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河之殇(精装插图版)(精)/名家散文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名家名作往往因其清新优美的文笔、情趣盎然的题材、含蓄深远的思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品读经典,就像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大师进行灵魂的碰触、思想的交流。《名家散文经典》精选名家名作,使读者徜徉于书林美苑之间,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王开岭的《江河之殇(精装插图版)(精)》是其中一册,供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在文学界,王开岭先生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江河之殇(精装插图版)(精)》系作者文字结集,共分四辑,精选作者散文佳作四十余篇,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无限眷念和对于生活点滴的深层次思考。

目录

序言:作为美学主义者的王开岭

第一辑

 再见,萤火虫

 乡下人哪儿去了

 古典之殇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消逝的“放学路上”

 雪白

 蟋蟀入我床下

 湮灭的燕事

 江河之殇

 好东西都是原配的,好东西应是免费的

第二辑

 多闻草木少识人

 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有股焦灼让你必须连夜面楚歌种点什么

 生存在当代截面上

 我是个移动硬盘

 生活在险境中

 人生被猎物化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

 “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

 让我们如大自然般过一天吧

 一辈子就是玩,玩透了

第三辑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女织

 《罗马假日》:对无精打采生活的精彩背叛

 永远的邓丽君

 女性气质

 当你老了,头白了……

 女人是一所学校

 俄罗斯课本

 向儿童学习

 为什么不让她们活下去

 你抚摸了我

第四辑

 在古代有几个熟人

 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白衣人:当一个痛苦的人来见你

 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

 请想一想华盛顿

 决不向一个提裤子的人开枪

 向死而生

 打捞悲剧中的“个”

 “恐龙胃”与“物理人生”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试读章节

生存在当代截面上

傍晚,沿故宫外河沿,遛弯。

蓦地,一群念头像蚯蚓纷纷钻出来:你说不才百余年嘛,人间咋就弄成了这模样?多少千年秉承的东西,到这儿就突然拐了弯,改了辙儿,换了理儿……秦汉的月亮还挂在那,眼皮底下却面目全非……你说,那和珅要是哪天醒来到王府井转转,会怎样表情?屁股冒烟的轿车会不会被看成骡马新品种?

一个汉朝人和一个明朝人,对调一下位置,也能活,眼前景象和风物不至于太陌生,生存内容和规矩也差不离儿。但一个古人若来到今天,恐杲若木鸡,腿都迈不开了。

现代生存的复杂性,足以让最聪明的古人成白痴。。

那么,我们能适应几百年后的世界吗?

难说。于之,我们也是古人。

由此想到一个逻辑:生活,从前不是这样子,未来亦非如此,仅仅现在,唯有今天,才是眼下这样子!我们正如火如荼的各种社会游戏: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娱乐时尚、流行文化、新闻焦点……一切一切,皆当代截面上的可怜风景,皆历史的散曲儿——弹指间,即吟罢作废、形同儿戏,犹如灯棚里古装戏的热闹。

后世看我们,若今生看古人。

想到这,忽觉眼前的景象有点滑稽:立交桥,红绿灯,广告牌,刹车线,广楼巍厦,大屏幕上的股市和周杰伦……

它们并非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有。我所知的是:一切偶然,一切匆匆。

想起莎士比亚对时代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那么,时间深处有无牢靠之物?于人生,哪些元素更值得亲近和秉持呢?

我想,若一个人更多地和“经典”“永恒”打交道,而非仅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只缠磨于时代游戏,那么,其人生也就倾向了立体,趋于饱满,有了安全感、归宿感。如此,你栖息和消费的即仅非当代,而是整个人类家园和丰饶的历代菁华。无形中,你的“一辈子”与人类的“一辈子”,即有了某种精神和美学的联络,即有了更大的资源、背景和系统支持,即不枉世间走一遭。

因为你上下通了,你的灵魂有了祖先,你的基因有了谱系,你的精神有了身孕,你的生命有了身世和来龙去脉,仿佛有根之茎、有源之水、有核之果。否则,无论你在当代事务上多么投入和涉深,人生亦不免显短、显薄、显单,格局和气象皆小,也有点儿亏。

何以称得上“永恒”和“经典”呢?

我想,这大概算个办法:在天堂或地狱,当遇见一个古人,若你说的他能懂、他说的你也懂,那这个事儿就是永恒的,比如节气、农事、五谷、男女、洞房花烛、品茗赏月、琴棋书画、修身养性……相信彼此交流起来,基本无碍。否则,即当代截面上的,昙花一现,靠不住。比如你说计划生育,说向雷锋同志学习,说转基因食品,说北京购车摇号、暂住证或异地高考,人家就听不懂。

以上有玩笑之嫌,但思路是认真的。

我突发奇想:你说,人间是否已无须大刀阔斧地生产和改造,只需修复与还原?还原关关雎鸠、青山绿水的天地之初?还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万物之机?还原迁徙无羁、儿孙满堂的自由天伦?还原一诺千金、童叟无欺的古道热肠?还原依循天时、晨钟暮鼓的自然人生?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原配秩序?

我怎么老念叨古时候呢?

大概,它意味着游戏之简约、手续之节省、习性之本能、契约之守恒……意味着一种悠闲、朴拙、谦卑的生存精神,意味着一种相对单纯和轻盈的社交逻辑。

它让人活得省心、省劲,不复杂,不折腾。

至于古代的利益争斗和蝇营哲学,和现代比,简直童话水平。

看看那些成语吧,什么郑人买履、掩耳盗铃,什么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真是可爱至极。

连周易和孔子的深邃,都透着儿童的清澈。

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

在求变的同时,我们有无智慧收留一种“不变”,养护和传递一种稳定的“日常”呢?我们有无能力打通并维系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联系呢?我们有无可能怀着敬畏和喜悦活在这样的精神时空里,享受由“完整”“丰富”带来的好处呢?

P81-83

序言

作为美学主义者的王开岭

我认为,写作必须要在一个极致的意义上展开,最大限度地经历和挣脱自我,从语言和精神的冒险中去发现(或者发明)价值,并对深处时代断层中的世界立心与建言。在此过程中,写作者将会越来越趋近于一种有序的知识结构,他的美学、伦理以及相应的尺度同时也将赢得自身的规定性。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写作者不能在写作中给他的经验带来某种秩序的观照,不能在已有的文本序列和风格现象的基础上为这个世界增添什么,那么他的写作就是无效的,至少是不诚恳的。——我知道我这么说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将写作置于一个被严厉审视的位置上,让写作者的文本现实不仅真正保持对于内心的忠诚,同时也能够承载来自传统的压力,这对于消费语境中休闲和娱乐主导下的阅读气候而言,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仍然坚持守望那种已被历史证明过的、共存于那些伟大作品中间的、真正体现了文学常道的经典观念,并且我相信,无论这个时代的文化在增殖和畸变中如何重新为文学命名,是试图给它改头换面还是企图为它穿上殓衣,都无法将一种经典性的写作诉求驱离出我们的视野。因为除此之外,我想象不出一个写作者还能以任何其他的方式,来介入此刻正不断历史化的现实背景,将自己从沉默中争取出来。

王开岭的文字已经证明,他仍然愿意与那些古老的神祗和魂魄厝身同一个精神氏族,从中引证出自己写作的逻辑和线索,并以此介入和命名这个时代。作为一个身怀赤子之心的人,王开岭的世界观多少显得有点单纯,他并未切入现世生活的细节与纹理中,因而也基本避开了人性的时代遭际和它深处的全部复杂性,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人类文明的现代进程,在业已高度体制化的人类社会与惨遭前者践踏蹂躏的自然界之间,重新打量和拥抱这个“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世界。他亲昵自然、农事和“大地伦理”,亲近农耕时代的旧纹理和老辙印,亲敬古人在天、地、人三维系统中构建起来的生态秩序和生活规范,追慕和贪恋着“人类的童年”和他自己的“儿时记忆”,惊叹于现代文明之外野性的自然神与和谐的道德律,对那个早已湮灭和消逝的古典时代怀有浓重的乡愁,始终葆有着一颗温润的诗心。这种不妥协的回望与仰望的姿态,以及对当代文化的犀利洞察与执拗批判,使王开岭成为一个公认的理想主义者。而事实上,与其说王开岭是一个高蹈的理想主义者,毋宁说他是一位彻底的美学主义者。正是一种建基于古典文化和传统信仰的美学心态,赋予了他的作品凌越现实、追根存在、确证自我的基本向度,并向着现代心灵充分开敞。而且更重要的是,王开岭的这种美学心态是一以贯之的,不惟姿态,更是品性,事关审美,也事关价值观和语言,它们彼此熔接和渗透,组构成一个和谐自治的精神语系。

关于王开岭的写作如何在生命、生活和语言等维度展开他的美学,我已在拙文《被美与良知邀约的高贵——读记王开岭》中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这里要做的便是试图确认和加深人们对王开岭这一身份标识的基本认知。在《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一书中,王开岭透露了他的生存美学。在一种凭吊促成的挽歌氛围中,他热情地为那个古典的、“原配”的世界招魂,沉醉于其中的动人细节,酹祭着那些附着其上的文明记忆和文化精神,并为它们的湮逝、倾颓而黯然神伤,低徊不已。这些带有文明反思意味的观察和审视,乃是基于一个朴素的审美视角,因此在具体描述那个“原配的世界”时,王开岭的文字充溢着一种明显的抒情性的气韵与格调。这种抒情性,尽管有时会带来一种整体主义的美饰效果,从而形成对部分事实本相的某种遮蔽,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美学高于伦理学”,在价值的天平上,还有比美学所引发的思想更重要的关切吗?抒情性就是诗性,就是一种朴素的美学愿望,作为一种精神体态,它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主导并贯穿了王开岭命名世界的方式。从自然界到人本身,他流连着世间的种种美好,咏叹着诸如单纯、善良、柔弱、天真、高贵、尊严等珍贵而基本的生命举止和品性,并在一个美学的维度上为它们找到了坐标。然而,当这种美学信仰遭逢了时代的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尤其是在目睹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在给大地和传统所带来的种种事故与惨景时,王开岭就要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并且在这种碰撞的余响中做出自己的抉择。正是在一种美的时代遭遇中,王开岭介入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新谛视与勘问,开始面向时代激辩与呐喊,并由此引申出了他的知识分子身份。尽管王开岭在他的美学中似乎悠游忘返,但他也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了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认识到了很多本源性的东西正在这个世界上溃散,于是化笔为枪,长歌当哭,这正是其可贵处。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王开岭关心时代文化的病理和人心的墒情,关注一个个触痛时代神经的精神事件,坚执知识分子的批判伦理,从对美的浸淫走向了对良知的坚守。

因此可以说,对美的凭吊、浸淫与守望,是王开岭写作的立意起点和精神主线,据此可以勾勒出作家基本的叙事脉络。王开岭的生存美学,会使人想起远古先民咏赞美好生活的那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置于大地深处的、田园牧歌式的诗意场景,正是鸿蒙初辟、混沌未开之时人类原始生活的生动写照。而王开岭的生存美学之所以还会有第二副面孔,以犀利的洞察和激越的申诉获得某个新的主体形象,在时代文明的地形图中开辟和构筑起自己的精神据点,乃是源于现实中“帝力”不断入侵和强力篡改了他的美学图谱。循着这一逻辑线索,我们就把握住了王开岭作品的基本精神走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活美学、人的存在论等方面,王开岭秉持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美学立场,体现为某种浪漫的心性和志趣;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权利、人的政治身份和历史身份等方面,王开岭的美学里又包含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信条,体现为某种清醒的理性和卓识。应该说,从古典到现代,这两种品质的并存及相互注入,赋予了王开岭的美学以一种非常明亮、健康和正直的属性,使之能以强大的精神膂力对抗时代文化的虚无与沦落,同时又有效规避了某种因过度的沉溺所导致的悲观与病态。而这些反映在文体和语言上,就是王开岭的文字尽管有着松弛的形貌,却也呈现出一种随物赋形的美感:有时干锤百炼,终成喷珠吐玉、缀采镂金,有时又娓娓而谈,恰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抒情时他的语言是汩汩的溪流,清澈透亮,而愤怒时又获具了岩石与火焰的属性,坚硬而炽烈。这种语言层面上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的契合和应用,体现的正是一种高度的语言自觉和强烈的文体意识,它们为王开岭的美学奠定了牢固的艺术基础。

在文明的夤夜,王开岭让自己成为一个敢于做梦的人,一个以后撤的方式注脚“前进的时代”的人,这时写作便成了一种祈祷,一场存续文化命脉的价值求证,它在重返自然和确证人的主体性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了秩序和精神路标。王开岭的意义,就是在一切都正明码标价、喧嚷售卖的时代,重新发现并确证了美的伦理与价值,带领我们重温人类儿时童真的旧梦,在一种和谐、天然、宁静的存在氛围中找回那个最初的自我,为一种存在美学和生命美学加冕。从作家本人的精神姿势和其作品的文体风貌来看,毫无疑问,王开岭属于一种青春型人格,这与青年所处的生命时段以及相应的精神体征,具有天然的契合关系。这大概也是王开岭作品深受广大青年读者喜爱、大量入选大中学教材和各类语文阅读试题的重要原因,而在此背景下2013年出版的王开岭作品“中学生典藏版”三卷本更是风靡全国,影响甚大。尽管这其中多少也包含了某些应试教育方面的功利因素(这种状况与王开岭的美学精神之间,很明显地呈现为一种奇异的反讽关系,这也可算是这个荒诞时代的典型标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开岭作品对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所具有的精神的启蒙、智识的开启与美学心性的激发等方面的意义,将是显著而深远的。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老人(不只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老龄”)社会而言,它的世故、狡狯、势利、腐朽、颟顸、老气横秋,正亟需一种王开岭式的清澈、单纯、天真、美好、虔敬、醒悟,来为之祛毒除斑、清心明目,难道不是吗?

所以我要说,中国的青年有福了,因为这个时代出现了王开岭。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说,在中国当代作家乃至散文作家群体中,王开岭可能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却是最纯粹、最天真的那一个。他以清亮明澈的嗓音引领我们返璞归真,回归生命和文化的源头,追怀那些已逝或将逝的事物,“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在一种诗性的审美愉悦中解释和充盈存在本身。而他堂吉诃德式的战斗激情和牛虻般的批判意志,保卫和守护的正是一种美学的伦理与世界观,一种健康、古朴、高尚的生命仪态,它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王开岭的乐观态度,他对这个时代早已干疮百孔的人性依然抱持着某种信心与期待。事实上,也只有在这时候,王开岭才真切地领受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作为一个真诚的写作者,作为一个从传统文明的深处走来的赤子,作为大地、星空和童婴的信徒,他别无选择,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这里面悲壮几许,无奈几许,有情怀和梦想,更有坚持和省思,是守夜人的灯盏,也是英雄的风车,共同定义和诠释了王开岭的美学精神,并为它镀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价值光晕。当我们捧读王开岭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交给那些来自远方、来自河流上游的声音,会撕去成年人的面具、偏见和道德袈裟,会徜徉于那种简单、朴素、明晰之美——因为这些受洗的文字,是一个美学主义者的抒情小诗和醒世格言,它引领我们从现实的羁轭与尘垢中摆脱出来,抬头看见那些高于我们的光,从而趋真向善,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正是从这里,我认为,王开岭走进了人类文明传统的深处。

2014年11月江苏海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河之殇(精装插图版)(精)/名家散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开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81689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5154998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8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