封闭状态,举国上下除开少数几家国有的“文物公司”,从事微量文物交流之外,一切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交易尚属“倒卖”、“贩卖”文物的非法活动,一经查实,就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虽说翻阅历史,前朝也有过涉及古玩的典当行和古玩店之类,但这些个玩意儿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所以,成立文物拍卖公司,无异于挑战旧制、标插“反旗”,将会对多领域的中国文化带来多方位的冲击,其命运如何,确实前程难卜。

尽管在此之前,马未都就听说过陈东升要成立拍卖公司的事,一开始他并没有当真。因为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的梦越来越多,而且做的还都是大梦!等待梦话说完了、梦醒了,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去。可这会儿正儿八经给人家请来出主意,他还真有些含糊:就陈东升当时的自身条件而言,有100条理由不宜介入拍卖行,光是这开始的3条,就足够成为业界人士的笑谈。第一,当时他的文物知识与拍卖常识为零,且不说给那些古董识朝断代、品相论价,就连上拍的对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卖家何处找,买家哪里寻,这些开门看家的路数他也是一头雾水;第二,没有这方面的世家背景,缺少“家传”或“师从”之类的“必要条件”。而在国人的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在古玩行业,这也就意味着他竖起的不是一面“义旗”,而是一面离经叛道的“反旗”,这就理所当然缺乏对公众的号召力;第三,当时还是“上班族”的陈东升虽说是温饱无虑,但别说是开一家垫资巨大的拍卖公司,就是开一家小茶馆只恐怕还得自个儿烧水沏茶兼小伙计——没钱!

可是尽管如此,这个善于“钻营”的湖北佬、异想天开的愣头青,硬是揣着他的梦想,手执“拍”字大槌,闯入了一个陌生的文化禁区,成为这以后中国文物交易市场的领军人物,并由此而改写了中国传统文物的价值格式,进而煽动了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人的财富热情。

“你们怎么会想到要蹚这浑水?干什么不好?”马未都先是提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

P23-25

后记

我在现场

除开夜间,我很少用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去演绎自己的生活,因为我的思想容易困顿于极端情绪的挑逗,即便在通往地狱与天堂的临界,如果上帝缺乏幽默与激情,我宁可选择与魔鬼共舞。大概是性格使然吧,在身体极度疲弱的阶段,我选择了这样一个充满刺激与诱惑的选题——直击中国文物市场。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经历,我几乎天天都挣扎在黑暗的人性炼狱里。不停地化妆、不住地蜕变、一次次地轮回着人世间令人憎恶的角色:盗墓贼、走私犯、骗子、奸商……以至于结束采访、文稿杀青后,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我依旧惴惴不安、魂不附体,掩卷而无法停思。近2000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数百位形形色色的受访者,听不完的离奇故事,看不尽的重重骗局,至今还如梦魇一般,继续困扰着我多病的身体和惶恐的灵魂,让我似乎还有千言万语如鲠在喉。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重开文物市场,至今已近二十年。这二十年,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也许这个问题太大、太系统,不是三言两语、信口雌黄所能解答,但记者还是愿意道出一己之见。

记者以为,中国文物市场的开放,促成了全民性的藏宝运动,获益有三:

一是从经济价值上唤醒了国人对文物珍宝的敬重,尽管这种敬重与对赵公元帅的膜晖如出一辙,但在客观上却也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因为从此再也不会有人为了“破四旧”而抡起大锤去砸烂康熙大帝使用过的酒杯或商周王朝的青铜礼器。同时,在天价文物的感召下,不断有许多稀世罕见的国宝横空出世,闪亮登场。不管它们经谁之手、来自何方,毕竟可以让我们多一些机会瞻仰祖先智慧的余光。

二是大层面、大范围普及了文物基本知识。广大收藏者出于“实战”考虑,急用先学,大大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和对文物鉴赏方法的认知。记者亲身感受,现在就连一些处在“半文盲”状态的文物贩子,都能熟练地与你言谈历史朝代、点评文物珍宝。

三是全民藏宝带动了全民造宝,全民造宝不但让许多农民提前脱贫致富,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广大农村中的艺术人才。如故宫与国家博物馆“打眼”收购的“北魏陶俑”的制作者——河南农民高水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高超的仿制古陶器技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家”称号,他制作的唐三彩器和北魏陶俑流行全世界。

正如记者在正文中所言,客观、理性地分析我国文物市场的现状,我们也不难发现它所面临的难题:收藏与毁灭交响、贪婪与审美共存。这一源于精冲层面、浸透了拜金主义世界观原则的难题,已经直接引发了建国以来、继“文化大革命”文物浩劫后的中国文物业第二次巨大危机。这一次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法遏制的国际文物走私导致大量中国文物珍宝外流;二是高科技文物制假导致原有文物鉴定手段失灵,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文物的信誉度和可读性,同时也使得博物馆的馆藏质量受到严重质疑;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盗墓致富”、“骗术为王”的攫财手段,以巨额利润为诱饵,标榜唯利是图,使得“勤劳致富”、“取财有道”等传统美德遭受实质性的冷落,长此以往,势必败坏民风民德,动摇国之根本。

记者当然希望有人能开出灵丹妙药,治愈中国文物市场现存的不可忽视的顽疾,可是我绝不相信一些理论家轻松的诳语:“让市场自我纠偏”。这是对历史、对祖国文物事业极不负责任的轻率论调。倘若按照这些人开出的“良方”给药,艾物管理部门继续“无为而治”,我国的文物市场势必病人膏肓,中国的文物事业也会由此而坠入万劫不复之险境!

何谓良方?良方安在?自古以来,行文者天生就只会以“危言耸听”警醒世人,而无能力治乱安邦。但愿有关行政者能尽快给中国的文物市场开出“救市良方”,以防止国之瑰宝毁于一旦,拯救古国文明免遭拜金主义之涂炭。

如果这本书给方方面面的人带来不快,做请原谅,记者只是杞人忧天,说出了想说的真话而已。

在此,我也对为此书作序的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摩罗先生,以及法籍著名美学家李兰博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吴树

2008年10月于北京私富

目录

再版前言

总序

卷首语 谁在收藏中国?

序一 其人其作李兰(法)

序二 中国富强以后做什么摩罗

第一章 割袍断义

 破茧

 中国第一槌

 当财富走出梦境

第二章 疯狂元青花

 鬼谷子下山

 中国宝葫芦

 元青花的始作俑者

 元青花冲击波

 彩色插页: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境外馆藏元青花精品选

第三章 寻梦潘家园

 “鬼市”·“淘客”

 “捡漏儿”·“打眼”

 富农制造厂

 彩色插页:中国古玩市场集锦

第四章 窃国大盗

 盗墓者

 探班贼窝

 海底夺宝

 国仓硕鼠

第五章 谁废了中国文物专家

 假作真时……

 青花黑客

 文物泰斗的尴尬

 一个献宝者的遭遇

 一砸千金为正名

 彩色插页: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古代青铜器精品

第六章 闹剧的华彩乐章

 鉴宝!鉴宝!!

 拍卖!拍卖!!

 离奇的文物贿赂案

第七章 中国文物通缉令

 中国是文物大国吗?

 噩梦圆明园

 国宝大出境

 中国文物备忘录

第八章 路在何方?

 “终极国宝”

 拷问中国文物之现状

 潘家园之2008版故事

后记

序言

得知《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再版,著名书法家、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闰振堂先生欣然命笔,挥毫泼墨书《诗经》佳句相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原为“军中秀才”的闰老,转业后一直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收藏家协会担任领导职务,让我意外的是,从本系列第一部书出版,老人家就一直对我这个现行文物管理体制的批评者给予极大的热情与关注,甚至不怕麻烦,委托手下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交流己见,此等做派在行政官员当中真不多见。

我有何忧?又复何求?几年来,面对多家媒体相似提问,我顾左右而言他,从未正面作答,借此书再版之际坦言相告。

2003年,我从地方电视台退居二线后,由于突发恶疾,不得不中断去欧洲访问写作的合同,羁留于北京治病。为了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期间的痛苦,朋友们把我带进了潘家园旧货市场,在他们的“诱惑”下,我加入了淘宝大军。

淘了一年宝,收获大大的。什么“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瓷、明清官窑,还有后来的“元青花”,等等。诸多“国宝”,经众多专家和行家帮我“掌眼”,仨瓜俩枣收入麻袋背回家中,一直到惊闻两则与此相关的新闻后,方自我降温歇手。(那些“国宝”几乎全都送给桔子酒店当作摆设了。)

新闻1:北京多家顶级博物馆申请国家专项经费,竞相“抢救性”购买潘家园地摊国宝——“北魏陶俑”。后经公安部门协助调查核实,那些被抢购的“国宝”陶俑,均为河南农民高水旺制作的仿古工艺品;

新闻2: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泰斗级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在大钟寺地摊淘到几把青铜“越王剑”,旋即将它们捐献给工作单位——国家博物馆,结果捐品被拒之门外,并遭业界质疑为“赝品”。此事过去不久,史老先生抱病而终,留下“卞和到老是忠心”的哀叹。此前,史老先生曾多次向国博捐献过自己购买的国宝级藏品,如国家一级文物《成吉思汗像》,等等。

如果说这两件事仅仅摧毁了我对“淘宝”的自信,接下来亲历的一件事则让我产生了一种对国家文物大场景的忧心。

2004年底,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碰上同为文物发烧友的父女俩。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儿指着展柜上几件唐三彩说:“胖妞、武士俑、马,咱们家里都有!”她父亲点点头。

“青铜簋、乐俑,咱们家也有!”父亲还是点头。一圈儿看下来,展厅里有的,他们家全有。

临了,女孩又问:“爸爸,这里的古董也都是从潘家园淘来的吗?”看得出,那位父亲愣了一下,最后迟疑地摇摇头……

如此场景,联想到此前发生过的那两则新闻,一大堆问号顿时将我团团绕住——

假如故宫、国博等单位“抢救性”收购的赝品“北魏陶俑”未被澄清,此刻或许正被我们参观、景仰,那国人的智商岂不跟着被愚弄?

假若国学深厚、德高望重、文物鉴定水平有口皆碑的史树青老先生捐献的“越王剑”果真为仿品,那有多少人又够资格充当中国文物的守门人?

假若我们的后代,将来不得不面对博物馆里那些疑似祖宗遗物的文物赝品顶礼膜拜,那我们去哪里才能寻回自己的文化尊严?

……带着一大堆问号,我沿着“真品”“赝品”两条线索,开始了漫长的文物市场调查,并于2008年推出《中国文物黑皮书》开篇——《谁在收藏中国》,2010年推出续篇《谁在拍卖中国》,截至2011年三部曲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出版,前后历时近7年。

记得这三本书的繁体版在台湾发行时,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先生曾感叹:“我深深地佩服吴树先生,7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但他却只专注做一件事,而且还是一个吃力不讨好,既费钱费力,又有可能惹上无妄之灾的事。”

身为资深出版人的何先生,自是懂得写书者的艰辛。回想那7年走过的路,虽不似采访记者们设问的那样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但一次次近距离接触罪恶——盗墓、走私、骗局……让我经常站立在阳光下不寒而栗,那些罪恶实施者的辩护词,更令我惊愕不已。

一位刚交完罚款从拘留所里出来的盗墓者委屈地向我申辩:“我每年都向派出所交过税,凭什么还要抓我?”(据他陈述,每年年底他们村一些外出盗墓者回乡过年,当地派出所都要挨家挨户开罚款单,他以为就算“还税”了。)

一位文物制假者则给我算了一笔账:“我辛辛苦苦做一件高仿官窑瓷器,顶多赚个几万块钱,他们拿去上拍,少说也要赚几十上百万,出事了找到我这里退钱罚款,没出事他们赚得再多也不会让我知道。其实他们来这儿买东西的时候,谁不知道我做的是仿品?”

继续深入调查后我惊讶地发现:无论是盗墓者还是制假者,尽管他们身处两条利益链的顶端,却远非获利最丰厚者。无论是“三盗”(盗墓、盗捞、盗窃)文物还是文物赝品,出生伊始就被打上了原罪的烙印,若不改头换面,永无出头之日。而有能力为它们二次包装、获取合法身份的决非那些农民,而是两条利益链下端那些获利最大、身份最隐秘的公权主义者。他们手握文物市场的话语权(鉴定权与定价权),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三盗”文物打上海关火漆,包装成爱国“海归文物”。也可以为文物赝品制造档案,使其变成“传承有序”的“国宝珍品”,然后送上拍场,赚取那些始作俑者想也不敢想的巨额利润。

事情就这么简单,可这一切内幕的知情者——那些无良的拍卖公司和艺术品掮客,大家都是利益链上的分羹者,自然是三缄其口,甚至助纣为虐。

当这一切都明确无误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无语!我悲哀!而要让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就只有诉诸笔端了。所幸读者懂我、社会懂我——三部曲首篇《谁在收藏中国》出版后,即被推荐入围1 6家主流媒体评选的“中国收藏界十大年度新闻事件”。次年,续篇《谁在拍卖中国》又与李敖、北岛等人的作品一起,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翌年,终结篇《谁在忽悠中国》再以超过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朱镕基讲话实录》的读者投票数,位居“第三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榜首。

在此期间,近百家海内外媒体对每一部书都进行了热情点评、推荐或转载,至今余音未绝,社会反响之热烈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三部书的销量均长时间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我知道:如此局面,是因为我充当了广大读者与收藏者的代言人。  不幸的是,7年过去了,江湖依旧,朝纲无改,中国的收藏市场依旧乱象丛生——《拍卖法》管不了拍卖公司,一桩桩假拍、拍假的闹剧时有上演;《文物法》保护不了文物,“三盗”文物依旧源源不断被走私出境,成为国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座上宾。留在国内的巨量“文物私生子”依旧被忽视、遭毁坏,中国文物安全面临的威胁未见丝毫改变。

谓我何忧?这些就是我的忧!谓我何求?让书中揭露的所有丑恶与乱象都成为过去,“三盗”被遏制,“文物私生子”被正名,国家文物安全的警报被解除,这就是我所求!哪怕到那一天,此书所言过时不再畅销,我的执着成为回头一笑……

此前,有五六家出版社与我联系这三部书的再版,我最终将版权交给了我的作家朋友、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陈政先生,他著述和编辑过许多大书让我膺服,另外,再版书添加了大量弥足珍贵、鲜为人知的流失国宝照片,该社在这方面的实力自是胜人一筹。在此顺便向提供照片的土耳其大使馆、世界十大顶级博物馆,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朋友致谢。除此之外,我对再版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与部分删改,并补充了大量新闻照片,如我在暗访中拍摄,的盗墓、走私、制假现场,等等。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吴树 2014年元月于京寓南书房

内容推荐

《谁在收藏中国(全彩珍藏)》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记者吴树耗时数年,周旋于国内主要古董市场、拍卖公司、盗墓现场、文物制假基地,暗访了近百名文博界专家学者、古玩商贩和文物走私者、盗墓者,获得大量业界内幕、黑道秘闻,采用文字白描加插隐拍照片的纪实方法,生动、真实地再现记者亲身经历的一桩桩黑幕重重的文物交易、一个个骇人听闻的古玩骗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国宝之战……

本书入围“2008年中国收藏界十大新闻事件”。推荐语:“国内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打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他的胆识令人尊敬,他的记述令人警醒”。

编辑推荐

5斤猪肉换来价值1600万的古画?假古董坐几回飞机变成真文物?暗访景德镇高科技文物制假基地……吴树编著的《谁在收藏中国(全彩珍藏)》是第一部全方位揭秘,当代中国文物市场真相的长篇纪实作品,黑幕、骗局、陷阱统统现形,淘宝、鉴宝、藏宝妙在其中。

它将带大家窥视拍卖场的阴谋与陷阱,直击盗墓全过程,发现电视鉴宝的玄机,洞悉中国文物国际热专卖的惊天大阴谋,告诉大家谁来鉴定“文物鉴定专家”……

随书附录难得一见的14件国家珍稀文物照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在收藏中国(全彩珍藏)/中国文物黑皮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030577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4-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2014221978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