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二战记忆)》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有一次法西斯军官逼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干杯,遭到索科洛夫拒绝,最后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温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并没有失去生活的意志,结尾写道:“我慌忙别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时重要的是别过脸去。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本书还收录了肖洛霍夫的其他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胎记》、《阿廖沙的心》、《漩涡》、《两个丈夫的女人》等。
图书 | 一个人的遭遇(二战记忆)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遭遇(二战记忆)》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有一次法西斯军官逼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干杯,遭到索科洛夫拒绝,最后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温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并没有失去生活的意志,结尾写道:“我慌忙别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时重要的是别过脸去。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 本书还收录了肖洛霍夫的其他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胎记》、《阿廖沙的心》、《漩涡》、《两个丈夫的女人》等。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遭遇(二战记忆)》是肖洛霍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以独特的悲剧意识阐释了人与战争、人与家庭、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学会仇恨》是作家二战期间以记者的身份奔赴前线时创作的又一篇意义深刻的短篇小说。 目录 胎记 牧童 粮食委员 希巴洛克的种 伊留哈 阿廖沙的心 看瓜田的人 道路 野小鬼 漩涡 有家庭的人 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顿河粮委会和副主席普基津同志的厄运 歪路 两个丈夫的女人 委屈 死敌 小马 蛀孔 浅蓝的原野 雇农 套鞋 高尔察克、荨麻和别的 侬家的骨肉 同一种语言 学会仇恨 一个人的遭遇 试读章节 胎记 桌上摆着几个带有烧过的火药味的子弹壳、一根羊骨头、一张野战地图、一份战报、一具发散出马汗臭的有铜饰件的笼头、一大块面包。骑兵连指挥员尼科尔卡·科舍沃伊,坐在一条因为墙壁潮湿而发霉的粗糙长凳上,背紧靠着窗槛。冻僵的手指握着铅笔。桌上还摊着些陈旧的宣传画,旁边放着一张填了一半的履历表。粗纸印的表格上简单地填着:尼科尔卡·科舍沃伊。骑兵连指挥员。农民。俄共青团员。 在“年龄”一栏里,铅笔慢慢地写上:十八岁。 尼科尔卡肩膀很宽,看上去跟年龄不相称。眼皮上的放射形皱纹,加上老头子一样微驼的背,使他格外显老。 “还是个毛孩子,小家伙,嫩草儿,”骑兵连的人开玩笑说,“可你倒再去找一个看,要能够消灭两帮匪徒,自己又没有什么损失,他带领一个骑兵连,作战半年,不比任何一个老指挥员差!” 尼科尔卡因为自己只有十八岁而害臊。每次填到讨厌的“年龄”一栏时,铅笔总是移动得特别慢,而在他的颧骨上,总会涌起一股恼恨的红潮。尼科尔卡的父亲是个哥萨克,因此尼科尔卡也是个哥萨克。他隐隐约约地记得,当他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曾经让他坐在自己的军马上。 “抓住马鬃,乖儿子!”他叫着。母亲从厨房里向尼科尔卡微笑,脸色苍白,睁大两只眼睛,望望勉强夹住马背的小小的腿,又望望拉着缰绳的父亲。 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尼科尔卡的父亲参加了对德战争①,好比石沉大海,音讯全无。母亲死了。尼科尔卡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对马的爱好、无比的胆量和一块胎记——像父亲一样在左腿踝骨以上,有鸽蛋大小。十五岁以前,他为了找工作到处流浪,后来请求入伍,就随着过境的红军团去打弗兰格尔。今年夏天,尼科尔卡有一次跟政委一起在顿河里洗澡。政委拍拍尼科尔卡被太阳晒黑的微驼的背,歪着受过震伤的脑袋,结结巴巴地说: “你那个……那个……你好……好运气!嗯,是的,好运气!胎记——这个,据说就是幸福。” 尼科尔卡露出没有刷过的牙齿,浮了起来,鼻子里哼哼着,在水面上叫道: “胡说八道,你这怪人!我从小没有父母,一辈子给人家做苦工,可他还说——幸福!……” 接着他游到了拥抱着顿河的黄澄澄的沙滩上。 尼科尔卡住的小房子,盖在顿河的陡岸上。从窗子里望出去,望得见临河绿油油的奥勃顿村,和蓝钢一般的河水。在暴风雨的夜里,波浪冲击着陡岸,百叶窗发出凄凉的呻吟,尼科尔卡仿佛觉得河水偷偷从地板缝里倒灌进来,弄得房子也摇晃起来。 他想搬到别处去住,可是没有搬,就这样一直呆到秋天。一个寒冷的早晨,尼科尔卡走到台阶上,钉铁掌的靴子咯咯地敲破了脆弱的寂静。他走到樱桃园,在露珠滚滚的灰白色草地上躺下来。只听得女房东在棚子里哄母牛站着别动,小牛像恳求一样低沉地哞哞叫,牛奶却滴滴答答地敲着铅桶。 院子里的门吱嘎一声,一条狗叫起来。传来排长的声音: “指挥员在家吗?” 尼科尔卡用臂肘欠起身来。 “我在这儿!嗯,什么事?” “镇上来了个信差。他说,有帮匪徒从萨尔斯克区冲来,占领了格鲁兴国营农场……” “把他带到这儿来。” 信差把热汗淋漓的马牵往马厩。牵到院子中央,那马前脚一软,倒下了,接着又横转身子,断续而短促地喘着气,死了。一双玻璃般的眼睛,还瞪着锁在链子上狂吠的狗。马之所以死,因为信差带来的信上画着三个十字①,他就一口气骑马跑了四十俄里②地。 尼科尔卡看完信,知道农场主席请他带骑兵连去救援,就走到屋子里,一面佩马刀,一面疲劳地想:“真想上哪儿去学习学习,可这儿又闹土匪……政委取笑我:哼,字都写不来,还当什么骑兵连长……是的,我没有念完小学,可是这能怪我吗?他这人真怪……可这儿又闹土匪……又得流血,老过这样的生活,我已经累了……什么都厌倦了……” P1-3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至今仍生活在这影响之中。在硝烟日渐远去的今天,有必要让读者重温并牢记这段历史。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二战记忆”丛书。 入选作品取材广泛,既有正义力量抵抗侵略的无畏战斗,如《日日夜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年近卫军》《丧钟为谁而鸣》《焦点不太准》,也有法西斯铁蹄下人民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如《一个人的遭遇》《安妮日记》《上海,远在何方?》,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法西斯对人类的戕害,以及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现的英雄气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本丛书对于广大读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有所助益。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一个人的遭遇(二战记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苏联)肖洛霍夫 |
译者 | 草婴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0873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2 |
出版时间 | 2001-06-01 |
首版时间 | 2001-06-01 |
印刷时间 | 2015-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36 |
CIP核字 | 2015071134 |
中图分类号 | I51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14.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5-1841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