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 “六书”成为专门的学问。但是现代学者认为“六书”不能单纯地被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象形,是一种用物体的具体样子来表达词义的造宇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一般都是具体的名词,如“日”“月”“水”“山”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最早出现的文字都是象形字,也就是说甲骨文大多是象形字。
虽然象形字是根据形体来构造字,但与图画又有所不同。通常象形文字具有简约的外形特征,不会把东西的所有特点都描绘出来。同时它也有典型性,就是描绘出的特征通常是事物最典型的方面,人们一看就会知道。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固定性,既然已经是文字了,就不会随便发生改变。《说文解字》中记载了364个象形字,它们既是汉字中的基本字,也是组成别的汉字的基本元素。由于象形的造字方法很难用于表示抽象事物,因此逐渐出现了新的造字方法。
指事,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会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某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 “会意,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例如“上” “下” “刃” “甘”等都是指示字。 “上” “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二二、,则是“下”字。 “刃”在“刀”外加一点,表示刀口, “甘”在“口”内加一点,表示口中含有甘美的食物。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来表达意思的造字方法。会意字一般为合体字,和其组成部分的意思有关系,但却又是一个新的意思。因为象形和指事造字多只能对单一的事物进行图画式描绘。而针对种种行为和现象造字,象形和指事显然不能胜任。于是古人把表示有关事物的文字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让人们通过经验和意识来体会其中的意思。如“休”字,从人从木,从这两个字的组合方式,表现出了人与树的关系——人倚树下, “背靠大树好乘凉”。人们根据在野外劳累之后常于树荫下休憩的经验,就能理解这是休息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大致是说,用一些代表某些事物的字,合并其义而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据相关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内在或外在关系作导向。
早在商代,象形宇、指示字和会意字就占了大概所有文字的百分之四十。但是在周朝,这样的造字过程似乎停止了,大概是因为用这些方法创造的字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假借这种方法。如,有两个字在古代读音相似,一个是谷物的名称,写作“套(麦)”,是一颗麦子和麦芒的形象。另一个字的意思是“来”,但还没有汉字。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创造一个新字,而是借用“銮”字,让读者决定什么情况下是“谷物”的意思,什么情况下是“来”的意思。再如“蓠(万)”字,《说文解宇》这样解释: “虫也。从玄,象形。”再看字形,确实像一只举着两个大螯、长着长长尾巴很像是蝎子的昆虫。后来此字被借用为表示数字的“蓠”。还有“其”宇,这个字最早是表示一种容器的,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像是簸箕形,即“箕”的本字。后来这个字被借用做指示代词和物主代词,表示“这个” “那个” “他的”“她的”和“它的”。假借法是一种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段时期里是常用的,但是不能大范围使用。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本义和借音的意思都还同时存在,这会带来误解。为了避免这种语言混乱,人们开始在原义上加一些补充性的说明,以此来提示读者这里使用的是原义。比如“其”,原来就是一个容器的样子,后来又加了个竹字头(”),因为“箕”一般是用竹子做的,而原来的“其”字则表示后来的代词。即使有这样的方法,汉字还是会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很多字的意义在几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意义范畴变大了,有的词性改变了,很多字有了隐喻、转义和转注的意思。这时候人们会分开这些意思,创造新的汉字,这就是“转注”。所以现代文字学家也不认为转注是一种造字方法。比如“文”字,原来的意思就是“花纹、图案”,后来又有了“文字、语言、文学”的意思。这两个意思相去甚远,在文章中容易产生误会。为了方便区分不同的意思,人们给原来表示“花纹、图案”意思的“文”字加上了个绞丝旁(兰),写作“纹”。而原来的“文”字则表示“文字、语言和文学”。
虽然古人们用不同的造字法创造了很多不同的文字,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概念无法表达。后来人们又有了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造字方法,那就是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一部分表示意义,另一部分表示声音。现代汉字中大多数汉字都是形声宇,在汉字中所占比例最大,新的汉字多是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如现代新发现的化学元素,中国人就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创造相应的汉字。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