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风那草那情
内容
编辑推荐

那风,是原野里苦涩如烟的沧桑岁月;那草,是原野里栉风沐雨的百姓身影;那情,是原野里无奈与期盼的交响乐……

焦仕启编著的《那风那草那情》以全新的文学视角,透视和较好地提炼了民族精神,抨击了民族的劣根性,其思想性、艺术性和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反思深度,独特清新。

内容推荐

天,不全是晴朗;地,也常有泥泞。

那风,是原野里苦涩如烟的沧桑岁月:那草,是原野里栉风沐雨的百姓身影;那情,是原野里无奈与期盼的交响乐……

马家甸,是一片草地,也是一个村名,更是一片不曾枯竭水分的潮湿原野,而马家甸的庄稼人,思绪随着季风的飘荡,更是从未停止过探求的思索。但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追寻的执著,充满着苦涩,脚下的路途,也布满了坎坷。

焦仕启编著的《那风那草那情》是一幅中国北方农村的全景画,展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走来的一代农民,在贫困中苦闷、徘徊、沉沦、搏击和追求的成长历程,而一个农民后代的自励人生,也是从痛苦中昂起头,奋然地迈出了中国农民的崭新脚步,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北方辽河儿女的精神风貌,及其情爱焦虑与纠葛、人生追求与奋斗的历史演变;同时,也在社会变迁中,昭示出中国北方农村的历史发展趋向:农业的产业兴国,已铺开了历史画卷农民的豪迈情怀,已谱写出时代的华章!

这也是一幕中国式农村眷恋的悲喜剧,让读者在沉重的反思中,再问婚爱和谐,探寻情爱的光泽;这还是一首中国农民的创业曲,在命运的搏击中,焕发出思想的光辉和激荡出人生的壮歌……读者掩卷之余,可从中国农村的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中,燃起凝视未来的思考。

目录

引子

1 林中的死亡感受

2 起死回生的惊诧

3 幽境与生命激励

4 苦涩的苍凉追忆

5 大脑融进新元素

6 缘分和好感巧遇

7 暖流引发的回想

8 伤感的稚气岁月

9 走出黑暗的探寻

10 全身暖流的激动

11 眼前豁然的归乡

12 到家荡起的涟漪

13 重新定位的决定

14 首战的马失前蹄

15 重头再来的举杯

16 无奈进入了婚姻

17 婚后的事业感悟

18 办厂之路的探求

19 生命饥渴的满足

20 天知谁与谁有缘

21 新戏大幕将拉开

22 一切在孕育生机

23 思绪纷乱的惊讶

24 自以为是的开荤

25 喜庆与烦恼并存

26 彩云飘进马家甸

27 马家驹走向哪里

28 苦痛轮流的捉弄

29 有人放火的夜晚

30 失火的心灵感应

31 苍凉的心酸往事

32 观念碰撞和羁绊

33 数年相隔终见面

34 前路迷茫的无助

35 生死之间的距离

36 人生巅峰起与落

37 沉淀引出新思考

38 一切正重新开始

39 好坏景象正发芽

40 机遇和营养快餐

41 丑陋会随时发酵

42 陈渣浮出了水面

43 灾难随时会发生

44 柳暗花明的惊喜

45 人生机缘的奇迹

46 崭新的历史跨越

尾声

试读章节

渤海东南部的转弯处,坐落着一个乾海市。乾海市的东边,有个一半山区和一半平原的龙潭县。

从龙潭县城往西走15里山路,爬上葫芦山,便可见到一片丰厚的草地,风一吹,几十里高过人头的蒿草和芦苇,波伏浪涌,颇有内蒙古大草原的壮观,一直向西延伸几十里,直至渤海边。

若定神地仔细望去,便会从随风起伏的草甸子里,发现一个掩藏着的荒凉村庄,当地人称之马家甸(隶属于龙潭县的葫芦山乡)。

传说遥远的年代,最先光顾这片草地并繁衍子孙的华夏人种,是一位姓马的牧民,他用这儿的草饲养马驹,长成后,个个能日跑千里。于是,在这大草甸子里,具有人性思维的生灵圈,便从马氏人种扩散开来;自然,马家甸的后人,也就把马氏之姓与繁茂的草地品味一起,叫出了“马家甸”的地名。

然而,不知传说中的马氏人种没留下后裔,还是留下的子孙,在漫长的岁月河床上夭折,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期,马家甸虽然已是几十户的大村子,可竟没有一户姓马,也没有一户养马。

村里的老辈人,凭着祖辈遗风,捶胸顿足,自命不凡地用臆念牵着生命走路,虽然皱纹里堆满岁月的霜雪,枯萎的眼角,也常常不乏露出迷惘或期待的目光,却不曾从蒿草下的泥土里,思虑出跟野草一样繁茂的生存路径。

当然,马家甸的庄稼人并未因此而自弃;相反,常常因为马家甸有一个优美的传说,而添增几分“独领风骚”的矜持心理,在外人面前,更是少不了绽开树皮似的老脸,露出一丝身居“风水宝地”的荣耀情态,而背地里,则多是摇头叹息:“妈的,压根也没见过马家甸有日跑千里的马哟。”

季风吹到1957年初春的一个早晨。

马家甸来了位肩挑两箩筐的山东汉子,前边筐里坐着个脖子细长和大脑袋的男孩,后面筐里装着些破烂棉被和几个豁牙狼齿的盆碗等琐碎“家产”,旁边还跟着一个挎花包袱的女人。

蹲在村街门口纳鞋底的女人,上前问过,那挑担寻生活来到马家甸的男人姓马,叫马一担,跟着的女人,虽穿着的衣裳补丁多,也有些破旧,可脸俊得像朵花,叫白玉兰。

马一担领着自己的女人白玉兰,在村边的一棵柳树下,用手和泥,垛起两间泥土屋。

从此,马一担便成了马家甸唯一一户姓马的人家。

马一担把从山东挑来的孩子呼作马世宝,而来到马家甸的第二年,白玉兰又给马一担生下一个女孩,取名妮子。

四季风拂去又吹来,喇叭花依然在牛栏上扬着头盛开。

马世宝十多岁时,长得个子高高,眉毛重,目不斜视,走路脚底有股风,还有个额头宽平的脑袋,做事闷不作声,又常常会忽然跑到大草甸子里,舞着胳膊,毛驴子般地对着村东边的葫芦山,嗷嗷大叫一番,全然没有他爹马一担“一脚踢不出个屁来”的性格遗传。于是,村里锄地的庄稼人便停住手,朝马一担故意逗趣道:“马一担,你这儿子整天不吭声,咋说叫就叫得跟牲口一样?八成是畜生托生的吧?”

马一担听后,明知是挖苦自己的难听话,脸上却只显出一副憨态,咧嘴笑笑,啥也不说;是的,尽管马一担是目不识丁的庄稼汉,但自他来到这个草甸子里的马家甸,就没感觉到这儿有古朴、温和、包容外地人的村风,相反却为这里欺辱外地人的风气而恐惧。自然,他时常受到村里人的挖苦与嘲弄,也是常事。

面对欺辱,马一担多是默默不语,或装听不见,目的是想以自己的真诚憨态,换来与周围庄户人家的和谐相处;但是,事态的发展,却非是马一担所希望的结果,他越是“装蔫”求和,就越不被村里人“放在眼里”;渐渐地,马一担一家,也就成了马家甸最窝囊、最受气的一个外来户。

一晃十多年过去。

马世宝中学毕业的第二年,有一件事让马一担没想到:这个被村里人贬作“畜生托生”的儿子,竟然不甘心跟他马一担一样,继续扛着农具,每天默默地下地耕作,当好一个庄稼人,在几次参军因故没去成后,却一跺脚,跟着来村里征兵的部队领导,尾随去了内蒙古草原。

这让马一担看不懂儿子的举动,既满腹担心,又陷于茫然无措的迷惑之中,瞪着眼自语:“这孩子主意太正,自己跑出去,会不会出啥事啊?”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风那草那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焦仕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40990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2015233225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