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安忆的上海/作家与故乡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安忆的上海》精选了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故事和陆宗寅拍摄的精彩的上海图片。书中的上海是弄堂的寻常人家,是老上海,写的是上海骨子里的媚,上海小姐的小资。故事要平淡和平静得多,偶有波澜,也稍纵即逝。她专注的是水流底部的涌动,一种还原到生活常态的本真。

内容推荐

在《王安忆的上海》中,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不是五光十色的闹市,不是冒险家乐园,也不是正在迅速发展的国际大都会。王安忆的上海,是在里弄深处的,调子低沉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敏锐的感觉、细腻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上海里弄的某个角落,安静、有生气、似曾相识……无法不与灵魂深处发生一些联结,引人无限遐思。

目录

南陌复东阡(代序)

城隍庙里的玩与吃

地母的精神

到图书馆去

办公室的回忆

屋顶上的童话

两个邮递员

打一电影名字

物质世界

出巡回来乐遥遥

茜纱窗下

街灯底下

忧郁的春天

泰康路一九五八

遍地民工

忧伤的年代

永不庸俗

试读章节

像我们这种新派的家庭,一九四九年以后,父母紧随解放大军南下.然后才定居上海的新市民,对城隍庙也就是一般没什么大的兴趣。偶尔也去过,可印象总是陈旧与嘈杂,与我们生活中那种崭新其实就是外来的气象很不协调。那陈旧与嘈杂里面,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是没落的,又是热辣辣的,就像隔宿气,是不那么洁净新鲜,可却是饱满的人气。这大约就是市井气了。

我从我们家隔壁的男孩口中听到的城隍庙,则是另一番景象。他口中的城隍庙,充满各式各样的玩意儿。那全是我们经常出入的玩具公司、儿童商店看不见的。比如,他在弄堂里打着玻璃弹子,打着打着.很爱惜地拾起一颗,在手心里摩挲一遍,说:这是方才从城隍庙买来的,过几日还要去城隍庙买几粒。他有许多香烟牌子,粗糙的黄纸上,印着各种人物,颜色多是黯淡的,而且也涂不准,漫在轮廓外边。其中的人物呢,也面目模糊,可却披盔戴甲,裙袍羽翎,看起来有一股子戏台子的热闹劲。其中有一些女性,也是着古装。但看起来并不像戏曲中的旦行那样美艳,在粗糙黯淡的印刷之下,倒是有一种质朴的古意。那男孩子全能叫出香烟牌子上人物的名字,他将它们排开检阅一遍,然后说,过几日要去城隍庙买某某某和某某某。他经常跟随他的恩奶,即祖母,去城隍庙,此时,他的表情总是矜持着。在他口中,城隍庙还分新老两种,新城隍庙比较平凡一些,徒步便可走到,他曾有一次,大胆地带我去过。走到那里,已经暮色低沉,心里惶惶然的,完全没注意周遭的环境,只是紧紧跟随那男孩,走到一个露天的条案前,上面铺排着一些香烟牌子,他很挑剔地看了一遍,并没有买,然后就带我回家了。去老城隍庙,就不这么简单了,只见他们祖孙,换了衣服,梳头洗脸,挎了一个荸荠篮,然后神色庄重地出门。

而我自己,虽然没见识,却也知道城隍庙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珠子,这都是盛在盒子或者桶里边,称分量卖的。倘使要到方才说的玩具公司、儿童商店去,这珠子就变得身份高贵,在一个玻璃纸面的大盒子里,分成一小格一“、格,每一格盛一点,颜色形状搭配成图案,显得十分华丽和珍奇。而在城隍庙,它们的品质明显要粗劣一些,可是富足呢!这样的满坑满谷,当然,不免有一些俗丽,俗丽就俗丽,好看呢!小孩子的眼睛和嘴一样,喜欢味厚,还喜欢多,到了这里,特别的满足。

“文革”的时候学校停课,家里大人顾着自己过关,纪律便也松懈,我们小孩子倒也比过去自由,每天结伴了玩。正是长身子的年岁,家中财政叉都紧张,饭是有的吃,就是没油水,馋。我们玩的内容,常常是围绕着吃的。此时,因是无产,于是便公有制,谁有了零花钱,必定拿来分享。先是讨论吃什么,然后便兴冲冲地上路了。我们常去的地方是弄口的合作食堂,三分钱一碗的牛肉清汤,辛辣强烈的咖喱味很能杀馋。还有对面长春食品店大锅煮熟的老菱角,一毛钱可买一大包,也很压饿。至于话梅,芒果干,桃板这类零食,是我们平时喜欢的,可到了这会儿,却兴味了然。这些都是闲食,吃饱了撑的才吃。现在,我们寻觅的是那类实足的,吃了要饱的东西。

有一日,我们表兄妹中间,有一个不知怎么发了笔大财,有一块钱还是两块钱,具体数字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可供我们大大地奢侈一番。计划一番,决定上城隍庙去吃小笼包子。为了节省下钱,我们是步行去的。由于人多,也由于美食吸引,我们脚劲很足。此时此刻,各自父母不是在隔离就是在靠边交代。自己呢,没有书读,又不知何去何从,可到底都是少年,气血旺盛,看上去并不颓唐,五六个一伙纠结在一起,气势还浩荡得很。只一会儿工夫,就来到了城隍庙。即便是在这么一个万物萧条的时代,城隍庙依然是热火烹油之势,甚至,似乎,比平时更加人多。大概是因为其他的娱乐消费场所都萎缩了,比如电影院、戏院关了门,商店里的商品大大减少,饭店呢,高档的都降为中、低档,于是,人们便向城隍庙涌来。每一条甬道部挤满了人,排着队慢慢地挪动脚步,九曲桥便是一条九曲的队伍。每一个小吃铺里都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在此,你真要佩服上海市民生活的决心,任何变故的时日,都妨碍不了他们享受生活,这生活不是华屋美肴,只是一点小小的簇拥着的吃喝游乐,可也正是这些小乐子,是可嵌在变故的缝隙角落里,震也震不落,抖也抖不掉,将时日砌得很结实。

P9-13

序言

南陌复东阡(代序)

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许多时间,是面了这扇窗过去,有时和我妈妈,有时只我自己。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不可抗力。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它的外部的光华,总有一些熟腻的庸俗气,还有一些戚容,这都是生活洇染的。

它在我的印象中,形状始终是模糊的,甚至是一座短暂逗留,言语不通的城市,我都比对它路熟。许多路的纵横关系我弄不清,当然我并不会担心迷路,自然而然地,我就会抵达我要去的那条路上。相反的’隋况也会发生,那就是无论怎样也走不到要去的地方。这种情形有些像“鬼打墙”,绕来绕去又绕回原地。当我长到可以和小朋友结伴自由行动的时候,去到过许多地方,可我竟然一点也不记得我们是如何走到那里,又如何走回来的。记得的只是将近家门时刻,华灯初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弯进弄堂,听见自己家那扇后门里边的油锅爆响声,心里涌起的一股厌倦又安定的复杂心情。这是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处在荷尔蒙激增的不稳定中,心情是阴暗的。有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去到一个陌生的街区,没有来由地对其中一个生出憎恶,有心甩下她。我们疾走着转过几个街角,直到看不见她,也不让她看见。我们残忍地若无其事地走回来,各自回家。第二天,在学校里见面,彼此竞都像无事人样,她神情诡秘地诉说她昨日的遭遇。当她与我们失散之后,一个人坐在街沿。记忆全消,不知道多少时间过去,忽有人与她说话,问她如何到了这里,她回答不出,那人便让她跟了走,她跟他一径走到了家,原来那人是她父亲的一个同事。这一段奇异的经历有些吓着我们,倒不是以为她真的在了什么险境里,而是这里面有一种森然:暮色里的街道,迷路,失忆和陌生人。这其实是生活的一种面孔,由于时间积压而形成的幽暗的内幕。

到目前为止,我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是从小长大,城市中心区的一条弄堂。这条弄堂自我记事起,便拆除一面墙,与相邻的杂弄打通t杂弄又通向杂弄,我的小学校也分散间杂于这片纵横交错的弄堂内。我完全无法画出一幅准确的地图,就像前边说过的,一个只不过住了几天的地区的方位与交通我反而经纬清楚。我至今也无法搞明白这些弄堂是如何交织一起.彼此间是什么关系。在我们小学校的某一个天井里,推开后门,忽然间静下来,一条鹅卵石路面在了眼前。这里有一股陡然的寂寞,其实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间隙。我们的成长奇怪地与所居住地方的建筑格局唇齿相依。有一种心境,是被“后弄”这一式样标明。从这条后弄可走入我家的弄堂,这段旅程就像是一段孤旅。我至今也搞不清,在人口拥塞,四面八方奔跑着小学生的弄堂内.这一条短巷.如何会是难得有人。短巷的一面临了一排教室的窗,小学生的读书声,在这里显得格外清朗。偶尔有人走过,脚步击在鹅卵石面上.也是清冷的。这里关系到房屋的结构,问题就复杂了,而在我的心目中,它们稔熟到已经没了排序。拉开时间的距离,我只看得见自己像只虫子样。在水泥砖瓦的阡陌里徘徊,有一种盲目,令人心悸。

并不是说,这城市没有受光的面。当然是有,灯的光甚至比自然的,更为流丽。可它到底是轻盈的,不大容易沉淀,而一经沉淀,就成了“垢”。我依然不明白这街区复杂的比邻关系。有一家复兴两餐社,据说旧称为“文艺复兴”,夏季时就将后院辟成露天餐座。这后院其实是一片空地,相当辽阔,远远的四边隐在灯光的暗处,更显得幽深。有一晚,我们一家在座上晚饭,夏日天长,所以没有黑尽。忽从空地那边,一排楼房的窗口,传出喊叫声,喊的是姐姐的名字,那里居然是姐姐同学的家。这名女生带领了弟弟妹妹一叠声喊我姐姐名字,声音里既有兴奋,又有讥诮。我姐姐先是笑,然后便窘得哭起来了。这片露天餐座是如何绕到了这同学家的窗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同学分明住在一条庞大嘈杂的长弄里,却对了这片仲夏夜中的西餐座,座周围的树上,结了小电灯珠子,洁白的桌布上。立着烛台,烛光摇曳。这样的复杂街区结构,造成许多不期而遇,使得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本不相识的人,远兜近绕,相交起来,形成一种类似宗族的关系。举个例子,就是说.有一回,我表姐带我去她朋友家,这朋友家是在我另一家表亲的楼下,而这朋友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竟然是与我同校的女生。还是有相反的例子,有一些人,就与我相邻,在同一个街区走来走去,可是,数十年后方才认识。这些楼房蜂巢般的格子里,住着多少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不知哪一天,有一个会与你的命运撞到一起。就这样,你在这些巢穴间的沟壑里走来走去,等待着传奇忽然间开头,不知觉中,走入了青春期。

由于是这样错综不可遁迹的街道与房屋,邂逅和失之交臂以同样的概率发生,我就老是觉着,在这水泥硬壳子里面,神秘地隐匿着既定的路线,它最终决定了谁与谁走在一起。现在,新型的建筑和道路改造已经拆散了这个街区,这城市的格式已与我们的经验背离。有一日,我无意间闯入一条旧弄,它夹在摩天楼玻璃幕墙的夹缝里,只剩残余的一截。我茫然四顾,不知身在何处,只得向迎面走来的老者问路。那老者正在沉思默想中,被我陡地一唤,惊起道:魂灵吓出哉!口音里带了些周遭地区的乡俚,是这城市的正传,将“魂”发出“活”的音。我也被他惊起了,弄内的杂音以及气味贴地而起,向我围拢过来。忽然间热泪盈眶,那隐匿在地表深处的路线在炎炎烈日中闪烁了一下,复又埋藏进圮颓的院墙屋檐底下。那些附在具体物件上的经验的记认在一瞬间来招领我了.而紧接着,又一撒手,放弃了我。

少年时离家,是在城市边缘的货车站登车出发。没有站台,枕木以及枕木下的碎石地基裸露出来,远近处蜿蜒着黑色的铁轨,天地变得高远空阔。送行的人站在车轮下,与车窗里的人需伸极了身体手臂,方可道握。这城市忽就变得粗犷彪悍,它陡然眺出窠臼,改变了形态。随了列车驶去,这城市逐渐呈现出它的全貌。我们所存于的局部,在它的深处,腹地的位置,完全可能与全局无碍。我睁开眼睛就看见的这个城市,其实就只是一个长满狗尾巴草和车前子的小院子。它小极了,也荒凉极了,可我却觉着它又大又繁荣。人家院里的夹竹桃伸过花枝来,人家院里的青枇杷落过来,是我的花期和收获季。在它贫瘠单薄的泥土里,也还滋长着西瓜虫、蚯蚓之类的生物。四壁围拢的空间里,也有人类的活动,那就是我,生长着,一直长到某一日,忽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废墟。

王安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安忆的上海/作家与故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80215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201327413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