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渊源:勾栏瓦舍之间
1.背景:海滨邹鲁
2.缘起:南戏遗响
3.兴盛:三足鼎立
4.全盛:《陈三五娘》
5.衰微:曲终人散
二 本色:唐风宋韵之盛
——梨园戏表演的传统礼仪
三 雅韵:鼓箫歌舞之美
1.声腔:泉腔音韵之美
2.唱腔:清商古乐之美
3.乐器:遗声旧制之美
4.追溯:三派各有风采
四 戏文:古人古事之妙
1.缠绵悱恻小梨园
2.古朴粗犷下南戏
3.忠孝节义上路戏
五 薪传:《陈三五娘》之后
1.从《陈三五娘》说起
2.王仁杰的经典意义
3.梨园天后曾静萍
后记
| 图书 | 梨园戏史话//中国史话 |
| 内容 | 目录 序 一 渊源:勾栏瓦舍之间 1.背景:海滨邹鲁 2.缘起:南戏遗响 3.兴盛:三足鼎立 4.全盛:《陈三五娘》 5.衰微:曲终人散 二 本色:唐风宋韵之盛 ——梨园戏表演的传统礼仪 三 雅韵:鼓箫歌舞之美 1.声腔:泉腔音韵之美 2.唱腔:清商古乐之美 3.乐器:遗声旧制之美 4.追溯:三派各有风采 四 戏文:古人古事之妙 1.缠绵悱恻小梨园 2.古朴粗犷下南戏 3.忠孝节义上路戏 五 薪传:《陈三五娘》之后 1.从《陈三五娘》说起 2.王仁杰的经典意义 3.梨园天后曾静萍 后记 内容推荐 梨园戏是闽南语系区域的一种泉腔古南戏。叶晓梅编著的《梨园戏史话//中国史话》用诗一般语言,为这个古稀剧种立传,分析了梨园戏产生的历史渊源、地域环境、梨园戏与南戏的关系、内部三大流派以及兴衰过程.叙述了梨园戏表演的传统礼仪,声腔、乐曲、鼓箫、歌舞之美,三路梨园各自的风采,传统剧目的艺术价值,并重点介绍了著名梨园戏编剧王仁杰、梨园天后曾静萍在传承与改编梨园戏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条理清楚、文笔优美,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梨园戏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编辑推荐 叶晓梅编著的《梨园戏史话//中国史话》的诞生,为梨园戏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梨园戏史话//中国史话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叶晓梅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7427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6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87 |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194 |
| CIP核字 | 2015082466 |
| 中图分类号 | J825.5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6.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35 |
| 高 | 12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