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于张嘉璈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内容,不但涉及中国国内的国共和平谈判问题,而且还与美苏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利害冲突有关,故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该日记的史料价值极大,有助于研究现在的中国东北问题,伊原泽周乃据该日记手稿本,正确地一一抄录出来,并加以点校与注释,编成这本《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刊行于世,使读者们都能看到第一手史料的真面目,以促使我们对近代东北问题的研究,更能向前推进一步。

内容推荐

东北问题在战后中国时局的发展演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围绕东北问题,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纵横捭阖之大戏,而国共两党对东北之争夺,不仅决定了东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之命运。其间反映出战后初期东北问题的鲜明特色,即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博弈,外交关系与内政问题相交织,最终又归结为国共两党之争夺。伊原泽周编注的这本《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对此展开深入耙梳,相信会为学界研究此问题提供一精致的文本。

目录

一、东北接收交涉日记

 东北接收交涉纪略工作开始前之准备

 六个月十九日之中苏交涉日记

二、交涉日记<附件>选录

 张嘉璈与苏军元帅的谈话记录

 国民政府指示张嘉璈对苏谈话要点

 张嘉墩与苏联军部斯经济顾问谈话记录(一)

 张嘉璈与苏联军部斯经济顾问谈话记录(二)

三、蒋致张的手书十件

 函件No.1

 函件No.2

 函件No.3

 函件No.4

 函件No.5

 函件No.6

 函件No.7

 函件No.8

 函件No.9

 函件No.10

四、有关东北问题的论文两篇

 从《熊式辉日记》看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时“现场”的政治矛盾

 略述有关于东北的几个问题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11月14日

上午莫柳村<村或为忱之误,即莫德惠>先生来谈,认为东北形势险恶,几等于“九一八”前状态。必须先即速表示“不再运送军队来”,以安苏联之心,然后再由经济政治上求转机。因告以何妨赴渝一行。渠似已看到症结所在。

下午,与长春铁路苏方副理事长喀尔根谈章程委员会及估价委员会事。渠意章程议订,仍照原议。先彼此交阅草案,议有端倪,再至重庆开会。估价委员会可先在长春开会,最后至重庆开会决定。然后分送两政府核定。次谈用人事。渠意先将理事会组织大纲议定后,即布置理事会之人事。次及于局之组织与其人事。余告以可照此程序办理。余提及副局长人选,渠属意杨策。余告以杨年事已老,此席必须择一精力充沛,能贯彻余之主张之人。渠云:“无成见。”又谈路警之事。渠意路警经费,应归中国政府担任。同时,路局理事会拟设警务视察室,设一总视察。余答以可赞成。并同意以苏籍人员担任,而加一副视察,以华籍人员担任。余之同意以苏籍人员为总视察,盖以路警局长归我方决定人选,如此可谋权力之平衡。渠又提及路警局方面,应设一刑事侦察科。余答以无成见。渠最后谓:“理事应分责处理事务。”余表示可同意。

下午6时,苏军部经济顾问斯拉特阔夫斯基约谈。先提苏方各商业机关,如远东银行,远东运输公司,粮食出口公司,国际旅行社,国际图书公司,拟向中国政府立案。答以可帮忙。又提粮食出口公司,拟自办飞机三架,往来于东北各地,供给营业务之用。答以容考虑再复。最后,略提在工业方面,拟以没收敌人财产为苏方战利品,以此财产与我方合作。

11月15日

下午,经济顾问斯拉特阔夫斯基陪同苏联国家银行代表叶木臣阔、远东银行代理经理叶立片次来晤。叶木臣阔表示远东银行总行原设于哈尔浜,前因日本干涉,暂行停业。昨在哈尔浜开临时股东会,决定复业。此后该行理事会及总行移设长春。哈尔浜改设分行,视业务进展,在沈阳、大连设立分行。该行主要业务系为长春路服务及发展中苏贸易。并云行址系觅定前正金银行行址。明后日,拟将行牌匾悬出。最后声明该行为纯粹商业性质,供给商业需要。

余先告以设立银行,应照中国法律注册,希望将银行章程及恢复营业之办法送来,以便转报财政部,兼代表云:“该行在中国境内设立分行,早于1927年向我财政部立案许可。此项许可,并未撤消。在满州境内分行之停业,出于被迫。想中国政府对于该行复业,不应有任何问题。”我答以当将此项细情向财政部陈明,仍望将何时复业,及总行由哈移长,与设立分行地点各情,早日送来,以便转报重庆。渠允照办。并述希望不致妨碍其业务之开始。我告以不必担忧,当尽力帮忙。  余询斯拉德(特>阔夫斯基有无事谈,渠云彼深以苏联银行家,与中国银行家见面,有此愉快之谈话为忻幸。拟<复>询问昨日所谈粮食公司,请求自办航运事,可否今日予以答复?余告以已电交通部,一俟复到,即予答复。

下午4时半,蒋经国兄约余到外交特派员公署,告我顷接熊天翼行营主任由飞机迟到之亲笔手启:一、行营奉命移驻山海关,其所有人员,除留为军事代表团者外,一律空运回平转山海关。二、留一军事代表团,随同苏军总司部进止,以保持联系。三、以董副参谋长彦平为军事代表团团长,胡世杰为团员。其他人员由董副参谋长与张、蒋两先生商定之。当夜10时,董副参谋长约晤巴佛洛夫斯基中将通告撤退日期。

蒋经国先生出示蒋委员长另有亲笔信。大意谓:“东北行营决定撤退。一二日后,看其反应如何?如尚有转圜之望,则我可表示并不欲在东北建树武力,亦并不欲与任何人启衅。地方政治机构可用民选制度。经济可与苏方合作。行营撤退日期,已由外交部正式通知苏大使。”

推蒋委员长用意,撤退行营,是一种反攻苏方阻碍接收、暗助八路军策略,且试探其真实态度。同时,吾方准备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予苏方以定心丸,祛除其对于国府之猜疑。在此轮廓之中,吾外交当局,如能灵活运用,未始不可有一转机。且看今后之发展如何?唯熊主任在重庆参与此撤退之决定,不免因苏方更易长春市长、公安局长,及长春聚集反政府部队谣言,引起行营人员恐慌,为其中一部分之理由。余始终以为苏方有一图样在胸中:在长春或沈阳,纵容八路军肆(示>威,皆属一时手段,决不至任反政府部队监禁中央人员,负破坏中苏协定之恶名,亦决不因行营撤退而变更其原定计划。若照蒋委员长指示意见,开诚与苏方说明,或较撤退行营为更有效。蒋委员长指示三点,军事与经济两点,余11月11日致蒋委员长<函>中,已曾提及此意。

董副参谋长以行营撤退通知巴佛洛夫斯基中将后,渠之反应,异常镇静。渠通告尚存敌俘数目,及我空运部队到长春后,俟11月24日以后,再进入市区。

P34-36

序言

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简称东北,是中国固有领土之一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侵占,拥清政府最后皇帝溥仪建立“满洲国”傀儡政府。1937年,日军又策划卢沟桥事变,企图进一步分割中国,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1941年12月,日军偷袭太平洋美海军基地珍珠港,掀起了太平洋战争。于是中国的抗战便与太平洋战争结为一体,成为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一部分。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代表聚集于华盛顿成立“联合国”,宣布对日、德、意等“轴心国”共同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自此便正式全面地展开。

1945年8月6日,美军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投下。接着,9日,苏联对日宣战。大批苏军分东、北、西三路同时开始进击久据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自8月9日至13日,苏日两军激战的结果,日军伤亡惨重,无力挽回败局。8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照会中、美、英、苏四国政府,表示接受《波茨坦宣言》。

与此同时,中苏之间数度周折斡旋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也终于于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其主要内容包括:苏联援助国民政府,并尊重中国在东北的领土主权及行政的独立。而且,这天斯大林元帅还声明:在日本投降后的三个月以内,苏军全部由东北撤退(旅、大两港除外)。

8月15日(日本时间)中午,昭和天皇将《终战诏书》内容,通过广播告知全世界各国,并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告终。

中国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实始于东北问题的解决。故日本宣布投降后的8月3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向国防最高委员会(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于1939年2月7日成立)提出《收复东北各省处理办法纲要》,并派熊式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东北行营主任,蒋经国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张嘉璈(公权)为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11月3日,国民政府宣布《接收东北布告》说:“今后建设百端,至为艰巨,凡我东北同胞……内则协助行营与各级政府推行政令,俾复员与建设工作,咸得计日程功,外则亲仁善邻,一本中苏友好条约之精神,与友邦人士推诚相见,互敬互助,以达成我两大国家平等道义之合作,复兴东北。”(见《国民政府公报》渝字No.898)

关于东北接收的最重要史料,除了中苏两国政府间往来的公文外,莫过于蒋经国及张嘉璈二人的日记。蒋的东北交涉日记,自1945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七编),主要是偏重于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交涉。记事简略,而且,为时只有三个星期。张的日记,自1945年8月23日至1946年4月30日,主要是东北的经济问题及产业的接收,写得非常仔细,而且,为时在半年以上。因此,张嘉璈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的价值,大大地超过了一般的史料。

1980年,寓居美国的中国学人姚崧龄氏为编写张嘉璈的传记《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下两册,1982年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将张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按照月日节录于该初稿上册503至735页内。被节录之原文词句,时有修正或删除之处。

1961年,张嘉璈应美国加州(California)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之聘,任该所高级研究员,从事现代中国经济及产业等研究,直至1974年为止。由于这种关系,故张将手中之《东北接收交涉日记》稿本赠送给该所,以供一般学人研究中国东北问题的参考。

由于张的《东北接收交涉日记》内容,不但涉及中国国内的国共和平谈判问题,而且还与美苏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利害冲突有关,故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1989年,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r.Ramon H.Myers提出,与美国的Vassar College历史教授Dr.Donald G.Gillin及Gillin教授的研究员Ms.Dolores Zen,共同合作将该日记全文译成英文,定名为Last Chance in Manchuria—The Diary of Chang Kia-ngau,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出版社出版。该英译本日记,只是把中文原件的大意译出来,以便于难读中文的人们参考使用。

我感到该日记的史料价值极大,有助于研究现在的中国东北问题,乃据该日记手稿本,正确地一一抄录出来,并加以点校与注释,委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刊行于世,使读者们都能看到第一手史料的真面目,以促使我们对近代东北问题的研究,更能向前推进一步。

在此,我要向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致以谢意,并感谢Dr.Ramon H.Myers及该所档案馆负责人Ms.Carol A.Leadenham的亲切协助,以及张氏家人对史料的贡献。

最后,有以下几点加以说明。

一、原文中,括号形式有()、〈〉两种。()为原文本来就有的括号,以示“附注”。〈〉为编者另加的括号,以示“说明”。

二、原文中,如“〈附件〉”,这“附件”并未与原文共存一处,故未能一并收录下来,仅选其重要者四件,抄录于后。

三、张嘉璈与苏联交涉时,蒋介石最为关心,时时指示张氏的书信计有十件,亦一并抄录刊印,以资参考。

四、另收专题论文两篇。

1、《从〈熊式辉日记〉看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时“现场”的政治矛盾》(西村成雄)

2、《略述有关于东北的几个问题》(伊原泽周)

后记

本书所辑《东北接收交涉日记》、《交涉日记<附件>选录》、《蒋致张的手书十件》,以及《有关东北问题的论文两篇》相关引文,均系根据原始史料整理。出于历史语境的差异,书中多处出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贬称。为保留文献原貌,未予删改。此类用语,不代表本书编注者与敝社观点。谨此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日)伊原泽周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214023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5114559
中图分类号 K293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