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
内容
编辑推荐

骆冬青编著的这本《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从人的生存发展来研究心灵的美学历程,既具有古典美学的论域,又具有当代生存论美学的亲证色彩。主要是个体心灵的哲学探讨,包括人生的各个阶段,从生活的多种侧面和层面来观察、叙述和思考人的心灵发展的美学意蕴。主要章节包括:时间与存在、道始于情、开辟鸿蒙、道可道,非常道、卑微视角、少年情怀、青春美学、爱情悖论、抗争与沉沦、中年危机、焉知天命、退隐自在、无欲从心、浑厚华滋、归零与通灵。

内容推荐

当一个生命在子宫孕育,一团情性的花蕊悄然萌发,“新生”,成为美学永恒的主题。

严重的时刻,却是心灵嬗变的契机,美学正产生于此时此刻。美是浑沌,美是憧憬,美是幻视力,美是“怒而飞”,美是悲欣交集……骆冬青编著的这本《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中的四十多个心灵美学命题,在无限氤氲跃动的情性中,凝为重要时刻的“情节”。每个人的精神生命,必有如是“情节”。从中,我们或可把握心灵的节律,自生命领悟超越生命的灵性。

岁月耗尽生命,但馈赠心灵以不可思议的美。

目录

绪论 时间与存在

 一 心灵与软、硬

 二 寻求“不确定”

 三 美即新生

第一章 道始于情

 一 入世之前

 二 学习情感

 三 先于思想

第二章 开辟鸿蒙

 一 混沌死了

 二 爱就是害

 三 抒情与表情

第三章 道可道,非常道

 一 味道

 二 说道

 三 行道

 四 兴于诗

第四章 卑微视角

 一 傻与疯

 二 第三只眼

 三 幻视力

第五章 少年情怀

 一 偶像

 二 憧憬

 三 挚爱

第六章 青春美学

 一 怒而飞

 二 永生感

 三 打死父亲

 附录:青春不朽

第七章 爱情悖论

 一 否定的精神

 二 邪恶的爱欲

 三 无言的言语

第八章 抗争与沉沦

 一 地狱入口

 二 恶之花

 三 炼狱

第九章 中年危机

 一 “中间”力量

 二 梦回“萝莉”

 三 平庸智慧

第十章 焉知天命

 一 有限

 二 裂缝

 三 敬畏

第十一章 退隐自在

 一 谛听有隋

 二 回望无际

 三 欲回天地

第十二章 无欲从心

 一 何所求

 二 无所求

 三 求所求

第十三章 浑厚华滋

 一 老境

 二 孤独

 三 郁勃

第十四章 归零与通灵

 一 返璞归真

 二 华枝春满

 三 悲欣交集

结语 神剪辑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情中有个邪恶的因素,也就是它的破坏性,因此会引起卫道士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关注。爱情的破坏性让人无法防备,“万物淫为首”,两情相悦带来的力量颇为巨大。

假如我们遇到一个在爱情中十分有经验的女人,我们既会被她身上的吸引力所迷惑,同时也会感觉到她有种可怕的力量。就像贾宝玉对秦可卿,有些许超道德的因素。爱情是以“无”为原则,一切都不在其话下。蒙娜丽莎脸上的笑容似乎有点邪恶,列文看到安娜的画像内心产生了迷惘,都感受到了女性身上所存在着的一种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邪恶”的力量。面对这种力量,男性一方面感到很难抵抗,另一方面也有着对这一女性全身心投入后会得到不好的结果的预感与自知。中外文学作品对这一现象有大量描写,因为一旦出现了这样的爱情,必然会产生某种破坏性的结果。

为何会在恋爱的对象身上看到邪恶的力量?

纯洁的爱情似乎有着邪恶的根苗。“永恒之女性”是天使,但她身上也有魔鬼的身影。西方有个惯常的形容是,“天使的面庞,魔鬼的身材”,如此,一个人身上同时涵盖了两极,人们在她的上半身看到了天使,下半身看到了魔鬼,这便揭示了人们对爱情恐惧的根由。我们在产生爱情的时候,我们便产生了情欲,而我们对生殖功能的避讳是最让我们感到羞臊的,从而产生出很深的罪恶感。原本在上帝面前我们都赤身裸体,但当我们能辨别善恶时,也就懂得了伦理的观念,这时,人类的始祖便在羞处遮上了树叶。

将生殖器称为“羞处”,即每个人都对这一部位存有隐在的害怕。“羞”与敬相关,亦与神圣的畏惧相关,更和说不清的诱惑紧密结合。在爱情中也是如此。爱情中必有情欲发生,每个人都清楚它最终的指向是什么——但我们恰恰害怕这个指向,对其感到羞涩、羞愧。我们把男女之间的交合叫做神秘的舞蹈,所谓的“婚姻”之“婚”是在看不见的地方两人的结合,所以才成为“神秘的”舞蹈。因而从根本上来讲,爱情就是可怕的,是我们的“原罪”。不仅仅基督教中有这种观点,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这样的观念,一些原始民族生活在丛林里,他们即使裸露上身,也不可能将下半身都袒露出来。这一部位至今仍让人感觉到羞愧、隐晦,甚至连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都不甚妥当。它接近排泄系统,而排泄物则因为肮脏受到人的排斥,因为那些女性的厌恶者会攻击女性的生理期,认为那是不洁的象征。

由此便显示出爱情隐含的根源,它让人感觉到不安,同时又最深程度地吸引着我们,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希望那个永恒的女性是纯粹的、超凡脱俗的,又希望跟她达到那种隐秘的相合。但是当她进入到世俗生活中时,她的纯粹与超凡脱俗被打破,我们对她的厌恶由此升级。

同时,爱情中又包含着无羞无臊的成分,在爱情中我可以抛弃羞怯,抛弃一切,这就是为何我们感觉到爱情在吸引着我们的同时又在抗拒着我们。如果我们很快投入到一段爱情之中,我们似乎就是很快地投入到一种“淫荡”之中。爱情中包含着“淫荡”的部分,当爱情与“淫荡”结合在一起,就给我们的审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们通常都认为爱情是纯洁、无瑕的,但它对人们必然的情欲的吸引又将人们引入必然的禁区。禁区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在爱情面前对自身道德的恐惧。这种恐惧在爱情刚刚产生的时候,对主体会产生很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他需要努力克服对对象的恐惧,告诉自己即使是女神,即使是林黛玉,也有她作为凡人吃喝拉撒的普通需求;另一方面,当想到一些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甚至不洁的事物作用在恋爱对象身上的时候,对爱情本身也会产生排拒乃至恐惧。这是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很难正视的一个问题。在每个人产生爱情的同时都会产生恐惧,表明在爱情中我们将与一些邪恶的因素融汇为一体,因而爱情也就具有了惊世骇俗的性质,尤其当它打破了其他的一些世俗规则的时候,伤风败俗的罪名便名正言顺地加诸其上。中外表现这方面内容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红字》中的海斯特因为与牧师相恋,生下了女儿,被众人惩罚,带上意味“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这是脱离常轨的爱情。为何美学中常常对“美”产生恐惧?当理性无法行使其职权之时,欲望便冲荡肆虐而出,不受控制,所以说“不受控制”的欲望是可怕的欲望。在爱情之中,人们便受着不受控制的激情的支配,这种激情指向某种隐秘的欢乐,难以启齿,羞于出言。这就是为何爱情美学无法堂而皇之进入哲学、美学领域的原因之一,它被搁浅、悬置于人们最为恐惧、害怕的范畴之中。

P221-223

序言

时间与存在——心灵与软、硬

人生中总有这样的时刻,一刹那电闪雷鸣,风狂雨骤,一切被照亮——陷入可怕的清醒;一切被遮蔽,有如电脑黑屏,内在的光亮突然关闭,绝望笼罩;心灵经受着各种严峻的考验。这时,一切外在的成败得失,都失去了分量,于心灵无济于事。内心之中那根脆弱的弦,决定着一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著名演员张国荣,都是在世人眼中辉煌成就的光环下,自杀身亡。在任何人的心灵之中,都有这样一根脆弱的弦,它是由我们的情感、意志、理性“纠结”而成的,或许,只有用“心灵”这个词,才能够表达出它的感性、灵性和微妙、复杂的构成。美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心灵中这根“脆弱的弦”,它是包含着无穷内涵的心灵本体。

在那样的特定时刻,即德国大诗人里尔克所说的“严重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反省、审视自己的人生,尤其是自己的心灵。可以说,心灵以心灵本身为对象,进行自我观照和反省,本身就是心灵的本质特征;守护、护持、安顿、升华心灵,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正是由此而显现。文学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那些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从《离骚》到《红楼梦》,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到卢梭的《忏悔录》,从《堂吉诃德》到《城堡》《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都是如此;哲学史上,那些大哲学家同样是深刻反省自己的心灵,进而“为天地立心”;更不必说,那些宗教经典,则是人类心灵的终极关切的产物。也许,我们可以说,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都是心灵在某些“严重的时刻”产生的,是精神危机的产物。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句话,和西方哲学家把情感叫做“内在的感性”颇为相似,都是说,人心之中,有着像人的肉体一样感觉一切事物感性特征的能力。人心具有感性特征,而不是理性的“机器”。一方面,说明人心之中情感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心灵的内在感性和外在感性——肉体一样,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在这方面,毋宁说,人心之中,其实是有着生物性的“本能”的。这,就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了深刻的联系。

当然,这句话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说,人的心灵像肉体一样,是软弱的,是会“疼”的。“心软”才会“心疼”。情性的心灵,是有着柔和而敏感的特质的。“心疼”是汉语中用来表达最温柔的爱的。为什么呢?它是说,心灵具有深切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为对方而疼痛、而痛苦,对方在自己的心中才具有真正的、血肉相连的位置。所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其实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对方“心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的道德感、伦理精神,是和人是感性的人、情感的人这个基本规定分不开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规定了人的情爱能力和人的心灵秩序。也许,你也可以说,人心是肉长的,难道动物的“心”不是么?动物也有伦理属性。这个问题,我们在此不做深究。但是,“心疼”的能力,也正是我们人类与万物沟通的基础,是我们与万物产生“生命共感”的基础。因此,也是我们审美精神的根基。

但是,现代学术,无论是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有“理性人”的假设。在社会科学中,人是“硬心”①的。“心硬”是理性人的特征。那么,作为“计算机”“理性人”的我们,会不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把我们“人心”最根本的东西丢掉呢?或者说,人的理性能力,是否来自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个感性特征呢?这个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做了深刻的探索。康德指出,人的理性能力,最终是建立在人的感性能力上,甚至可以说,是建立在人的感性局限的基础上的。人心具有的时间感、空间感,即内感官、外感官,决定着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此而言,“人心”都是“肉”长的,可以打消人追求“无限”的僭妄,从而告诉我们,人不是“上帝”,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机器”,这也正是“人”的“心”决定的。“肉”长的“心”,让我们具有情感、想象、创造力,从而让我们超越人造的机器,能够产生不受拘束的思想感情,会“超常发挥”,当然也会“犯错”。可是,也许,“会犯错”才是人的根本特征。

……

以往的美学理论一般分为四块:第一部分是美论,探讨美是什么;第二部分谈美感;第三部分是谈艺术;最后部分是美育。为什么美学要把艺术作为重要的内容?因为艺术是人类表达自己情感最重要、最极端的一种形式。它怎么是最极端的呢?正因为它是虚构的、想象的,它是运用一种特殊的媒介给我们构造的一个假定的世界,所以说它是人类想象、激情与精神探索能够抵达的极致,也可以说,表现了人类情性的终极追求。所以,一般的美学,都把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当然,对于有的美学家来说,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比如,黑格尔的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他把自然美摈除于自己的美学之外,认为自然是谈不上什么美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说,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他认为,任何一个无聊的幻想,它既然是经过了人的大脑,也就比任何一个自然的产品要高些,因为这种幻想看出了心灵活动和自由。黑格尔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东西是心灵的外化,有生命的东西,才逐渐有了心灵的迹象,才开始变得美,从人的心灵当中创造的艺术品最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那么我们把黑格尔的美学往前推广一下,既然大部分的艺术品是我们心灵的活动和自由的产品,那么,我们人类所有的文化呢?——人类的心灵创造出来的一切东西。《易经》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提炼出“人文化成”,就是一个属于人的世界;那么,在人的世界当中,人类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是人的心灵创造出来,都是我们人类的心灵创造的符码,我们可以用美学的方式来“解码”,解“其中味”。曹雪芹说得真好,他不是要求我们直接去解读作者的心,而是叫我们解其中的“味”。就是说,就文学作品来说,没有可能通过《红楼梦》直接达到作者的心,作者的“痴”心“痴”情我们当然能够感受,但一个“痴”字本身不就标示出不可理喻、不可理解的“感性”特征么?我们可以体会的,是其中的某种意味、意思、意义。同样,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体察到其中的种种意义。如此,人类文化就可以看作美学的文本。对于我们说的这个主题来说,我们所有人的整个的人生历程,尽管很可能没有对应某种艺术的爱好,没有在某种艺术当中成长,但是我们每个人本身的性情、气质、意志,每个人的全部人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感觉、情意、情思,我们都是“情感人”,都是“性情中人”,从而都是“美学人”。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人的心灵的一切都纳入到一个大的范围,纳入到人从生到死的历程当中,审视心灵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个体心灵的美学历程,至于人类生活方面的重要美学探索,当做另外的研究。

我们采取的探讨方法,主要有:一是描述,也可以说是现象学的方法。美学是关于我们的感性的,是心灵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回到事情本身”,用感性的方式描述感性,用情性的体悟直观情性。否则,就会丧失感觉和情感的原初情景。二是叙述,就是把我们的整个的人生总结成一些“情节”,分成不同的阶段,截取我们整个人生的关节点,把握我们情性发展之“节点”“节奏”和“节律”,把我们人生情感的关键环节、跌宕情节记录下来,叙述出来。三是反省、探索,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把人生感觉、人生情感、人生经验描述出来,叙述出来,而且,在描述和叙述的过程中,还要用人类“饱经沧桑”的知识和智慧来打量。我们探索的,是个体的精神现象,是心灵的美学历程,是岁月的投影和生存的素描,是存在与时间的情灵维度。这就是属于所有人的“心灵美学”。

后记

这本书缘起于一个幻梦,意欲以美学来描述自身情性的历程。初次对研究生讲授,则体现了一种无知的勇敢。几乎每次上课前,都没有想好的框架,全凭着那种追忆式的意念,跟着一种意念直追而下的清醒的盲目,以及,一种冥冥悬揣中的意图。七年前,由当时的学生谢岑整理了录音稿——感谢谢岑的耐心和细心,稿子记下了当时现场的口吻和场景。腆颜将其中一些章节呈中华书局刘淑丽老师看,她竟多有勉励。可是,一搁置,就是几年。

再拿出来,心有不甘。于是,又想重新来讲此课。这时,只请来了两位听众:唐闻君、朱俐俐。这个工程比以前似更大些,内容几乎扩展一半以上。她们两位现场听、记,再加上录音的整理,付出了更多的劳作,且加上了编辑删刈的功夫。这是尤需感激的。在她们劳动的基础上,自己认真地做修改,最后的成果,就是呈现给诸位的“讲稿”。

感谢当年听课的诸位同学,让我有了信口开河的勇气;感谢刘淑丽老师的耐心,让我有了成书的坚韧;感谢两位美丽听众的劳作,让我能够最终完成这部“心”“灵”之书。

也要感谢您,本书的读者,耐心地倾听或许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

骆冬青

2014年7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骆冬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107807
开本 32开
页数 4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5039483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