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第2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法国《心理月刊》杂志特约心理专家,畅销亲子家教图书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教授的育儿经。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第2版)》的目的,是为大家点亮一盏灯,以便大家能勾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育儿之路,解开一些症结,帮助大家越过一些障碍。作为一位年轻的母亲和一位年轻的父亲,他们需要一些方向标,而不是建议。他们需要学着为对自己建立信心,也对孩子满怀信心。

内容推荐

伊莎贝拉·费利奥沙所著的《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第2版)》的主导思想为两个基本公理:

1.只要我们稍微懂得倾听孩子,并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会在自己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把他们的任何需要都告诉我们。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只要他们不机械地自动服从教育条例,不对盲从专家的评判偏听盲从,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面对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自己过往所受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第2版)》分析了恐惧、愤怒、喜悦和悲伤几种情绪,通过这些分析来帮助家长和孩子相互了解,坚定父母的信心,提高孩子的情商。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我们能帮助孩子提高情商吗?

 1 成熟的心智

 2 相信自己

第二章 七个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困境的问题

 1 他有过什么经历?

 2 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3 我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

 4 我为什么要对孩子说这些话?

 5 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

 6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7 我的目标是什么?

 8 七个需要牢记的问题

第三章 生命是动态的

 1 我是谁?一个情绪的载体

 2 “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3 错位传达的信息

 4 克制情绪的行为

 5 不要打压,要接受

 6 “他总是哭哭啼啼,我烦透了!”

第四章 恐惧

 1 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恐惧吗?

 2 最常见的几种恐惧

 3 超越恐惧

 4 合理利用胆怯的心理

 5 孩子胆小吗?

第五章 愤怒

 1 愤怒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反应

 2 解密孩子的需求

 3 愤怒是一种需要陪伴的生理反应

 4 当父母愤怒时

 5 当你想打人时

 6 孩子易怒吗?

第六章 快乐

 1 我们可以学着幸福地生活吗?

 2 爱

 3 游戏、喊叫和欢笑

 4 陪着孩子一起快乐

第七章 悲伤

 1 孩子的眼泪让我们心烦意乱

 2 悲伤是一个修复的过程

 3 在孩子悲伤时陪伴着他

第八章 消沉

 1 如何分辨消沉?

 2 消沉会让孩子成绩差吗?

 3 孩子很消沉吗?

第九章 生活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流

 1 经受考验时,是否要让孩子穿上“盔甲”?

 2 分离

 3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4 父母之间的纠纷

 5 父母离婚了

 6 意外、疾病和疼痛

第十章 几点建议,让你和孩子生活得更幸福

 1 保持乐观的心态

 2 倾听

 3 用身体、心灵、大脑和孩子交流

 4 体验身为父母的快乐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试读章节

2相信自己

我的女儿玛戈14个月左右时,每晚都要哭好几次。于是,疲惫不堪的我到一位儿科医生那里咨询儿童精神病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几分钟后,她就做出了让我备感唐突的诊断:“你女儿晚上哭是因为她吃着母乳入睡。”在她看来,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但对于我、我的女儿以及我的丈夫的其他情况,她完全没有问及。她认为夜间哺乳就是最根本的原因!她的推理无懈可击:我的女儿吃着母乳入睡,睡着后就会被我放回小床,当她醒来发现找不到妈妈的乳房时,就会大哭。

那位儿科医生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不用多解释,大家就会明白),那就是夜间不再哺乳,因为玛戈应该“独自”入睡。毫无疑问她会大哭,那就让她哭。医生宽慰我说:“三天,最多四天,她就不会哭了……”

对不起!玛戈,请你原谅我。我多么后悔当初听从了那位儿科医生的建议。正是因为听从了她的建议,我才任由你大哭。第一天晚上,你独自在你的小房间里哭了整整40分钟,最后你在爸爸的臂弯里睡着了。第二天晚上,你每两个小时就醒一次,每次都大哭一场。哦,天哪,因为听从了那位儿科医生的建议,我感到无比愧疚。第三天情况依旧如此。四天后,为了得到夜晚这顿母乳,你仍然不停大哭。而且,不用说,你哭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于是,我把专家的建议抛到脑后,选择听从你的呼唤。我要给你你想要的,满足你的需求,抚摸你,哺喂你,陪你入睡——我在大床旁边加了一张小床,让你吃着母乳甜蜜地进入梦乡。无比满足的你,睡得比以前好多了。

后来,我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寻求一位儿童精神病学专家的帮助终于弄明白:玛戈没有任何睡眠问题。睡觉的时候,她会突然翻动身体,但这时她根本没有醒,只是在尝试着寻找那个能让她感到安全的地方,那个属于她的位置,还有我的体味和乳房。当她感觉不到我在身边时,才会真正醒来并且哭泣。那位儿科医生的推断没有错,’我的女儿是在找乳房,错的是她的解决方法。我要做的不过是把女儿放在一张靠近我的小床上,在她身边陪伴着她!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让婴儿和自己一起睡,但他们不敢声张此事,甚至会产生一种罪恶感。他们的脑海里深深地烙印着这样一个观点:这样做不好。他们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性别取向,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他的正常成长。

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孩子应该独自入睡”这种说法并不存在。婴儿在哺乳期大都和自己的妈妈睡在一起,直到两岁甚至三岁。有些专家声称,床是夫妻亲密的场所。有点儿创意好不好?不是只有在床上才能做爱!

毫无疑问,和孩子睡在一张床上并不会导致父母疏远——个睡在床上的婴儿可没有这样的能力!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的存在而变得疏远,责任肯定不在孩子。如果一位母亲以孩子睡在一旁为由拒绝做爱,那绝对是在找借口;就算孩子不在身旁,她也能找到其他理由。

以身旁的孩子为理由来冷落自己的伴侣,或者借孩子来解决夫妻间的情感问题,都是不理智的行为。这对孩子和伴侣都没有好处。

一个婴儿躺在父母的床上的确会占一些空间。为了让父母和孩子都睡得舒服,可以在父母的大床旁加一张小床,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的呼吸声、没有妈妈的味道的地方睡觉,其实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的一种冷暴力。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难道我们不该扪心自问,在当今社会,担心自己被遗弃而产生恐惧感的人还不够多吗?

有时候,儿科专家并不比妈妈更了解孩子的情况。专家学的是理论,但孩子不是一个抽象的物体,不能被理论化,因为他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理论真的能帮助父母,那也是因为父母能用它更好地理解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闭嘴或服从。

如果某位医生、心理学家、资深专家或者你的婆婆因为孩子的事情责备你,你不必为此感到愧疚,而只需听取那些能够帮助你理解孩子的建议。

P10-12

序言

成熟的心智,就是懂得爱他人、理解他人,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调整情绪积极应对各种境遇。例如,在与他人发生冲突、遭遇失败、与亲人分离、亲人离世或者接受考验时,当然,也包括面对成功、重逢以及各种程度的胜利时,能够应对自如。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不任由自己被坏情绪所控制、能够感知幸福的能力,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生活、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种能力呢?

那么,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无法幸福呢?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不堪一击呢?这些是由我们记忆中儿时的痛苦(往往是无意识的)以及由此衍生的恐惧造成的,如害怕被批评、被伤害、被侮辱、被拒绝或者被忽视;害怕失败——因为失败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产生质疑;害怕被拒绝——因为遭到拒绝意味着在别人心中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还有,对他人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正是恐惧、痛苦和被抑制的愤怒,而不是身体上的缺陷,才导致一个人无法呈现真实的自我,无法与他人维持正常的关系——因为恐惧或痛苦控制了他。这与大脑机能是否健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们不伤害孩子,而让孩子满怀信心,就可以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

当今社会与往日不再一样,往日的教育信条也无法适应现在的形势。

无论在当今社会,还是在将来,只有自信、自立、能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与他人沟通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若要在个人生活和职场中获得成功,拥有成熟的心智非常关键和重要。仅仅提高孩子的智商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注重他们的情商。别忘了,许多智力问题和学习问题的都是由情绪压抑造成的。

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整日坐在电视前一动不动或和游戏机形影不离。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抵挡电视的诱惑,抵挡游戏机、录像、电脑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如何帮助他们避免受到电子游戏、光盘、广告、电影和热播电视节目(甚至某些动画片中出现的暴力画面)的误导呢?

当孩子沉溺在暴力、酒精或毒品中时,任何父母都无法泰然处之。当暴力出现在学校,当酗酒或吸毒的现象发生在越来越小的孩子身上时,如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控力去抵制这些诱惑呢?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异教教徒,不希望他们毫无主见、盲目从众。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安全感和自控力,在面对诱惑时不为所动呢?

行为粗暴、依赖他人、迷恋电视、嗜赌成瘾或滥用药物,这些其实都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表现。这些病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些人的童年时期,反映了他们的某种缺失、受到的某种伤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遭遇过的失败。

胆怯、自卑或自卑的对立面——自大——都有其根源。或许是因为感情受到伤害,或许是因为愿望没有实现,或许是因为行为被误解……这些痛苦的经历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并不少见。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情绪是独立个体中的关键部分,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表达。懂得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情绪,便是懂得倾听并尊重一个人。在孩子复杂多变的情绪面前,父母总是一筹莫展。他们竭尽全力让孩子安静下来,不让他们叫喊、流泪,不让他们有躁动不安的表现。然而,情绪有特定的内涵,它表达了某种愿望,能起到治愈的作用。宣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从痛苦经历导致的负面影响中脱离出来。相反,就像我在《成熟的心智》一书中提到过的一样,压抑情绪是有害的,会让我们启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反复体验苦痛并让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病征。

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要学会积极地对情绪进行辨识、归类、理解、疏导和利用——这一点刻不容缓,否则我们就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现在大家都知道,人的情商在6岁之前形成。那么,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父母们(应该说是“有责任心的”父母们)会提出很多问题。

女性一旦怀孕,各种各样的建议便会蜂拥而至,例如怎么给孩子喂奶,怎么哄孩子睡觉,以及如何“让孩子适应环境的方式”。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执己见。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又会听到关于如何树立权威,是否要打屁股、惩罚孩子等方面的建议——“尤其不能让孩子和你们睡在一张床上”“得和他们划清界限”“孩子得多睡觉”“男孩子可不能玩毛绒娃娃”“孩子摔倒时别去安慰他,否则长大后他会变成眼泪汪汪的可怜虫”“如果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们可能会养出个小罪犯”“得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而这些,仅仅只是“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冗长清单的开头。所有父母都会被铺天盖地的、非常具有指向性的建议和一些所谓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沉重问题所淹没。

正面的建议各式各样,反面的建议也层出不穷。父母们被各种建议包围了、吞没了。尽管建议的数量众多,有效的信息却相当有限。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各执己见并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那就没有客观的信息。很多教育观点都已经遭到了猛烈的甚至是过激的抨击,尤其当某些观点并非建立在理性思考和谨慎研究的基础之上时,这类批判就更加不留情面。

父母们为了从众多不同的理念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理念而忧虑重重。很快,他们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有些提议者的观点往往暗含着某种威胁或指责,如“正是因为你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吸毒”;有时他们的提议会让你产生负罪感,如“这要看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或者“那是因为父母离婚了”等。

所以,我不会向父母们推荐任何能够提供建议的书。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这个专家是名声在外的儿科医生还是精神分析师。而我们无法建立一段和谐的关系、无法得到一种真正的理解,往往是由某些障碍和误解导致的。如果说某位“专家”能帮助你们,那他就要为你们扫除这些障碍。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点亮一盏灯,让父母们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育儿之路,能够解开一些症结,越过一些障碍。作为年轻的母亲和年轻的父亲,你们需要更明确的方向标,而不是建议。他们需要学着为自己建立信心,也要尽可能地对孩子有信心。

本书有两个主导思想:

1。只要我们稍微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理解他的语言,他就会在自己发展的每个阶段,把他的任何需要都告诉我们。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采取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只要他们不是机械地服从教育条例,不盲目听从专家的评判,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过往所受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

我们在谈论孩子的教育时,能够闭口不谈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吗?我们受过的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到底有多大?当孩子的状态和态度让我们火冒三丈,甚至让我们想动手时,很显然,我们需要从自身的经历中抽离出来,了解眼前的事实和形势,不把自己的过去投射到孩子身上,要采取更正确、更有效的行为和方式来对待孩子。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时,我们很可能受到了我们自己的情绪和经历的干扰,而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我们能否帮助孩子提高情商?怎样才能坚信自己拥有做父母的能力?本书第一章将主要探讨这两个问题。

谈到教育,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父母想了解一些孩子的发展规律,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有益的,但没有什么规律“应该”去了解,没有任何方法一定能把孩子塑造成未来的“成功”人士。所谓的方法,也许这时有用,过段时间就不再生效了。与其寻找现成的答案,采用万无一失的秘方,倒不如由我们自己、也为我们自己而思考、而决策。在第二章中,我将向读者提出7个问题,请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答。

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前提是:意识到自我,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我们将在第三章中共同探索情绪的世界:情绪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如何应对不同的情绪?我们是应该鼓励孩子为了做一个“强者”而压抑自己的情绪,还是在他们害怕、哭泣或发怒时给予关注?如何帮助孩子变得既勇敢又灵敏?  在后面4章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恐惧、愤怒、喜悦和悲伤这几种情绪。

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理睬,他可能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变得郁郁寡欢。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解开这些症状的症结。

孩子一生中可能经历某些悲惨的事情和痛苦的考验。在第九章中,我们将谈谈如何帮助孩子坦然面对亲人的离世或者暂时性的离开,帮助他们安然通过这些考验。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即第十章中,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增添更多的欢笑与快乐。

在开始探索情绪世界之前,我想最后提醒一次:我们的孩子其实并不期待我们完美无瑕,他只希望我们能够尊重他。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要只顾着强迫自己去做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

本书中的某些段落可能会让你感到震惊,某些论断可能会让你感觉不习惯,不过,请花点儿时间思考一下,听听来自你内心的共鸣。已经有很多家长出于对我的信任来听我的讲座和参加我的培训班,而我所讲述的一切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只是你可能没有从我采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罢了。

当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某种影响时,我往往侩对他们说“你的顾虑太多了”。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困扰父母,是因为它们的答案通常都被预先设定了,并且丝毫没有考虑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谁能把任何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瑕?向自己提问,这是人类的本性。

你是否觉得自己做什么都笨手笨脚的?你期盼自己能学会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孩子的感受吗?不要担心,这本书会帮助你。

让我们回忆一下过去吧!从前,我们可能会鞭打孩子,或者把他关进小黑屋,让他在里面待好几个小时,狠心得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没有人认为威胁孩子、鞭打孩子、与孩子在感情上保持距离有任何不妥。大家认为,应该“驯服”这些小魔鬼,把孩子教育成讲礼貌、懂规矩的人。任何体罚孩子的行为都是被认同的。对此,孩子不能有任何异议,因为家长这么做是“为他好”。从前的两代人之间,孩子只有义务,权利则都被父母霸占了(婚姻权、出生权甚至死亡权)。我们现在做得比我们的上一代好,而我们的孩子会比我们更加优秀。这就是进化的意义。

你会因为自己对孩子态度不好而有罪恶感吗?想想你自己从何而来,想想你自己在童年时代所受的待遇!这样能帮助你进行比较。你的愧疚感对你的孩子没有任何好处。作为父母,更有意义的做法是让自己拥有一份责任感!当父母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身为父母,我们要直面自己的缺点和自己尚未愈合的伤口,我们的很多方面都难逃孩子的指责(因为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成长,来感知他与我们的不同,来和我们顺利分离)。所以,要当好父母就更难了。

另外,当你倾向于把自己归为不称职的父母时,请想一想,你在履行父母的职责时获得了多少帮助和支持?你们家是不是至少有两个人在照顾这个哭泣的小天使?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比如祖父母、叔叔、姑姑、奶妈、保姆、钟点工、互惠学生。、教父教母或朋友来照顾和帮助你的孩子?照顾婴儿时需要日日夜夜守在他身旁,一个人是不可能应付得了的。如果没有人提供帮助,当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压在父母中的某一方身上时,特别是当这一方性格内向时,你却期待他/她能满足婴儿大量的需求,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要,宽容地对待自己,尤其要学会表达你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他缓解自身的压力,为他提供宣泄情绪的空间,他必定能够冲破生活中的重重困难而获得成长。

我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让家庭生活更幸福的动力和源泉——这也是促使我完成本书的动力和目标。

请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

后记

情绪并没有危害性。它不只是人类生活的调味剂,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髓。每当你关闭自己的心门或者不让孩子说出心里话时,每当你犹豫着是否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每当你对孩子想对你说的话不予理睬时,你都在限制自己的生命,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生命。

目的就存在于方式之中——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曾经这样说过。倾听我们的孩子的心声,才能让他学会倾听;尊重我们的孩子,才能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允许自己体验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释放自己的情绪,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痛苦映射到他人身上,就能学会接受孩子的哭泣。在他前进的路上,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表达内心所想,帮助他感知自我的身份,帮助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品味、愿望和需求……总而言之,帮助他感受、认定和利用自己的情绪。

关心孩子的情绪,这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这也是一项新鲜的尝试。就算我们不一定总能做好,也不要责怪自己。

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让父母了解更多的教育方法,获得更多的支持。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正可补充目前我国亲子教育教材的不足。对准爸爸,准妈妈和正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家长来说,它都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成长教材。

——亲子教育专家 陈禾

做孩子的主人,不如做自己的主人。作为家长,我们无权按照自己的心意塑造孩子,却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塑造自己。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却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一本给家长减压的育儿书,带给家长的不是一个个偏方,而是教育的智慧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悠贝亲子阅读学院院长 孙莉莉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真正有用的书,对于处理我和我儿子的关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同样有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为什么我会视而不见呢?这本书教会我用心去倾听、去交流,也教会我倾听自己、发现自己、深入了解自己,而不以自己的情绪为耻辱!

——一位法国妈妈

这本书中举的众多例子令我从从未考虑到的方面和正确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孩子。我了解到了情商的巨大作用:孩子如果能拥有健康的情商,就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就能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观,就能免受肤浅冲动的控制,就能在困难的情况下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世上所有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幸福,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一位韩国妈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第2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伊莎贝拉·费利奥沙
译者 黄君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479919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2015194880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2-7996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