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郑伟平编的《大爱无痕(唐妈妈的故事)》回忆了海外华人唐胜玫女士的慈善事业人生。唐盛玫女士1929年生在安徽,在上海受过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到了香港,在政府医务卫生处任职护士,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退休。退休后学针灸。行医多年。她于1998年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创办奖学金,后又将奖学金推广到内蒙古和河北的三所大学,数百名学生得到奖学金的帮助。十多年来,唐盛玫女士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成为数百位学生的“唐妈妈”。 从1998年到2015年,共有超过一千名学生获得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70多个城市和地区工作与学习。 内容推荐 郑伟平编的《大爱无痕(唐妈妈的故事)》回忆了海外华人唐胜玫女士幼年时从国内漂流海外,晚年时返回祖国回报祖国的感人生平以及从事慈善事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偏远贫困地区高等院校创办“白梅奖学金”的曲折经历,也收录了唐女士的亲友及受资助学生们对她的评价文章。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唐妈妈却长期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区的高校进行助学慈善工作,在唐妈妈病重之后,更由子女接下了这一未竟的爱心事业。 目录 前言 序 第一辑 没有写完的自传 一、战火逃生 二、新的并始 三、恋爱婚姻 (一)我的初恋 (二)共偕白首 (三)终身伴侣 四、护士生涯 (一)麻风病人 (二)阅报回想轶事一则 (三)可怕的寄生虫 五、针灸与中医 (一)对针灸着迷 (二)针灸胜开刀 (三)全球首家中国以外的中医院——德国魁茨汀中医院 六、生活随笔 (一)USEME(为主所用) (二)没有翅膀的天使小芳观后感 (三)你还剩下什么? (四)新疆大风雪 (五)量力而为 (六)教师节感想 (七)遗憾 (八)父亲节致汉光 (九)丈夫的生日卡 (十)结婚纪念卡 (十一)记得我们结婚的那天 (十二)感谢二媳 七、白梅、百花奖学金 (一)我对你们的期望 (二)为什么叫“百花奖学金” (三)为什么叫“白梅奖学金” (四)梦 (五)观赏蝴蝶 第二辑 真情与爱的记忆 一、往事的追忆——我的同学唐盛玫 郭蕴宜 二、我的老同学唐盛玫 陈平 三、“白梅百花温馨家园”的回顾与展望(2003—2012) 陈平 四、唐盛玫与景周电子阅览室 武志朝 五、我眼中的唐妈妈 杨关霞 六、祝贺信 七、最后一次北上 (一)唐妈妈最后一次出席“白梅百花奖学金’颁奖典礼 (二)感恩的心 (三)承德诗人 八、生病和慰问 (一)唐妈妈病重 (二)来自师生的慰问信(部分) 九、十年母女情缘 李艳 十、一枝白梅香飘万里 李欣欣 第三辑 爱的事业,永不停歇 一、2011年 二、2012年 (一)承德医学院赵书云部长致辞 (二)承德医学院学生座谈会的发言 (三)2012年内蒙古、承德颁奖典礼后记 (四)温暖的心——写给“百花奖学金”创始人唐盛玫女士 (五)传承 (六)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 三、2013年 龙的传人 四、2014年 附录 一、唁电 二、悼念唐妈妈 赵书云 三、悼唐妈妈 李艳 四、郑唐盛玫姊妹的“信仰心路历程” 何约翰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战火逃生 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随即开始。1949年国民党溃败,逃到台湾。因恐共成狂,开始了白色恐怖统治。若有人涉嫌通共,都难逃死亡、下狱之苦。要害人杀人,给他戴上间谍的帽子就可以了。刘健威所写(《泪王子》中提到我们全家逃去台湾是非常仓促,完全预料不到的事。我父亲当时因为在国民党的建设委员会工作,在1947~1948年时去过台湾开会,发现台湾地大物博,山川秀美,房子多是日式,外围还有大花园,价钱不贵,就买了一幢住宅。适逢工厂中的练习生陈积芳患肺病,乃派他去台北静养和看守房子。 第二个促成我们去台湾的主要原因是我的哥哥柱哥一直在云南当空军,驾驶驱逐机(小飞机,专门打仗的)。1937年,柱哥突然被调到天津、上海、杭州。当时上海的情势愈来愈紧,日军已打到了上海的闸北、南市等地。分分秒秒准备打进法租界、英租界。就在这危险的时候,柱哥曾问我们想不想去台湾,他可以要求他的好朋友(在民航空运队中工作),每次带一个人去台湾。 这个时候,上海已经有很多大资本家把纺织的重型机器从上海搬到香港。一方面训练香港人做练习生,一方面继续和海外做生意。与此同时,有很多小厂站不住脚在割价求售。我的父亲把手上的现金一口气买了两三个小厂,如金属厂等,心里还留恋着上海的大公漂染厂,所以到了仓皇离开上海的时候,手上只带着10个大洋,心里盘算着,再过一年半载就可以回来。 我的四伯在苏州有农场养殖蚕桑。我的大哥唐盛镦——留学日本的西医,花花公子,家有贤妻,却喜欢跳舞和追求女护士。我的二哥唐盛琦——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机械工程师,当时在大公布厂工作。我的大姐唐盛琳,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当时在邮局工作。 我,唐盛玫,在上海泸江大学念生物学,四年毕业,我只读完了三年。我姐姐,唐盛璇,她曾参加青年军(当时有“十万青年十万军”之说),谁知做了一年军人,得了痨病(结核菌入了肾),后来就由重庆回到了上海,在上海某医院留医。当时特效药streptomycin(硫酸链霉素)刚发明不久,在上海卖50克黄金一瓶,共注射了100瓶,才把她的小命保住。由两个肾都有结核菌恢复到一个肾完全没有菌,于是动手术把那个坏的肾切除掉,直至慢慢痊愈出院。 父亲曾往台湾东部花莲视察矿务生意,以了解当地的矿类、交通运输情况,其时该处又大浪,山路又崎岖难行,着实吃了不少苦头。 父亲认识台湾大学的校长,期望我能补回大学的最后一年,但校长不允,需重新由一年级读起。而两位姐姐却找不到工作。 当时在台湾女性很难找到工作,因封建意识浓厚,大多数妇女留在家中,极少数妇女从事在巴士上售票的工作,没有社会地位。我曾在台湾的拍卖行做售货员卖新旧衣物,后在照相馆(小卖店)工作,主要冲晒身份证相件,及后接了一单美国农复会的大生意。 后来,父亲眼见台湾落后,心思往香港,卖了台湾温州街的大屋,将资金调往香港,全家申请离开台湾。因我曾在照相馆工作,被怀疑是共谍(理由是我可能接触过很多国民党高级官员的相片)。当我到香港领事馆面试时,曾问我中环有哪些大厦,我们怎么懂。 及后父亲决定正式迁往香港,我们则分批坐船偷渡。当时我们坐英式轮船往香港,住二等舱,到埠后等待两小时才下船。当时的海关只在船到时,在码头上放个小桌子,查看证件后,即撤离,船上的工作人员全部可以自由上下船。我就跟着买办一起下船,买办收了偷渡费,就离开了,我则坐的士回到香港的家中,我的姐姐盛玮后来也在下一班船安全偷渡抵港。 那时正是1949年的圣诞节,香港的圣诞灯饰非常美丽,但是我们包里没有钱,只在家的附近走走,看看热闹。 父亲用卖掉台湾的房子的钱,在香港湾仔的告士打道海傍“顶”了一层千伍眠楼,隔成三房两厅,有长长的走廊,末端有厨房和厕所,当时也花费了一万多元(60年前)。 在四川的十一哥、嫂和上海的十五哥(都是四伯的儿子)纷纷来香港投靠。大家都住在那层楼里。他们来时,十一哥的长子小明已经两三岁了,自己会走路,人很聪明,口齿伶俐。十一哥的次子小胖后在香港出生。 P2-5 序言 我和唐妈妈没见过面,对老人的了解几乎都来自这本小书中她的自传和伟平的介绍。唐妈妈的自传没有写完,但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唐妈妈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第二,她并没有打算用文学的方法去记述自己的一生,只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做过什么就写什么。也许看中国式的宣传太多了,我总习惯从华丽中挑毛病,从平淡中寻找真实,这本小书让我知道了世上有另一种人,在用另一种眼光看这个世界,在另一种境界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我出身出于一个与唐妈妈完全不同的家庭(父亲赵树理,著名作家),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更是大相径庭。正如国歌所唱,我们的国家是在炮火中诞生的,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但不知是否有人思索过,这鲜血既有我们的,也有敌人的,总归都是人类的。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接受的教育都与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无关系,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我们也讲善和爱,但这个爱是有界线的,越过这个界线仁慈就变成了残忍,在这个界线之内,残忍又变成了仁慈,还是孩子的时候,心里就被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唐妈妈的父亲是中国最早实践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唐妈妈本人长期在香港定居,从小接受的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和基督教教育,毕业后终生从事救死扶伤的护士和医疗工作。他们也讲善和爱,这种爱没界线,不分贫富,不分种族,不分阶级。唐妈妈的父亲在三反五反中被批为“不法资本家”,文革后遗骸也被造反派一扫而光,而唐妈妈因为战乱始终自食其力直至退休。退休之后,她偶然到了内蒙古走进了我们这个世界,并由此开始了她新的事业,我也从她淡淡的叙述和伟平的介绍中进入到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对她由然起敬。 “上善若水”,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受益于她赞助的孩子都亲切地叫她唐妈妈。妈妈绝不止于一种称谓,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但只有妈妈的爱是最神圣和无私的。很多人以为能拿出钱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成百上千的人一定都很富有,其实唐妈妈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拿的是一个护士的退休金。她做这些善事不但要倾其所有,还要四则奔波,求亲告友,其中包括她的家人。 你司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但一个妈妈因为儿子上不起大学而四处奔波,你一定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唐妈妈就是这样一个拥有800个孩子的妈妈,我相信,假如不是因为精力和身体的原因,她的孩子还会无休止地增加下去。说起来我和唐妈妈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她儿媳是我大姨子),中国的亲戚关系太复杂,理来理去也不知该称呼什么,但现在我觉得和大伙一样,叫唐妈妈最好,最贴切。 我父亲是共产党员,信仰的是共产主义,可是他不希望看到人们互相仇恨和无休止的斗争,屡受批判最后被迫害致死。在他的作品里很少有血淋淋的阶级斗争场面,即使是反面人物,在批判和嘲弄之后,往往也都给以宽容和余地。唐妈妈接受的是另一种教育和信仰,父亲是“不法资本家”,虽历尽坎坷却无怨无悔,依然用她的大爱之心去回报这片养育了她的土地,国家可以变来变去,但祖国永远是祖国。 仁者爱人,尽管阶级不同,信仰不同,他们心灵的深处,闪烁的都是人性的本能和光辉。 唐妈妈是个慈善家,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教育者,播火者,但愿孩子们在接受物质帮助的同时,能把唐妈妈身上这种闪亮的人性光辉继承下去,传播开来,我想这才是唐妈妈最希望看到的。 赵二湖 山西中国作家协会委员 后记 在编这本书的第二辑的时候,再次读到一大群学生在她病后写来的慰问信,我的眼睛又一次湿了。 记得在我妈生病昏迷的时候,在陈平先生与学生之间的慰问信件中,我读了一两封,便无法再继续读下去,因为我的眼睛已模糊,根本看不清。在那一瞬间,忽然感到死神已向我妈招手,我妈的生命好像在我们眼中就要慢慢地消失了;同时感到震惊的是一大群在千里迢迢的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竟然对我妈妈有这么真实的感情,这么深怀敬重。 我明白这一大群唐妈妈的孩子对我妈的敬爱是发自内心的,我有幸从1999年一直到妈妈生病前,能陪她到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参加奖学金颁奖典礼四次,每一次都能深深感受到学生对她的感激和她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记得1999年第一次到内蒙古工业大学颁奖时,得奖的十多个学生和几位老师在会议室会见我妈妈,我妈亦要求学生自我介绍和讲一下他们的学校生活和未来愿望。 在1999年,我印象中的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新校园刚建成,但由于经费原因,很多房间都只有一个空壳,电脑室也因经费不足没有开设,那一年得到奖学金的学生和妈妈的座谈会就在一个较黑暗的会议室进行的,我当时将座谈会录了像,但由于光线太暗,录像都看不清学生的样子。 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叫杨美霞的女孩,样子很淳朴,在她介绍自己时,边说话边哭,从没有想到在她的家境有困难,面对要停学找工作照顾家庭的时候,却有一位从远方而来的老太太,伸出援助之手。在十多年前,得到奖学金的孩子家境都不好,不是爸妈生病,便是家里兄弟姊妹众多。学生中有不少是农村的孩子,若年逢旱涝,家中经济来源更无保障,我记忆中那个年代的大学学费大约要1000元人民币左右,而学生家中的收入有的一个月才三四百元,因此,如果有1000元的奖学金,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再说这淳朴的女孩杨美霞,后来在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后,很快便找到一份会计师的职业,后来结婚生子,每年我妈到内蒙古,她一定带着孩子和先生抽空来探望我妈的,并一直在奖学金得益的学生们成立的“白梅百花家园”帮助管理财政。 每次我和妈妈到内蒙古和承德,毕业的学生都必定邀请妈妈吃饭联欢,席间总是有同学主动献歌,很多时候我妈和他们一起唱歌。散会前,我妈总是送礼物给刚结婚的、毕业了的学生,或给他们的孩子。每晚回到酒店房间后,也经常有已毕业的学生带着家人来和我妈见面畅谈。虽然我妈经过一整天的活动,都很累了,但她也十分高兴看到这群往日的学生,都已长大成人,走上创业的道路。有的已成家立室,生儿育女。我妈生病前,每当提到她的一大群儿女时,她总是很兴奋,我相信在她创办奖学金之初也从来没有想过,有_天自己真的成为这一大群孩子的唐妈妈。 …… 我妈办奖学金,不但要亲自把钱送到学生手上,而且一直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业,她的行动不仅是形式上的捐款,而更是在各方面都十分重视每个学生的成长。因为如此,她才每年都北上好几次,每次回港后都极度疲劳,毕竟她已是80岁的高龄老人了。 这使我想到前英国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的一句话,她在任时,工会大罢工,但她不让步,很多人都劝她不应这样做,因会失去很多选票。她说:“I do itbecause it is right.”意思是:我要如此做,因为这是对的。 有一件在我妈生病前发生之事,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在我妈中风前几天她刚从内蒙古回来,本来已经很累了,过了几天,她亲自一人走上大厦的六楼(香港旧式楼里很多无电梯)探望一位90岁的长辈。因为那位长辈身体不太好,已不能外出。我们虽然不可以说妈妈走上六楼和数天后中风的事有任何关系,但我妈就是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长者。她这把年纪,仍然身体力行这种国人传统的美德。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实在令后辈佩服。 书名《大爱无痕》,取自我太太的妹夫赵二湖先生(著名文学家赵树理之子)所作的序言。我觉得此题形容我妈妈丰富的人生是最贴切不过。 书中有几篇特殊的文章,如妈妈好友郭蕴宜女士的《往事的追忆》,在她细致的笔触下,妈妈少女时代的形象和开朗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跳了出来,非常感谢她。也感谢武老师所写内蒙古工大图书馆的文章,详述了妈妈如何支助“电子阅览室”的建立。 封面“大爱无痕”四个字,是旅居澳洲的国际书法大师和诗人梁小萍的创作,很感激梁女士的书法艺术,为书面增添不少色彩。 编者郑伟平 书评(媒体评论) 唐妈妈是个慈善家,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教育者,播火者。 ——赵二湖(作家赵树理之子) 山西作家协会会员 盛玫大姐,你的大爱,光芒四射,我想把它写在蓝天上,让人们仰首看,看,看。 ——高瑛(诗人艾青夫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唐盛玫做了许许多多看似平凡的小事,且不为名不为利,坚持以助人为乐。特别是多年来,不顾七八十岁的高龄,不辞辛苦往返香港和内地资助并关怀一批优秀的贫困学子,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她就像一株在河中静静开放的荷花,风姿秀丽,而且从根到子浑身都是宝。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方式,为自己的国家和同胞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郭蕴宜 原中国科学院北京研究院研究员 每一年的夏秋时节,您都会如约而至,您的每一次来到,都带给我们一缕发自心灵的白梅的芬芳,她温暖而清新,悠远而绵长。圣洁的白梅已经把根深植于工大的热土,盛开在工大的校园已有十余春秋。 ——邢永明 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 唐女士偏远地区倡学育才,普惠贫困人民子弟,实在令人敬佩。 ——蔡嘉敏 香港特区行政首长私人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