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昙华林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胡榴明在实地考察访问和查阅文献资料之后,在《昙华林》一书中讲述了昙华林的历史,考证了昙华林的建筑物,重点讲述了文华书院、天文堂、北欧建筑群的历史烟云,还原了其历史的原貌,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地区未来的展望。

本书中的图片由胡西雷摄影。

内容推荐

今天,人们来到《昙华林》(胡榴明著、胡西雷摄影),看到的是一段时间的历程,城市建设的历程;古老街区从衰落到新生的这一段过程,如一幅古画的修复,线条、块面、构图,逐渐清晰逐渐色调鲜艳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进入其中,进入一段历史,城市建设史,武汉城市史;沉浸其中,身心与共,那样一种感觉最特别……

目录

前言:武昌昙华林

第一章:古往今来昙华林

 楚王宫和北城墙

 “昙华林”的由来

 沧海桑田的轮回

第二章:拓荒花园山

 戈甲营崇真堂

 杨格非和天京

 杨格非和武汉

 中国人更需要医生

第三章:文华书院的烟云往事

 文华书院圣诞堂

 布恩家族和中国——文惠廉主教

 布恩兄弟——文恒理和小文惠廉

 从上海来武汉的韦廉臣主教

 宗教与革命——日知会事件

 翟雅各健身馆和翟雅各

 韦棣华和文华公书林

 从文华大学到华中大学

 孟良佐——北伐和二战

第四章:天主堂和天文台

 花园山的最高处

 天主教和中国

 传教士的建筑师之梦

 悲悯也是一种职业

 不要为明天忧虑

第五章:山坳里的北欧建筑群

 瑞典行道会——前世与今生

 夏定川——传教士&外交官

第六章:旧的印痕新的轨迹

 国民政府三厅办公处旧址

 名人故居:昨天和今天

 昙华林:2004—2015

后记

试读章节

1919年,文华大学校长孟良佐主持修建体育馆,武汉市最早的三座体育馆建筑之一,英文名:James Jackson Memorial gymnasium(杰姆斯,杰克逊纪念馆),纪念文华大学前任校长翟雅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和辛亥革命后,文华书院也随之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非常时期,好在花园山有一块相对独立自我的空间,改朝换代对于学校来说,眼睛看得见的,可能只是华籍教师学生身上的衣服和头上辫子的变换而已,其实还有更多。

从清王朝最末几年到民国开初几年,英国人翟雅各任文华校长,增设大学部。改文华书院为文华大学。

翟雅各校长任职期间,文华书院有很大发展。

1870年在花园山昙华林文华书院正式成立,由先前的小学部初中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备馆),当时学生很少,学校教师上街拉人上学,不仅在武昌城中心闹市街头宣传,劝说各家各户送孩子入学,除外还坐船过江到汉口,跑到汉正街繁华商区,架起留声机播放西洋音乐,招徕路人驻足围观,乘机劝说富裕人家送孩子来武昌进洋学堂念书。

开始,学校招生,学生入学不收一文钱,全部费用包括住校食宿用由学校供给,第一年14名学生,第二年24名学生,第三年30名学生,第九年(1900年)增加到90名。

1900年后现状开始改变,1903年开设大学部,学校分大学部(正馆)和中学部(备馆),19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注册改名文华大学,1915年开设本科以上教学,授硕士学位。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宋教仁被文华书院录取。

同期,文华书院附属布伦女子学校(The Jane Bohlen School)学校,改名圣希理达女子中学,1911年从文华书院花园山校园迁移到小东门,美国圣公会为此新买一块地皮建校舍(旧址位于今武汉市二十五中学),和男校分开方便吸引大户人家女子入学就读。

1949年前,武汉三镇上流社会有这样的流行语:“文华配希理达”——文华书院的男生(多数是大户人家少爷)和希理达女中的女生(全都是权贵小姐)联姻才算是门当户对。

1912年,原属文华书院学校医院圣彼得医院从花园山校区迁移到武昌平阅路(今彭刘杨路)蛇山脚下,和上海同仁医院呼应,改名,美国圣公会武昌同仁医院,传说是黎元洪赠送一块地皮,报答美国圣公会对武昌起义的支持。

辛亥举事当晚,美国圣公会湘鄂皖赣教区主教吴德施指示文华大学所属圣彼得医院(当时位于昙华林)紧急参与抢救革命军伤员——历史上称美国圣公会这一举动为最先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表示支持的西方传教使团。  迁走了两个下属“部门”,翟雅各校长并不觉得校园空荡荡,依照他的发展规划,现有的校区和校舍远远不够适应他的办学思维,辛亥革命枪声一响,他知道中国教育的春天真正来到了,张之洞的“新学”是平民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培养国家建设的基础人才,文华书院和圣约翰大学的“新学”是精英教育,希望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将来可能把控中国前行方向,美国圣公会西方传教士的期望太高了。

接下来校方开始再一次购置地皮,以花园山为中心四周扩张,建教学楼,神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学生宿舍、教工宿舍、教授楼,还有图书馆(文华中书林),完备校区供电和供水系统。

P104-105

序言

武昌昙华林

“昙华林”是一个复杂的载体,内涵丰富超出我们的想象,除开眼之所见的实体,街道和建筑,还有环境和氛围,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在此完美体现,和谐、安宁、达观、勤奋,文化韵味、书卷气息、信仰精神,弥漫其问,传承至今。

一本几万字的书承载不了如此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书中所讲到的只能是昙华林故事之一部分,本书也可以说是昙华林系列之一,至于今后会不会继续往下写,等大家读了这本书以后再说吧。

从街区历史到街区建筑,昙华林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武昌昙华林,先是一条古巷,后是一条古街,再后来是一片街区,再后来是一处风景旅游点,所以,今天提到“昙华林”三个字,一定要确定你想要知道的是什么?

昙华林古巷位于明清时期古武昌城内,具体位置靠近武昌北城门武胜门(草埠门),夹在花园山和凤凰山之间一长条凹地铺砌而成,从东往西走向,贴着城墙根迤逦而行,因为当年武昌城墙建在螃蟹岬和凤凰山的脊背上,东起螃蟹岬(今中山路和友谊大道交汇处),西止于戈甲营以东(今胭脂路北端和昙华林街相交处),青石板铺地,两侧民居商埠一间挨一间地排列整齐,或是高墙深院朱门大户,或是泥墙瓦舍中等人家,各行各业店铺门脸朝着街巷大敞开,迈进门槛就是店堂,木柜台高高可撞鼻子。

1946年,地方当局将老昙华林街以西直到粮道街的一段合并统称昙华林街,这样一来陌生人来这里找人问路就省事多了。

1949年后至今,“昙华林”三个字,不再只是一条街的名字,而是包括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胭脂路北段、戈甲营、马道门、太平试馆、三义村在内的一大片地区的总的称呼。

这个地名一直保留到今天。

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昙华林,也就是作为风景游览区的昙华林,依照百度地图的指示应该是这样的:武汉武昌区,东起中山路,西止得胜桥,南面止于粮道街,北面止于昙华林街以北凤凰山螃蟹岬以南,也就是当年武昌城墙圈内侧一个半弧形包括三义村、凤凰村在内的一片城区,昙华林街横贯其中。

路不熟的人顺着昙华林街走不会有错,事先搞清楚自己想玩哪几个地方,然后一边走一边问,只要不是傻子不信找不着。·

去昙华林,有三条路好走。

第一条,从武昌大东门朝小东门方向,沿蛇山边缘顺中山路一直向东走,经过湖北美术学院大门后到昙华林街口进去,然后游玩整个街区。

第二条路,从阅马场红楼(鄂军都督府)侧面武昌路穿蛇山鼓楼洞出去,然后顺胭脂路向北直走,一直走到花园山湖北中医药学院后门,从这里开始你的游玩路线。

第三条路,依然和第一条路行走方向一致,只是在中山路西侧(前行方向左侧)进粮道街,然后右拐穿云架桥或棋盘街到昙华林。

地理位置知道了,进去的路线知道了,那么我们来昙华林玩什么?

吃喝玩乐样样都有,但,吃喝玩乐,别的地方一样有,多数人来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怀旧——建筑,街道,园林,寻访遗迹,探索历史,一块红砖,一片黑瓦,污痕斑斑的泥灰墙,朱漆剥落的木柱,残缺不全的砖雕和石雕,瓦檐下生命力极强的爬山虎,石阶缝隙探出头来的杂草。

晚清和民国的西式建筑是昙华林街区的构建主体,游玩昙华林最主要的是游玩四大传教区,因为建筑集中而且保留下来的还不少。

以花园山文华书院(今湖北中医药学院校区和湖北美术学院校区一部分)为中心点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区;

以花园山圣家堂(武昌胭脂路最北端,今中南神哲学院)为中心点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区;

英国伦敦会教区主要建筑是昙华林和胭脂路相交处(昙华林街心小广场)的武昌仁济医院和戈甲营崇真堂;

瑞典行道会教区建筑很集中,位于昙华林街街心广场武昌仁济医院对面,一个大院落里,单独分离出去的“牧师楼”就是今天的融园咖啡馆。

下面简述建筑群的由来以及现状:

1861年,汉口开埠,英国伦敦会、美国圣公会、意大利天主教会、瑞典行道会四大教团先后来到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开荒拓土,大规模建设,遗址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座教堂、两所学校(文华大学和文华中学)、三所医院(同仁医院)、一座图书馆、一间阅报室(复建)、一幢健身馆、一幢(一处)领事馆以及私人住宅(多处),包括花园、绿地等。武汉城市现代化发展,现代医学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由西方教会最先引入,昙华林开三镇之先河,其中著名人物有英国伦敦会杨格非和美国圣公会孟良佐。

张之洞督鄂,在昙华林街区创建多所新式学堂,留存至今的有湖北省第一中学(今武汉十四中),荟萃当年精英人物。

明清时,武昌北城墙圈内离武胜门很近的凤凰山下曾经是人烟密集的住宅区,现今留下的中式木结构建筑有昙华林和戈甲营两幢清代武昌古民居,虽然残毁不堪,但是非常珍贵,因为代表一段被摧毁的历史,下文会详述。

私人住宅多数是晚清以来的西式建筑,称开埠建筑或近现代建筑,今天还能看到有昙华林街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毁坏大半)、翁守谦故居(复建)、刘公公馆(未能证实)、戈甲营蔡济民故居、三义村石瑛故居(复建),另外位于湖北美术学院大院内的钱基博故居朴园及相邻的榆园都属华中大学(前身即文华书院)教授楼一部分——华中大学教授楼很多,除朴园和榆园外,另有几幢零星散布在云架桥和棋盘街和乱七八糟的民居混杂在一起。

以上所说可以看出分布集中的建筑群比较显眼,零星散布的单幢建筑比较难找,所以还是得事先攻略才可能不至遗漏,特别是有的被改建得面目全非,有的藏在横七竖八的小巷深处。

关于昙华林,源脉,历史,人物,故事,有的人知道一星半点,更多的人什么也不知道,其实知道不知道根本不重要,只不过知道得多一点,会更喜欢这里一点,游玩的情绪也就会更兴奋一点,啊!好帅!好酷!真想不到!这样一种感觉。

后记

感谢前后12年间数次陪伴我踏勘武昌昙华林的我的弟弟胡西雷和我的小女儿黄樱子,胡西雷也是我这本书以及我其他有关武汉城市文化的书的图片摄影,有他们陪同,我的创作不再孤独。

感谢提供本书文史资料的网上所有文字的中国和外国的作者,我不可能一一提到你们的名字和你们的著作,在此向你们表示诚挚感谢,没有你们不可能有这本书。

感谢提供我这本书历史资料图片的武汉档案馆和武汉图书馆。书中另有几幅图片出自1906年美国版《美国教会主教在中国的使命》,因为找不到联系方式,只好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

感谢促成本书出版的朋友——本书策划张福臣先生、本书责编张璇女士、武汉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卷有益”编导方思予女士等。

感谢多年来喜欢我的文字的读者,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最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关于昙华林,我写的是我想写的。希望你们喜欢!

胡榴明于2015年平安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昙华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榴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177666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6073363
中图分类号 TU-092.2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1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