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就是为它而来(十年山川行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那些山野里,无人的地方,往往有真正的古典意义上的中国,百年现代大潮荡涤后也就这些边边角角,还有文明的碎片。

布列松说,相机使我们得以拥有一部视觉编年史。颜长江的相机,则是,为我们的河山留下一曲曲古典主义的歌赋。《我就是为它而来(十年山川行记)》主题聚焦于中国的山和水,所涉地域和路线有大运河、长江中下游、五台山、黄山、南岭古道、徐霞客之路、富春江等。作者文笔细腻,图片精美。

内容推荐

《我就是为它而来(十年山川行记)》是著名摄影家颜长江近年创作的图文游记合集,主题聚焦于中国的山和水,所涉地域和路线有大运河、长江中下游、五台山、黄山、南岭古道、徐霞客之路、富春江等。作者文笔细腻,图片精美。感性而精炼的文字富于人文气质,配以风格独到的摄影作品,展示了作者对人本、自然、历史等多领域的哲学思考和艺术感悟。

目录

前言:古典社会的最后一代

剩下的山水——富春江行记

运河残游记

故园有雪——2008年初掠过华南

我的大河——从武昌到金陵

纸人·山海经

霞客行——浙闽游记

拯救之路——五台山行记

归山

在南岭上

后记:我看见龙在那田

试读章节

20日 济南

甫抵济南,与冯克力先生(《老照片》创办人)驾一电瓶船,泛大明湖近两小时。过历下亭,近荷观鸟。桨为荷叶所缠。渐脱。

傍晚,酒后,看湖旁小街,古渠规整,泉水涌流。冯先生说,近年泉水很旺,趵突泉也已复涌。居民坐岸饮酒,犹赛江南。于是,济南风致就在其中了。运河,古称渠,此亦渠。此趟行程,一言以蔽之:·问渠那得清如许。

只是那源头活水何处?

21日 济宁市南旺分水口

下午,在雨雾中,我见到了破烂的分水龙王庙。是一个建筑群,省保单位。比较二十年前的画片,又毁了不少。只有小学尚存在古建。校传达室刘某勤老人引我一观。依次为:禹王殿,完整;观音阁,今年塌顶;文公祠,墙塌,柱梁犹在;宋公祠,全塌,余残墙。古梁刺天。又引我看校墙外古运河分水口。大片白杨林。有两条凹处,分别为小汶河和运河。分水之处,已无河无水,成一平地。

雨暗草青,林木萧深。老人立在林问,林外逆有亮色。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仿佛林地上有水汽在细微蒸出。一种气氛,一种恐怖的宁静,或耳边似有喧嚣的宁静。1970年代的地图上尚有它,而今已无。画上地图的,是1958年在西边的新运河。我祖宗当年赶考就在这里行过。我又踏上他们的旅行线路。我难以想象他们在这土地下行舟。我只能隐约看见他们踽踽步行。

便又去看新运河。宽了许多。雨越发大了。立在一座大桥上,南看,北看。笔直,端庄,水的公路,在雨雾中,通向远处的虚无。虚无。很美,然而只见岸边系一小木舟,无他船。渔栏横在河面上。

当代,正向更好的时代狂奔而去,过去五十年静躺在这里。伟大的静穆。新老运河,提醒我历史无情,一切没有意义。因此我想到要珍惜,当下的活着的意义。因为此前此后没有意义。

22日 微山县

见过济宁煤港的热闹大场景,到了上方一里的新老运河交界处,只见一片萧条,只有一艘手牵之渡。于是很大反差。运河安静地向北伸去。伸到昨天那里,一个人都不见。

据济宁编的运河论著说,1958年梁(山)济(宁)运河建成以来,几乎未通航过。那么,是在航运黄金时代之末期,一次追悼式的行为艺术?

此处相邻的老运河,比起市中心的,较好保存了死亡后的原生态。浮萍满地,岸树浓郁,绿得一塌糊涂。

中午投向微山方向。现今行船不走运河,取道微山、昭阳二湖,近年湖泊以二级间隔开控水闸控航。我在欢城镇下车,租了三轮电摩托车奔去湖边。地图显示,此处湖东之老运河与湖仅一堤之隔。湖泊很暧昧,芦苇、荷花使两岸湖泊更像沼泽。只有老运河边的人,才知道,这儿有条老运河。

于是见到乡村里犹有水的老运河。浮萍、水草、笔直的河道,一种恬静的美。运河成了各家后院的池塘。捕鱼,养鸭。有高张的比河还宽的大鱼网,这张大网是今天看到的最奇特的东西。我小时爱捉鱼。大了也做夜梦或白日梦,梦想涸泽而捉大鱼。梦中那个高兴啊!我想不仅是因为这很英雄,有“大鱼”原形毕露让我手到擒来的快感和得意,而且因为我对平素看不透的神秘现象有揭露的兴趣。比如水。这张大网就有类似的疯狂。当然它的目的很功利。它在运河上下的绿色中像,一块玻璃,恍惚着你,一场白日梦。

那南旺的运河,不仅“涸泽”了,而且成为笃实的土地。然而更神秘更有想象的无尽余地。运河,不管它多么偏僻粗朴,它总让我看到金玉无数繁华无尽。从百年千年的时间往上看,一切结果都消失。运河提醒我什么是过程。

近晚,站在微山县城,当年繁华的夏镇港口边。只有肮脏的河道,遗弃的码头。没有任何能让你回到二十年前之前的“文物”。听老人言,来到下游的泰山庙。庙为复建,殿亭高耸,初看也无趣。出得庙来看运河,吃了一惊,这庙正在运河的九十度转弯的内侧。

好一个座落!于是这破烂肮脏的岸,满是污水浮萍和杂物的死河,因为一座恢复了的古庙,在暮色中开始有了些光彩,越来越闪亮了——在过去的年代,这就是一幅画卷。

试想当年,船行至此,首先见到敦厚劲拔的山门,前进十多丈,左边是通向微山湖的闸门,往右前进,可见右岸泰山庙华丽重檐,有宫殿庄严之气象,左岸是素朴的青云庵,很朴素的情境。然后运河直入杨柳深处。民间修复泰山庙的行为,让我感到,运河不死。

当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就从这里驶向乾隆皇上的北京。使团的画家留下了大批素描,他的手法不像中国画家那么轻盈。他的笔下,庙身肿胀,大门如怒张的大嘴,飞檐如狂抓的手臂。总之有种狞厉之美,像极了几十年前小人书里的“旧社会”。

夜幕下了。眼前这个山门就很像。它有勾人的魅力。街市、居民,在满是浮泥的桥上路上,桥和路又在满是浮萍的河上,浮萍又在灰黑的污水上。浮水一会儿往右,一会儿往左,不甘心它死水的身份。想起一个成语:垂死挣扎。又想起一个:死水微澜。还有闻一多那首名诗。

P19-20

序言

古典社会的最后一代

令狐磊

面对既古老又处于演变中的中国,我们需要一双思想的眼睛。

2008年年中,长江兄在我博客上评论留言,直言不讳,说他们这代文化人不能只是沉溺在摇滚乐与西洋电影中,要敢于使用文字与影像,直面现实。我也很认同他的鲜明观点:中国的首要问题是文化根基的传承。

我对颜长江说,我是绝对相信中国正处于二个文艺大复兴时期的人,并且把坚持“大中华美学”作为我们的理想,要让这些坚持的人站在一个共同的舞台上持续发声。

颜长江于我——一个有着策划本能意识的编辑来说,是有着重要位置的。

我们很难遇见如此兼具综合能力与才情的创作人。简单来说,他很好用,把他放置于荒野,他会还你一道文化之旅。试问当下中国,还有哪一位是优秀的作家同时还是专业的摄影家;既活在当代感怀天下(新闻记者的本行)又有着古代文人的情怀;如同一个孤独的苦行僧人又侠骨仁心于远近?这几点,完全是颜长江独步于当下的形象。

颜长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才情的摄影家。每每经过一次漫长的旅行后,七天到十天,他交回的照片,一张是一张,每一张背后他都可以给我说很久,有时候走一个下午就摁了一次快门,其他时间,他如果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和当地人交谈吧。像布列松那种摄影师,是在移动的状态下工作,眼睛会不停地衡量和估计周边的。

有时候,他会直接用稿纸写文章,洋洋万字一大叠,上面有着每一处遣词造句的拿捏痕迹,在我们逐渐滑入屏幕时代的时候,长江兄的来稿仿佛是最后最美好的“纸的时代”的时光记忆,又或者是一张张挽联,如同他花费十年时间拍摄的“纸人”那样。在四月的一期《生活月刊》里,呼应着纷纷清明雨,我用一本别册,以无装订的形式出版了一辑《纸人》。那些散逸的纸,也有如是我们的共同命运,一不小心,散落一地,当我们拾起之时,已时空远隔。

长江兄的文章,是《生活月刊》十年里最重要的社会记录型散文,从三峡拍到富春江,从大运河行至南岭古道,从历史地理的旅人徐霞客写到生活中的诗情大家苏东坡。有一年,长江兄发信来问我有没有在读新译出的高居翰的几本书,《江岸送别》、《隔江山色》、《气势撼人》等等,这完全可以作为长江兄行走于江山的题记啊。

今年,长江兄在“一席”的演讲会上演讲的题目就叫做,“古典社会的最后一代”,既是点题又是无可奈何之声。长江兄的言行举止在现代的中国,就好像是古邑来人,他说,“楚文化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占了六七成”。这样的有着古典气质的精神回望,我们可以在他的文字和照片中尽情领略。

这样的人,又恰恰目睹三峡大坝修建,山河巨变,这无疑带给他无比复杂的种种体会。然而,长江兄又会超脱出来,他更关心那些被淹没的城乡古迹与溪流,那些曾经被选择与舍弃的田园生活……他行走于其间,凭借自己的敏感,把我们有所感知但不知如何抒发的情绪,在文字间,在照片上,淋漓尽现。

颜长江是有傲气的摄影诗人,有时候,我把颜长江视作是当代的苏东坡式的“天纵大才”,如同林语堂所形容的一个月夜里的徘徊者:“那心灵的喜悦,那思想的快乐,万古不休。”

如今,这批文章与它们相随的影像将经由上海文化出版社荟萃成册,以更为整体、更为独立的方式与读者见面,绝对是一件“宝匣再现江湖”的事情。

布列松说,相机使我们得以拥有一部视觉编年史。颜长江的相机,则是,为我们的河山留下一曲曲古典主义的歌赋。颜长江写道:“我们的情感,与之同归于尽。”他可能是古典社会的最后一代,这是我们的遗憾,也是我们的所幸。

(令狐磊,《生活月刊》出品人与创意总监)

后记

我看见龙在那田

时间过得快,一晃就十年了。应该是2005年底的一天,我还记得,广州摄影行尊安哥,是在出租车行驶到梅花村的时候,说起他正在给新创刊的《生活月刊》作摄影顾问,找了几个摄影师给杂志拍照的事儿。他去的是云南,摄影师的个性能得到尊重,同国际上大杂志做法差不多。我听了有点失落,这样的好事儿怎么没我的份呢。没想到不久机会就来了,我参与了2006年春天,江南主题的拍摄。我去哪儿,拍什么,怎么写,并没人管我,事情做得痛快,用得也挺对,立意高,设计够优雅。这就是《剩下的山水》。就这第一次合作,我感觉到杂志,尤其是主创令狐磊先生,给了摄影师自由,几乎不设限制,任你驰骋。我感觉很好,很快又在这年夏天,在德国世界杯的季节,再接受了走看大运河的邀约。我写成半白话半文言的日记,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很容易这样喃喃自语。结果也刊登了。2008年初,我又快速地回了一次家乡,掠过华南大地,观察当年很是出名的雪灾。在南岭之上,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冰景,是我很难忘的经历。秋天,又考察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得我了解了三峡之外的江岸,对这条大河有了整体把握。这两次,还各有一张作品被选为封面,对我来说,这是很高的荣誉。

我喜欢这样干活,走了这几次,形成了一个美妙的模式:定一个旅程,独自上路,文图全包,文字多是日记体。所谓散文,我写得不差,但我更喜欢日记体,很有点想为它正名的意思。作为作者,我知道这样有最真实,最坦白,最自由,最不做作的表达。而散文或通常意义的报道,往往会端起来,所谓的文学语言或报道语言,其实会让读者与现场气息隔了一层。我爱读陆游的《入蜀记》、黄庭坚的《宜州家乘》、张祖道的《1956潘光旦考察行脚》等等日志,可以说,有些文学名家,日志也散发着更不一般的文学魅力,有活泼的人性,有自在的表达,出白天然,有现场感,往往是通常的诗文名作代替不了的。尤其是中国文学,往往见诗见意而不见人,但日记里的人是绝对活生生的,是丰富的。至于我的摄影,也超越了经典纪实的刻板样式与体例,可称作是个性纪实,它给予读者的是“我”见到与评价过的画面,我相信,这种忠于自己的摄影,也是用心在与景物、读者对话,更对得起读者。作为如此充分发挥自我与才能的作者,我真是幸运的。无庸讳言,这是与那本杂志相关的。当年在广州体育西路,我常走进那里的杂志办公室,那里实在有让人难忘的一群人。令狐磊,张泉,夏楠,刘娟娟,殷贝贝,等等。这是一群特别干净的年轻人,都有一种书卷气,能感觉到骨子里都是文人,是传统的士。无论男女,言谈间往往会脸红,在这年头,实在是文物级的。青春,敏感,纤细,灵性,感觉他们是在象牙塔中,或者还没走出牡丹亭的园子。很像我此前拍过的《纸人》的现实版。在这群后生中间,有时我得小心翼翼,我实在是个粗人。这样一群人,才会有一种至大中正的理想,最后他们归纳为“中华文艺复兴”。为这个词,他们还和张晓舟等我的两三朋友论战了一下。我感觉年轻的自尊是珍贵的,怕他们受伤,也为他们说了几句话。我也确实认为,1980年代以来的解构风潮也该到头了,我这一代的嬉皮也快到头了,家国天下,文化使命,中华意境,这些才是正道吧。

总之,我对古典精神的热爱,与他们有相当的重合度,有精神上的一致性。这些年,我总在入世出世间往来。当下礼崩乐坏,华夏无存,价值虚席,社会粗鄙,文化在超级物质主义面前地位相对更低。我不得不活在这种现实中,为生活打拼,但内心常常逃到山野里去,可以说,这些朋友一次次促成了我的想法。现在编选这本书,这才发觉,除了三峡以外,我在中国跑的地方,能成为纯粹的文章的,竟然都与他们有关。十年了,我做了十次旅行,差不多一年一次。在那些山野里,无人的地方,往往有真正的古典意义上的中国,百年现代大潮荡涤后也就这些边边角角,还有文明的碎片。我能去发现、领会,真是一种荣幸。我走过徐霞客的路,和南岭上的古道。探访古之大道,对比古今,更能知古而鉴今,这种比较是意趣横生的,也是有意义的。这些是我心灵的归处,其间大美难言。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有些旅程的结局,可能是虚实相间的创作。《纸人·山海经》就是。在黄山泾县创作的时候,令狐磊、张泉也去那一地区,大家一块商讨,很是愉快,晚上还有同住之谊。次日,在回来的飞机上,为了赶稿,也因为疯狂的想象已累积多日,就找空姐要了纸笔,信笔书写。飞机落地也就写完了。这种虚实交错的写作相当过瘾,让我旅程中常有的飘荡在现实上空的神思现身出来,天地之间,极尽高远。此稿后来还被鄢烈山主编的《白纸黑字》再刊了一次,让一些读者很是震动。还有《归山》,这里收录的,是在我主编的《忽南忽北》上作过别册的文字,文字是纪实,摄影却是虚构。总之,这两个创作,虽有想象,但写的也是实地,也可以说都是针对现实的,因此也就纳入了。要说起来,咱们这么多年,我,我的朋友们,孜孜考察中国大地,历史与现实,是为了什么呢?不就是要在历史的背景上,思考现实吗!不就是要在价值虚席的当下,重提中华传统、东方美学吗!这两次创作,就是直接将现实问题,提升到历史的维度,甚至自然与宇宙的维度,飞升一下,作一点终极思考。它的意思是明确的:批判现实的结果必然是重归古典价值。这也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前两年,就有了把这些“在路上”式的作品合成一本书的念头。2015年的春节,我在上海面见上海文化出版社的负责人王刚先生,将出版一事敲定下来。王刚兄是老朋友,以前出版过我的《三峡日志》,纳入他策划的“纸上纪录片”系列。这是中国摄影出版方面最好的策划了,凡是这个系列的书,我都要看几遍。当然这种书要赚钱,那就难了,王刚兄明言,是出于一种文化理想。这次我很快也就交稿了,责任编辑王建敏的工作也相当细致,反复讨论。要说明的是,我长年跑三峡,但这次我没收录三峡的文章,比如《水龙吟》、《川江残寺》、《江岸送别》,这些也许是我质量最高的散文,但体例也不是行走日志式的,只好割爱了。诸君如果要看,可以上网搜索。三峡是个大题目,不是本书所能容纳的。您在本书中,看到的将是三峡之外的我,合着三峡的书一块看,就是我眼中的整体的中国了。要说起来,我的三峡作品是悲苦了些,三峡之外的东西,可以使我不至过于沉溺于淹没的故乡,明亮中正。当然,它们精神上的结论是一致的:百年西游,现在该回到中土,收拾我们残存的故乡了。

是的,人间的大道,本来是很明显的,但现在都失落在山野中间了。那么就让我们重新收拾旧山河吧!感谢以上提到的所有人,我们是同道,我们彼此有着编者与作者之间最为信任最为坦诚的良好关系,这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一样的使命感。感谢我爱人王倩,诞生这些作品的这十来年,恰好也是我们从交往到女儿诞生的十来年。她支持我出远门,还得给我大部分文章打字,我们十年生活的酸甜苦辣,与这些文章相伴。谢谢我挚爱的哥哥颜文斗,很难忘他陪我开车回乡散心,并且发现了古道这个题材,兄弟并肩行走山野是如此难得如此美好……

感谢读者朋友,我们是心灵上的同道。说实话,你们愿意读,我才有机会写,才能找到这么一个精神支撑。偶尔回想那些山野,那有汉文化的灵魂,也有我的灵魂。这对我是决定性的。所以读者就是我精神上的衣食父母,值得我叩首的。没多说的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引用古典小说常用的一句话吧:

眼见天色已晚,寻思着该找个去处歇息一下了。

颜长江,2015年6月29日,黄埔横沙功甫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就是为它而来(十年山川行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颜长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504155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2015158243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8
18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