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色/自然物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之外,《秋色/自然物语丛书》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凝重和优雅的亨利·大卫·梭罗。本书由梭罗最具代表的六个长篇自然散文组成。简练有力的文字,朴实自然的风格,极富思想性的内核,让这些文章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读梭罗,《秋色》是必不可少的一本。

内容推荐

《秋色/自然物语丛书》是亨利·大卫·梭罗的自然随笔结集,由6个长篇自然散文名篇组成:《秋色》《冬日散步》《走向瓦楚塞特山》《马萨诸塞自然史》《野苹果》和《野果》。这些篇什记录了梭罗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文笔优美,尽显作者亲近可感的个人写作风格,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梭罗与自然的思想、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季节展现了梭罗在大自然中的身体旅程和心路历程。

目录

秋色

冬日散步

走向瓦楚塞特山

马萨诸塞自然史

野苹果

野果

试读章节

来到美国的欧洲人,对我们这里色彩绚丽的秋叶大为惊讶。在英国诗歌里,并没有对这样一种秋色现象的描述,因为英格兰的树木呈现出来的绚丽色彩寥寥无几,最多也就是诗人汤姆森(Thomson)在他的《秋天》—诗中提到了秋色,包含在这几句诗里面:

可是,看看那渐渐隐退的多彩树林,

层层加深的阴影,周围呈现出褐色的

乡间;一群拥挤的树荫,每一种色调

如微暗的黄昏,从绿色衰退成乌黑——

还有这一句,他在其中说到:

秋天照耀在黄色树林上。

我们的树林在秋天的变化,尚未在我们文学中留下深深的印记。10月就几乎不曾在我们的诗歌里留下什么色彩。

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也从不曾碰巧在这个季节来到乡间,他们从未见过这一年的花朵,更确切地说,从未见过成熟的果实。我记得自己曾与这样一位市民骑马同行,尽管秋天最绚丽的色彩已经时过两周,可是他还是大为惊讶,不相信那里曾经绽放过的色彩更为绚丽。他以前从未听说过这种绚丽的秋色,年复一年,不仅是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曾亲眼看见过,就连大多数人也几乎没有记住。

就像人们把成熟的苹果和腐烂的苹果混淆起来一样,他们似乎多半把变色的叶片和枯萎的叶片混淆了起来。我想,叶片变成某种更为鲜艳的色彩,就是它呈现了一种尽管迟到却又完全成熟的证据,适应果实的成熟。一般来说,最低矮和最年老的叶片首先变色,可是,犹如翅膀完美和色彩通常绚丽的昆虫的生命十分短暂一样,叶片也仅仅是为了飘落而成熟。

一般来说,每颗果实一到成熟,恰好在坠落之前,就开始了更独立也更独特的存在,从资源中需要的养分就少了,通过茎从泥土中获得的养分也不那么多了,相反,从阳光和空气中去获得绚丽的色调,叶片也如此。生理学家说这是“由于增加吸收氧气”所致。这是对这种情况的科学性描述——仅仅是重申这一事实而已。可是,比起我要了解少女们吃的何种特殊食物来,我更感兴趣的是那玫瑰色的面颊。正是森林和草本植物,那大地的表皮,必须获得绚丽的色彩,它成熟的证据——仿佛地球本身就是长在梗茎上的一颗果实,始终面向太阳。

花朵只是变色的叶片,果实只是成熟的叶片。正如生理学家所说,大多数果实的可食部分,就是它们由此形成的“叶片的软组织或肉质”。

我们的食欲通常限制了我们对秋天的成熟及其现象、色彩、香醇和完美的观察,限制了我们吃掉的果实,我们常常忘记那我们没享用、几乎没使用的无限收获——大自然一年一度催熟这场收获。正如我们认为,在每年举行的家畜展览会和园艺展览会上,我们展出纷繁可爱的果实,尽管如此,却注定了相当不光彩的收场,那些基本上都不是因为它们的美而受到尊重的果实。可是在我们的镇子里和镇子周围,每年都要举行另一场无限盛大的果实展览,那些仅仅因为美而问候我们味觉的果实。

10月属于涂着色彩的叶片。如今在这个世界中,它们丰富多彩的绚烂处处闪现。犹如果实、叶片和日子本身,恰好在飘落之前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这一年也临近安歇。10月是它日落时分的天空;而11月则是接踵而至的薄暮。

以前我认为,从每一种变色的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上获得一片叶子来做标本会很有价值。那时,在绿色转变到褐色的过程中,它们获得了最绚丽的特有色彩,在一本标题应该是《十月,或秋色》的书里描画出它们的轮廓,用颜料来准确复制它们的色彩——以最早的红色开始一忍冬植物和根生叶片的胭脂红,经过枫树、山胡桃树、漆树和很多通常鲜为人知的斑点优美的叶片,一直到最近的橡树和白杨树。这样一本书将是多美的纪念品啊!只要你什么时候高兴,只需翻开这本书,你就会穿过秋天的树林漫游。或者,要是我能把树叶保存起来,它们不褪色,那么就会更好。对于创作这样一本书,我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可是相反,我以所有这些绚丽色彩展现的顺序来努力描绘它们。以下就是从笔记中摘录出来的一些章节。P5-8

序言

记得在20多年前,美国友人勃莱寄来一本他编辑出版的新书,打开那因为远渡重洋而显得有些破损的包装,一下子便被那本书的封面吸引住了:那是一幅精美的木刻画,画面上是一个手持一株植物的络腮胡男子,目光炯炯有神,似乎凝视着那株植物的叶片和果实,沉思良久。

这本书名叫《飞翔的生活》,是勃莱选编的梭罗的“诗意”选集,其副标题即为“亨利·大卫·梭罗的诗意声音”。这部选集除了选取梭罗的一些诗作,还撷取了《瓦尔登湖》、梭罗的日记和其他散文篇什中的若干“诗意”章节,共辑为五部分,每部分前面都有编者的叙述文字,读来十分惬意。更难得的是,这个集子还收入了著名版画家迈克尔·麦库尔迪专门为该书所作的七幅木刻插图,其画面清晰醒目、层次分明,线条非常细腻,就连那植物叶片上的一根根脉纹也都栩栩如生,更不要说那个一脸络腮胡的男子的专注神情了。

就是这个人,这个智慧和思想像他丛生的络腮胡一样的人,一个精神遁世者,一个湖畔隐居者,把自己的灵魂都浸入了那一湖清澈的水中。梭罗,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他的一部《瓦尔登湖》在中国译本众多,传播了好些年了,但要真正能读瞳那本孤独之书的人似乎并不多——如果你不能安静下来,就无法跟随作者深入那本书上的田野、森林,更无法沿着那在作者的思想中蜿蜒的荒野小径前行。其实,虽然梭罗的足迹留在文字里,但更多却留在了乡间,留在了野外,在林中,在湖畔。年复一年,这个人就那样独自静静地散步,怀着对种子的信仰,把目光和思想都寄托给乡间的泥土和植物,让自己沐浴在春风、夏日、秋色、冬雪之中,手拈不同的植物,用他那注视过无数叶片和果实的眼睛审视着精致的脉纹,也审视着大自然的奥秘。我知道,他的灵魂同样也在散步,甚至走得更远。试想,每一年,这个孤独者寂静地散步,途经春、夏、秋、冬,会有多少沉思和遐想,会有多少灵魂的收获呢?于是那叶片、那圆锥花序、那果实、那溪流,还有那湖泊,都悄悄地漫上他的纸页,泥土和野草也慢慢长满了他的文字。

出生于小业主家庭的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诗人、超验主义作家、美国自然文学先驱,生长在波±顿附近的康科德——当时超验主义思想运动的中心。梭罗从小热爱大自然,据说他对幼年时代最初的记忆之一,就是他在夜里醒着“透过群星观察,看看上帝是否就在这些星星后面”。他20岁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教师,也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哈佛求学时,梭罗与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相识,受到了爱默生的影响,开始阅读英国作家柯勒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并研究东方哲学思想,同时还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留下的著作众多,但大都涉及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可以说,为了寻求终极真理,他从未停止过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其代表作《瓦尔登湖,或林中生活》(1854年)就记录了他于1845—1847年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成为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梭罗的自然类散文,交融了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浑然一体,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在19世纪的美国散文中独树一帜。

其实说起梭罗,熟悉他的中国读者都难免要联想到他那部深邃的大作——《瓦尔登湖》。这部作品影响过几代美国人,也影响过大批中国读者,但其实,他对自然体验的文字还远不止这部《瓦尔登湖》,在他的文集中俯拾即是。在美国自然文学发展史上,梭罗堪称鼻祖,是后人敬仰的“诗人博物学家”。经过许多个春秋的默默耕耘,他的文字愈加厚重,后来很多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直接从中吸取营养,梭罗也因此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的一大源头。

这部《秋色》就是梭罗的自然随笔结集,由六个长篇自然散文名篇组成:《秋色》《冬日散步》《走向瓦楚塞特山》《马萨诸塞自然史》《野苹果》和《野果》。这些篇什记录了梭罗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文笔优美,尽显作者亲近可感的个人写作风格,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梭罗与自然的思想、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季节展现了梭罗在大自然中的身体旅程和心路历程。这些篇什中,季节是十分明显的,季节构成了他文字中的具体时间和他心灵中的抽象时间,转换之间,总觉别有天地。这也是梭罗自然文本的一大特色。

让我决定着手翻译梭罗的这些自然篇什,是因为《秋色》一文。最初读到这篇文章时非常感动。作为自然文学大师,梭罗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常人难以察觉的自然中的细微变化:空气、泥土、声音……向读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天赋——紫草、红枫、榆树、糖槭、猩红栎,当然还有那在秋天来临时干变万化的种种叶片,即使是那些从枝头飘落、委身于泥土中渐渐腐烂的落叶,他也怀着尊崇的心情,娓娓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感。那些描写虽然点点滴滴,也有些琐碎,但无一不细致得惊人。在他的眼里,叶片是构成秋色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对叶片的评价极高,甚至超过了花朵和果实:“花朵只是变色的叶片,果实只是成熟的叶片。”他从叶片开始赞美秋天,更赞美秋色。

《冬日散步》算是梭罗的一个名篇了。在梭罗的眼中和笔下,冬天并不是一个万物沉睡的季节,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季节,“大自然展现出奇妙的纯洁,成了最令人愉快的事实”。他独自踏着积雪,沿着熟悉或陌生的小径走向远方,走向大地深处,在积雪的世界中去发现那些活跃的生命:“灰松鼠和野兔也活泼欢快地嬉戏着。”不仅动物,他观察到大自然中的积雪、灌木、河流、湖泊都是欢乐的,充满了乐观精神:“起初,我们还会认为河流在隆冬会断水、干涸……可是它们的水量甚至没有减少……注入湖泊和溪流的干百道泉水依然在流淌。”在梭罗看来,冬天本身并非那样肃杀,而是生机勃勃。梭罗以散步时的缓『曼步调和叙述时的悠扬笔调,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乐观的情绪。

在一个7月,梭罗不顾夏日的炎热,与一个朋友结伴启程,去攀登马萨诸塞州的一座高山——瓦楚塞特山,并留下了《走向瓦楚塞特山》一文。这次旅行中,他不仅记录了沿途的乡间景色,还留下了他在此次旅行中的沉思,作出了这样的经典性概括:“最深沉的思想者也就是旅行得最远的人。”在本文中,当地的山川、镇子、民俗、植物和动物固然尽在梭罗的详述之中,但更为重要的是,当他登上瓦楚塞特山顶,他思想中的目光便升华到另一个更高远的自然——宇宙,以一种更宏大的视界来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自然——地球,同时,融身于自然中,他还把月亮视为自己的旅伴,这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马萨诸塞自然史》堪称梭罗对马萨诸塞州的野外考察报告。虽然是报告,其笔调却依然不失优雅。他娓娓道来,视角与观点都体现出可感性,充分展示了梭罗文笔的大家风范。从鱼类到鸟类,从哺乳动物到爬行动物,从两栖动物到软体动物,本文均有所涉猎。同时,梭罗还描述了马萨诸塞州的某些特色植物和自然环境。本来,马萨诸塞州是欧洲移民者的最早开拓地之一,但在开拓的繁荣之下,却牺牲了自然:一些野生动物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梭罗在本文中或多或少触及到了这一事实,以客观的语调描述了这种现状,而且不动声色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保护和珍爱自然!

《野苹果》是梭罗的一个散文名篇。在本文中,梭罗以他丰富的野外经验和对自然节气的了解,深入探究并阐述了苹果树的历史、美国本土的野苹果——花红、野苹果的生长方式、野苹果及其滋味、野苹果之美、给野苹果命名、捡拾野苹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一篇“苹果礼赞”。梭罗根据自己多年在野外的观察和实践得出结论,认为野苹果对人类的功劳甚大,赞美了野苹果跟人类的密切关系,跟牛羊、飞鸟等动物的密切关系,同时更赞美了野苹果树在大自然的种种不利条件下体现出来的那种顽强的生存精神。本文尽管描写的是野苹果,但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梭罗本人的个陛——自然、野性、原生态。

《野果》其实是整整一部书,是梭罗未完成的遗稿,后来由研究梭罗的专家编辑而成,以《野果》为题出版。这部作品收集了他家乡附近的植物的传说与事实,细致地观察了当地灌木上结出的种种野生果实的形态和味道,描绘了不同季节里的不同野果种类。这部作品是梭罗的晚年大作,梭罗在其中表明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观点,因此被认为是梭罗最后的遗嘱——他在其中抗议人们对风景的亵渎,反映出保护荒野的重要性。与《瓦尔登湖》相比,《野果》虽然算不上鸿篇巨制,没有前者那样的开阔空间,但是那点点滴滴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对《瓦尔登湖》的自然精神的延续。《野果》原文很长,本书仅仅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待今后有机会全部译出,以飨读者。

人与自然是个永恒的主题。时至今日,这个主题已经超越了简单地描写表面自然风景,却把作者的灵魂纯化、融入到自然风景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人与自然相处时所必须保持的恰当关系,让这个主题永远延续下去——这正是梭罗让我沉迷之处。阅读之余,就总是忍不住要提笔译出一些篇什来,让自己也沉浸在那鸟语、蛙鸣之中,或徜徉于潺潺的溪流、连绵的春雨、变换的秋色之中,让心灵至少从城市的喧嚣里获得暂时的自由。

近年来,市面上流行的梭罗作品译文集不在少数,但仔细阅读之后,却发觉很多译文堪忧。首先是一些译者在译文中偷工减料,将原文中一些难度较大的段落故意省略了,比如原文中有些段落涉及比较晦涩的中古英语(相当于汉语中的文言文),译者竟然直接绕开不译,而读者却浑然不觉。第二种情况是很多译文味同嚼蜡。梭罗,一个伟大的诗人、哲人、隐者、自然主义者,其行文优美、流畅,始终用一个自然、沉稳、经典、凝练的声音向我们娓娓道来,而一些没读懂梭罗灵魂的译者,却硬生生地将其译成了一个芸芸众生、一个乡间老农的口风,语感非常别扭,实在不忍卒读!

这个译本的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力图还原真实的梭罗,还原梭罗那个穿越了时空同我们说话,至今还余音绕梁的声音。

2014年10月于重庆云满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色/自然物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亨利·大卫·梭罗
译者 董继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5050171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2015203179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青海
204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