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陵屐痕
内容
试读章节

赵高梧(1898-1965),即赵尊岳,明词学者。字叔雍,斋名高梧轩、珍重阁。曾为民国政府铁道部参事,后在汪伪政府供过职。晚年任教于香港、新加坡。他在明词方面的研究具有权威性,所辑《明词汇刊》迄今仍为明词辑刻规模最大的丛书。

新都旧话

赵高梧

南京以明洪武建元而为国都,永乐北迁,则为陪都,如清之盛京(奉天),仅为制度上之点缀而已。迨崇祯殉国,弘光立而南都复兴,无可奈何之局,等于泡影。至有清定鼎,则江宁府治,不过为江苏之省会。况苏抚驻苏州,则并省会之资格,亦不完备。革命之役,为临时都城者,期亦极短。自此至民十五而重建新都,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昔日之荒凉荆棘者,近且平坦如砥,九逵四达矣。余行役是邦,每览其胜,尤爱掇拾旧闻,综览群籍,以备掌故。就所忆及,略加考订,为新都旧话。倘亦邦人君子茶余酒后所不废乎,摩挲陈迹者其致意焉。

定淮门内,旧有金陵寺。其地为明天策卫故址。殿上旧塑金刚骑白狻猊。俗不识狻猊,呼之日水牛。山门不塑弥勒而塑真武帝君,与他寺异。盖形家相地之言,谓寺对钟山开面,特朝成火星体,故取克制之义。真武主水以胜火也。

东花园苑家桥,为清初时守园苑老所居。危堤一曲,小屋数楹,窗闼洞开,篱垣周匝,富春花盛,极足流连。旁有酒肆,山肴野蔌,尤复可口。既而废于水患,当年风物,遂不复存。偶读朱述之大令绪曾东园杂句,有云“东风吹绿王孙草,一角桥西苑老家”,每为神往。

香林寺,或云半山园故址。然征之志籍,半山寺在北安门内东北隅,为王安石故宅。香林寺在北安门外,相距甚远,初非昔之半山园也。旧有四足铜鼎,高二尺余,其色如铁,俗称“吃灰炉”。数百年来,谓灰未出,亦未满,则故神其说耳。又有大木椅,以整木刳而成之,可坐数人,有异香,或日“沈香木”。大悲楼有漆雕九龙供案,则明大内故物。又有吴道子画佛牙、佛骨,则无从征实。历劫以来,凡此神物,不知犹在人间否耶。

大士香火,旧以蟒蛇仓石观音为盛。六月间赛会,喧阗达旦不绝,仿佛杭之六桥三竺。自嘉庆年后,烧香者均赴鸡鸣山观音楼,此遂冷落。其时哄传有白发老妇,自蟒蛇仓肩舆至鸡鸣寺进香,倏忽不见,谓为大士化身。其事虽荒诞,要亦兴废自有定数。

南京民居稠密,时有火患。乾隆五十四年,制军高佳公麟书创作水星鼎于聚宝门楼上,以镇压之。其患渐息。鼎为铜铸。其形圆,底足皆铁通,高四尺许,上嵌八卦十六乳,四周各有篆书“水星”二字,其下铭文二百余字。今亦不知投置何许。

《金陵世纪》谓朱雀航非今之镇淮桥,乃古桐树湾。长乐渡处在聚宝门东北。《金陵新志》亦云,在镇淮桥北左南厢后设信府河。救生局正当古长乐渡处,有真武庙。庙门外竖长竿,嵌铁坎卦,上立铁鹳,其大如驴,俗呼为铁老鹳,正对蟒蛇仓赤石矶。矶脉石骨峻增,自城外穿壕而入,尽于此,色纯赤。前人因城内屡遭火患,作此厌之。又聚宝门或以罗镜格之,为丑未向以取泄火之义。亦石矶乃正当南离,则以长乐渡为朱雀航,亦非无据也。

阳湖经师孙渊如先生,以五松名园。盖侨居旧内之五松园,以古松五株而得名也。后购皇甫巷司马河师宅,亭台池馆,布置有法,名日“冶城仙馆”。其后复就旧内菜圃隙地,穿池凿石,逾年而成。门前设书肆,日“窥园”。入门迤东一带,缭以长廊,日“小芍陂”。厅事南面,日“廉卉堂”。东北隅室三楹,后种芍药日“留余春馆”。西北临塘一榭,日“鸥波舫”。旁通高台,钟阜在望,日“大观台”。西南隅竹篱茅舍,日“蔬香舍”。宾朋燕集,岁无虚月。五亩之名,遂与五松并传。其后孙殁,赁为茶肆,园林遂废,令人想望不置。

孙渊如先生居冶城仙馆时,方辑《古文苑》。一日为高堂称庆演剧。有《上天台》一剧,宾白,姚不负汉,汉不负姚。时全椒吴山尊在座,戏日:此二语文义简古,似汉魏人口吻,君何不采人《古文苑》乎?坐客皆大笑。是年六月,山馆中盆莲开并蒂花,色红,其大如盏。书院月课因以并蒂莲赋命题,并以“瑞不虚呈修德应之”八字为韵。是科秋闱后,太公正寿值八旬,重宴鹿鸣,诚哉其为瑞应矣。

金陵督院司道署,仅大门有狮子。唯城守营副将头门、大堂、宅门三处皆有,而形相大于他处。其地为明歧阳王李文忠故府。制度不同,相沿未易耳。照墙后有大塘,夏日无蛙,或云张真人尝驻足于此,恶其聒噪,以法厌之,则庶为神话矣。

钟山书院大门右空地,有大铁锚二,又陷于地。一叉在上,相传是马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从至此。盖其地本东护龙河,水出升平桥。数百年前,尚通舟楫,未可知也。每中秋游人蚁集。妇人摸弄之,可以生子,呼为摸秋,令人绝倒。石城门外河滩,有铁锚数十,类有大于此者,按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载,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南洋诸国。宝船共六十三号,适当其地,则所传不为无证矣。

清凉山旧有宫氏园。凿洞穿池,金鱼数十尾,游泳其中,令人神怡。(P003-005)

后记

后记

邢定康 钱长江

去年,南京出版社卢海鸣社长送来刚出版的《金陵物语》《金陵旧颜》两书。阅之,收获颇丰,并萌发了选编一本“民国旅行者眼中的南京”文集,作为前两书的补充和配套。这个意见很快被卢先生采纳,也就有了《金陵屐痕》。

我们最初谋划《金陵屐痕》,是聚焦在民国旅游杂志上,以为那上面的文章应该是杂志编辑、记者以及旅游人撰写的。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游记类文章很接地气,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只是现在很少有机会去关注了。实际上,我们就是想编一本小人物的文集,以区别于收集“名人笔下老南京”的《金陵旧颜》。将它们重新整理出来与读者见面,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不过我们后来发现,其中的文章有的也出自名人之手,只因刊登在旅游杂志上,不被人知晓罢了。倘若这样的文章因作者是名人而不选,实在太可惜了。出版社卢先生在和我们讨论时,也提出不要局限于小人物或旅游杂志中的文章,视野可以开阔些。如此这般,我们将选文的范围适度扩大。

说是“适度”扩大,其实仅限于钱长江的私人藏书,以增添点选编本的色彩。钱先生新近收藏到的民国十六年(1927)的一篇中学生作文原稿。这位无名氏中学生来自中央大学区立镇江中学,通篇毛笔字写作,并有老师的批语墨迹,颇为难得、珍贵。我们将其选入,这恐怕是全书年龄最小的作者了。

《金陵屐痕》的文章,主要还是选自由中国旅行社主办的《旅行杂志》。这个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民国时期共发行了近300期。我们对此逐一进行了查阅,凡写南京的文章无一挂漏。其中仅有《秋在栖霞》(原载《旅行杂志》第20卷第ll期)、《紫金山夜观星象》(原载《旅行杂志》第22卷第11期)二文,因已经作为“附录”收入《守望南京:民国旅游寻寻觅觅》一书,后又经我们推荐被《金陵旧颜》一书录用,便不再选入。此外,《后湖泛舟--金陵览胜之四》(原载《旅行天地》第1卷第3期)一文,也因同样原因未被选入。

《金陵屐痕》没有按常规以文章的写作时间排序,而是分成了三个部分,即“览胜篇”“行游篇”“交通篇”。“览胜篇”中的文章,仍未按时间排序,依秩为“综述”“山”“水”等,旨在将一个面或一个点的景观分别集中单列,以便从中看出面或点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行游篇”“交通篇”中的顺序亦然。又因内中文章有的是按旅行线路记叙的,涉及的城市颇多,南京仅为其一,只有将其节选。这类文章唯一保留全文的是《还都散记》。因该文写的是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由昆明迁往南京的经过,资料十分难得,且又是以“春在昆明,夏在重庆,秋在南京,冬在北平”的视角来观感的,可比对同一时段几座城市的各自风貌。  书中插图我们尽可能采用了杂志中的原插图,以及东南大学图书研究会导师周玲荪的写生作品,使得插图既有史料性,又有新鲜感。

在选编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旅游界前辈留下“屐痕”的可贵之处。借此真诚地向他们致敬!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查找到每一位作者的有关资料,以给读者一个完整的说明。这也反倒成了此选编本的特点之一。恳请作者们看到此书后,能拨冗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将奉上样书和薄酬。

为了收集前辈们的“屐痕”的文章,我们曾三次赴浙江旅游博物馆查阅资料。这个博物馆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建立,于2013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开馆。这一天,也是我们策展的“民国南京旅游藏品展”在总统府景区的开展日。一种巧合,一种缘分,注定形成了一种默契。学院的毛水根先生、博物馆的金晓颖女士及徐龙雨同学,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们的工作得心应手。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地方志学者邹尚、雕塑家朱泽荣等南京旅游学会会员,经常与我们商讨民国南京旅游文化的有关问题,并为此书做了事务性工作。钱长江、邹尚二位还将私人收藏的老照片奉献出来,以丰富此书的内容,在此谨表谢意。还要感谢《金陵旧颜》的编者丁帆教授为此书题写了书名。《金陵物语》《金陵旧颜》《金陵屐痕》的书名因丁先生的书法形成了一个系列。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出版社的谢微女士及其同仁满腔热情的工作。我们原以为“选编”无需自己动笔写作,应该比较轻松,没想到耗力费时,也屡屡遭遇困难。全书仅目录就调整了六稿,文选也由最初筛选出来的七十五篇压缩为五十四篇,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好在谢女士和我们未曾想过放弃,坚持了下来。她善于沟通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使得整个选编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而今,《金陵屐痕》一书圆满收官。对此,既可视其为民国南京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之一,也将是一本受欢迎的大众读物。面对这样的收获,我们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感到欣慰。

2015年7月16日于石头城109号南京旅游学会工作室

目录

览胜篇

 新都旧话/赵高梧

 首都胜览/钟兴正

 说首都/方志超

 瞻仰复兴中的首都/陈其英

 京华烟云/明志

 首都风景线/丁挹文

 中山陵墓展谒记/钱芝生

 灵谷寺/赵景深

 牛首山之游/叶祥法

 金陵牛首山访古记/罗香林

 栖霞山游记

 栖霞山纪游/蒋维乔

 到栖霞山去/祖雨人

 秋栖霞/尹沛

 温泉试浴记/刘宣阁

 记首都两名湖/朱偰

 忆之海中的玄武湖/王秉权

 忆夜泛玄武湖/徐模

 怀念玄武湖/王翼济

 春在后湖/吴显齐

 玄武湖的四季风光(节选)/社会部南京社会服务处

 记莫愁湖之游/李恩渥

 燕子矶记游/周子鲁

 南京下关东南饭店

 南京首都饭店

行游篇

 金陵雅游篇——回忆十年前的南京/张若谷

 南京六十小时/马国亮

 步游二日记/胡山源

 京沪线掠影(节选)/胡山源

 首都初旅/王仲鄂

 大江/谔厂

 东南食味(节选)/雷红

 扬子江往来(节选)/罗伯特·摩尔

 雨中游屐/朱兰客

 白下驱车竟日游/施种鹏

 江南常系梦魂中(节选)/赵德厚

 南京游记·游览计划——金陵览胜之一/周镜泉

 南京游记·京城漫步—金陵览胜之二/周镜泉

 南京游记·陵园一瞥—金陵览胜之三/周镜泉

交通篇

 京沪轮中/张诤之

 首都印象/子介

 赴汉途中杂感/顾学范

 空中旅行记乐/孟述祖

 记首都特快一日京游/孙恩霖

 接收人语(节选)/程志政

 京沪线八十小时(节选)/孙沛甘

 津浦路车行观感——从浦口到徐州的途中/周思忠

 还都散记/戴文赛

 出京散记(节选)/周曙山

 京华小感/独鹄

 霄壤三万里之首都/郭祝崧

 京、镇、句三角点线巡礼(节选)/周镜泉

 京沪车上的老余/张德乾

 铁路员工之典型——京站许故段长朝元铸像揭幕礼记/KY.

后记/邢定康钱长江

序言

序言

邢定康

金陵,南京的古称谓。

“金陵”之名称,据说与地域的“王者之气”有关。相传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在今清凉山(含石头城)筑城,并以“埋金”镇“王气”,命名金陵邑。因金陵邑首次带有行政设置的性质,也就成了南京城市的发端。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金陵”仅仅存活了百余年,就相继被秣陵、建业、建康、江陵、白下、上元、应天、天京等四十多个名称所替代,再没了它的名分。见证奇迹的是,尽管它早早作古,但历朝历代的诗词文赋总还在为之咏叹。“金陵”二字的江湖地位似乎从未有过动摇,即便在当今也是如此。例如,南京出版社去年出版了《金陵物语》《金陵旧颜》,还有我和钱长江选编的这本《金陵屐痕》。

《金陵屐痕》不同于“外国人眼中六朝古都”的《金陵物语》,也不同于“名人笔下老南京”的《金陵旧颜》,而是跟随民国旅游人的“屐痕”,近视“京华烟云”。

我是金陵人,虽说出生于上海,但从记事起已是在南京。而且一直在这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我又是旅游人,自1987年参加组建南京市旅游局后,自始至终未离开过旅游岗位,直至退休。我似乎注定与“金陵”有缘,因我编写的第一本书就取名为“金陵游”。这是我的处女作,尽管未正式出版,属内部交流资料,但也一时成了南京导游的必读物,而且曾被大专院校导游专业作为教材。“金陵游”还曾作为南京旅游的对外宣传口号。打那时候起,我就很想了解民国时期的旅游。它是开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重要阶段,更是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个侧记。苦于当时身陷事务性工作,无从顾及。退休后,我仍在旅游社团活动,可以从容地开展民国南京旅游的研究,其成果先是著有《守望南京:民国旅游寻寻觅觅》,接下来便是这册《金陵屐痕》。

实际上早在清末,南京的现代旅游就呈现出萌芽状态。典型的标志是宣统二年(191O),南京举办了相当于国际博览会的南洋劝业会。为期六个月的南洋劝业会,前来参观的中外人士多达数十万人,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我们注意到,在南洋劝业会的组织名单上,赫然出现了陈光甫的名字。正是这位陈光甫先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旅行代理机构--中国旅行社。南京的首家旅行社,就是中国旅行社的一个分支。它的诞生,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里程碑。

《金陵屐痕》中的文章,大多来源于中国旅行社创办的《旅行杂志》。这也是唯一在全国发行的旅游杂志。在这个旅游园地里,记录了旅行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无形中录制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风物,这正是我十分关注的。当然,我更为关注的还是其中的南京,用丁帆先生在《金陵旧颜》之序中的话来说,尤其关注“她的原始真容和各色人等彼时的生存境况,以及这个城市宽厚的文化性格”。

《金陵屐痕》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城市的景区景点、住宿、餐饮,以及往来这座城市的城际交通等,可谓是民国南京的多方位记录。之所以做这样的选编,是期许今人通过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这样的观察和了解,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仿佛就是在看南京的“昨天”。又因它们写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有民国早期的、有抗战胜利后的,读之给人以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心得,引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这样的读本应该是以往很少有过的,我甚而认为,旅游人的屐痕,是另一种类型的史料档案,完全应该纳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献之中。

近年来,南京出版社致力于南京的民国文化整理,开启了“南京印象”丛书的出版工作等。我作为籍于斯、长于斯的金陵人,深有感触,愿以《金陵屐痕》加入到这项文化耕耘之中,并以此表达我热爱南京、热爱南京旅游的真情实感。

2015年6月8日于金陵名人居

内容推荐

由邢定康和钱长江合编的《金陵屐痕》一书在体例上承接了《金陵物语》和《金陵旧颜》的风格与特点,是集合了多篇文章的合集。所选文章主要是民国时期在南京旅游的见闻感悟。共计约有80篇文章,目前分为“揽胜篇”“行游篇”及“交通篇”几个部分。全书所录文章由南京旅游学会会长邢定康提供,多是发表在当时旅游类杂志上的文章。语言文字优美,具有民国意蕴,集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不同的南京,还原一个历史的南京。

编辑推荐

由邢定康和钱长江合编的《金陵屐痕》一书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城市的景区景点、住宿、餐饮,以及往来这座城市的城际交通等,可谓是民国南京的多方位记录。之所以做这样的选编,是期许今人通过民国旅游人的视角,观察和了解古老的南京。这样的观察和了解,没有遥不可及的距离,仿佛就是在看南京的“昨天”。又因它们写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有民国早期的、有抗战胜利后的,读之给人以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心得,引发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这样的读本应该是以往很少有过的,我甚而认为,旅游人的屐痕,是另一种类型的史料档案,完全应该纳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献之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陵屐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定康,钱长江编
译者
编者 邢定康//钱长江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310473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2015190708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1
17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