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本地(市井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泛黄的书籍、锈迹斑斑的水壶、笨重的大哥大……对了,少不了一张张意味悠远的黑白照片。

宋群主编的《本地(市井生活)》是一部从百姓生活入手,反映城市变迁的书稿,旧照片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市井生活,寻常老人口述那些时过境迁的生活回忆,让我们感受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宋群主编的《本地(市井生活)》是一部老照片与旧生活合成的写真集,民间摄影师用近百张为我们串起了那些已经消失了物件、建筑、生活场面。那些我们记忆中的曾经热爱,执著,向往的种种,还有无可逃避的情境和遭遇在这些文字里朴素而温暖。不同职业的几位普通老人对城市的回忆,让我们重新遭遇一个个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人,那些细小而平凡的故事,为我们重新勾勒出三十多年前真实的城市生活。

目录

宋群_市井西安,一个人的城市记录

赵利文/图一市井西安

图注文字_宋群何理郭鑫陈刚高岩角炮

花灵仙口述_这几十年啊,感觉一晃就过去了

王兆才口述_过日子不是件容易事儿

张世和口述_在中国,我是第一个开民营书店的个体户

毋建国口述_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有帝王将相史

宗鸣安_老西安人的生活

试读章节

我刚到那上班时,一开始卖电子管收音机,除了整机,镇流管、放大管、电阻、电容这些零件也卖。之前学的钳工,哪见过这些东西,零件上字母都认不全,突然让我给顾客介绍,就闹出个笑话。有一天,来了个顾客说我要那个“权权棍”,可“权权棍”是啥我弄不清,他指了半天我才找到,他说就这东西你不认识。我看那零件上印了个倒写的“A”,也不知道代表啥意思,我说,我刚到这儿,东西认不全,得慢慢了解,你说是“权权棍”它就是“权权棍”?除了零件认不全,账不会算,算盘也不会打,上班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开始不适应,后来就下了决心,咱啥都可以从头学,跟老营业员学规范,背各零件的结构、性能,学算盘、记账、划账。忙起来也顾不上家,娃们放托儿所,一放就是一天。业务渐渐熟悉,除了能对答如流,也能主动推荐东西给顾客,他们满意,我也高兴。当时收音机整机还比较贵,一台“上海牌”要卖一百六七块,除非特别喜欢,那也得攒很久,能收的台也就俩,一个中央,一个陕西,到晚上十点就没信号了。于是有些人开始琢磨,买一些二极管、三极管,自己组装半导体,简单的台也能听。

每天上班,早上六点半必须到岗,先开会,到八点半开门营业。这期间就解决一些工作上的事儿,比如哪位服务员态度不好,和顾客吵嘴,会上就会端正态度,要求服务态度要百分百的热情、和蔼。一般来说也没啥问题,但这中间也有捣蛋的顾客,故意惹人发火,那就得忍着。还有就是处理偷盗的问题,那个时期“三反”“五反”这些运动很多,偷盗被抓住都是严肃处理,即使一双尼龙袜子也得判刑。除了卖货、理货、下班了还得打扫卫生,领导验收通过你才能走。

在平安商场这些年,西安商业一级工资二十九元,二级三十三元,三级三十七元,整体上说,重工业比轻工业工资高,商业最低。我在工厂时能拿到三十五元,调到商场后工资没升没降。消费方面,面粉每斤一毛六分二,菜油每斤八毛四,菜每斤差不多都是两三分钱,肉类稍贵,牛肉每斤四五毛,羊肉六毛多,一碗羊肉泡馍两毛五分,一碗粉蒸肉一毛八,一个托托馍五分钱,一根油条五分钱。日用品上,一盒火柴两分钱,一双棉线袜子几毛,一双尼龙袜子却得两元,一般人买不起,不像现在,尼龙袜基本都没人穿了。

到1970年,北大街商场建成,我就调了过去。那时就西安整个商业来说,除平安商场与北大街商场,还有东大街的解放市场,解放路民生商店、友谊商店,包括后来的东大街唐城商场,玉祥门附近大庆百货商场,西郊的土门商场,就这么几个主要的商场,而且,当时不管规模有多大,基本都叫商场,都属于西安市百货公司管。

北大街商场刚建成开业,人们有了新地方去,商品种类可选性也多,一天稀松平常就能卖到四十多万,很了不得。我去了先是分配卖百货,牙刷、牙膏、肥皂这些东西,因为有经验,很快就适应了,一直在那到1981年,我被调到残次商品柜台。这些残次品多为搪瓷制品、玻璃工艺品,有点瑕疵但不影响使用。残次品存放在西大街城隍庙的一个仓库,每天把这些货拉到北大街商场,在专门的门市部柜台卖,因为有瑕疵,都卖得便宜,十元的东西,只卖三元,当时我觉得这些东西既稀罕又便宜,光自己就买了很多。到1982年,我又调去卖化妆品,当时商场招工,我就把妹妹也介绍到这里。1984年,我离开干了二十三年的一线柜台,调到工会,做的事情就更多了,计划生育、贫困补助、图书室这些,全管。1991年,我被调到保卫科,记得那年魏振海终于被逮住了。到了1993年,我就不上班了。

1961年到1993年,我在百货商场的各个岗位,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干的时候没觉得啥,回头这么一算,也挺可怕的。但也因为做这一行,对每个时期的物价就格外注意,总得来讲,人们挣得越来越多,可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1961年那会儿自然灾害,人有钱买不上东西,卖点东西也是投机倒把。买国家一个馍五分,转手卖别人可以卖到两毛,有时馍还没拿到手,就会被人抢走。那时父亲去世,母亲带我们姊妹七个,我排老三,哥哥姐姐已结婚另起炉灶,家里五口人,重担只能我挑,每个月挣三十五元,没有自由分配权。不过穷归穷,人心里踏实,因为大家都没钱,晚上走夜路也不怕。一般来说,早上上班一人一个馍,下午回来一人一碗汤面,吃饱就不错了,更别说肉。1963年往后,物质供应渐渐有了缓和,肉票、油票、花生票、白糖票、水果糖票……人可以买到点东西了。到1966年,人虽然还是饿,但就没那么严重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坊上这片儿还都是国营食堂,到1974年左右,一些私人就开始偷偷摸摸做些小生意。为什么偷偷摸摸呢?因为政策不允许。那时人把炒熟的向日葵籽装在小包里,捏在手上卖,一分两分也卖,一毛两毛也卖;还有卖甄糕的,得早早起床出门,等工商局的人出来上班就已经卖完了。就这样一分一厘,积少成多,这些人后来都发了财。改革开放以后个体户渐渐多起来,东大街的服装,北大街的饮食当时都非常热火,坊上这片儿麻家什字最热闹,卖些花生、瓜子、油糕、油饼,这些人们喜爱的小吃。像泡馍,也就是八几年的时候突然红火起来,当时已经不用粮票,北大街商场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意人,就都想吃一碗。P146-14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本地(市井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78656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4-10-01
首版时间 2014-10-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2014216061
中图分类号 K294.1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50
169
111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