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破茧001
内容
试读章节

外婆的味道

文 | 李依蔓

原来心跳停止的时候,监护仪是不会像电视剧里长长地“嘀—”一声的。

那么多监测仪器,生命的迹象只能抽象为一个个在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我看着那些数值一点一点往下掉,直到归零,被深深的无力感裹挟,一点办法也没有。

世界上我最深爱的亲人走了。

1

据说人类的肠胃有一套独立的神经系统,大约有五亿个神经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肠胃也可以“思考”,如同另一个大脑。大脑偶尔会记忆断片,但肠胃一定会帮你牢牢记得,想忘也忘不掉,在熟悉的味道碰触舌尖的一霎,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一秒将你拉回过去。

在偌大的北京,找到熟悉的家乡味道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只要承受得起价格,在百爪挠心的时刻总有办法安慰思乡的肠胃。

然而最让我怀念的,还是独特、不可取代、无法完全复刻的外婆的味道。

我从小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从有记忆起便是一大家人热热闹闹过日子,最珍贵的时光在餐桌边度过。用心烹调每一道食物,是外婆爱每一个家人的方式。

小时候我家里并不宽裕,一家九口人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外婆一日三餐一顿不落地喂饱每一个人,并且让每一道菜都成为全家人垂涎的期待,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外婆有很多拿手菜,在此列举一二。

饭豆排骨汤,做时要加一粒蚝干增加汤的鲜味,做成的汤色泽清亮,饭豆粉香。我可以什么菜都不需要,连吃好几碗饭豆汤拌米饭,外婆总是在我狼吞虎咽时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这也是她年轻时很喜欢的吃法。

芋头饭,这是一道客家菜。外公外婆是客家人,我对这个族群的所有认识都来源于客家方言和餐桌上的客家味道。这道咸味饭是主食,做时先用猪油把大蒜煸香,加入切成丁的荔浦芋头,再加入少许盐,出锅后和米饭一起烹熟。绵软的芋头混杂在粒粒分明的米饭里,咸香四溢。

酿菜也是客家食俗,酿尖椒、酿豆泡、酿苦瓜、酿茄子……肉末一定要用土猪肉做,肥瘦各半,用大刀在砧板上剁出筋道,然后加入切碎的香菇、马蹄和海米,调味后做成肉馅。尖椒去蒂掏空,豆腐泡戳破,用肉馅把里面填得满满当当。不需要过多的调料,仅仅是葱姜酱油,还有荤素食材的融合,咬破尖椒或者豆泡表皮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肉汁充满齿间,香菇鲜美,马蹄清脆,不能更美妙。

还有只有在冬天才会做的大砂煲,一层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一层咸鱼,一层腌黄瓜,不紧不慢地炖一下午,还不能吃。放置一天后,第二天再不慌不忙地炖一下午,用小火煨着,大砂煲发出轻微的咕嘟咕嘟声,整个房子便会被油脂浸润所有食材的幸福香味充满。一家人被足足吊了两天的胃口,饿狼一样围坐在桌前。在没有暖气、室内湿冷的南方,热气腾腾的大砂煲大腹便便,“傲娇”地坐在桌子中间,让人身心都温暖畅快。

除此之外,菠萝炒鸭胗、番茄猪大肠、青椒炒猪肝、肉末煎豆腐、瑶柱海鲜粥……有的菜名和搭配在别处闻所未闻,却成了我独享的外婆私房美味。

每一顿饭都让人充满期待,久而久之,我也被外婆的饭菜“惯”成了一个不爱零食只爱正餐的姑娘。

再也吃不到外婆做的饭菜,有意无意之间我开始复制外婆的味道,忍不住思考怎样才能更接近想象中的样子。但我知道,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还原记忆中的菜肴,每一道菜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我自己的痕迹。

P73-76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好作者,多半是独特的思想者。不想明白,如何写清楚?文字的品位,即思想的品位。文字要破茧,得冲出思想的牢笼。有时候,牢笼只是一种生活上虚拟的束缚。每一个手中有笔、心中有思想的写作者,总能破茧而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张力奋

在今天的中国,写作其实是泛滥的。但优秀的写作仍然不多。它需要天分,更需要学习和练习。“破茧计划”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给所有热爱写作的人提供了一种机遇。我喜欢这本书里“观世间”和“闯世界”的章节,作者的眼睛对准了他人,在过度自我关注的时代,这尤为难得。

——界面正午负责人谢丁

“破茧计划”催生了许多好的故事写作,它本身无疑也是非常棒的故事——那么多热爱写作、关切当下的年轻人,进入了一个让人兴奋的圆梦轨道,我甚至对他们心生艳羡。

——非虚构作家关军

我喜欢刘文的《我在非洲的美国兄弟安竹》,因为这个故事带来的新鲜感和真实味道。人心辽阔,每个故事都是所有故事中的一个。

——腾讯谷雨非虚构写作平台负责人魏传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茧。特别喜欢这个计划的原因是它鼓励有才华有热情的年轻人,用文字、用观察、用心去突破自己与他人的茧,仿佛探索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平行宇宙。它赋予“非虚构写作”一种全新的意义,自我发现,共同成长,并在人与人的联结中寻找生命的真相。

——科幻作家、诺亦腾副总裁陈楸帆

非虚构一度是国内媒体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让我意外的是竟有那么多非从业者选择用写作来表达自己。他们虽不是专业作者,但是他们的眼、他们的脚是无可替代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彼此用语言连接而不沦为孤岛。写作正是一种精彩、凝练和人格化的表达,让我们找到我之所以为“我”,你之所以为“你”。

——赞赏出版首席内容官黄一琨

后记

跋:写作如作茧自缚,更期待破茧而出

“破茧”是一种意象。

写作的人都懂得,有时写作就如作茧自缚:孤独、困苦,无人理解。

在这个喧嚣时代写作如是,对于所谓未成名的写作者更如是。

他们都在等待着一次破茧而出。

这就是“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的由来。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作为集结了国内众多非专业写作者的非虚构内容平台,“中国三明治”刊载了许多他们写作的故事,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读到。

但仅仅这样并不足够。

2015年8月的时候,我想着,得有一个行动计划来帮助那些尚在孤独用笔摸索前行的写作者,把他们联结起来,和他们在一起讨论文字,并邀请国内一流的非虚构作者来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文字也饱含价值,并领悟如何更好地讲述故事。

2015年9月,“破茧计划”第一期正式招募,从三百多名应征者中,我们挑选出十六名背景多元的业余写作者。他们地域不一,所从事的工作也很有趣,有在非洲卖手机的商人、研究战斗机发动机的专业人才、家庭主妇、BAT的产品经理、跨国公司白领、国企员工、画家,等等。

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非常接地气。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可能是传统的媒体人无法或者不愿去记录的,但这正是真实的中国故事,无论发生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我邀请到的十三位导师,通过网络、微信等方式和学员进行交流和指导。在这里我要一一对他们表达感谢。他们是: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著名国际传媒人陈婉莹教授;

FT中文网创始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先生;

著名记者,网易“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前负责人关军先生;

界面特稿平台“正午”负责人谢丁先生;

腾讯新闻原创策划主编,腾讯非虚构作品创作支持计划“谷雨”项目执行人魏传举先生;

“赞赏出版”首席内容官黄一琨先生;

新锐科幻作家陈楸帆先生;

作家张春小姐;

《人物》杂志副主编张卓小姐;

《时尚先生》专题总监林珊珊女士;

《单读》杂志主编吴琦先生;

资深媒体人韩巍先生;

青年写作者鲸书小姐。

“破茧计划”第一期大约进行了一百天的时间。入选本书中的,是学员们的精选优秀作品。还有很多精彩故事,限于篇幅,只能割爱。

很多学员说,在入选“破茧计划”之前,他们甚至对写完一个长篇非虚构故事全无信心。而现在,他们收获了自信,也收获了一起切磋文字的快感和友谊,往更专业的写作继续探险。

“破茧计划”还会一期期地办下去,我们知道还有更多的故事,还未被最适合把它们讲出来的你写下。请关注“中国三明治”的微信公众号(china30s),参加我们的下一期。

也感谢浦睿文化和我们合作,联合推出这本Mook(杂志书),有了《破茧001》,就会有《破茧002》《破茧003》……

我们下期见!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

2016年4月

目录

序 破茧文 | 张力奋

Part 1 观世间

 001 孩子生养合作社:沈博伦和吴霞的突围与试验 文 | 范范

 002 开殡葬店的大块先生 文 | 栗子酱

 003 跨性别者妖儿:让我来纠正上帝的一个错 文 | 吴楠

 004 广告业是如何被一步步玩坏的 文 | 胡不归

Part 2 冷记忆

 001 酗 文 | 倪玮

 002 外婆的味道 文 | 李依蔓

 003 和阿尔茨海默病斗争的薇拉,以及她的秘密 文 | 童言

 004 三姑和她那被一场交通事故改变的家庭 文 | 合素

 005 “人生第一次刷牙在那栋楼里”,但现在找不到了 文 | 王新

Part 3 闯世界

 001 我在非洲的美国兄弟安竹 文 | 刘文

 002 赌场一夜 文 | 邵东

 003 一个“骗子”怎样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编剧 文| 林启安

Part 4 慢镜头

 001 上海,一个裁缝的日常图 文 | 童言

 002 今日的台湾,已经唱了三十年图 文 | 郝思远

Part 5 自画像

 001 故事侠 文 | 吴楠

 002 我与故事的故事:仙女棒、拼图和镜子 文 | 范范

 003 我曾路过你的城 文 | 郝思远

 004 走过国贸桥时,我看到那些神色匆匆的路人 文 | 倪玮

 005 等我到了非洲,才发现自己也可以写 文 | 刘文

 006 我叫童言 文 | 童言

 007 文字是朋友、礼物和药 文 | 李依蔓

 008 小岛姑娘栗子酱 文 | 栗子酱

 009 五个月离群索居的日子 文 | 邱笑笑

 010 三十岁,我是个无法归类的人 文 | 胡不归

 011 做电影编剧能给我一窥他人世界的机会 文 | 林启安

 012 练笔一度解救了我 文 | 邵东

 013 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写作世界 文 | 苦手

 014 比昆虫划过水面更深一些地沉潜 文 | 小排

 015 托儿所里孤独的小朋友 文 | 王新

 016 真实残酷的生活和毫无逻辑的人性好迷人 文 | 合素

跋 写作如作茧自缚,更期待破茧而出 文 | 李梓新

序言

序:破茧

写作,曾被认为是隆重的事。网络时代,码字的身价跌了许多,人们甚至连字都很少写了。微博、微信,加上表情包,好像已是我们的全部家当。

梓新是个媒体人,近年创业做了一个公众平台“中国三明治”。去年,他刚推出“破茧计划”,一个为写作爱好者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训练平台,有点像私塾。他告诉我,共收到三百多封申请书,十六人入选了首届训练营。

梓新邀我给这些学生在网上开过一堂夜课:一分钟一段,我把音频传上群,听者散落四方。最后,有提问时间,学生用微信笔谈,我回答仍用音频。这可能是我人生经历中最特别的一堂课:用最发达的传播技术,讨论古老的文字写作。记得我讲的是,本真自然的语言对正常社会的价值。

对于写作,我没读过高头讲章,也没拿过任何与它有关的学位。我的职业是记者、田野研究者、社会观察者。写作,如同农民种田,我在阡陌纵横的方格间耕作,是匠人的手工活,靠的是智慧、胸怀与判断。

我崇尚清晰、干净、有逻辑、能触摸到思想脉络的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我去英国留学。首先触动我的,并非我知识的缺失,而是我没有足以与世界文明沟通的语言能力。

为提高语言能力,我经常做一种练习,就是即时的文字速写。无论是在火车站候车还是面对海滨日落、路边的乞丐,我都会静静观察五分钟,用感官记下尽可能多的细节,而后用文字还原。有时,它们像一幅精致的工笔,有时则如一幅印象派画作,唯求抓住那瞬间的真实—光线、层次和色彩的游移。有时,我也会记录下咖啡馆里邻座漫无边际的对话。

我读过“破茧计划”首批学员的部分习作。看到这些作业,我是喜悦的。他们的文字,是我崇尚的那种:有力度、有温度、细腻干净。

如我常做的练习那样,他们写下生活里的故事和瞬间。中国之大,故事之多,记录下来的却实在太少。当自然的语言和叙事开始恢复时,我们方能感受到社会和生活的温度。

生活中,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某某人文笔不错。这是个错觉。一个好作者,多半是独特的思想者。不想明白,如何写清楚?文字的品位,即思想的品位。文字要破茧,得冲出思想的牢笼。

有时候,牢笼只是一种生活上虚拟的束缚。每一个手中有笔、心中有思想的写作者,总能破茧而出。

张力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

内容推荐

李梓新主编的《破茧001》讲述14个真实而又厚度的故事,聚焦具体人物的生活,及其背后的世相。

“在欧洲游历了一个多月后,沈博伦回到北京,那天下着小雨。”——《孩子生养合作社:沈博伦和吴霞的突围与试验》

虽然没有和吴霞结婚,沈博伦在女儿出生后仍然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而这场“众筹社会抚养费”事件也牵扯出不同世代对于婚恋的关键冲突与思考。

“台风‘杜鹃’恰逢天文大潮,厦门部分路段海水倒灌,但这阻止不了今晚大块先生请客吃饭。”——《开殡葬店的大块先生》

大块先生来自漳浦的小村落的大块自小父亲过世,母亲改嫁,被村里人欺负,十几岁就开始卖冰棍、砍甘蔗,后来又去厦门拉海水,直到开始做殡葬,他仍未停止打拼……

“此刻,馨妍才明白,她找到了自己,却要和从前的一切告别。”——《跨性别者妖儿:让我来纠正上帝的一个错》

馨妍一直喜欢男生,他原以为自己是同性恋,却终于发现自己是个跨性别者,他努力成为她,甚至遇到了爱情,却不能为母亲所理解。

“这是安竹在赞比亚的第二个年头。”——《我在非洲的美国兄弟安竹》

安竹是作者的前美国同事,他喜欢和其他文化的人打交道,行事与一般老外很不一样,后来他也成了作者在赞比亚发展手机销售业务的不二人选,然而他们的理念也从未停止过冲突。

现代青年的婚恋观念与法律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殡葬行业从业者的肖像特写、关于家族的真实记忆、和白人同事在非洲创业卖手机的故事、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如何拍电影的经历、在上海弄堂里裁缝的日常生活……阅读这些故事,就像去体会一次别人的人生。

本书是“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青年作者培养计划产出的非虚构纪实作品集《破茧001》,全书共有五个章节:“观世间”“冷记忆”“闯世界”分别讲述社会热点事件的细节、世间不为人所知的行业,家族中人的遭际、经历,在国外创业、求学的经历等;“慢镜头”收录两篇图文报道,记录上海平凡手艺人和台湾青年一代的生活现状与心路历程;“自画像”勾勒“破茧计划”参与者自身形象,让人能读解故事与写作背后的故事。

张力奋为本书作序推荐,李梓新作后记讲述“破茧计划”由来。

编辑推荐

《破茧001》由李梓新主编。

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

人生有时好像事故:大块先生干起殡葬业、妖儿馨妍开始寻找自我、桔梗不想再当Mad Men、父亲一次次醉酒失态、婆婆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美国人安竹去非洲卖中国手机、萍姐在澳门赌场丢了十万块……写出来就都变成了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茧——

14个真实的人间故事,有着14种或痛或甜的真实滋味。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尝试,从生活的表面通往生命内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茧,但只有少数人能够破茧。

“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首部文集——

写作如作茧自缚:孤独、困苦,无人理解。写作又如破茧:将故事理清,走入他人世界。故事展开,破茧成为可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破茧00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梓新主编
译者
编者 李梓新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113323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2016054855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