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性的枷锁
内容
编辑推荐

《人性的枷锁》的作者是圣手毛姆的首推代表作,强悍写作功力的全面展示,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真实的人生感喟;特别送上毛姆本人所写的序言,介绍本书的前因后果。译者写作导言,补充介绍毛姆其人其书;全一册,原貌呈现,保持文本原汁原味,不人为割裂作品的经典性(和其他译本比较而言);根据英文经典版本完整译出,校以他版。由单人独立译完,一气呵成,前后连贯,保证品质如一;多达288条详细注解,精心挑选审定,帮助更好理解文本及文化背景,注释亦可单独阅读成章。

内容推荐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目录

导读

自序

正文

注释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黎明破晓,天色却依然阴沉昏暗。乌云重重,空气寒冷潮湿,好像要下雪了。女仆走进屋,屋里有个孩子正在睡觉。她拉开窗帘,机械地看一眼对面的房子一灰泥刷墙。带着门廊——又走到孩子的床边。

“醒醒,菲利普。”

她揭开被褥抱起孩子,带着他下楼。孩子在她的怀里半睡半醒。

“你妈妈叫你。”她说。

女仆到了楼下,推开一扇屋门,把孩子抱到床前。床上躺着的妇人,正是菲利普的母亲。她伸出双手接过孩子,让他稳稳地偎在自己身旁。孩子没有问她为什么把自己叫醒。她亲吻着孩子的眼睛,干瘦纤细的手隔着白色法兰绒睡袍抚摸着孩子温暖的身体,把他抱得更紧。

“还困吗,宝贝?”妇人问道。

她的声音听起来那么微弱,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孩子没有作答,只是惬意地笑了笑。在这暖和的大床上,被柔软的手臂抱着,他感到快活。偎着母亲,他的身体蜷缩成小小的一团,睡意朦胧地亲吻着她,没过多久,就又进入了梦乡。这时医生走进屋,来到床前。

“啊,先别带他走,”女人无力地呻吟。医生没有作答,只是盯着她,神情严肃。女人心里清楚孩子不能在这里待太久,她又亲了亲他,抚摸着他的身体,一直到小脚丫。她握着孩子的右脚,摸了摸五个小脚趾,放下右脚又紧接着拿起左脚——她不由一声呜咽。

“怎么了?”医生问,“你太累了。”

女人摇了摇头,声音哽咽在喉,眼泪无声地滚落脸颊。

医生弯下腰说:“来,我来抱他。”

女人太虚弱了,无力反抗,只能把孩子交给他。医生一转身又把孩子送到护士怀里。

“最好把孩子放回他自己的床。”

“好的,先生。”

还在熟睡的小男孩被抱走了,只剩他的母亲一人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可怜的孩子,他以后会怎么样。”

照顾产妇的护士不停安慰着她,过了一会儿,心力交瘁的她停止了哭泣。医生走到房间的另一边,那里有一张桌子,桌上的毛巾下是一具流产的死婴。他揭开毛巾,检查这具小小的尸体。虽然床和桌子中间有一道屏风隔着,但女人还是猜到了医生正在做什么。

“男孩还是女孩?”她轻声问护士。

“还是个男孩。”

女人沉默了。接着,送孩子回房的护士回来了,她走到床边说:“菲利普少爷一直没醒。”

半晌都没人说话。医生又测了一次女人的脉搏。  “这会儿没什么事了,”他说,“早饭后我再回来吧。”

“我带您出去,医生。”护士说。

她陪着医生一起下楼,两个人都一言不发。到了门厅,医生停下来。

“你给孩子的大伯去电报了吧?”

嗯。

“他什么时候过来?”

“我也不知道,还在等回信。”

“孩子呢?我觉得离开这里对他是件好事。”

“沃特金小姐说她愿意带他。”

“那是谁?”

“是孩子的教母,先生。您觉得凯利太太能挺过来吗?”

医生摇了摇头。

第二章

一周过去了。在沃特金小姐位于昂斯洛花园的宅子里,菲利普正坐在客厅的地板上玩耍。他是家中独子,打小就会自娱自乐。这间客厅里满是大件的家具,每个沙发座上都放着三个大靠垫,每把扶手椅上也各有一个。菲利普把所有垫子都敛过来,合着几张轻便好搬动的镀金雕花椅,搭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山洞。他藏在里面,躲着不让洞外的印第安人发现。他把耳朵贴在地板上,想象自己听到了一群野牛在大草原狂奔而过。忽然,他听到客厅的门开了,赶紧屏住呼吸,生怕被人发现他的藏身之处。这时,一只有力的手把椅子猛地一拉,靠垫呼啦啦掉了一地。

“淘气鬼!沃特金小姐会生你的气的!”

“嗨,埃玛!”菲利普跟她打招呼。

埃玛弯下身,亲了亲他,又拍了拍掉在地上的垫子,把它们都放回原位。

“我要回家了吗?”他问。

“是啊,我是来接你的。”

“你穿了件新裙子!”P1-3

序言

这部小说洋洋洒洒数十万言,而我如此又要作序多加长度,说来真是惭愧。一部作品的作者怕是最不能恰当评论该作品的人。关于这点,著名的法国小说家罗杰·马丁·杜加尔曾讲过一件有关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轶事。一次,普鲁斯特希望某家法国期刊刊登一篇关于其作品的文学评论,并且坚信他本人是撰写这篇评论的最佳人选。心意既定,便沉下心来挥笔而著,随后将此文以一位年轻的作家朋友署名,并请这位朋友拿去给期刊编辑审阅。这位青年作家按他的意思照做了,可几天后,编辑回复了一封信。“实在抱歉,我不得不打回您的文章,”信上写道,“若我将这么一篇潦草敷衍、辛言辣语的评论刊登出来,想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不会原谅我的。”虽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异常敏感,且很难正视他人的批判,但事实上,他们也鲜少满意自己的文字。面对耗费大把时间和心血的作品,他们的关注点总是在其无法确切表意周全的瑕疵一面。一经细想,便更会深受烦扰,为作品的不完美扼腕叹息,而不能因可圈可点之处沾沾自喜。他们追求十全十美,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心里清醒而苦涩:这个目标并未达到。

在此,我不再对作品本身加以赘述,只想同读者讲述这本书的创作始末。开始动笔那年,我二十三岁,正好结束在圣托马斯医院五年的学习,拿到了行医资格。那时,我只身前往塞维尔,决心以写作营生。时至今日,这本书的手稿还留存着,但自从我校对完打印稿后就再也没审阅过手稿了。那确是非常青涩幼稚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我曾将书稿寄到费舍·昂恩出版社。,我的处女作也正是在此出版的(当年还是一个医学生的我创作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莉莎》,也算名噪一时吧)。我欲将书稿卖出100镑的价格,可费舍·昂恩的编辑一口否决了。之后又找了几家出版社,稿酬几经商讨修改,可依然无人愿意出版此书。当时的我很是沮丧,现在却自然想到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为如若当时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接纳了书稿(当时这本书叫作《史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我便会与书中真正的精魂擦身而过,因为那个主旨是当时年纪尚轻的我无法完全理解的,更后怕彼时阅历不足,不能将故事润色打磨。当年的我还不知道撰写自己所熟知的事要比虚构一段经历更简单。举例来说,在这本书的初稿里,书中主人公被我送到鲁昂’去学习法语(而我对于鲁昂的了解仅仅来自于一次旅行),之后方才修改为前往海德堡学习德语(这便是我的亲身经历)。

四处碰壁后,我干脆将这份书稿束之高阁。后来又写了其他小说,陆陆续续都成书出版了,除此之外还创作了不少剧本。一来二去,我以剧作家的身份显扬声名,立志要投身戏剧创作。但体内总似憋着那么一股劲儿,做什么决定都不免被动摇。那段日子过得自在逍遥、乐不思蜀、忙忙碌碌,脑子里满是剧本创作的灵感,然而不知是因为事业的顺风顺水没能彻底地满足我,还是因为某种来自成功的自然反应,我在戏剧创作大获成功后,竟又开始执念于过往生活的点滴回忆。那些碎片不由分说,四面八方向我飞来,不管是睡着、醒着,还是有时在道上走,在戏剧排练时,或者外出聚会。回忆变成了负担,摆脱重担的唯一方式就是将这一点一滴全部倾泻在纸上。剧本的写作局促而紧张,这些年来,已经习惯如此节奏的我,正迫不及待地追求小说创作所带来的自在舒畅。我脑海里构思的故事定要占据一些篇幅,而我又渴求不受打扰,所以便干脆推掉了剧院经理迫切的合作要求,暂时与舞台告别。那年,我三十七岁。

我决意将写作视为职业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专于学习写作计略,埋头苦练,试图鲜明自己的文字风格。但自从开始剧本创作后,这些功夫就暂时搁置了,再拾起来,竟是另有目标。过去为追求华丽的辞藻修饰、周密的行文结构,我没少浪费精力,最后不过竹篮打水;时至今日,我已然放弃了这些花哨东西,只求着力达到平实和简洁的境地。想说的太多,可用的篇章又有所限制,故只能保留那些言简意赅的表意词句,哪还有再雕文织采的余地。创作剧本的经验让我深知文笔简明的重要性。两年的时间里,我笔耕不辍,最终成文后却一时不知道该起个什么名字好。后来看到圣经中以赛亚‘的一句话,“美白灰烬生”,觉得大为贴合。无奈这个名字已经提前一步被当时的一本书使用了,便只好再次寻找。终于,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我为这本小说找到了名字——“人性的枷锁”。再一次的,我觉得幸运,没有选用第一次挑中的名字。

《人性的枷锁》不是一本“自传”,作为小说却有着自传的性质。现实与虚构融汇胶合,纵使所有情感都自我而生,但书中的诸多情节并非是我生活的重现,主人公的经历也不全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好些灵感取材于我身边的挚友亲人。这本书,如所期待地那般安抚了我的心灵。待它与世人见面时(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举世上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很难为一部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历程而挂肚牵肠),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从长久以来的苦痛和折磨中挣扎出来。这本书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反响。西奥多·德莱赛为《新共和》杂志撰写了长篇评论,文中妙语连珠、情感真挚,在其过往作品中首屈一指。尽管如此,这部书依然极有可能步入大多数小说的后尘,昙花一现,再销声匿迹。不过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几年后,它又重新吸引了众多美国知名作家的注意,在各类书籍里,它的名字也屡见不鲜,直至其逐渐重回大众视野。《人性的枷锁》焕新的第二春,功劳都要记在这几位作家账上;而我也必须因为其逐年愈累的成就再次感谢这些人。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性的枷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张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82903
开本 32开
页数 6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2016065824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3
149
4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