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部六十年精品集(散文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西部》是新疆文学的一面旗帜,也是新疆文学的一个缩影。《<西部>60年精品集》旨在对《西部》60年来刊发的文学作品作一整体的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查找失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推进《西部》的发展,同时为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文献资料。

黄永中主编的《西部六十年精品集(散文卷)(精)》为该精品集的散文卷。

内容推荐

黄永中主编的《西部六十年精品集(散文卷)(精)》从《西部》60年所刊发的大量散文作品中,精选出48篇作品。所选作品既有汉族作家也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作家的作品,所选作品许多都是该作家的精心之作,感情真挚,有回忆录、有人物传记、有对景物的细致描述、有对情亲的催人泪下的深情表白、有对人对事的深刻感悟。

目录

刘萧无/小鬼

哈拜/伟大的哈萨克诗人——阿拜

徐景行/翻译家鸠摩罗什

袁鹰/天山路

王玉胡/登苏公塔

肖廉/日出东南隅

丁郎/塑像的复活

铁依甫江/在艾青家做客

周涛/伊犁秋天的札记

王蒙/四月的泥泞

祖尔东-沙比尔/忆挚友郝关中

杨牧/不朽的雕像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王族/藏北的事情

黄毅/喀纳斯湖之秋

高兴/焉耆的一桩旧案

马丽华/当明月升起在东方山顶

穆合塔尔·买合苏提/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韩文辉/杜鹏程与《保卫延安》

南子/洪荒之花

陈漠/大地的教育(外二篇)

董立勃/下野地往事

阿拉提·阿斯木/我们的王蒙

李颖超/天山脚下的杨柳青人

吴连增/我与《西部》休戚与共的命运

陈超/随笔二题

安黎/农民工

陈柏中/文苑记忆

郁笛/寄往天国的家书

曾秀华/闺门六姐妹

樟楠/散文三题

李娟/报应

秦安江/半山笔记

蒋蓝/流沙叙事

艾贝保·热合曼/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

刘湘晨/高原上的河

毛眉/红都纪行

赵钧海/我的疤痕在闪烁

周军成/一个与太阳有关的比喻

陈颖/清明时节

丰收/台岛拾零

杨春/花开时节的游牧

汗漫/小叙事

帕蒂古丽/模仿者的生活

董夏青青/最温柔的挚友

刘慧敏/抱墙

辛生/母亲

康剑/禾木纪事

后记

试读章节

不大一会儿,主人来了,有克拉玛依钻探处的处长,有党委书记。除了寒暄与感谢之外,自然也就不免高谈阔论起来,谈了矿区的现状,谈了这儿的远景,谈得最多,也谈得最有兴趣的还是发展的速度实在快,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而一切设备赶不上,困难层出不穷。说的是困难,论的是困难,可是哪一个人的脸上也不带一丝一毫的愁容和苦意,你又怎能不感觉这是一个多么可喜的前进中的困难啊!

正当宾主之间谈笑风生之际,不留神进来了一个人,悄悄地站在门旁边。好像他正为站在那里而来的,一声不响,用心听着我们的谈话,随着谈话的内容时而笑一笑,时而皱一皱眉,只在我们的谈话确实已经告一段落,大家都感觉到,这一阵,该谈的已经都谈了,该问的已经都问了,再谈再问,就必须另外找出新的话题,因此,都需要沉默一下,等待一下,寻思一下。趁这机会,他才弯下身来,在克拉玛依钻探处处长耳边,轻轻地说了句什么。只见处长眉毛一挑,脸上肌肉一紧张,紧跟着又是一松弛。先是惊讶,后是喜悦地张大了嘴巴说:“啊!他来了?”这个他字说得特别重,要是写在纸上,旁边一定得加上个黑点才行。

他这句话,他这说话的神情,引起满屋里人们的注意。看来,从乌鲁木齐来检查工作的处长是个性子急的人,他不耐烦地追问着:“谁呀?谁来了?,,站在门边的同志只是神秘地笑笑,不言语。

党委书记很老练,似乎有把握,知道他们自己最后一定会把谜底揭穿的,也只是微微笑着看他们。

果然,克拉玛依的处长憋不住了,先是哈哈一声大笑,故意卖弄地说:“你们猜是谁?”然后又拉长声音说:“是小鬼!”这次,要写在纸上,字与字之间就都得画上个破折号。

这回,所有的人,除我之外都笑了,笑得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可又使人感觉,多少总又像是带点开玩笑的味道。

这个小鬼是谁呢?为什么大家对他这么熟习,又这么感兴趣呢?和我们并坐在一张床上的是从乌鲁木齐来的处长,我便拉了一下他的衣襟,悄悄问他,他回过头来,看看我,好像很奇怪,好像不认识这位小鬼,倒是我不应该似的。他说:“你怎么连他都不认识?他是我们局里一位工程师呢!”

这一阵笑过之后,党委书记着急地站起来,拿起事先放在桌上的一个笔记本,就要往外走,说:“得赶紧给小鬼找个住的地方呀。”呀!这可真是个难题呀!”

是他们的着急和为难感染了我,使我感觉,这时我应该站起来,告诉他们说,最好的办法是把我这个床位让给他。

但没容我把话说出来,站在门边的那位同志却胸有成竹地说:“不用啦,处长,已经解决啦。”

“解决了?”党委书记有点疑惑地问,“谁给他解决的?”

“他自己。”

“啊!?”这惊讶是好几个人的声音。

党委书记又不厌其烦地问:“在哪儿?”

那位同志硬是憋住了他的笑,说:“就在他坐来的那辆尕斯69里头。”

说完,他自己先笑了,于是,又暴发了一阵哄堂大笑。这回,我也跟着笑了,因为在我面前,出现了那么一幅画面,小小的尕斯69里睡着一个人,真不知他得蜷曲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无论如何,我这心里总是有点过意不去,要是我们不来,要是我们到得再晚一点该多好,那他又何必在那汽车里受罪呢!还是一位工程师呢。在我的脑子里,总以为在这样事务繁杂困难百出的工矿地区,工程师是特别应当受到尊敬的,因我而使工程师没地方睡觉,不能好好地解除疲劳,因而影响明天的工作,这使我怎能不引咎自责呢。

说实在的,这一夜,我睡在木房子里,耳朵却总听见外边好像在刮风,睡着了也听见一阵大一阵小的,不时惊醒,心里就觉得有些不安。

第二天,一起床,和我同住在这木房子里的处长领我到门口去洗脸。不知这是苏联式的呢,还是新疆特有的。脸盆架子上有个漏斗,下垂着一根细细的铁管子,用手一托,就流出涓涓的一点水。在克拉玛依,应该说这是最适用的家具,这儿的水比油还贵重,多需要节省呀!我正低着头,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点清水,洗着脸,忽然听见处长放大了嗓子,叫了一声:“小鬼,昨儿个怎么来得那么晚呀?”

P2-3

序言

回望这片广阔而腴美的文学园地

陈柏中

《西部》六十年,又欣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编辑部选编这部《(西部)60年精品集》,向自治区六十周年大庆献礼,并回顾走过的艰难曲折的不平凡历程,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作为这个文学期刊的老编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人,对这套《精品集》的编辑出版表示衷心的贺忱,也想说说我所知道的这份期刊的过去与现在、困难与压力、光荣与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部文学期刊史。因为文学运动的开展、文学流派的形成、文学思潮的起伏嬗变,特别是作家作品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离不开文学期刊。而《西部》(其前身为《天山》《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则是新疆创刊最早、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它既是新疆汉语作家群成长壮大、逐步成熟的主要园地,也是新疆各民族作家相互交流、共同繁荣的重要平台,还是边疆文学和内地主流文学多重横向联系的重要渠道。因此,这部按不同文体、以刊发时间先后为序编辑而成的《精品集》六册,不仅集中展示了新疆六十年来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而且为我们了解研究新疆多民族当代文学发展史、交流史、文学思潮和文体的演变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对象和最清晰的发展线索。同时,透过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疆辽阔大地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身影。其所具有的欣赏价值、认识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新疆多民族当代文学及其创作队伍是在艰难曲折中成长壮大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随军进疆的文化工作者、陆续支援新疆的知识青年和大学生中,产生了第一批业余文学作者。1956年《天山》月刊正是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刚刚提出,文学充满美好希望的时机创刊的;汉族作者和兄弟民族作者一起,很快聚集到这个刊物周围,形成了最初的多民族作家队伍。他们是沐浴着共和国的朝阳,满怀崇高的革命理想,用高昂而诚挚的歌唱投身文学事业的。他们中能坚持创作、才华出众的,就成为新疆多民族当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者,有的则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实绩显著的代表性作家。如维吾尔族的赛福鼎、祖农·哈迪尔、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台木、铁依甫江、乌铁库尔、克里木·霍加、柯尤慕.吐尔迪等;汉族的刘萧无、王玉胡、邓普、周非、朱定、权宽浮、丁朗、霍平、吴连增、欧琳等;哈萨克族的布哈拉、孔盖‘木哈江、郝斯力汗、库尔班阿里等;还有蒙古族的巴岱、刊载,满族的沈凯、何永鳘,回族的白练,锡伯族的郭基南,柯尔克孜族的阿曼吐尔等。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文革”前的十七年,主要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前后,还有1960年代初调整文艺政策提出“广开言路,广开文路”这两个短暂的时期,文艺的百花才得以绽放;更多时间则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极“左”思潮愈演愈烈,而每次运动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阶级斗争晴雨表”的文艺领域,特别是文学期刊。在《天山》《新疆文学》上开展的1957年的反右运动,1960年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1964年以贯彻两个“批示”为中心的文艺整风,每次大批判,都有一些敢于探索创新的作品被打成毒草,一些敢说真话的作家被打入另册。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种极“左”的文化专制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新疆文学》被勒令停刊,编辑部负责人惨遭迫害,刚建立的新疆多民族创作队伍也被彻底打散,摧残殆尽了。这样的历史教训是不应忘记的。

破坏容易建设难,靠日积月累、诉诸人心的文学尤其如此。“文革”后期的1974年,刊物更名为《新疆文艺》复刊了,但仍长时期笼罩在“文革”极“左”思潮的阴影之下。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召唤,全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新疆也紧随其后,拨乱反正,昭雪冤假错案,重新集结文学队伍,迎来又一个文学春天。尽管早春天气“乍暖还寒”,不是运动的运动时时袭来,但毕竟无法阻止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编辑部同仁以极为振奋的心情,也时时顶着压力,发起“开发者文学”征文,努力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倡导“新边塞诗”,展开关于“中国西部文学”的讨论,使新疆文学界逐步地挣脱禁锢,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新疆当代文学也终于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1980年恢复《新疆文学》刊名,1985年又改刊为《中国西部文学》,可以看做是新疆当代汉语文学由复苏走向振兴的两个实际步骤。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疆汉语文学界已形成一支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可观的文学队伍,特别是一批有了生活和文学双重准备的中青年作家成为文学舞台的中坚力量。如诗人周涛、杨牧、章德益、易中天、石河、李瑜、东虹、杨眉等;小说家艾克拜尔·米吉提、陆天明、唐栋、赵光鸣、文乐然、肖陈、韩天航、董立勃等;散文、报告文学作家丰收、矫健、孟驰北、张列等;评论家雷茂奎、周政保等。他们的处女作或初期的代表作,大都发表在《新疆文学》,有的还从这里超越过去成为全国知名作家。特别是新边塞诗派(又名西部诗派)的形成,成为当时全国诗坛的重要一翼,也是这个时期新疆汉语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这套《精品集》收入最多的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也证明文学这种民族精神之花,只有在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在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中,才能绽放得绚烂繁盛、多姿多彩。

时光进入世纪之交,随着社会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再加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冲击,文学创作和文学期刊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文学越来越趋向商品化、低俗化、娱乐化,我们的刊物也在市场和文学之间摇摆不定,面临生存和发展作着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坚守文学品质,坚持文学创新的有识之士也大有人在:首先是周涛,以“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辛弃疾词)的底气和豪气,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西部文学》上发出“解放散文”的呐喊,亮出了“西部散文”的旗帜,并以《稀世之鸟》《游牧长城》等一批散文率先前行;随后一批20世纪“60后”“70后”的青年作家很快跟进,创作了大量有文化底蕴、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散文,-时蔚为壮观。其中产生了刘亮程写边地乡村生活,具有哲思意味的别开生面的散文;李娟写阿勒泰牧区日常生活的原生态美文,给新疆和全国文学界吹进了一股清新、活泼、强健之风。西部散文的崛起也带动了其他文体的突破,如赵光鸣、董立勃的小说,韩子勇的评论,沈苇的诗等。他们的创作能扎根于西部深厚的多元文化土壤,又能以现代性的世界眼光观照当今西部的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态,从而引起读者的欢迎和全国文学界的关注,成为文学边缘化年代新疆汉语创作的突出亮点。《西部》也终于在文学与市场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坚持纯文学期刊的应有品位。2010年5月,《西部》再次全新改版,以边疆文学“去边缘化”为己任,提出“寻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的办刊宗旨,要办一本“地方性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具有文学与文化的“混搭风格”,“拒绝去废品收购站”的文学期刊。这种文学雄心和高远目标,可以看做是今天《西部》正在努力实现的文学梦,是让我这样的老编辑深以为慰的。

……

短期访问新疆的内地作家的作品,对新疆本土作家无疑是一种启发,一种借鉴。特别要提到的是回族作家张承志,他在成名前后多次来新疆考察,一直关注和支持我刊,一度担任刊物顾问;他反映新疆的优秀作品如《老桥》《雪路》《凝固火焰》等,都发在我们刊物上,受到本土作家的极大喜爱并反复学习。还有一位西部名家张贤亮在新疆短暂访问后写出了小说《肖尔布拉克》,从立意到人物塑造,都高于当时本土作家的小说,一时成为新疆作家热议的话题,从而促使本土作家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土地,反思自己创作的不足。还应提到20世纪80年代,一批港台和国外作家,受古丝绸之路和新疆这块正待开发的热土的吸引,纷纷来此访问,在我们刊物上也留下他们的行踪和作品。如日本作家井上靖,台湾作家陈若曦,香港作家张君默、夏婕等,他们视角独特的精短散文,也使我们眼界大开。

与此同时,一批在我们刊物上起步的作家,在他们成名之后,因种种机缘调到了内地,把边疆雄奇壮阔的生活、绚烂多姿的文化和刚健豪放的文风带到了全国各地。如小说家陆天明、唐栋、艾克拜尔·米吉提、文乐然、王刚、红柯,诗人杨牧,评论家周政保、韩子勇等等。但他们仍忘不了滋养过他们的土地,忘不了扶持过他们的文学家园,他们中的不少人仍和刊物保持着联系和友谊,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成为新疆和内地互通信息、深化交流的使者。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学刊物,有一批作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正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最大的慰藉。

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边疆和内地的距离大大缩短。我们的文学期刊逐渐由作者本位转向读者本位,更多考虑的是阅读需求,刊物的地域特征开始淡化和模糊,这种“与时俱进”的变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文学期刊,培植和造就一支多民族的相对成熟、整齐的文学方阵,仍是无法推卸的重要职责,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刊物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说到底,“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是为了取得多种参照和借鉴,以提高一个地区的创作水准。外地作家包括到新疆短期观光采风的作家的作品终究不能代替扎根这块土地、有着铭心刻骨生命体验的本土作家的创作。这需要我们有更长远的目标,花更大的力气,但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文学责任。

老舍先生1957年曾预言:“多民族的新疆必将成为灿烂如锦的一片百花齐放的广阔而腴美的文学园地。”如今,回望六十年来的这片园地,她有过风和日丽,春暖花开,也有过疾风骤雨,百花凋零;时序更替,花开花落,不经风雨,怎见阳光,这也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只要园地还在,只要有一群忠诚的守护者,一群辛勤的耕耘者,百花终究会越来越茂盛鲜艳,色香各异。我们坚信,作为民族精神的火种、时代生活的深层记忆的文学,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其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素质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5月18日

后记

创刊于1956年的《西部》杂志,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创刊60周年,决定编选一套《<西部>60年精品集》,以此来庆祝《西部》走过的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回顾《西部》这份几乎与自治区同龄的文学期刊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分,从创刊时薄薄的两个印张,作者队伍不足百人,到今天颇有分量的168页,作者队伍遍及全国各地,可以说,《西部》见证了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的发展、繁荣。从创刊至今,《西部》始终坚持翻译、推介新疆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和发掘培养本土作家的优良传统,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助推了新疆多民族文学的传播、交流,为发展、繁荣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西部》是新疆文学的一面旗帜,也是新疆文学的一个缩影。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西部》60年精品集》,旨在对《西部》60年来刊发的文学作品作一整体的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查找失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推进《西部》的发展,同时为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文献资料。

从创刊至今,《西部》经历了《天山》时期(1956.10-1961),《新疆文学》时期(1962--1966),1966年下半年至1973年停刊时期,《新疆文艺》时期(1974--1979),恢复刊名《新疆文学》时期(1980--1984),《中国西部文学》时期(1985--2000)和《西部》时期(2001年至今)。60年风云际会,《西部》每一次刊名的变更,无不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可以说,《西部》就是一部文学化的新疆当代史。

编辑出版《<西部>60年精品集》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自治区文联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治区文联在编辑经费上给予了支持,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将该书列为自治区60年大庆献礼图书安排出版。

为使《<西部>60年精品集》的编选更具普遍性和权威性,我们成立了以自治区文联,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的专家学者,新疆著名作家,《西部》历任主编、编辑组成的编委会,对编选工作作宏观、具体的指导。编选工作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编委会成立后召开多次会议,商讨编选事宜,制定编选标准。强调在编选中首先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均在编选之列,由于作品发表时间跨度较大,尊重各个时期所发表的重要作品,不完全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待过去的作品,但受“文革”及“极左思潮”影响的作品不在选编之列。

在选编中,我们坚持以新疆本土作家(含客寓)作品为主、内地作家作品酌收的原则。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西部》一直承担着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推向全国的任务,所以我们适当地考虑了新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选编比例。60年来《西部》刊发的作品数量庞大,本书容量有限,原则上同一种文体每位作家只入选一篇作品。早期刊发的作品时代印痕较重,我们尊重历史,未加改动。该书在编排上以作品发表时间为序。

《<西部>60年精品集》分为6卷,即中篇小说卷(46万字)、短篇小说卷(48万字)、散文卷(40万字)、诗歌卷(40万字)、文学评论卷(32万字)、报告文学卷(28万字),总计234万字。

自创刊至2015年第6期,《西部》已出版660期,刊发了6000余位作者的10000多篇(首)作品,字数近亿。从如此浩繁的篇幅中遴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作品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选编工作从启动到出版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可谓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文革”等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之办公场所曾多次搬迁,五六十年代的刊物缺失很多,很多作品只能通过去自治区各大图书馆查阅、复印来解决,有些刊物的原件甚至是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到并复印的。这些都为选编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西部>60年精品集》的编辑、出版,是与自治区文联、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这里,我们要感谢各位编委的尽心尽职,感谢年近八旬的《西部》历任主编陈柏中、吴连增、郑兴富、都幸福、董为清等,对人选篇目提出了具体而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感谢陈柏中先生为这部书、也为《西部》60年写下了情真意切、全面中肯的序言。尤其感谢曾在《西部》工作多年的退休老编辑修仲一先生,为选编工作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乌鲁木齐的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列出了初选目录,为最终人选篇目的确定提供了极大便利。感谢《西部》现任主编沈苇、副主编张映姝,在繁忙的编务之余,挤出时间对入选篇目提出自己的建议。感谢《西部》编辑孙伟、刘涛、方娜、李奕等承担了繁重的资料搜集整理、录入和校对工作。感谢该书的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为保证出版质量,调集了最强的编辑力量,使出版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也由于编者能力、视角的局限,该书难免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敬祈广大读者、各族作家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部六十年精品集(散文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黄永中
绘者
出版社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964188
开本 16开
页数 42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12
CIP核字 2015109796
中图分类号 I217.1
丛书名
印张 27.7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69
19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