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代宗师顾景舟首部正式传记。

还原顾景舟成为顾景舟的传奇轨迹,

探究紫砂壶终非紫砂壶的艺术奥秘,

品位手艺人超越手艺人的人生哲学。

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请看由徐风所著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

内容推荐

徐风所著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是顾景舟先生家人唯一一本正规授权的传记,文字凝练,布局宏观,细节娴熟。分“纤夫”、“橹公”、“舵手”三部分,展现了顾景舟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多角度、多层面还原了他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向大师诞辰百年致敬之作。顾景舟是宗师级的人物,他用毕生心血,将紫砂技艺发展为面向世界的成熟自信的工艺艺术门类。所以本书写了一个人,更写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既是对顾景舟先生一生不凡艺术追求经历的回顾,更是对这位艺术大师技艺德操风骨的一次朝拜。

目录

序章 紫砂版图

第一部 纤夫(1915-1949)

 第一章 启蒙者

 第二章 《夜航船》

 第三章 天意乎

 第四章 上海,上海!

 第五章 归去来

 第六章 深沉夜,微月光

第二部 橹公(1950-1976)

 第七章 蜀山烟雨

 第八章 规矩与方圆

 第九章 蠡河波光

 第十章 提璧

 第十一章 狂飙

 第十二章 浮生有寄

 第十三章 刀下不留情

 第十四章 劫波心曲

第三部 舵手(1977-1996)

 第十五章 国宝重如山

 第十六章 天问

 第十七章 喜与哀

 第十八章 风骨入壶壶即风骨

 第十九章 为伊憔悴

 第二十章 文思越山河

 第二十一章 晚晴心绪

 第二十二章 情倾宝岛

 第二十三章 天高云淡

 第二十四章 魂牵紫砂

尾声 景舟之后

附录

 顾景舟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文摘

试读章节

第二章《夜航船》

这些流传在上袁村一带的顾氏故事,像和风、细雨、树叶、青草,点缀着顾景舟生长的环境。当一个清瘦的身影从田塍、菜畦前走过,人们无法说得清,这个名叫顾景舟的抟壶人,与太多的艺人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战乱。天灾。人祸。诸多因素导致顾景舟无力升入中学,这是他平生遭受的第一次痛楚。他是明事理的孩子。当父亲努力以平静的口气对他说这件事时,他只是无奈地点头。末了,他向父亲提出,他想要一间书房。

顾炳荣有些心酸。他深知儿子的秉性,他可以不再上学,但不能不读书,小小的年纪,底线已然分明。

家中原先堆放杂物的一间屋子很快被清理出来。上袁村的后辈们,还能依稀记得顾家当时的格局:简易的三进砖房,后面有一条小河。第一进是作坊、杂物屋,堆放掇罐、坯架,中间有一走道,摆放抟壶器具以及紫砂泥料之类;顾景舟的小书房在第二进,东首十余平方,虽然极其简陋,却被顾景舟布置得颇有书卷气息。

去向吕梅笙校长道别时,顾景舟心里还是很难受。我们无从得知,当时吕校长对他说了一些什么。但后来的事情让我们知道,虽然顾景舟未能入读中学,但却依然留校,随吕校长附读了三年古文。“附读”的涵义,或许今人难解,其实那是吕校长“亲授”的别释,以一己之力,对一位优秀而困难的学生伸出尽可能的援手。吕梅笙为人厚道热忱且学识渊博而无方巾气。其热肠与古风,让顾景舟终生难忘。可以想见,这三年“开小灶”式的苦读,为顾景舟的古文水平打下了何等坚实的基础。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墨缘堂”,窗前还种了两棵金橘。毫无疑问,这是上袁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书房,顾景舟之后的一切,将从这里出发。

一本翻烂了的《古文观止》,是吕梅笙校长赠送给他的,他已能背诵大半。河边的小书房,深夜里还亮着油灯,照着四周的清寂与野趣。闷热的夏天,顾景舟很少出现在乘凉的打谷场上,心静,自然就凉快。他躲进蚊帐里看书,一灯如豆,支在蚊帐里,以致把蚊帐的一角都熏黑了。疑难的问题,都被记在纸上,待去向吕校长请教。他后来回忆,吕梅笙先生传授给他的,不仅是古文知识,更有文士的风骨和气脉,这对他后来的一生,影响甚大。

乡村寂寞。每家每户抟壶的声响此起彼伏,那是一种繁复的单调。村头的龙窑举烟了,有窑工吆喝的声响加入进来,开窑的时候.叮叮当当的,听久了,心也烦的。有时候,突然会有一个沿村卖唱的艺人出现在村口,抟壶的人,会放下手里的活计,瞧个热闹。这个难得的乡村娱乐版节目,往往是短暂的,就像夜空里飞快划过的流星。  家中田地几近于无,顾炳荣却戒不掉每天上蜀山茶馆喝茶的习惯。但是,生活的重负,让他只能去反租别人的七亩水田养活家口,每亩年租约一石两斗白米。他和魏氏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因为家贫,孩子得病无钱医治,先后天折了几个。如此,抟壶便成了顾家的主要生计。上袁村的壶手,大抵可分几类,顶级的高手如程寿珍等,掇球壶曾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金奖。名声固然隆隆,不过那张印着洋文的奖状,对他的生活并不起什么作用。人已年迈,脑后还盘着一根晚清的辫子。勤快是依旧的,每日鸡鸣即起,至日落前,必抟壶三枚。风雨无阻,送到蜀山窑场。他的壶价一直坚挺,三枚壶可得一元大洋,是当时蜀山窑户、藏家们青睐的主角。进入晚年他只做三款壶:掇球、仿鼓、汉扁。精力虽然渐渐不济,老爷子每天还能吃一盘猪头肉。顾家隔壁,住着紫砂高手王寅春,以朱泥水平壶成名,薄胎、精巧,泥色红亮,出水爽利,拿捏便当。放进水里,壶体平稳,缓缓前行,如悠然小舟,求壶者几乎踏破王家门槛。可见只要壶做得好,做出名气,又何愁吃饭?不过,像程寿珍、王寅春这等名手,在上袁村毕竟寥如晨星。更多壶手日夜劳作,所制大路行货茶壶,大抵只能勉强养家。一枚壶价,贱则几分钱,贵亦只一两角钱。顾家奶奶邵氏水平壶,原先品位便不俗,颇得上海陶瓷古玩店“铁画轩”的青睐,该店老板戴国宝,金陵人,原是刻瓷名手,后在上海经营紫砂古玩。他与宜兴颇有渊源,与顾家往来亦早。顾家所制之壶,幸由“铁画轩”经销而解燃眉之急。戴国宝与顾炳荣性情也投缘,每聚必品茗论壶,遂成知友。一次,顾炳荣接到“铁画轩”定制的一笔大宗茶壶生意,因是急件,日催夜赶,终是赶不及。顾炳荣便请来三位乡村“客师”帮忙。请来家中制壶的师傅,此地俗称客师。这三位艺人,分别是储腊根、沈孝陆、潘德根。皆是业界认可的壶手。为首的储腊根,大名储铭,号大匠巨人,宜兴西乡人氏。后人有文字描绘他“较矮且瘦,方脸,两粒眼球似凸在外面,老耷拉着脸,连笑起来也不亲善”。此公擅制洋桶壶,甚精巧,有“储洋桶”“洋桶王”之称。史载,储铭性情狷介,是个豪放、不拘小节之人;无家室,一生郁不得志。后来有资料称顾景舟曾经拜储铭为师,并称,原先顾炳荣想让顾景舟跟程寿珍学做壶,遭婉拒;后又想拜金石圣手潘稚亮、紫砂陶刻名师陈少亭为师,皆未成功。最后才把顾景舟托付给储腊根学艺。此说缺乏有力的细节支撑,顾景舟自己亦不认可。储氏洋桶壶,当属壶界翘楚,甚至许多方家认定,顾景舟早期作品颇受储铭影响,但顾景舟认为.他确实多少受过储铭的指点,早期作品特别是洋桶壶受其影响,但并无拜师一说。因为拜师,是一件极严肃的事。真正影响他走上紫砂道路的人,当是他亲爱的奶奶邵氏。

P21-24

序言

序章 紫砂版图

从一份影像斑驳的中国江南版图上寻找古代宜兴,我们会发现,这里留存了几千年的书院、庙宇、道场、亭榭,在历史的淘洗与岁月的剥蚀后,大都已变成一串串斑驳而模糊的符号。唯独一柄古风霜怀的紫砂茶壶,身世平淡却暖手温心,终究与俗世不离不弃,幸留壶命。且吸纳吴地脉象,滋润世代茶客;又因文人宝爱,为其凿字赋诗,壮声提气,身份便有些不俗,壶手与文人合缘,渐渐有了头面。所抟妙器,为人间平添一味雅玩.亦为当地开掘了一份世代不衰的传宗产业。

原本,紫砂茶壶并不是被用来供养的。它只是滔滔人世的一件饮茶之器。如果肯给它一张干净的茶桌,它会显得仪态静雅;饱浸茶汤之后,它会泛出恬淡幽光、溢出清雅茗香。想那一柄壶,从米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江南的诗词、书画、器物、手艺、弦乐、美食、风俗,都是十指连心的。此地民歌,这样唱道:

缸尖四面景偏饶

碧水当门影动摇

贾客榜中间声缶

玉人楼畔夜吹箫

瓿盎瓶垒累叠双

层尖高欲倚楼窗

新来添买花瓷器

为侍漕船早发帮

江南最好焙茶天

阳羡雪芽谷雨前

买得蜀山窑器好

为郎亲试金沙泉影,里面断断少不了一把紫砂壶。热乎乎的茶,从精致的壶里沏出,等于从苦短的人生里超脱出来,无论达官贵人、平头百姓,皆可从一壶茶中获得凡尘的恬淡与快意。那是何等寻常,又何等不易!

茶生高山,壶出古窑。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十万茶山,莽莽苍苍;尤唐代贡茶,令天子开颜,代不乏书。如此,茶与壶走到一起,因缘际会,是前世修来;此中精妙,相依相生,故事与人物,于潮汐起伏与窑火明灭间,交替互补,渐次登场。有茶,有壶,有美食,有弦乐,有仙居。文人来得更勤快了。早先是李白、杜牧;稍后苏东坡、朱熹;能诗者诗,能画者画,倪云林、文徵明、唐伯虎、沈周、董其昌、吴仕、陈鸿寿……一把砂土如何得道升仙?原因之一,是文人与艺人坐到了一起。

……

且说那青龙、黄龙两山,虽系无险之丘,但造化却大。青龙山出石灰石,系造房之上等石材;黄龙山出制壶砂土,俗称五色土。烧成后,大抵呈现紫色,合“紫气东来”之吉喻。高人以为,紫砂矿石堪比金,遇水,则渐化而润:木,砂器制作之工具:土则壶之根本;火,冶陶之魂也;其暗合五行六爻,一壶可释乾坤,方家案书甚赞不绝。紫砂土看似平易,实则灵异,其材质肌理,普天之下,竟为宜兴独有。尤黄龙山矿藏丰甚,矿质或延顺至潜洛、赵庄一带,如散珠暗掷。窑则散落于蜀山四周,依坡而卧,状如苍龙,故称龙窑。烧窑柴草,取自南部丘陵山中,一年四季,骡载马驮,吞吐甚巨。千度烈焰,方始成陶,柴薪之中,乃松枝、茅柴最佳,油性足,燃点高,添发陶器古朴之质。而窑上看火师傅,尤喜茅柴,易燃,亦易熄,掌握窑温方便。

外地客官到此,问起那些抟壶高手何处高卧,答日:蜀山向南一箭之地,有一村落,名上袁,家家抟陶,户户制壶:名手集聚,历代不衰。虽皆乡村角色,亦重隐逸修行。或许在村庄旮旯处,随便走出一个草根人样,一问,却是个顶级制壶高人呢。

故事,便这样开始。

后记

后记

人世间的每一个日子,原本都是平淡的。

1996年6月3日,顾景舟先生平静离世。于是,这一天,对于这世上的许多人,便具有了特别意义。这个特别的日子,来来去去,又近20年了。

20年前,听到顾景舟先生去世消息时,我正供职于宜兴电视台,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指派编导、记者们外出拍摄专题、文艺类的节目。按理,顾老去世,完全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早就应该在他生前,为他拍摄一部专题片,留下一些珍贵资料。这些在当时很容易做到的事,我们却没有做。为什么?很多年后,我才明白,欣赏一座高山,我们至少要跋涉到山脚下,或者,爬到半山腰,才有仰望峰顶的可能。但当时,顾景舟老人,在我看来,就只是一个名声隆隆的紫砂大师,他的壶非常贵。这于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交集,所以才会留下如此惭愧的记忆。这样一种不可原谅的愚钝,20年后,让我追悔莫及。就不说什么专题片了,近在咫尺,连拜访,也不曾有过。这个无法挽回的错误,足以让一个曾经的电视人抱憾终生。

一直到2007年,当我写完《花非花一一蒋蓉传》的时候,猛然抬头,发现面前还有一座巍然的高峰,那是顾景舟。

感觉,近在咫尺,却又非常遥远。

当时,并没有写一部《顾景舟传》的冲动,因为知道,那太难了。

之后若干年,一直在虚构或非虚构的紫砂文本里跌打滚爬。无论怎么写,总是绕不过那座高山。而且,时间愈久,那座高峰愈显苍翠、奇峻。道理很简单,当你被一把壶吸引、震撼、感动,总是想知道,壶背后的人。顾景舟,顾景舟,还是顾景舟。

想,什么时候,能够痛痛快快写一部关于顾景舟的书呢?

于我,那始终是一种奢望。

2013年夏天。叩开顾家的门扉,我相信,那是真诚和机缘的力量。

那一天,顾老的儿媳吴菊芬大姐,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从今以后,希望你能把老人当成自己的一位长辈。”

我记住了大姐的话,还有,她眼睛里薄薄的泪光。

采访和写作的两年时间里,我常常在梦中见到顾景舟。高山,有时会化作云气;氤氲中,水波荡漾;风,柔绵的;丽日或朗月,都是清辉拂面;那个清癯的老人,面目慈祥,端坐在你面前,侃侃而谈。

不再是陌生的山峰了,是人,活生生的人;是自己的一位和蔼长辈。

随着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去读懂一颗高贵而寂寞的心灵。台湾,香港,北京,上海,南京、昆山,宜兴。斯人风貌,丝丝缕缕。从各处搜集、汇总的顾景舟资料,曾经有几百万字之巨,堆积在我的案头;还有大量的采访笔记、录音、视频。阅读、记录、梳理并且消化它们,在两年的时间里,成为我日夜兼程的功课。70多人次的采访,一点点地再现着一个百岁老人的风雨人生。遗忘如冰山,追忆如钝器,每一次新的细节的被发掘,都在提醒我,我所知晓、掌握的,只是冰山一角,太多的见证者、当事人已然老去,依稀的往事,从而变得脆薄。修复与还原,显其本真,还是要靠文学的力量,靠审美的观照,靠思想的引领。而留住至少两代人的集体记忆,于我,一个能力有限的书写者,充其量,只是尽到了一己之力。

顾景舟对紫砂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让一门传统的手艺,拥有了更多的尊严,他让紫砂拥有了更高的文化品位、更多的艺术含量。其实,到最后,他做什么壶,做多少壶,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风骨入壶,壶即风骨;他即是壶,壶即是他。而支撑风骨的内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外兼修的“士”的良知。

一个手艺人,怎样成为紫砂一代宗师?养育顾景舟的文化土壤,有多少流失和嬗变?一份古老手艺的尊严,靠什么去守护?紫砂的人文精神,如何重建?这些问题,时时在写作中困扰着我,有一些,书中已经给出答案;有一些,还期盼读者与我一起探究。毫无疑问,这是我用力最多的一部作品。之前的紫砂文字,仿佛都是为写这部书所作的“热身”。上山的路途,时有坎坷,但时时被一种力量牵引而义无反顾。这本书的文献意义或将大于文本意义。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份真实的依据,让可能流逝的岁月凝固于笔端,供后人参考、怀想、深发。能做到这些,于心足矣。

列于书后的“参考文献”与“鸣谢名单”,显示出本书写作、采访中,得到如此众多的朋友、老师、长辈,提供的宝贵帮助。时年91岁的冯其庸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吾妻徐梅英,一路采访、风雨并肩,承担了录音、录像、摄影等工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黄小初社长、责任编辑赵阳女士:丁帆、汪政、雷雨、何平等诸位学者、批评家,以及一切为本书出版谋划出力的人们,在此再表谢忱与敬意!

徐风

2014年i2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85602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38
CIP核字 2015161637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7
17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