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路芬芳
内容
试读章节

断翅天使飞

广州、西安、北京三地跑下来,再看“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我像在观众席上欣赏一场雄浑激昂的交响乐。阵容强大的乐团组合我熟悉,一个个极具特点的“演奏家”我都认识——

指挥:孟维娜,被称为“钉在十字架上担当的慧灵创始人”;

首席1:张武娟,被公认为集团化管理贡献最多的“慧灵阿庆嫂”;

首席2:张丽宏,团结大西北凝聚合力的专业领导型“西域大使”;

演奏者:元老霞姐,社工小符、军哥;钢琴王子思铭;舞蹈天使白茹;织布行家辉仔;地铁专家阿斌,还有叶帝、阿锋、李怿、何凡……

全体“演奏者”已在舞台准备就位,大团队、大阵容啊——全国慧灵16个省市区22家分支机构超350名员工,以及被呵护的1000余名智障人士……他们坎坷人生酿出的独特音符,揪心故事演绎的激越旋律,都将在这里集结汇聚,奏一曲震撼心灵、回报社会之强音。

台下已座无虚席,都是关心慧灵、呵护弱势群体的爱心人士。他们来自广州、西安、北京?不,是来自举国上下、世界各地——爱,让他们走在一起;爱,相邀着,让他们共同为慢生命鼓掌。

奇妙的背景效果衬着这一主题,在巨大屏幕上呈现——

被阳光洗过的白云;被清风洗过的碧波;被春潮洗过的原野;被泪水洗过的透明。还有,被众多爱的目光洗过的感动……无论多少清纯,凸显的只有一个主调——洁白纯净的爱!

我理解,那是信仰被圣洁洗过的——坚定。

序曲响起,悠扬低鸣仿若天籁——那是刻在我脑海里慧灵的生动与鲜活,幻化成几组意象画面:

三十年,从清晨到日暮,为心智障碍孩子,一群人,一生情;

三十年,从青丝到白发,为家长带去希望,一份爱,一世缘;

三十年,从激情到睿智,创立社区化慧灵,一句话,一起走;

三十年,从冰冬到硕秋,推动行业发展,一个梦,一辈子!

序曲——我们关傻了一笼人,该放飞了!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够聪慧,只是因为他们与上帝交换了纯真。抑或又是来到人间不小心撞了头、受了点伤。他们行为看起来笨拙,说着人们不懂的咿呀语调,比画着大家难懂的手势。可正因为这样,他们是世间保持赤子之心的折翼天使。

幸运的是,“风”来了,托举着。于是,摇摇晃晃,他们起飞……

时间倒回到2007年秋天。  那天是个丽日晴天,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生机勃勃地照在“广州慧灵成人托养中心”牌匾上。转眼,光线内移,照在院内一群东倒西歪的人身上。他们或站不直、或坐不稳,本能地回避阳光,脸上除了呆滞、傻笑,就是习惯的阴郁,青春的太阳照着他们,也是暗淡无光。

张武娟抬头看了看头顶上一群自由的小鸟,蓝蓝的天空上它们自由地飞来飞去,多好啊!再看身边的智障人群,她突然不管不顾、几乎命令式地指挥中心主任张红霞——“把门打开!”

其实一个月前,张武娟就下达了今天的指令。当时,员工们对这个决定除了惊恐就是担心,但还是计划着、准备着一个月后敞开大门的危机预案:大门打开,智障人士该注意什么?社区大妈、社区保安都要作些什么准备?

眼下,一个月过去,人称霞姐的张红霞主任还是犹豫着,用眼神点醒周围本已严阵以待的护工们,仿佛在示意他们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像开闸泄洪般,她小心地慢慢把门打开。她知道,不能幅度太大,否则,后面也许就是不好控制的洪水肆虐。

门开了,好久,没有动静,木呆的人群还是木呆地待在原地。

闸开了,蓄积已久的洪水呢?怎么不奔涌倾泻、大浪滔天?

张武娟突然对身边的人吼道:“铭峰,你不是想回家吗,怎么不走?老蒋,你都逃几次了,这下门开了,你走啊……”

他们还是木呆着不回应。这时,员工中传来低沉的声音,好似为一段悲剧致悼词:“他们……已经不会走了。”

张武娟猛地抬头看天,本想掩饰内心的酸痛,眼泪却一下挂满脸颊,她哽咽着说:“我们……我们把人关傻了,敞开大门他们都不会走……好好的人关这些年,也关坏了。该——放飞了!”

“他们是断翅的天使。”有来自空中的提醒。

“我们就是托举的风!”张武娟朝着天在心里喊。不能看着他们像败叶飘离枝头,旋转坠落。化作风我们也要托举——飞,摇摇晃晃也是飞。P1-3

书评(媒体评论)

这段时间涌现出来一批像余艳这样的女作家,或者她们原来是小说家,好看、感人、精彩,是我对她们作品的基本评价。余艳是这几年当中,包括文学创作和纪实作品创作当中一个非常优秀和值得我们关注的。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余艳是用一个女作家、女人独特的情怀,而且是非常细腻的情怀创作的,整个篇章讲究非常有艺术性、有文学性。作家完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形象塑造,这个形象忠于革命、忠于信仰、忠贞不渝,这是一个写的丰满的伟大女性形象。

——张胜友,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余艳的作品是近些年来,我们报告文学创作里面,在思想内容上、真实人物的呈现上和表达上都非常好的,作者掌握材料的时候下了很大工夫。在同类作品中,达到了至今以来,最接近真实、最有文学性的一次书写。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文本上我也非常赞赏余艳的,她的确通过手稿,一步一步走进人物的命运,走进人物的情感,所以非常好。他用了几个字把引子引出来,她是非常注意文本的。报告文学有人说粗制滥造,看到这个文本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我认为余艳的长处在于她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那种比较细腻的、抒情的,个性化的表达,这是她的独特表现。把一个珍贵的手稿,用文学的方式披露出来,这就是余艳的贡献。

——李朝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后记

后记

燃烧,在报告文学……

我曾被人称作酒店出入、吧厅写字的时尚作家,小资了多少年,突然离开悠哉的闲聊、热衷的逛街,调转笔头,出发——

去从来没去的地方,体验;

去能改变自己的地方,突破;

去真感动真释放的地方,激活!

“杨开慧”系列创作让我跨入报告文学之列,成为一名新兵。可是——

一时间,我找不到工作服,衣橱里全是品牌套装、紧身衣裙——哪能下基层!哪能上前线!

一时间,我寻不到合适的鞋,几十双不是时尚另类,就是踩不了泥泞的高跟鞋,哪能上火热工地!哪能走到生活前沿!

即使开车,原来也只跑繁华的城市,只为自己无序的消费;即使创作,从前也是浪漫的虚构和无边的想象……多年的生活,都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多年的思想,没真正贴近过生活和百姓。

好在,“08抗冰”那冰冷血热的日子,给了我报告文学最初的体验,那段激情成为最终让我进入报告文学的强劲推力。

如果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2008年的抗冰救灾,在重灾区湖南演绎的那大破冰、大分流、大救援的三大战役,就是在和平时期名副其实的重演!

在永州,40公里的堵车长龙,8万多司乘人员一夜之间困在冰天雪地。周边群众推车挑担上“前线”——破冰、推车、铺路;挑担、挎篮、送饭、救援。前方后方,宏大疆场。

在衡阳,数万人在插着红旗的山岗上修复电网,送电于民。那场景,不也是一场保电的人民战争?

在郴州,黑城11天。电,是光明也是温暖,是动力更能救命。在人民医院就有一场救死扶伤的人民战争,冲锋的战士是往日娇弱的白衣天使,冰天雪地对应停电时的接生台。11天,他们依然平安接下200多个新生儿……

截取“08抗冰”攻坚战的典型侧面,讴歌深明大义、守望相助、默默奉献;传颂风雨同舟、生死相依、共赴危难。最终书写——人民能量,催生那个冬天的神话!

欣喜的是,也催生了一个作家的神话。在带领湖南作家网前后30多人、行程2600多公里,深入湖南重灾区的采访中,除新闻报道之外,我创作完成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只有人民》。

也就在那时,报告文学点燃的激情、获得的感动,已经深深地潜伏在我的心灵深处,仿佛备好了干柴,只需有个火苗,就能熊熊燃烧。

一个报告文学的新兵蛋子在2011年,接下“杨开慧”题材的创作任务,这无异于一颗火星,让我像一团火突然燃烧起来——仅4年,我在“杨开慧”这个富矿里挖掘出长篇传记《杨开慧》、报告文学《板仓绝唱》、纪实文学《红楼之恋》和中篇报告文学《太阳的精灵》《墙洞里的情书》以及《霞姑娘》六个作品。上排行榜、上年选,再出版、再获奖。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被这独特的文体彻底改变——

作风踏实了,文笔饱满了,情感真挚了,境界提升了。不用人催,就能自己逼自己,去认真、再苛刻、还较真。又其实,报告文学不仅让我起步了、出发了,还让我看到——

路上,那一片春天的景;现场,那热情似火的人;桌上,都谈论真情的事;梦里,也回味感动的情……脚,走在了大地上;心,贴上了民众情。

多少次,采访中一次次被打动,甚至忍不住流下——很久没有流过的泪;

多少回,创作中一次次被激活,甚至压不住喷发——太久没有喷发的情。

再独上井冈山,独坐在板仓故居熬通宵,去怕过再坚强,去苦过再收获。

还真收获了。4年里,跟百姓的融合,与生活的接轨,真正体会,什么是危急时刻大写的人,什么是众口传诵特书的事。从“杨开慧”题材进入报告文学,我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位痴迷的“使者”——传诵着理想的传诵,互动着英雄的互动!

也就在这几年,我义无反顾从虚构的小说、随意的散文,转型到写实却要格外吃苦的报告文学。

但很快,我进入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开始在2014年底,我利索决然翻过“杨开慧”这个章节,进入2015年中短篇打磨期的创作,也就踩下一串雏形脚印,有了这部《一路芬芳》。

积雪还未融化的羊年之初,我走在益阳曾经的十里麻石街上,体会一个柔弱的奶娘,挑着祖辈都挑过的艰难,接过民族一直都有的传统,靠拖板车、卖烤红薯养育六个孩子,没有文化就是持传统家风家教让孩子们成人。一个小而卑微的人物,在50年的社会变迁中起伏动荡,生活艰辛就是奋力前行,坎坷磨难却从不趴下。无论生活给她多少或亏欠多少,不抱怨、不气馁,吃苦耐劳、负重前行。这不就是支撑苦难中国走到今天的优秀品质?这不就是一个不屈民族的坚强缩影?大量的行走后,我含泪写下《爱在血缘之上》。

《断翅天使飞》表面上是熔小说、散文、戏曲、诗歌、随笔于一炉,其实是创作的另一种端正与踏实。接到写作的通知,是去广州一个地方采访,万多字就可交差,但题材涉及至少还有北京和西安。于是,没有谁要求,就是想把到手的题材写好,于是出发、出发、再出发,就有了精心采访的20多个鲜活人物,就有了一个团队无私付出的大爱疆场。

一个年销售额达300多亿的商业巨无霸——步步高,是什么绝活让她成长如此之快?是谁用前瞻性眼光精心打磨,让她成长为中国民营商业的领跑者?

这对土生土长的湘潭籍夫妇,经营企业没有离开他们永远的偶像、思想的掌门人——毛泽东!毛泽东的思想精髓、活的灵魂是亲在他们的骨子里、长在他们的血脉中。在经典把舵中,他们扬帆起航,在思想点化下,他们劈波斩浪。独立自主创业,实事求是发展,为人民大众奉献,成了他们永远受用的雨露甘霖!

这就有了《韶乐下的狂欢》的高度和特色。

《泸溪红橙会唱歌》是跟着艺术家采风团下到最基层而写的报告文学。那是看一首歌怎样从地里长出来,催甜椪柑、唱红泸溪,更温暖百姓的心。继而成为一个贫困县促进发展的真动力、人们口中的“脱口秀”。好作品是艺术家在人民需要中实现的自身价值,在推动发展中付出的有效劳动。那又像一树挨一树的椪柑林,根,紧扎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柑林和艺术家,都将根深深扎进土壤,才托起沉甸甸的丰收。

2015年用心最多的是《追梦密码》,这个从何继善院士的长篇传记文学中截取的章节,刨根似的追溯一个科学家,因侵略者炮火的激将、民族屈辱后的奋争,带着家国恩仇开始一生的执着超越。从70多年前的日机轰炸开始——他做梦,自强、国强,不再受欺负;他追梦,不拿枪,用科学一生抗战;他圆梦,拼搏奋争,在暮年还全力开发页岩气为民族出气!

也因此,在2015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中,这篇作品,于十多家报刊整版、头条地出现。

而对写作手法的探索,《瑶歌伴着红花开》尝试了几条线同时走,在不大的容量里,力求刻画人物更到位。

《冰雪中,诞生一个谢永晖》写的是“08抗冰”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农民母亲,在冰冻三尺的艰难时节难产。偏偏遇上冰雪中的大停电。于是,上演了5万多人的付出、整个资兴城的担当,又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集体的奉献!于是,母子两人得救了,美丽故事温暖那一方水土,暖热了整个寒冷的冬天!

接下来,是那篇有神秘色彩、有异域风情的《郑娘的现代“东女国”》。那是去遥远的四川藏区。美丽东女国,神秘大金川,一群东女国的后裔,她们勤劳聪慧、奉献牺牲,她们快乐也苦恼,她们当家做主也快乐舞动,她们全方位的人生精彩,仿佛让曾经辉煌的东女国又回来了……但这篇写得苦,巨大的文化差异、采访的急忙仓促,1.2万字的短篇,我看了六七十万字的资料,推翻了两次已架好的结构,改了三稿,才勉强过了自己这一关。我告诫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题材,交出去的一定是尽了很大努力的——自己的很好。

时至今日我感觉,报告文学是天使,也是“魔鬼”,又像一个自掘的陷阱,让自己掉进去还乐在其中。痴迷、无悔,心甘情愿地吃苦奉献。还真奇了怪了,不是报告文学,有谁能这样颠覆性地改变我?

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那是集体的支持、老师的扶助。忘不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湖南省作协几个研讨会的圆满推举;忘不了,何建明主席、李炳银老师在人未谋面只看了作品的情况下就写下洋洋几千字的评论;忘不了,在看不准选题、找不准方向时,黄传会老师拿出自己的经验帮我结构新章;忘不了王宏甲老师、徐剑老师到位的评论、殷切的嘱托;忘不了梁鸿鹰、杨晓升老师将一篇篇拙作搬上了报刊,传播到很远很远……

幸喜,一次次感动历练了我;感恩,一次次帮扶催生了我。再历经火热生活的洗礼,接受真情大爱的净化,全方位成全了更有意义的人生。累,受了;苦,值了!就用这全部触及灵魂的感动,滋养自己、营养他人;就用一次次的成长,力求交上人民满意的答卷。

创作还在继续,感动仍在传递……

目录

序 向前走:一路芬芳

断翅天使飞

郑娘的现代“东女国”

爱在血缘之上

与胡杨共鸣

泸溪红橙会唱歌

瑶歌伴着红花开

韶乐下的狂欢

冰雪中,诞生一个谢永晖

何继善的追梦密码

后记 燃烧,在报告文学……

序言

向前走:一路芬芳

徐剑

我是不敢轻易答应为人作序的。然,这次还是要破一次例,为一位湘水潇潇的女作家,为一曲行板歌吟的《板仓绝唱》创作之后的重新登高,更为报告文学的绵绵未来。

二十年的专业作家,我一直排斥作序,并非自视清高,而是心有惶惶然,觉得自己辈分不够。在我的眼里,能为人作序者,应像鲁郭茅、巴老曹之类的大家,彼因了人格文品,遂成为文坛之泰山北斗,故有很强的磁场,其振臂一呼,响应者众,读者亦众。只有这样的大师出手推荐作品,方能被人认可。因了这一理念,二十多年间,我仅作过三次序。一次是为老司令员李旭阁中将,一位中国首次核试验次日飞越爆心的天地英雄,他行吟的旧体诗《戈壁惊雷》出版时,非要我作序,真可谓折煞我也。然,恕我难抗命,只好硬着头皮作了。出版之时,颇有点战战兢兢之感,但老首长却格外喜欢。第二次作序是为自己,我的散文集《玛吉阿米》出版前,责任编辑金小凤和美编刘清霞联袂令我作一自序,表明自己的散文观。于是,我又再次将自己捧上吊环,悬空做了一个十字吊,似有点脖子被勒住的感觉。不过,庆幸的是此文一出,还获得不少读者和评家喝彩。第三次则是为我的学生周宝宏而作,他是一个一心想圆军官梦,却始终未能如愿的失败者,严重偏科,高中时便写起来长篇小说,渴望一鸣惊人,书稿几度被母亲付之一炬,仍屡教不改。结果名落孙山,却始终钟情文学。我不能不推介。而这一次却是为湖南实力派女作家余艳之邀,第一次为女性破例,自然有被抬爱之嫌。

知道余艳的名字,是一篇写毛公与杨开慧爱情故事的报告文学《板仓绝唱》,我未见余者,先读其文,觉得作者才华了得,文字空灵、气韵冉浮,叙事一咏三叹,缠绵悱恻,文笔天马行空,恣意纵横。犹如潇湘夜雨一样,湿则湿矣,清则清焉,疾则疾也,洁白的爱情恰似雨滴一样晶莹透亮,可穿透石板。而其文中展现的文学的神性、人性和诗意,令我大吃一惊。何等小女子,敢这样写毛杨之爱、毛贺之姻,又写得如此令人回肠荡气,酸楚悲怆。掩卷之余,仍觉得余音绕梁,多日不散。

彼时,我正在云南老家过年,远眺当年从军之地湘西。几度潇湘冷月,春雨潇潇,恰好一双家燕飞掠屋檐,鸣啼之声响起,惊绝堂前。仰首之间,我突然想起那个千年不朽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余艳燕啼,叽叽浅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皆成绝响。一点板仓屋里的油灯,被余艳点燃成朝霞满天,一段百年爱情被重新诠释,在古汉字的铿锵旋律之中,一位叫霞姑的水一样的湘妹子昂然走出长沙监狱,雨潇潇兮湘水寒地走向刑场,面对敌人之屠刀,那样凛然,那样巍然,那样决绝,只为一个伟人殉情,只为一段红色绝恋殉葬,毛公有幸,幸遇这烈火般燃烧的湘女,中国有幸,幸育这样柔情如水的湘女。在对余艳文本的阅读中,我们对霞姑形象,骤然从神坛走了下来,不再是泥塑的,不再是神化的,而愈发丰满了起来,文学了起来,人性了起来,亦烟火了起来,上善若水,湘女乃水。彼可谓集东方淑女娴雅温婉烈火豪迈于一身,宁携子蛰伏于板仓木屋,心却随毛公神游罗霄;宁一点油灯下独守寒夜,心却有一片烈焰照亮黑暗;宁将一株骄杨昂然中国,亦决不折柳失节。宛如湘水一般流淌绵长之爱,伴随了毛公一生。这就是板仓的霞姑,这就是韶山红杜鹃,杜宇啼血,只为中国一部百年爱情啼红添喜。对于杨开慧入狱,毛泽东则在井冈山上新娶,有了毛贺之爱,余艳从一个小女人的视角,避谈江山家国、英雄美人,而仅谈芸芸众生,列列淑女对于大英雄的人见人爱。于是乎,毛杨之爱,毛贺之爱,便找到了人间烟火、人性之美的注脚。余艳正是以这样的滚烫文字、这样平视的叙述姿态,这样感人至深生动的细节,震撼、感动甚至摧毁了我远避高大尚宏大叙事的感情堤坝。

先读其文,再见其人,已是2014年北京之秋了,我到鲁迅文学院给“鲁24”报告文学班讲座。初,不知余艳也坐台下。那天与蒋巍先生联袂而谈,面对其奔放的湍流与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我唯有守住报告文学真实的边界与底线,提醒学员不能往以大写大,以强示强、扬阔显阔。而应该从一个小切口、以小人物的故事,窥见大时代,以多舛命运的叙事,切入家国天下,以小搏大,人弱示强,以文显志。同时,对于如何从文本角度,展现文学意象和文化图腾,来叙述小人物之美,大时代之痛,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国精神,我讲了自己多年追求与实践。没有想到,短短的一节课,余艳似乎听进去了,抑或给了她捅破窗户纸的开悟。讲座结束时,她走过来与我打招呼,介绍道,我是余艳。那一刻,终于对上号了。

然,很快就是十一国庆长假了。“鲁24”学员像鸟儿一样飞向各地的家乡。返鲁院后,其组长王立民请我与其同学相聚。那晚在八里庄附近,我与“鲁24”王立民组的同学频频举杯,酒酣之际,余艳与高艳国姗姗来迟。临近盛宴散时,终于见上面了,我赠每人一部散文集《玛吉阿米》。余艳谈了对我文本结构的感悟,匆匆别过之后,又将近一年没有多少交集。

去年秋天,在济南报告文学年会上,余艳做了关于《板仓绝唱》的写作讲座,彼侃侃而谈,讲的时间不短,却语惊四座,让几百听者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她谈了写毛杨爱情的难度、角度、高度,令学员眼界大开。也许从这时开始,我开始对余艳刮目相看。我知道这节课她曾经在鲁迅文学院讲过,显然是有备而来。对于那些矢志于报告文学的业余作者而言,自然是在指点迷津。大会落幕之时,她加了我的微信。回湖南不久,便寄来了她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后院夫人》,我翻了几页,便被精彩的故事和优美的文笔吸引了,她构思故事的能力很强,叙事姿势摇曳多姿,尤其擅长心理描写,行文轻重疏密有度,描写和隐喻也很到位,充满了空灵之感。我旋即回复微信:余艳,你其实是一把写小说的好手,可惜被王跃文、阎真等文学湘军大将的身影遮蔽了,才误入歧途,加盟报告文学。写《板仓绝唱》,尽管出手不凡,但屈就了一副好笔头。假以时日,多读几十部、上百部世界顶极的文学名著,折散了一部一部去看,吸取其长处,离出头之日便已经不远了。我敢断言:余艳是有底气和能力写出大起大落人生、命运与情感的小说能手。

此言一出,令余艳怦然心动,仿佛在微信的那一头都能看见她面色潮红。她一再问我:你说的是真话,不是诓我吧?我说,当然是真的。就有微信过来,红色小企鹅蹦蹦跳跳加了一个又一个。

时隔不久,她寄来报告文学新作《一路芬芳》,这是一部将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短篇报告文学集。令我惊讶的是,杨开慧系列创作她出了六个作品,刚翻过这一页,仅2015年就写了十个中短篇。随后,她坦言着让我知道,书中第三篇《与胡杨共鸣》就是在我讲课的影响下写出来的,时间大约去年2、3月,也是她2015年第一个作品。彼时,她刚从鲁院学习回来,认真梳理几位一线报告文学作家讲课中所思所悟所获,何建明的大气,王宏甲的思想,黄传会的踏实,李鸣生的气势,皆一一吸纳。然,她觉得更多用了徐某人着重讲的意象和图腾。我读得出来,胡杨文章是由巴里坤湖、吐曼河、不朽胡杨构架的三大块构建,有形象、有寓意、有隐喻。而文中的马车、太阳花;向日葵、上班路;明月、眼睛;大漠、胡杨就是在我讲课的“提示”下挖掘出来的。她自谦地说,像得了一点真传,不知不觉就用上了。我由此也知道,这是个很有悟性且把全部时间交给文学的人。当她真诚而不失委婉要我写序、还认为我是这部书写序的佳人选。由此,我若拒绝,便有点不识相了。就在那一瞬间,我答应破例,为其写一篇序。

今年北京春天来得早。3月中旬一过,一连数日天朗气清,苍穹蔚蓝如洗,一丝云彩也没有。在永定河郊外,我伏案阅读了《一路芬芳》。先翻到《爱在血缘之上》,其实是有关余艳身世一段感人故事,读来十分亲切,彼用情甚深;嗷嗷待哺之时,哺乳过她的益阳奶妈,从此失联人间,再未相见。余艳长成之时、成名之后,一找再寻找奶妈,终不可得也。其笔触所至,令人潸然泪下,文学的魅力便在于此,余艳用自己的故事,用优美动情的笔触感动了我。而《泸溪红橙会唱歌》则是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真实体验之作,虽然是颂歌,但绝不是纯粹的讴歌,且有虽颂犹刺之意,有着深邃的哲思,其思想的纬度远远超越了同类“热点题材”。《瑶歌伴着红花开》尝试几条线同时走,像一座立交桥,几个主人公的命运相互交错。这篇报告文学短章,达到了短篇很大文学和思想的容量。然我更欣赏《断翅天使飞》,几种艺术手法同时用,像四臂观音一样,或小说、或散文、或戏曲、或诗歌,或随笔,或田野调查笔记,或报告文学等,皆汇聚一炉,一一出手,令人目不暇接。精致又有点驳杂之感,多文体的跨越实则挑战自我的驭文之道,读完之后,不能不惊叹余艳过人的才华。

不过,最推崇的仍旧是《何继善的追梦密码》,这是余艳长篇报告文学的一章节选,写的是一位儿时历经抗战苦难的工程院院士的一辈子奋发图强。从现实植入历史,昨天的惨烈屈辱与今日痛定思痛的奋起,过去与未来交织叙事,写出了一位科学家为民族、为国家“一辈子抗战”的传奇人生。《韶乐下的狂欢》写得独特。一个从湘潭起步的全国民营老大,余艳巧妙挖掘出用毛泽东之灵魂思想经营企业,把普通商人的境界提到为人民服务上。这种构思巧妙,有点出人意料。《冰雪中,诞生一个谢永晖》写的是2008年抗冰救灾里的一个感人故事。如果说,“08抗冰”,催生了一个民族的神话,也催生了一个作家的神话。余艳在那一年,带领湖南作家网前后三十多人、行程两千六百多公里,深入湖南重灾区采访,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只有人民》,这也是余艳第一部长篇。

《郑娘的现代“东女国”》,则是余艳从现代藏女身上复活曾经辉煌的女儿国。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郑娘的农家乐“碉王山庄”从艰难起步,到渐入佳境,大堂里、厨房间,有权威、能做主,干练的郑娘活脱脱一个当年主事治家的尊贵女王。然而,为更大的旅游棋盘,“碉王山庄”从辉煌高峰,到忍痛出手,郑娘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最终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回了现代女王的尊贵价值。文章跨度大,却收得拢。刻画了郑娘、乡长、村支书等典型人物。文笔优美,结构独特,巧用小说、散文之技法,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短篇报告文学佳作。

读罢余艳的《一路芬芳》,令我有一种欣慰之感。许多年来,我一直忧虑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队伍的生态,觉得不少报告文学作家的写作,甚至包括一些一线主力作家,文学修养欠缺与哲学历史的短板,是有目共睹的。不少人写作始终存在一个误区,以为抓到一个好题材,一部报告文学就成功了。不讲究文本结构,不注重叙事姿势,不精心挖掘情节与细节,更乏文化历史的落点,鲜有深邃的思想穿透。这也给了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矮化的谈资。对此,我曾不无忧虑的疾呼,报告文学队伍需要注入新鲜血液,要有大批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加盟其中,以期改变报告文学作家的基因。这一点恰恰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不谋而合,经过他大声呼吁和多年奔走,鲁迅文学院举办报告文学班终于成行。在“鲁24”报告文学高研班上,一批年轻的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英姿勃发,纷至沓来,让人有八九点钟的太阳之感。余艳便是其中一员,并很快在这支年轻队伍中脱颖而出。彼既冰雪聪明、悟性极好,又有丰沛的生活阅历,一经上路,便高蹈而舞,独领风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像余艳这样一批年轻作家步入报告文学轻骑兵、铁甲方阵,随着“鲁24”一群年轻报告文学作家的崛起,对于何建明主席提出十年之内打造百、千人的报告文学队伍,是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盖乃幸事也。

鉴于此,我于微醺中,写下此文,并将《一路芬芳》推荐给大家。斯为序。

2016年3月27日

内容推荐

《一路芬芳》是作家余艳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收录了她的一些代表作如《追梦密码》《与胡杨共鸣》等,同时也收录了近期创作的新作如《断翅天使飞》等。作品紧贴当前“一路一带”方针,以小人物、小切口,窥见大时代,以多舛命运的叙事,切入家国天下,以小搏大,人弱示强,以文显志。余艳构思故事的能力很强,叙事姿势摇曳多姿,尤其擅长心理描写,行文轻重疏密有度,描写和隐喻也很到位,充满了空灵之感。

编辑推荐

《一路芬芳》是作家余艳女士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集。本书包含了,《断翅天使飞》《郑娘的现代“东女国”》《爱在血缘之上》《与胡杨共鸣》《泸溪红橙会唱歌》《瑶歌伴着红花开》《韶乐下的狂欢》等文章。不讲究文本结构,不注重叙事姿势,不精心挖掘情节与细节,更乏文化历史的落点,鲜有深邃的思想穿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路芬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1771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6230665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