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到英国去
内容
试读章节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我的留学设计最初就是在悖论中打圈圈: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一个一个试验,又一个一个打消。今天想读MBA,明天想读财会。一会儿看看托福,一会儿翻翻雅思。开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处心积虑能出去就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被时代边缘化的70后族群中的那一伙,赶上了“从包分配向供需双向选择”的过渡期。那时候北京的政府机关只有外地同学会考虑,面试的名额经常报不满。

凭借在文科院校中的诸如性别等优势,我很快摆脱了系里的内斗,没费太大周折,不屑地连续pass掉两个部委的第二轮面试后,便钻进了一家大型国企,并洋洋自得于“自己的选择”。

但还没等笑出声,刚刚兴起的市场经济马上作用于教育:虽然是最后一届公费生(每年个人负担学费500元),但还是在毕业前被母校强行征收了2000元的莫须有费用,换取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市场经济作用于工作的力度同样不小:很少关心时事的我突然发现,自上而下的国企改革原来是为了“脱困”,我所在的这家著名企业直到2001年才扭亏。“自己的选择”一样会“站错队”,后来等国企东山再起、日进斗金的时候,我早已离职了。

从工作伊始就是等待。等待国外出差(补助高),等待晋升,等待涨工资,等待年终奖,等待公派出国学习……想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六七十年前的荒诞剧如今怕是无人问津了,但人们还是每天宿命般地扮演着那个离奇而乏味的角色——迷茫守望者。

偶然瞥了一眼报纸,看到“国内MBA缺口30万人”的消息。在死水微澜的境遇中,这条来路不明的资讯竟连带出留学的念头,与欲望和冲动产生共振后,信念被放大了,像湖面上激起的水晕,无限地扩张开去。抉择的一刹那可能是热血沸腾,也可能是心如死灰,但抱定的那个信念颇有些“邪念”的味道:功利的世界没有平凡的位置,功利的人生没有平淡的理由。

那时的所谓“留学梦”,不过是摆脱国企和体制的替代形式,是冲动,也是走投无路的挣扎。

那时候,我的留学想法是功利的,只是为了逃离现实。我表现得相当急躁,几乎有些“不择手段”——到处咨询中介(那时的中介没有现在规范,顾问中的骗子很多,手段也令人发指),道听途说,比如美国签证太难,新加坡环境太中国,德国教学太严苛……

总之我的留学设计最初就是在悖论中打圈圈: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一个一个试验,又一个一个打消。今天想读MBA,明天想读财会。一会儿看看托福,一会儿翻翻雅思。开始信誓旦旦非名校不去,之后处心积虑能出去就行。

无序、困惑到了极点,反而冷静了许多。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留学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普遍接受,首要的屏障还是钱。而且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融资观念,“借钱”两个字说不出口,也确实没地方去借。

家里自不用说,向银行借贷,要求是抵押同等金额的房产。我自然是没钱买房的,尽管那时的商品房价格只相当于现在的十分之一。跟家人同住的那50平方米房子是父母单位分的,还没有产权证,抵押不了不说,就算能抵押,基本上也是押上了爹妈的老命。就算他们乐意,我可下不了手。

又是“钱说话”(Moneytalks!)的逻辑,这是硬道理。心目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名校很快被“现实”掉了,这样一来,标准清晰了很多。很快我发现,英国MBA才一年,总价肯定低于之前查过的几个国家,性价比是最高的。

不过即使如此,把自己的积蓄全算上,也还差好几万。当一切矛盾归于经费问题的时候,我突然从一个北京人,变成了来京务工人员。

背着单位,我几乎身兼三职。忘不了帮出版社校对英文字典的那两个月中从办公室到宿舍之间漆黑的林荫道,忘不了为写书撰稿在公共汽车上失神过了站,忘不了业余教课时满手的粉笔灰。“疯狂捞钱”的我终于迎来了一场二十年未遇、持续一周的40度高烧。镜子中的皱纹刻下了心灵的褶痕,昏黑的眼袋储备了经久的疲劳。

留学对人的锻造从准备阶段就开始了。当自己憧憬并为之鼓吹的理想变成附体的魔咒,此时更需要的是一些偏执。

2002年底,我递交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申请。这是个老校,老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1451年建立。国内称得上大学的,无论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还是北洋大学(1895年),充其量不过一百年出头。P1-3

书评(媒体评论)

曾有一位英国教授对我说:“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学生去英国?”现在想来,这不仅是她对当下中国学生的不解,在另一面也反映了中国学生对去英国学什么的认识模糊。赵刚老师的《到英国去》是根据自己的亲历编写的一本深入了解英国文化的指南。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多方面帮助中国人了解真正的英国文化,消除因迥异文化带来的种种困惑。阅读本书,会让你产生去感受纯正英国文化魅力的冲动。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隋怀

这不是用笔,而是用作者多年亲历英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体验凝结的鸿篇巨著,是后人留学英伦的圣经。拜读这用心血凝聚的经典,也勾起了我对留英时那甜蜜夹杂着苦涩、幸福伴随着磨难的生活的美好回忆。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中国和东亚办公室首席代表 王忠义

作者将自己在英国留学、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本书为读者展示了英国文化和生活的面面观,对准备留学英国的学生如何尽快融入英国文化非常有帮助。

——诺思留学创始人 李敏芝

目录

留学梦:冲动?还是走投无路?

英国的古老大学什么样?

留学第一节课,中国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多Low

中国留学生“绝地反击”:英语“硬着陆”

迟交作业是中国留学生的常态

留学作息时间表

留学英国,学位和爱情能两全吗?

留学实践的时机:传统套路与旁门左道

中国留学生最不怕考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中国留学生的两极分化:“学霸”与“学渣”

影响我十年的恐怖预言

巅峰时刻:英国最high的毕业典礼

莎士比亚为我们预言了留学的轨迹

中国教育怪圈:高考“准状元”的反思

留学预科学习别像考驾照一样!

英国大学唯一官方认可的排名系统

英国大学的性价比

名校就像LV的包

哪些英国大学的名字被长期读错

从一个英语单词揭秘“斯诺登当选格拉斯哥大学校长”的奇葩新闻

哈利·波特的源头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13个博士学位的中国牛人曾就读爱丁堡大学

纽大、牛津制造的“憨豆”是学霸吗?

“牛顿苹果树”还活着,被移植到了剑桥?

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书的中国文坛巨匠

在欧洲培养出最多亿万富翁的英国大学

请诸葛亮给大家做留学行前指导

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是谁教出来的?

英国高等教育就公平吗?

从屌丝到屌丝,你还想留学吗?

身在英国,却找不到一个地方叫英国

到英语发源地尝尝不同口味的英语

英国人为什么“傲”?

英国的气候“四季如秋”

霾,你吸过伦敦的吗?

与英国人PK读书,中国人会弱爆吗?

什么叫“思辨”:英国人眼里的奥运会

听英国人讲真话,还真得去酒吧

英国足球:早熟的现代文明

你相信上帝吗

英国校外租房实录

会做饭的中国留学生是强者

还记得英国大学校友在场面之外的真性情吗

圣诞节吃饺子

留学英国时第一次看到了奥斯卡颁奖直播

鲜亮伦敦

格拉斯哥的雨夜

听潮爱丁堡

“角落”之行

适应英国的“社会主义”

中国式“速度与激情”悠着点儿

看不见的规则

感动英国的“惊魂”12小时

英国人怕麻烦

谁动了英国人的“奶酪”?

离英国“主流社会”还有多远

英国的人情世故:淡如水的交情

接机的启示:为什么英国人休假时关机?

男人、女人和英国教授

大揭秘:与英国老板争论的下场

“英国校代有三宝,手册、桌布、易拉宝”

“成功”与洋文凭

移民?还是“移心”!

序言

文化的砥砺说明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自己的“格子”里,未必能时时“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格子”划定了文化的边界,壁垒森严得让人望而却步。能否突破中国人自己固有的“格子”呢?试试看,试着走出我们自己的“格子”,走进英国人的“格子”,试着体会、接受他们的热忱、幽默、婉转、矫情,这也算是颇具玩味的、 “国际化”的历练了。 英国文化五彩纷呈,让人过目不忘。在这里留学、工作、生活,最根本的不是学位证书,不是工资条,也不是每天的柴米油盐,而是一种英式的文化存在感。

2003年,我来英国留学的第一站是苏格兰。那里的苏格兰男人穿着方格呢裙,喝着威士忌,打着高尔夫球,吹着风笛,吃着haggis(羊的内脏杂碎做成的肉肚子)……

叫方格呢裙实在是归功或归咎于“形象翻译法”。说“归功”,是因为这种服装的英文译音叫基尔特(kilt),但完全不知所云,而“方格呢裙”则既描述了式样——裙子形状,又突出了图案——方格子,还点出了所用材质——呢子。确切地说,是羊毛花呢这个翻译很立体,跃然纸上,一语中的。

而说“归咎”,是因为中国人看到这个中文解释后,头脑中的印象基本上只锁定了“裙”字,难免以偏概全。十几年前,在格拉斯哥大学商学院MBA专业的“破冰聚会”(ice_breaking pany)上,一位苏格兰同学提出“你们对苏格兰的印象是什么”的问题时,中国同学回应说:“你们苏格兰的男人是穿裙子的。”其他同学也附和,认为这是个最大的特点。而这位同学当时却耸耸肩,迷茫而无奈,甚至有些不大高兴的样子。但他还是耐心地解释说: “那不是裙子,而是基尔特。”

他还特意补充说,基尔特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苏格兰高地地区(Hi曲1and),在多风、湿冷的环境里,牧民用一块长方形毛料(采用苏格兰羊毛做原料)做成从头到腿的大披风,还把布料浸了油,可以防雨,打开腰带可以做防寒用的毯子。这种披风式的服装逐渐被为大多数苏格兰人所接受,并不断改进,后来披风被拦腰剪开,于是就成了现在的裙子式样的服装。腰带下面悬挂一个大腰包,挂在裙子前面的正中央,里面装着酒壶。

我听得津津有味,会后去查了资料,又有了新发现:

基尔特大体风格有两类。一种是平时穿的“便装”,装饰『生部分较少,主要包括上装、裙装和袜子三部分。另一种是参加晚会、舞会等正式场合的礼服,装饰物较多。总体上,基尔特包括:坎肩,前排有二至三个纽扣,普通纽扣适用一般场合,银纽扣则用于正式场合;坎肩里面是衬衫,配领带(有苏格兰条格状图案)或领结;外面是专门配裙子的西装,比一般男式西装短很多,一般刚刚过腰,但袖子是正常的长度,看上去有些像中国的马褂;料子都是羊毛的,适合苏格兰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不觉得热;下面是毛料裙子,不是圆筒的,而是一块长方形的毛料,穿时在腰间一围,两边的扣襻一系,再配上一条二指宽的小皮带,裙子就穿上了,长度恰好到膝盖;再往下是一双中长筒厚线袜,长及小腿肚再往上一点,然后一个大卷边,形成袜边;脚上穿皮鞋,一般是黑色的。W

而方格呢裙的格纹图案也很讲究。方格子图案的官称叫tartan,种类繁多。“苏格兰格子注册协会”记载着成百上千种不同的格子图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着不同的苏格兰家族(clan),显赫的家族一定还是严格继承tanan的传统,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一定会把以tartan为图案的民族服装披挂整齐,以示身份。

连一些机构,比如苏格兰的古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也有自己的tartan。对于中国人而言,这种花色并不陌生,很像20世纪70年代中国女孩子外衣的款式,很有些怀旧的感觉。只不过中式的格子小,颜色和式样也少,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崇尚质朴的年月,这也算是“流行”款了。鉴于当时中国和苏格兰之间几乎没什么文化交流,因此应该没有互相效仿的嫌疑。

留学时第一次“披挂”上这装束是在MBA室外课上,我所在的小组去格拉斯哥市内的基尔特店做商业考察,店主热情地允许我们试穿。在店员的指导下,我们都换上了“裙子”和袜子,第一次与这种民族服装亲密接触,很兴奋。大家站成一排、勾肩搭背地照了合影。小组里五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荷兰、加拿大和格鲁吉亚)被颜色、图案不同的基尔特连接在一起,不同的文化却同属于相同的文化载体,这种奇妙的融合可谓兼容并蓄。宝丽金的快速成像照片一出来,他们都指着我的形象大笑,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围上基尔特时,竟还穿着衬裤!这种“中西合璧”太难看了。

后来在英国工作期间,我所在的Motherwell College市场部要制作国际化宣传海报,选我做中国人或东方人的代表(我当时也确实是学院里唯一的中国人和东方人),于是又穿上基尔特,与来自欧洲、中东、印度的几个学生漫步在校园旁边的小树林里,一起摆pose、照相,这回我坚决地脱下了衬裤。回到市场部选照片,同事们说我拍得最好。基尔特,再加上中国人自然而诚恳的微笑,很和谐,符合国际交流的主题。

可能是缘分,那花格呢裙始终没有淡出视线。2012年11月30日,作为格拉斯哥大学东亚区首席代表,我受邀在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参加了Caledonian Temr Society④举行的庆祝圣安德鲁日(st Andrew’s:Day)②的舞会。在这一天,全球各地一亿多苏格兰后裔都要翩翩起舞,仿佛我们中国人过中秋、端午一样,普天同庆。刚到前台,只见大厅里已经汇集了二三百人之众,满眼的苏格兰方格呢裙。

风笛开道,三五成群的人流在组织者的指挥下,瞬间变成了十人一排的方阵,但并非阅兵的分列式,那种秩序化的个体在这里是很难存在的。踏着音乐的节奏,每个人都眉飞色舞,被红酒和威士忌熏染得有些绯红的面颊上,洋溢着期盼和满足。我那肃穆的西装裹挟在欢腾的方格呢裙里,显得笨拙、窒息,跟不上步点,一会儿就浑身大汗。之后,方阵又变成了两两牵手的双人舞队列,行进中组成了两个相交的大圆圈,舞伴也在圆的移动中转换。  ~

擦着汗“败下阵来”的我,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那欢腾的人流。舞会上热浪翻滚、群情激昂,高潮一幕便是穿方格呢裙的一排苏格兰男人们在一片尖叫、喝彩声中,俯下身,撩起裙子……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我呆立在前排,而身边拥挤围观的人群已经在狂笑中前仰后合了。

英国人有时会表现出热情、自由、奔放的一面,但这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生活在“方格子”的世界里,也有一定之规。

“格子”便是英国人的处世之道:

我的与你的是有明确界限的,而跨界的风险又在模棱两可的软磨硬泡中消解;

好的与坏的是泾渭分明的,而褒贬的评判又一定要披上辩证与客观的外衣;

是与否是清晰划定的,而表达是与否的方式又是含蓄的、藕断丝连的;

对与错是水火不容的,而善后的处理又是一团和气的宽容、理解。

在崇尚制度、法律、理性的西方,找到这么多柔性的元素,看似东方式的包容与接纳,毕竟还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拿捏起来并不总是信手拈来。

英国人“刚性”的一面酷似钱锺书在《围城》中提到的“鱼里隐藏的刺”,总是不经意间刺痛咀嚼菜肴的人。

他们对侵犯自己边界的行径(即使是“善意”的)有时会严词拒绝,而对有利于自己的馈赠有时也会不以为然地贴上“节外生枝”的标签,他们对简单的判断题有时会无限期地拖延,不予作答,他们对颠扑不破的事实有时会执拗地“维持原判”。

毕竟他们是英国人。我白诩是个浸染在英国文化中的人,但仍然免不了摩擦与碰撞。文化的砥砺说明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自己的“格子”里,未必能时时“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格子”划定了文化的边界,壁垒森严得让人望而却步。能否突破中国人自己固有的“格子”呢?试试看,试着走出我们自己的“格子”,走进英国人的“格子”,试着体会、接受他们的热忱、幽默、婉转、矫情,这也算是颇具玩味的、 “国际化”的历练了。  留学英国,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存在感,确实有些Low,虽然谈不上白学了,但总感觉拿到的学位有些掺水。文化存在感是英国留学的最高境界!

内容推荐

英国文化五彩纷呈,让人过目不忘。在这里留学、工作、生活,最根本的不是学位证书,不是工资条,也不是每天的柴米油盐,而是一种英式的文化存在感。

《到英国去》作者赵刚通过自身留学和海外工作经历,引发对英国文化和中英文化差异的再认识,通过中英文化差异性深度解读,撰写出这本有趣、深刻、实用三者兼得的“英国指南”;书稿以亲历留学、英国工作、中英文化差异为主要切入点,以点带面地为国人剖析了英国文化特征。

编辑推荐

《到英国去》作者在英国有着近十五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对英国生活、文化、社会的点点滴滴有着亲身的体会和见解,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留学准备、教育比较、身在英国、大学探秘、适应职场五个部分,以时间轴的方式全方位解读了“准备赴英—融入英国”的方方面面,实际、实用。

英国作为欧洲非常古老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逐渐成为中国留学生和留学生家长们瞩目的目标。

作者赵刚配合Kaplan线上讲座“英国留学那些事儿”内容资源,在搜狐教育社区的英国留学专栏具有超高人气的点击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到英国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1191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6209317
中图分类号 G156.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