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和谈家桢
内容
编辑推荐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遗传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她在谈家桢先生遭受“文革”迫害期间的相识,在谈家桢先生患癌症之时的相守,在“文革”过去后的相伴相随;记述了谈家桢先生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国的遗传学事业而四处奔波、日夜操劳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我和谈家桢》是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夫人邱蕴芳的自传体作品。

内容推荐

《我和谈家桢》是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夫人邱蕴芳的自传体作品,记述了谈家桢先生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国的遗传学事业而四处奔波、日夜操劳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全书展现了作者和谈家桢先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格魅力。

目录

开场白

一 独步人生

 1.渴望幸福

 2.经受血与火的洗礼

 3.一颗宽厚仁慈的心

二 相识相知

 1.我成了他的忠实听众

 2.“三同”的故事

 3.棉花的故事

 4.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

三 一切有我

 1.是乙状结肠癌

 2.善意的谎言

 3.作了个与家桢生死攸关的决定

 4.真的好累

 5.爱在逆境中升华

四 风雨同舟

 1.家桢的心在受煎熬

 2.“大地微微暖气吹”

 3.简直是活受罪

 4.他在我的唠叨声中平静了

 5.家桢的一片真情

五 乔迁之喜

 1.他充满了活力

 2.在美国办成了两件大事

 3.同赴大洋彼岸

 4.流人我心田的暖流

 5.新家胜旧居

六 春泥护花

 1.他显得生气勃勃

 2.如影随形,形影不离

 3.餐桌上全由我做主

 4.我悟出了养生保健的大道理

七 相伴宝岛行

 1.接待人员惊呆了

 2.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3.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八 时间是良药

 1.家桢的生命元素

 2.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了

 3.众仁花苑的第一户居民

九 “三农”情结

 1.中华大地春光明媚

 2.家桢的“金点子”

 3.与农民亲如一家人

 4.心向“三农”

十 百年华诞

 1.病魔再度袭来

 2.下辈子还要和你在一起

 3.快要燃尽的烛光

 4.百年华诞庆典

十一 魂断梦随

 1.他仿佛已安然入睡

 2.上天与我同悲

 3.人民没有忘记家桢

 4.在逝去的岁月中徘徊

十二 最后心愿

 1.天上人间,心灵相通

 2.落实在希望的田野上

附录

 1.家桢眼中的我

 2.活动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会后第三天,我在家桢的病床旁,看着医生把他推进了手术室。我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由于手术难度很大,主刀的王主任经过审慎又熟练的反复触摸,在完全确定病灶后才干净利落地把病灶一一切除。此时,时间已经过去11个多小时了。

手术刚完,王主任摘下口罩顾不得休息就走出手术室对我说:“好险哪,幸亏及时手术,如果再迟10来天,就有可能穿孔,到那时再手术的话,就凶多吉少了。”

我听了王主任的话,心中窃喜,觉得自己做了一个与家桢生死攸关的决定。如果不陪他去检查,如果不及时送进医院,如果不立即手术,那后果将会……但是,我十分清醒,手术只是恢复健康的第一步,以后的护理绝不能疏忽大意。

术后恢复得很好,但化疗也不能放松。术后两三个月后,上海的天气相当闷热。我俩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到庐山去休息一段时间。于是,我带上针药和日常用品,与家桢一起上了庐山。在那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假期,我们就回到了上海。此时的家桢还需要精心护理,除药物、营养要及时调整外,还需要精神慰藉。大病初愈的人,不仅在药物、营养方面要及时调整,情绪上也不能大起大落,既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也要有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的决心。为了家桢的健康,为了他能早日康复,我决定向自己的工作单位请假,以便全身心地护理家桢。可是,我工作的上海电力职工医院的院长没有批准我的假条。平心而论,院长不同意我请假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医院好几年都没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补充进来,像我这样有着长期临床经验的医生并不多,他从医院工作出发不同意我长期请假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对于我来说,就进退两难了。如果不请假,家桢谁来护理?家桢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护理,而是要根据变化要求的精心护理。我思前想后考虑了好久,觉得精心护理家桢的最合适人选就是我,任何人也无法替代。当然,我请假确实会给上海电力职工医院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毕竟只是医院的一名医生,是一名可以由其他医生替代的普通医生。在权衡了两者孰轻孰重后,我最终决定请假不成就提前退休。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桢,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所以,我在请假的同时,也交了退休申请报告。

1975年,家桢逃过了一次劫难,康复得也比较理想。

1976年,是中国时乖命蹇的多难年代。1月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7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病逝;9月9日,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与世长辞。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中国三位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这无疑是党和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人们为此而痛苦、焦灼和忧虑。家桢也是如此,尤其是毛泽东主席的去世,更令他回忆起主席几次对自己的殷殷垂顾,如今伟人已去,怎不令人悲痛欲绝!

当年上海市在文化广场设有毛主席的灵堂,由党政军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轮流为毛主席守灵。家桢也被叫去守灵。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内心的巨痛和现场哀乐低回、痛哭饮泣的悲痛场面,还是几乎让他昏倒。家桢一回到家,我见他脸色苍白,拉出的大便呈深黑色(这是带血的结果),便不由分说,拉起他就往医院跑。医院检杏结果表明.粪便内血为强阳性.他的血色素已降至80克/升左右。于是,我就为他办了急诊住院手续。

家桢住院了,我又只好向上海电力职工医院请假了,医院领导还是不同意我请假,只有家桢需要手术时,他们才同意让我请假。我无法违抗他们的决定,只能每天单位、病房两头跑。真的好累!

家桢住院检查的结果出来了。那时的长海医院,已是第二军医大学的附属医院了。医院诊断结果表明,大便里带血是广泛性、糜烂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再次手术!

第二次手术由吴孟超教授主刀。一刀下去,竞发现胃部全黏连了,必须十分细致地剥离,为了彻底清除病灶,把胃也切除了三分之二。这次手术整整做了6个小时。

在手术的当天晚上,我在半醒半睡中似乎听到家桢嘴里发出的咀嚼声。我立刻睁开眼循着声音发出的方向望去,一看真是吓了一跳,原来插进胃里的胃管,从胃里滑出来堆在口腔里了。我马上叫值班医生,可值班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此时,只好我与他一起小心翼翼地把消毒胃管再插入胃内,以防吻合口破裂。

护理病人,尤其是护理像家桢这样刚动过手术的重症病人,是要事事当心、处处留神的,稍有不慎,就会增加病人的痛苦,或者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第二次手术时,由于胃壁脂肪厚,为了保险起见,吴教授多缝了一道,于是,术后吻合口便不畅通了。经过多次会诊并采用中药、西药、球蛋白、白蛋白、输血等多种措施,还是没有明显改善。这时插着胃管的家桢急了,他问我:“这次我能逃过劫难活下去吗?”

其实,我也很急,可我绝对不能给他增加心理压力,一定要鼓起他战胜病魔的勇气。我笑眯眯地对他说:“不要紧,惊涛骇浪都经过了,还怕这点风浪?一定没有问题。”P29-31

序言

《我和谈家桢》的作者是邱蕴芳大夫,她是我的前辈。她参加过抗美援朝,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外科医疗队的战士,也曾是上海电力职工医院的业务骨干。她是谈家桢先生的夫人。书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而书中的谈家桢就是国际著名的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遗传学界坚持真理的一面旗帜。

这本书有点与众不同,这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体著作。其中写她自己的时候,自然就比较容易写好,而在这本书里写得更多、更细致入微的是一个妻子眼中的丈夫,这就免不了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一些肺腑之言似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有的地方似潮水一样涌起,并迅速席卷而过。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从来没有为人物传纪类的作品写过序文,而这本自传体作品又出自我的前辈之手,我怎么有资格写序文呢!但在我拜读这本书之后,确实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地打动了,由此产生了一些感想和体会,这里我愿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告诉大家。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邱蕴芳大夫与谈家桢先生相识、相爱,以及同甘共苦、狠斗病魔、相伴终身的经过。古往今来,讴歌爱情的诗歌和散文是并不少见的,爱清似乎总是欢乐的、幸福的。邱蕴芳大夫在被谈家桢先生的人格魅力征服后,两人就结为夫妻。尽管他俩在爆发恋情时,一个超过60岁,另一个也超过50岁了,但当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之后,生活确实是幸福而甜蜜的。然而,人生幸福,往往也会遭天妒。他们结婚才一年多,两人正沉醉在新婚的喜悦中时,谈家桢先生就先后突发癌症和萎缩性胃炎,这犹如晴天霹雳,在他们充满愉悦的生活中添加了一个沉郁的乐章,好在这个乐章(并非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奏完之后,他俩又恢复了明快的、“如歌的行板”的生命节奏。他俩经过患难与共的考验,更加相依为命了。

谈家桢先生的个性乐观进取、豁达开朗。他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遇到横逆,绝不消极、悲观,反倒是愈挫愈勇。他在“史无前例”的巨大风暴过去之后,过了花甲之年又重返国际学术舞台。此时的谈老已经过两次大手术,可他像健康的年轻人一样,依然精神抖擞地为祖国遗传学事业的发展四处奔波、日夜操劳。如果没有邱蕴芳大夫在精神上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在物质上千方百计地保证他的需要,一个花甲老人、一个古稀老人、一个耄耋老人怎么能像年轻人那样穿行于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呢?我国有句流行语,叫做“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凡的女人”,这句话用在邱蕴芳大夫身上真是最贴切不过了。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的遗传学家,在事业上,他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在家里,却是吃饭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他们两人,童心未泯,在谈家桢先生84岁、邱蕴芳大夫72岁时,相互搀扶着到照相馆补拍了一张婚纱照。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对琴瑟相谐老来伴的动人形象。

大家知道,谈家桢先生对遗传学情有独钟,可他对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的关心和情意却只有很少人知道了。因此,在已有的出版物中,几乎很难见到谈老的“三农”情结。而在邱蕴芳大夫的这本著作里,列出了许多事例,让我们看到了谈老的“三农”情缘。作者补充这方面的材料是难能可贵的,这么一来,谈家桢先生的形象就更加丰满完整了。

谈家桢先生于2004年6月6日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直至2008年41月1日驾鹤西去,在医院里的时间约为52个月,按每月30天计,就是1560天。在这一千多天里,邱蕴芳大夫差不多每天都从家到医院来回跑,陪伴在谈家桢先生身边。对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如此奔波、无怨无悔,如果没有对谈老的一片真情,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因为俗话说,“久病无孝子”。

谈家桢先生在华东医院强忍着病痛与疾病顽强战斗的时候,作者和谈家桢先生的心里想的是把痛苦留给自己,把最大的希望留给对方,互相关心着对方。我们从两位老人的相互关心中,领悟到了人间的真情和真情的伟大。

书中丰富的内容,在这里是无法一一列述的。好在当读者见到我这篇不是序的序文时,这本书也已握在读者的手上了。这本书的内容是罕见的,是作者的生活回溯,回溯可以比速写更真实。作者的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真不容易,难能而可贵。不用说了,我想,作者一定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写,还来不及写。我曾听说过,写得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较好的提纲而已。邱蕴芳大夫和谈家桢先生的生活实在太丰富了,我真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见到作者更细腻、更精彩的作品。

后记

我与家桢在逆境中相识、相知,在顺境中相伴、相依。三十多年来,我俩共患难、同欢乐,共同度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日子。

三十多年来,家桢是我的生命中的中流砥柱,是我生命的依靠。2008年11月1日,他独身一人走向了天国,从此我俩天各一方。刹那问,我的人生失去了主心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处于无限思念之中。不仅新近的事情历历在目,就是久远的情景在记忆中也异常清晰。既然,我与家桢共同走过的路不断地在脑海中浮现,而且又是那样的清晰,何不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我俩共同生活的永久纪念呢!于是,我就涌起了用文字记录我俩共同生活的冲动。

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作家,也从未受过写作的专门训练,要把这许多美好的回忆整理出来,也真有点力不从心。就在我碰到困难时,家桢的一位老学生潘重光同志伸出了援手,由他执笔,这才使我如愿以偿地完成了我用全部心血写出的一段真善美的感情。

在我长期请假和退休过程中,上海电力职工医院院长赵崇华医生曾给予我极大的方便和帮助,特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和谈家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蕴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765055
开本 16开
页数 1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5143188
中图分类号 K826.1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