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烂柯山的传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定位为普及性读物,着重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典型作品、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民俗风情等,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彰显非遗的魅力与特色。这套丛书,力求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非遗故事”讲述得再精彩些、生动些、浅显些,让读者朋友阅读更愉悦些、理解更通透些、记忆更深刻些。这套丛书,反映了浙江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全貌,也为浙江文化宝库增添了独特的财富。

毛芦芦编著的这本《烂柯山的传说》就是该套丛书之一,共分三章,内容包括:概述,丰富多彩的烂柯山传说,烂柯山传说的保护与传承。

内容推荐

烂柯山的传说,源于晋朝樵夫王质上山看棋烂柯的故事。相传某日王质到衢城东南石室山砍柴,在石梁下遇两童子(实为仙童)下棋,王质在一旁看了一盘棋,砍柴的斧头柄已腐烂,时间也过去数百年,回家后,家人不复存在,王质重归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烂柯山”因此得名。由“王质遇仙”衍生出的各种传说有六七十则之多,尤以烂柯山一带凡人得道成仙、仙人指点众生的传说流传最广。毛芦芦编著的这本《烂柯山的传说》为我们介绍的就是烂柯山的传说。

目录

总序

序言

一、概述

 【壹】古籍记载的烂柯山传说

 【贰】历代文人笔下的烂柯山传说

二、丰富多彩的烂柯山传说

 【壹】王质遇仙传说的几种版本

 【贰】烂柯山的神仙传说

 【叁】烂柯山的佛教传说

 【肆】烂柯山一带的民俗传说

 【伍】烂柯山一带的地名传说

 【陆】烂柯山一带的名人故事

三、烂柯山传说的保护与传承

 【壹】烂柯山传说的价值与影响

 【贰】烂柯山传说的保护与传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面条变莲花的王质遇仙

相传,晋朝时有一个樵夫名叫王质,家有老母。他常年以砍柴为生,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极为艰苦,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一天,家里来了一个衣衫破烂、肮脏不堪、一瘸一拐的烂腿乞丐(他就是铁拐李)。王母连忙说:“我家没有一粒米,儿子一早空着肚子就上山砍柴去了,要等柴卖掉才能换米。”乞丐问:“那你家有柴否?”王母答道:“没有。”乞丐又问:“那有锅否?”王母说:“锅倒有一口。”乞丐说:“那就好,我只借你家的锅灶一用。”王母只得点头应允。

乞丐进入灶房,往锅中倒入清水。王母正疑惑乞丐用什么生火,只见乞丐手起刀落砍下自己的一条腿,塞进炉膛生起了火。王母见状大惊,坐在一旁不敢作声。水烧开后,那乞丐往锅中一把一把擤着鼻涕。说来也怪,不一会儿工夫,一锅热腾腾的面条便做好了。乞丐对王母说:“过来一起吃吧!”王母直摇头。那乞丐不再理会王母,拿来一只碗盛了面顾自吃了起来,最后还留下半锅面。乞丐临走时对王母说:“锅里的面就留给你们了。”

这时,王质砍柴回到家中,他饥肠辘辘,问娘有吃的没有。王母心疼儿子到这时还粒米未进,告诉王质锅里有面。王质顾不上卸下砍柴斧,边盛面条边问母亲面条是从哪里来的,家里来过什么人。王母惊魂未定,于是就一五一十地将烂腿乞丐烧面的经过讲给王质听。王质听后哪里还吃得下这面条,就将面条倒在地上,顷刻之间,地上开出一朵莲花。

王质感到事情蹊跷,就问母亲那乞丐是什么时辰离开,朝什么方向走的。王母告诉儿子那乞丐刚离开不久,朝小南门方向走了。

王质急忙往小南门追去,不一会儿,果然见前方有一乞丐正一瘸一拐地走出小南门,于是,紧紧地跟着他。奇怪的是,王质跟紧一点,乞丐就走快一点;王质放慢脚步,乞丐也放慢脚步。王质怎么追也追不上。就这样,两人像捉迷藏一般,这就到了石室山下,那乞丐的身影忽然不见了。王质沿着山道寻找,越走越远,不知不觉已进入深山,四周都是高大稠密的树木,却始终没有发现乞丐的踪迹。正当王质迟疑是否要继续寻找时,透过大树之间的空隙,他看到一根巨大的石梁横在空中。王质不禁被这鬼斧神工的造化所吸引,定睛一看,石梁下还有两个孩童在下棋。王质也是个围棋爱好者,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茶余饭后还是经常会找人对弈一番。见有人下棋,正投其所好,就悄悄走了过去,以斧为凳坐在一旁看了起来。

两个孩童一边下棋一边吃桃,下到紧要处就将半个桃子放在一边。王质此时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就不自觉地将那半个桃子拿起来吃了。吃过桃后他便不觉渴也不觉得饿了,继续看棋。后来,一个童子对王质说:“你来已久,再不回家,恐怕连回家的路都要不认识了。”王质急忙起身,却发现自己的斧头柄已腐烂,便急急忙忙赶回家中。令他惊诧的是,一切都变了样,他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王质四处打听母亲的下落,大家都说不知道。当他问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时,那位老爷爷说:“听我的爷爷说起过,过去我们村里有个叫王质的,去追一个乞丐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王质此时才明白,自己得到神仙的点化已成仙了。想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母死后也无人送终,王质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四滴眼泪掉在地上,变成了四眼井(在衢州城蛟池街道观巷),他无奈只好重返石室山找那些神仙去了。

(讲述者:龚生煜 记录整理者:王永廷)

P26-30

序言

这里,山含翠黛,涧泉淙淙;石梁横空,风景秀丽。

这里,是围棋仙地,王质观棋遇仙的故事流传了近两千年。这里的围棋文化源远流长,远播宇外。“烂柯”一词,已成为围棋的别称。

这里,是书香圣地,宋时毛开曾在此筑室“梅岩”,研读经籍并讲学,称“梅岩精舍”;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徐霖等人也曾在此处开坛设教,造就了一批批人才,使两宋时期衢州的科举走向了辉煌的顶峰。

这里,也是国粹琴文化的渊薮之地,早在南朝刘宋时期郑缉之的《东阳记》里,就记载了晋中期王质进山伐木,见四仙童弹琴而歌的故事。宋代,这里又出了著名琴师毛敏仲,他创作的《樵歌》问世七百多年来,已经被五十多种琴谱所收入,直至今日,仍然为众多流派和琴家所喜爱。

这里,融儒、释、道为一体。道家将此处视为修真圣地,称其为“烂柯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佛家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年)就在此建有宝岩寺。这,就是烂柯山。烂柯山,是大自然对衢州的恩赐,也是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衢州大地上精心打磨出来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烂柯山位于衢州市南郊10公里处的石室村东面,西临乌溪江,海拔164米,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2公里。

远眺烂柯山主峰,有一座巨大的石梁横空出世,鬼斧神工,蔚为壮观。石梁下主洞高约10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深约20米,即晋代虞喜《志林》中所说的“信安,山有石室”,相传此地就是晋时王质采樵遇仙之处。虞喜说:“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弈,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朽烂,遽归,乡里已非。”

虞喜所记载的,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然而,这个发生在浙西僻静一隅的古老神话,却在之后众多的书刊典籍中得以流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朝梁任叻的《述异记》、宋代李逸民所辑的《忘忧清乐集》、明代《明一统志·衢州府·山川》等书均有或浓或淡的笔墨为王质著文作传,而石室山也从唐代开始被称为“烂柯山”。

烂柯山离衢州闹市区虽然才10公里,可景色却极为幽丽,林木葱郁,花香鸟语,丹崖翠壁,瑶草摇秀。历代文人概述其景观,称最高顶、天生石梁、洞天一线、霞洞空青、玉枰仙隐、日迟亭、石桥寺和仙集观为“柯山八景”。

烂柯山,离红尘闹市虽近,一却以其隐约仙踪、无限秀色在游人访客心头植下了一片清凉树和忘忧草。

而有关烂柯山的传说,也在衢州民间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盛开着,一年又一年,一代又_代,任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它们依然青葱、茂密j美丽、馥郁。

由“王质遇仙”衍生出的各种传说,竟有六七十个之多。有各种版本的王质遇仙传说,有王质变成神仙后造福—方的传说,有烂柯山一带的地名传说、佛教传说、民俗传说、名人故事。而流传最广的,是烂柯山一带凡人得道成仙、仙人指点众生的传说。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在烂柯山的民间传说里,不仅王质成仙了,王质的弟弟王贵也成仙了。烂柯山还成了“八仙”中的吕洞宾、铁拐李等人的修真圣地。烂柯山一带,也曾留下过太白金星、尉迟恭、关公等人的足迹。

这里,既是仙人下棋、弹琴的地方,也是凡人放飞梦想的地方。

在战乱频仍的古代,老百姓把这里视为归隐、遁世的福地;在岁月静好的今天;老百姓则把这里看作休闲、养生的理想谷。

2011年,烂柯山的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烂柯山更是成了远近游人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

将烂柯山的传说集结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山的悠久传说、人文故事、神奇魅力,必将是造福—方、功在千秋的美事。

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王建华

后记

记得2009年夏天第一次去烂柯山脚的石室村采访徐臣榜老人时,77岁的徐老还是那么灵健。讲起烂柯山的各种传说,就像鲤鱼吐泡泡,一串一串又一串的,思路是那么清晰,言语是那么幽默,感情是那么丰沛。老人在烂柯山下生活了一辈子,烂柯山是他名副其实的母亲山。他每天都要去烂柯山上溜达一圈,回家后,就开始撰写、记录、整理关于烂柯山的文字,留下了十多万字的《王质遇仙记》《石室街村志》《忠壮公徐徽言》等手稿。

可是,2015年2月13日,当我和衢州市文广新局文艺处陈玉英处长再一次去拜访徐老时,他却须得家人搀扶,才能从卧室走出来接待我们了。而且,还把年年都去慰问他、拜访他的玉英处长认成了我:“我记得你,你是小毛,写儿童文学的,我们是老朋友啦!”

是啊,我和徐老是老朋友了。当年,为了采写烂柯山的传说,我和同事陈啸曾一次次地去叨扰他,徐老总是热情接待。不仅跟我们讲烂柯山的掌故,而且还跟我们侃他的生平。虽然我们年龄跟他相差了四五十岁,可是,他俨然把我们当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1年,“烂柯山传说”能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应该说徐老功不可没。

而另外一位老人——黄根发,同样也功不可没。

黄根发是衢江区的离休干部。可是,他一生都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理。他就像个老农民那样,整天都徜徉于老家的山水草木之间,一年四季都和父老乡亲潜心交流着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种种故事,他不仅对烂柯山的传说如数家珍,而且对整个衢江和柯城地区的民间故事也了如指掌。

我认识黄老的时间,要比认识徐老的时间长得多。18年前我做《衢江报》记者的时候,就曾采访过他,因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感到深深的钦佩,所以内心把他当成了一位非常难得的师长。在“烂柯山传说”申遗期间,他则成了我拜访次数最多的一位老人。那时天热,还记得那时每次去拜访黄老,他都会细心地把电扇的风页面准准地对着我。在电扇所送的徐徐清风中,听黄老款声细语地讲着民间传说,感动总会如山泉般从我的心房里默默地涌出来。

一直希望能出一本集子,能把徐老、黄老给我讲的故事编写出来,然后虔诚地上门拜访他们,恭恭敬敬地把书奉上。如今,这书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马上就要付梓了,可惜,黄老已于三年前驾鹤西去,最近,徐老也仙逝了,痛哉!惜哉!

对这本《烂柯山的传说》编写工作帮助较大的,还有陈锡祥先生、刘国庆先生。陈先生致力于收集衢州街巷的掌故,曾花了很大功夫去收集衢州城和市郊一带的民间传说。他写了两本《衢州街巷拾遗》,其中《拾遗之二》里边,有很多故事就跟烂柯山有关。本书中有近十则故事,就来源于陈先生的讲述。刘先生则是衢州文史专家,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曾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而且还拨冗为本书审稿。

由衷地向这些先生致敬!

由衷地向所有帮助过“烂柯山传说”申遗的人致敬!

由衷地向这本书里其他讲述者、记录者、整理者致敬!

也由衷地向关心和重视《烂柯山的传说》这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的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王建华局长、陈政副局长、陈玉英处长致敬!由衷地向直接指挥我编写此书的我们文化馆的黄祖祥馆长致敬!

虽然在听到黄根发老人去世的消息时,我是那么悲痛;虽然在看到徐臣榜老人拖着病躯颤巍巍地出来迎接我们时,我内心充满了哀伤;虽然通晓烂柯山传说、烂柯山掌故的先生们一个个年龄都不小了,有点让人感到后续乏人的忧虑。但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对《烂柯山传说》的“非遗”传承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和发行,一定会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年轻人、少年人了解和热爱我们衢州这片热土上的这一个个鲜活生动、朴素有趣的故事。

其实,通过对这本书的编写,我这位中年女知识分子和我正上初中的女儿汪芦川,已经成为烂柯山传说的一对民间传承者了。

相信,通过所有关心和热爱烂柯山传说之人、民间传说之人的大力推广,在我们衢州、浙江,乃至全中国,一定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爱上这个神奇美丽的传说,爱上民间文学,从而使古老的传说在最青春的心灵里开出更真、更善、更美的花朵。

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烂柯山的传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毛芦芦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411875
开本 32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8
CIP核字 2015277721
中图分类号 I277.3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