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
内容
试读章节

信息超载:每天都在修正想法,所以无所适从

上班路上,公交车和地铁拥挤不堪是一种常态,找到一个座位放下自己的屁股简直是让人惊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有许多空位呢?人们冲进空荡荡的地铁车厢时,经常会有些犹豫——我到底要坐哪一个呢?只有一个选择时,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抓住机会,抢占空位!面对很多选择,人们却有些手足无措,茫然而无法选择。

今年32岁的劳恩·W.马修斯是出身于加州理工学院的高才生,2011年在伯克利创建了一家科技研发公司,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工作。2015年,他对公司做了一次深彻的变革,交出了约80%的日常权力,自己则把重心放在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上。马修斯说:“思考是一门技术活,好的计划不是随便做出的。”对此,他过去5年的经历便是教训。

他创业的想法来源于观看电影《黑客帝国》后的冲动,他对技术的未来有深切的危机感,常因机器的道德问题感到困惑。公司成立前的两个月内,马修斯和朋友、投资人等组成了一个团队,对未来的种种愿景展开讨论,列出了很多想法——事业的、生活的、人类未来的,他们深感重任在肩。

公司成立以后,马修斯就陷人了无休无止的思考和决策的困境中。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感觉自己什么决定都做不了。难道是他比大部分人都要清醒,因此有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绝妙的思维火花?也许是的。但在他聪明的大脑之下,则是笨拙的手脚。在他掌握公司4年的历史中,没有落实自己的理想。

信息的洪流让他身陷泥潭,从睁开眼睛的第一秒钟开始,他的选择就没有停止过:

·他要查看助理送过来的会议记录,上面记载着昨天与下属开会时吵架的成果;

·他的手机响了,免费订阅的电子刊物向他打招呼;

·早餐后要阅读无数的电子文档和表格,还要回复一大堆邮件;

·他要抽出半小时去自己常浏览的网站和论坛看一看,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收藏起来,虽然他永远没有时间再回头去看;

·他要定时更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状态,告诉朋友们自己想做什么,和陌生网友探讨技术社会的未来;

·到了晚上临睡前,他必须再次查看邮件并且及时回复;

这些重复的“动作”让马修斯感到筋疲力尽。为什么想法落实不到行动上?为什么计划总是不能执行?是哪些因素在干扰自己决断?马修斯说:“罪魁祸首就是信息本身。这就是为何成功者都是一些‘大脑简单’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屏蔽无用的思考,不被过多的信息干扰决策。'’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选项会让我们朝三暮四,不停地修正想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个计划不错,那个想法也有道理,那么到底该怎么做?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假如你有一天没有查阅邮箱,会感到内疚吗?假如你没有参考数据库提供的丰富信息就拟订了行动计划,会因此感到不安吗?如果精力总是被海量的信息牵制,我们的大脑就会被诸多思考填满,让人精神疲惫。日益超载的信息和应接不暇的资讯,反而让人无所适从。

为了检查自身信息过载的状况,你可以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搜集和接受信息时,你是否有时间考虑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式搜集信息。手机的、电脑的、朋友的、客户的、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但是,这些信息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在评估信息的价值时,不要把金钱收益放在第一位,要重点评估它们产生的机会和能力价值。

问题二:你统计过自己在这些信息渠道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吗?P14-17

目录

推荐序

引子

让你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偷走你的时间

Part 1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想法落实?

 信息超载——每天都在修正想法,所以无所适从

 消极思维——凡事妄加臆测,总往坏处想

 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太高,最后无法完成

 坏习惯使然——拖延,懒惰,爱找借口

 畏难退缩——内心脆弱,轻易放弃

Part 2 化繁为简:别让过多的信息干扰自己

 从“海量信息”到“需求定位”

 “断舍离”:舍弃多余的想法,脱离不必要的执着

 思考的程度要随“环境”而定

 克服多疑思想,不理会负面信息

 确立一个方向后,就不要再考虑“值不值”

Part 3 思考简化:比起做“加法”,更难得的是做“减法”

 罗列所有的想法,逐项修正“无用的思考”

 借鸡生蛋:学会“不使用自己本领的本领”

 不要做跟“成果”不相关的思考

 把“无用的思考”和“行动”割离

 简化多属性元素,迅速做出精确决策

 做“减法”的四个执行步骤

Part 4 正面思维:克服“凡事总往坏处想”的思维

 列出所有的好处——行动之前,不要想“最坏的结果”

 忽略暂时的困难——把思考的精力放到如何实现目标上

 立刻开始去做——扫除对于“开始”的恐惧

 转换定义——用乐观的想象克服恐惧

 总结已取得的成果——用积极的记忆去替换负面的记忆

 积极暗示——放下无谓的担忧,告诉自己“我与众不同”

Part5 抛弃那些不现实的“完美主义”思想

 学会满足于实现目标的95%而不是

 接受“不完美的自我”,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在完善计划上

 寻找一件“完全有能力做的事”作为短期目标

 先力求完成,再逐步进行细节的完善

 立足自己的长处,用行动改进自己的短处

 审视“理所当然”观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到”的

 多思考自己的优点——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

 思考的重点在于扬长避短,在于把自身优势最大化

Part 6 不要等到“条件都成熟”了才开始去做

 认清现实:没有完美的环境,也没有完美的结果

 先接受不完美的环境,再用行动去改善环境

 做了决定就开始行动,不要考虑别的选择是否更好

 条件基本满足后,就别再被旁枝末节的东西绑住手脚

 让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完美,而不是思考完美了再做

 用“逼宫”的办法克服“不行动”的坏习惯

 把工作分割成小单元,用小目标激励自己行动

 为自己要做的事情设定一个“最后的期限”

 不要太心急,先去摘“够得着的苹果”

 懂得变通,适时调整和修正前进的方向

 专注于眼前的目标,落实每个既定的步骤

Part 7 别让“时间窃贼”偷走你的想法

 番茄时间管理法:切割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

 充分开发和利用时间的“边角料”

 抓住“黄金时间”,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善用“倒数计时法”,强迫自己行动

 找到“拉长”时间的关键

 把“待办”变成“必办”

Part 8 告别畏难:无论状况如何,都要推动自己走下去

 别把那些毫无根据的“能力”当借口

 “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 扔掉

 “这样真的万无一失吗”→ 扔掉

 “暂且延迟”→ 扔掉

 “如果当时那样就好了” → 扔掉

 “如果再多给我点时间……”→ 扔掉

 与成功者对比:“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认清困难的本质——它是自己心理制造的“敌人”

 扔掉暂时的“舒适”,克服“维持现状”的倾向

 用对比的方法正视困难,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

 每成功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自己奖励一下自己

Part 9 只需四步,从“想到”到“做到”

 制订一份可以立刻展开行动的方案

 关掉电话,集中精力,马上开始

 必须克服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习惯

 必须克服在最后关头奋起超越的习惯

序言

旅美华人,资深公共关系培训专家,畅销书作家

这并非一本教会你“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成功”的书——类似的书籍已经太多了,不是吗?问题是,当所有人都梦想成功时,你又怎样在如此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作者是潜能培训及自我提升领域的专家,他在书中为我们提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从“简化思考”和加强“行动效能”的角度告诉人们:与其坐在家里思考成功的捷径,不如鼓起勇气打破现状。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思考和调整自己实现目标和对待成功的方式,而非忙着制定那些宏伟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且倡导:一个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行动力。如果你懂得很多,但却一事无成,你一定想知道原因:“为何别人成功了,我却不能?”人们辛苦地学习知识,掌握工作的技能,都希望能够改善生活,实现价值,并且在这个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迹。这是属于所有人的理想。但多数人真正做起来后,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他们才华横溢并且充满梦想,却始终不能做成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他们发出上述疑问,并开始抱怨环境,推卸责任,把问题归咎于上司、同事、朋友、客户乃至亲人。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主流病”。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思考过度,但又懒得行动;不想安于现状,可又不采取行动做出真正的改变。对于这个群体,作者在书中定义为“居家思考的强者”。他们一直在思考诸如“怎样动动手指就能一夜富暴”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你能做到什么才是最关键的。这也正是作者的“行动力课程”多年来所提倡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即究竟怎么做才能实现自己心中那些美好的想法呢?

大多数涉及行动力提升的书籍都会笼统地帮助你设定目标,也会告诉你如何实现目标。你总能从形形色色的励志书籍中找到一些行为上的改善计划,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些计划对自己是否有用。但是,我们也会发现,那些计划并不能起到长期的作用,因为很少有书会和你一起分析原因,告诉你为何长期以来无法解决问题。但是这本书不同,作者除了为我们制定了从“想到”转化为“行动”的原则,从“知道”变为“做到”的方法,还提供了一条对解决问题最有帮助的通道。书中会告诉你,你为何没有做到,而不是强制性地、不加以区别地建议你采取某种固定的模式。

我认为,这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的经验和非常实用的智慧,读者一定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充分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内容推荐

成功就是要敢想还要敢干,别总是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高原著的《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了人们“只幻想、不行动”的深层病因,并对症下药、对症医治,给出了“治病”的多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书写给那些想太多而裹足不前的人,5个心理病因,8个矫正处方,60多项要点,让你的人生立即改变。

编辑推荐

《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是继《潜意识》《自制力》之后,潜能开发专家、百万畅销书作者高原又一力作。

在本书中,作者给出了8个矫正“光想不做”的处方、60多项培养行为习惯的要点,矫正不当行为,培养好的习惯,是你能否实现梦想的关键。这8个矫正处方、60多项要点,都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正被美国白宫、世界500强企业全力推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2635
开本 32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2016277604
中图分类号 B848.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