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上下)(精)》一书,是作者韦力寻访宋明理学大家的记录和心得。书中解释了何为宋明理学,这一思想存在的时段,以及这一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等。范围遍布宋明理学大家,内容充沛,资料详实,拓人视野;书中更有作者的心得体悟,让言辞考究的内文又充满趣味,引人入胜。
图书 | 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上下)(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上下)(精)》一书,是作者韦力寻访宋明理学大家的记录和心得。书中解释了何为宋明理学,这一思想存在的时段,以及这一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等。范围遍布宋明理学大家,内容充沛,资料详实,拓人视野;书中更有作者的心得体悟,让言辞考究的内文又充满趣味,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上下)(精)》是藏书家韦力历经数年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寻访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后写就。然既为“觅理”,自当明白“理”为何物,故作者在各章开篇便以其深厚的理学积淀、经纬分明的创作架构,为读者捋清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宋明理学的基本脉络。此部分引经据典,内容翔实且逻辑缜密,在不失严谨的同时,又慧海拾珠,觅得三二趣闻逸事,让艰深的理学充满趣味。之后带读者开始冒险探访,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各大家的敬仰,三百余幅实地拍摄图更让那些弥足珍贵、濒临消失的遗迹倩影永存。寻访过程中,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些偶遇又给艰辛的寻访旅程弹奏出愉悦动人的音符,动人心扉。 目录 序言 宋代 零壹 胡瑗 是大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 零贰 石介 孔子之道,治人之道也 零叁 周敦颐 无极而太极 零肆 程颢程颐 性即理也 零伍 张载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零陆 邵雍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 零柒 杨时 通天一气耳,合而生,尽而死 零捌 游酢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零玖 罗从彦 王者富民,霸者富国 壹零 李侗 要在“知”字上用力也 壹壹 朱熹 天地之间,理一而已 壹贰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壹叁 真德秀 万理同出一原 壹肆 魏了翁 人心为天地之太极 壹伍 吕祖谦 道外有心非道也 壹陆 叶适 独无所谓“太极”者 壹柒 胡宏 性善不与恶对 壹捌 张栻 天理、人欲不两立也 壹玖 蔡元定 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 贰零 陈傅良 须是识礼乐法度,皆是道理 贰壹 陈淳 万古通行者,道也;万古不易者,理也 贰贰 何基 为学莫先于立志 贰叁 王柏 理一易言也,分殊未易识也 贰肆 金履祥 理即之所生,气即理之秉 贰伍 许谦 致知力行,并行不悖 元代 贰陆 许衡 一物各具一太极 贰柒 吴澄 理在其中,元不相离 贰捌 刘因 言语生于有声之后,而其理具于有声之前 明代 贰玖 曹端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叁零 薛瑄 理即在气中 叁壹 吴与弼 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 叁贰 胡居仁 理与气不相离,心与理不二 叁叁 陈献章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叁肆 湛若水 随处体认天理 叁伍 王阳明 致良知 叁陆 罗钦顺 气本一也 叁柒 王艮 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 叁捌 孙应鳌 心气合一,内外合一 叁玖 蔡清 盖实有是物则实有是气,实有是气则实有是理 肆零 顾宪成高攀龙 无善无恶最险最巧 肆壹 黄道周 身心原无两物,着物便是妄意 肆贰 刘宗周 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 肆叁 黄宗羲 盈天地皆心也 肆肆 方以智 盈天地间皆物也 肆伍 陈第 理也者,气之条理也 清代 肆陆 孙奇逢 吾心即天地万物 肆柒 李颙 一点良心便是性,不失良心便是圣 肆捌 颜元李塨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肆玖 费密 道统之说,孔子未言也 伍零 王夫之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伍壹 张履祥 一部《传习录》,只“骄吝”二字可以蔽之 伍贰 李绂 圣人之学,心学也 伍叁 李光地 理即性 伍肆 汤斌 成己成物,止有此道;在上在下,止有此学 后记 试读章节 胡瑗:是大易之作,专取变易之义 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被视为宋代理学的先驱。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中说:“南宋理学家追溯理学产生的源头时,对仁宗庆历时期的胡瑗、孙复、石介很为推崇,合称为‘三先生’,认为他们在思想上开风气之先,为后来理学的创立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关于胡瑗,《宋元学案》中有这样一段话:“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邻父见而异之,谓其父日:‘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恐扰心也。”这段记载说,胡瑗家里很穷,曾前往泰山与孙复、石介共同学习,每日里刻苦读书,一学就是十年。这个过程中如果得到家信,胡瑗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就会把信扔到深涧里,不再展看,因为他担心这样会扰乱自己学习的平静之心。 我对这段话多少有点疑问,那就是他如何在不展开的情况下看到“平安”二字。依理来推,信封上不太可能写上如此二字;如果在信封内,胡瑗不展看,何以能知道有如此二字。不管怎么说,这段话也表现了胡瑗一心向学的决心。张义生先生在其所著的《宋初三先生研究》一书中,也考证了这段话,他说现在的泰山还有“投书涧”这个地名,这当然就是纪念胡瑗当年在此把信扔人深涧之事。此事成为了后世佳话,后代的不少文人都用诗文来歌颂此事。 可是,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经过张义生先生的考证,结论却是“此条史实有误”。他说胡瑗去泰山学习,最早是由胡瑗之孙胡涤自述所言,后来被朱熹收录进了《五朝名臣言行录》中。这本来是板上钉钉之事,然张义生却说:“但是考证孙复和石介的生平,孙复是直到宋仁宗景祐二年即1035年才定居泰山,之前与泰山并无任何关系,泰山更无书院可居住。仅此一条,足以证明胡瑗与孙复、石介同学泰山之伪。”考证出一个励志的故事仅仅是传说而已,虽然有点煞风景,但毕竟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黄宗羲《宋元学案》的第一案,就是安定学案,这一篇所讲的,正是胡瑗。看来黄宗羲是把胡瑗视之为宋代理学的开山人物。对于安定学案,全祖望写了这样一篇按语:“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安定沈潜,泰山高明,安定笃实、泰山刚健,各得其性禀之所近。要其力肩斯道之传,则一也。安定似较泰山为更醇。小程子人太学,安定方居师席,一见异之。讲堂之所得,不已盛哉!”全祖望把胡瑗和孙复视之为开宋代学术先河的人物,却没有提到石介。全祖望认为从二程、朱子开始,就是这样看待胡、孙二先生者,接下来全祖望比较了胡、孙性格上的差异,之后又说程颐曾在太学上学,而那时胡瑗执掌太学。按照传统的观念,胡瑗就是小程的老师,因此,陈来先生直言“胡瑗曾为理学创始人程颐的老师”,这句评语已足够显赫。 以上这段话,并没有将三位先生进行并称。到了南宋,王十朋在给胡瑗所写的祭文上,将此三人并称为庆历皇祐间的三大巨儒:“庆历皇祐,有三巨儒。太山徂徕,盛不及湖。眷言此邦,如泗与洙。弟子诜诜,三千之徒。《中庸》有传,《皇极》以敷。法行太学,化广寰区。诸老先生,万事问胡,富矣道德,贤哉范模。国朝之治,效在《诗》《书》,先生之功,不在都俞。”虽然王十朋在这篇祭文中,将三先生并提,但他又说,那两位先生都赶不上胡瑗之盛,因为胡瑗有三千弟子之多。这么大的数量可能包含了他执掌太学时所有的学生数量吧。而元代赵雍对胡瑗的夸赞则点出了他的学统:“承继洙泗,开先濂洛。天子辟雍,取法湖学。议乐侍讲,海内尊师。先生道德,欧公表之。”(《纯白斋类稿》卷十九) 赵雍把胡瑗的学问一直追溯到了孔子,接着说到胡瑗开周敦颐、二程之先河,之后义说宋朝的太学制度也是由胡瑗所制定者,他所做出的这些文化贡献,受到了欧阳修的夸赞。(P3-7) 序言 《觅理记》一书,乃是我寻访宋明理学大家遗迹的记录和心得。要谈这个话题,就要解释何为宋明理学,并且首先要说到这个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长河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开出的不同花朵。”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在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它能够跟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闪光点——比如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相并提。这个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自北宋以来,直到民国年间,在这么漫长的历史上,理学思想几乎浸透到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周边的国家,比如韩国、日本等。 虽然理学也称道学,相比较而言,道学之名要早于理学,这两个词的外延、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一书的引言中称,道学的范围比理学相对要小,因为北宋的理学当时称道学,而到了南宋,随着理学的分化,使得道学这个称呼只适用于南宋理学的一派。 关于“道学”这个称呼的来由,宋周密在《齐东野语·道学》中说:“尝闻吴兴老儒沈仲固先生云:‘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看来道学一词起于北宋元祜年间。 对于这种认定,可以拿程颐在元祜二年四月所写的《又上太皇太后书》为证:“诚如是,则将见道学日明,至言日进,弊风日革。为益孰大于此?”程颢去世后,程颐请孙叔曼为其兄写基志铭,程颐在信中称:“又其功业不得施于时,道学不及传之书,遂将泯没无闻,此尤深可哀也,”这句话中也用到了“道学”二字。 然张立文先生在《宋明理学研究》一书中却认为“道学是指道与学而言”。看来,张立文认为程颐在这里说的“道学”跟后世形成的学派名称还不能划等号。 然而程颐又在《祭李伯端文》中说:“呜呼!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方惊疑。”显然,这句话中的“道学”二字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词语。 虽然如此,但张立文认为:“这时道学是指程颢的学说,扩而充之也只是指程氏兄弟及其门人而已,内涵狭窄,传播不广,影响不大。”真正将“道学”一词作为一个门派来称呼,应该是到了朱熹那里。他在《程氏遗书后序》中夸赞二程说:“夫以二先生唱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以上的这些说法都只是私人间的言论,官方的正式承认则是到了元代丞相脱脱修《宋史》时,因为《宋史》中专有《道学传》这个章节,该章节中列入了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以及相关的门人。而在《道学传》之后,《宋史》中别有《儒林传》,而被后世同样视乏为理学大家的陆九渊、吕祖谦等,却放在了《儒林传》,并未将其列入《道学传》中。 对于这种排法,张立文先生认为:“这说明在元人心目中,道学与心学、婺学、永康之学不类:一属示隆,一属非示隆之列。为此,程、朱理学,须加正名,称谓为程朱道学更贴切。” 关于“理学”一词,其起源于南宋。最初理学的概念不包括心学,何人首先用此词,今日难以确认,然大多数文献都会引用朱熹说过的一句话:“理学最难,可惜许多印行文字,其间无道理底甚多,虽伊洛门人亦不免如此。”(《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而心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也曾提到“理学”一词。他在《与李省斡》一信中称:“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复有师道。”但是陆九渊所说的。学恐怕跟朱子所言涵盖的内容不同,史革新在《清代理学史·上卷》中说:“陆九渊所说的理学,当指宋儒讲性理之学的理学,应包括程朱理学和他的心学。” 关于“心学”一词的来由,也是起源自南宋。陆九渊弟子袁燮的后人袁甫在《象山书院记》中说:“宁宗皇帝更化之末年,兴崇正学,尊礼故老,慨念先朝,鸿儒名师,成赐嘉谥,风励四方,谓象山陆先生发明本心之学,大有功于业教,赐名文安。” 由此可知,南宋时就有了理学和心学两种称呼方式,但那时的理学又跟今天涵义不相同。陈采认为:“这些说法中,理学是指义理之学,与辞章、考据、训诂相对一”一直到了明代,理学的概念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想体系,包括周、程、张、朱的道学,也包括陆九渊等人的心学。 明代末年。黄宗羲曾称:“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陈来对黄宗羲的这句话评价说:“他所说的理学就是既包括程朱派的‘理学’,又包括陆王派的‘心学’。这个用法一直沿至今天。” 而孙奇逢在清康熙五年写成了《理学宗传》一书,他在《寄张蓬轩》一信中称:“某幼而读书,谨守程、朱之训,然于陆、王亦甚喜之。三十年来,辑有《宗传》一编,识大识小,莫不有孔子之道,小德之川流也。及领指示,觉人繁派淆,殊非传宗之旨,故止存周(敦颐)、张(载)、二程(颢、颐)、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碹)、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十一子,标日《传宗录》。” 孙奇逢提到的这十一位理学人物,既包含了程朱理学,也包括了陆王心学。由此可知,到了明末清初时代,理学基本上涵盖了跟道学有关的各个宗派。因此,陈来先生说:“今天我们称之为理学的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 …… 来看待当时的问题,更何况,这里的“节”字也并不单指妇女的贞洁,同时包含着道德操守的概念。 陈来认为这里所说的“失节事大”,“正是孟子‘舍生取义’的另一种形式的说法”。而后他在引言中引用了贺麟在《宋儒的新评价》一文中的说法:“他(程颐)所提出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个有普遍性的原则,并不只限于贞操一事,若单就其为伦理原则论,恐怕是四海皆准、百世不惑的原则,我们似乎仍不能根本否认,因为人人都有其立身处世而不可夺的大节,大节一亏,人格扫地。” 接下来。贺麟又在该文中把程颐的这句名言用在了抗日志士的节操上:“今日很多爱国之士,宁饿死甚至宁被敌人迫害死而不失其爱国之节,今日许多教授,宁贫病致死,而不失其忠于教育和学术之节,可以说是都在有意无意间遵循着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遗训。” 由此可知,后世有意无意地偷换概念,歪曲了程颐所说此话的本意,所以这种批判也有着片面性,而同样,对这种理念进行过猛烈抨击的戴震也曾给节妇烈女写过传记和墓志铭。陈来在《宋明理学》的引言中指出了这一点:“戴震抗议的本质在反对传统准则体系中维护等级制度的一面,而不是整个反对宋明以来的道德体系,所以在他的《文集》中也有为节妇烈女所作的传铭,表彰巷曲妇女‘处颠覆,甘冻饿,傥不获终,直身死成仁而已’的节操,在这一点上与程颐的原则在精神上并无=致。” 虽然如此,直到今天,人们仍在批判理学的这些观念,为此,张立文在《宋明理学研究》序言中呼吁到:“令人对于古人,解释者对于被诠释者,应跨越历史时空差距,进行同情的理解、平等的对话,而不应以批判者、主宰者的心态对待古人和被诠释者,更不应以粗暴的、轻率的态度对待历史和文本。” 既然宋明理学影响了中国思想界甚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长迭七八百年之久,显然,这个思潮成为了中国整个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将它作为我寻访之旅的重要版块之一,这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我当然希望能将历史上有名的理学家遗存至今的每个遗迹都寻访到,以此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可惜的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著名的理学家到如今完全没有痕迹可寻访。 除了前面提到的李翱,北宋三先生中的孙复我也没能寻访得到;二程弟子中与杨时齐名者则有谢良佐。黄宗羲曾称“程门高第,予窃以上蔡为第一”,而全祖望也说“洛学之魁,皆推上蔡”,可见,谢良佐在程门中的地位比杨时还要高,然而我到上蔡地区寻找他的遗迹时,却没能找到丝毫的痕迹。 陆九渊弟子中,名气最大者当属杨简,可惜的是,关于他的遗迹我也没能寻找得到;王阳明最著名的弟子王畿,至今也同样没有痕迹可探寻。这些都可以说是我理学之旅中留下的大遗憾。 但我觉得随着资讯的发达,在未来的岁月中,我还是很希望能探访到他们的遗迹所在,这就给我弥补上这些遗憾留下了希望。我期待这个希望能早一点变成现实,以便让我的理学寻踪变得圆满。 为了能讲明每一位理学家的特殊贡献,我在该书中的每篇文章前都用很长一个段落来叙述本位理学家的特殊理念以及其固有的师承,因为这涉及到了抽象的理学观念,而我自己对此的认识又是非常浅薄,在这种浅薄的理解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叙述,很可能有不少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期盼着方家的指正和批评,同时也盼能得到读者的谅解。 本文中所配图片都是我在寻访过程中于实地所拍摄者,对于每位理学家,我还尽量在文中配上本人著作的书影。而这些书影基本是我所藏的古籍,有一些版本时代较晚,但因是自藏者,也只能以此来作为配图;个别影像摘自他书者,我在图注中也予以了注明。 韦力序于芷兰斋 后记 本书所讲到的宋明理学家均为我的寻访所能得到遗迹的,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理学家因为没有历史遗迹留存,或者是有遗迹但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所以不能把有关他们的讯息一并收入书中。对于本书而言,这当然是一种缺憾,期待着今后的岁月里,我能够查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以便在续集或补编之中将这个缺憾弥补,更加完整地展现理学家对于中国思想史所做的贡献。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引文,我已经在文中分别注明出处,以不没前人之功,而在此,我对这些作者再次表示感谢。 本书稿在完成后不久,见到了海豚出版社俞晓群社长。跟俞社长聊天时,他对此稿表示出兴趣,承其不弃,此稿交由该社出版。俞社长对拙稿颇为重视,安排社里三位主力编辑对该稿审核与编校,待我收到校样时,看到了编辑对拙稿的诚挚付出。几位编辑纠正了不少原稿中叙述上的错误以及矛盾之处,她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令我感佩。因此在这里郑重地对这些编辑表示谢意:该稿的初审为许海杰老师,复审为孟科瑜和孙时然两位老师。 韦力 2017年4月22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觅理记(中国宋明理学大家遗迹寻踪上下)(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韦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海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0389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717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17-08-01 |
首版时间 | 2017-08-01 |
印刷时间 | 201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77 |
CIP核字 | 2017130320 |
中图分类号 | B244.05 |
丛书名 | |
印张 | 4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9 |
宽 | 193 |
高 | 4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