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城?何为乡?
城市是容器,还是磁体?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故乡?
以地养老是个伪命题吗?
且看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城市起源与乡土变迁。
汪丁丁:“这是我读过的中外关于人与城市的可读性最强的好书,似乎没有之一。”
林毅夫、张维迎、汪丁丁、宋国青等联袂推荐!
《人地城(精)》作者徐远用社会学的视角,经济学的方法,文学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城市演变的历史图景。从城市的起源切入,逐渐推进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评析了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的“人”“地”“城”。
图书 | 人地城(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何为城?何为乡? 城市是容器,还是磁体? 我们为什么不怀念故乡? 以地养老是个伪命题吗? 且看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城市起源与乡土变迁。 汪丁丁:“这是我读过的中外关于人与城市的可读性最强的好书,似乎没有之一。” 林毅夫、张维迎、汪丁丁、宋国青等联袂推荐! 《人地城(精)》作者徐远用社会学的视角,经济学的方法,文学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城市演变的历史图景。从城市的起源切入,逐渐推进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评析了这一历史演进过程中交织在一起的“人”“地”“城”。 内容推荐 《人地城(精)》是作者徐远研究农村改革和城市化问题的成果,内容涵盖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土地制度、户籍改革、粮食安全、城市起源与变迁、经济发展等等。本书面向非经济专业的书友,使用通俗的语言,避免晦涩的表达,适合广大对农村改革、城市化、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书友阅读。 目录 人·地·城(代序) 第一篇 城市的起源 新石器是“容器” 有容乃大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王的商业 战士的城邦 第一个大都市的诞生 站在地中海看世界 遥远的东方有三条河 城邦混战与诸子百家 历史上的城市化 城市是容器,还是磁体? 何为城?何为乡? 第二篇 城市印象 东京印象 京都漫步 深圳印象 台北印象 第三篇 城乡二元 征地冲突的根源:农村土地产权太弱 “农村土地产权太弱”的法律根源 历史的节点: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 是“农村集体所有”,还是“农民集体代耕”? 崽卖爷田不心疼——“代耕”制度下的土地城市化 谁动了18亿亩唐僧肉? 可以有“财主”,不能有“地主”? 第四篇 不堪重负的土地 辨析“土地是财富之母” 以地养老的幻象 耕地的弹性 第五篇 忧心忡忡的粮食安全 中国可以养活自己——诹议粮食安全兼答莱斯特·布朗二十年前之问 增加粮食进口,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是谁? 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第六篇 “剩余”的人 作为主角的农民 农村承载力 “我为什么不怀念故乡?” 土改“拖”字诀 用正直撬动历史的节——纪念原安徽省第一书记、国家农委主任万里 第七篇 政策讨论 户改破冰:有档次只差,无身份之别 渐进式土改浮出水面(上):启动流转,严防风险 渐进式土改浮出水面(下):发展股份合作,促进要素流转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评京津冀一体化 2014年农村改革:只欠一点穿透力 1978年与2015年:从“无为”到“有为” 农地入市:莫让试点成为拖延 农地入市的一点常识 第八篇 经典回顾 农业与工业化:刘易斯、舒尔茨与张培刚 张培刚谈“工业化” 经典是如何写成的? 附录 城乡差距的产权基础 后记 致谢 试读章节 何为城?何为乡? 从这些人类早期的进步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类进步的源动力:交流和合作。没有交流和合作,知识很难被积累,生产很难进步,人类不可能走出丛林,走上平原,走进城市。交流与合作的另一面,是欺骗与争斗。人类的历史,也因此更加精彩。 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开篇中说:“中国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外一块是乡村”。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个国家是分为“城”和“乡”的。相应的,中国的十多亿人口,也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要理解“城乡中国”的事情,对这“城乡分割”不可不察。 “城乡分割”,或者“城乡二元”,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可是,这“城”和“乡”,区别到底在哪里?二者是天然对立的吗?也未必。远的不说,前总理朱镕基在考察时曾感叹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看来,“城”和“乡”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抽掉细节的不同,城市和乡村都有道路、学校、医院、商店、银行、邮局等等公共设施,都需要栽树搞绿化,都需要处理垃圾,都需要供电、供水、供气、铺设有线电视光缆等等。 不奇怪,城里人和乡下人是一个物种,生活的需求是一样的,需要的东西也差不多。 看起来,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在于产业,农村以农林牧渔业为主,城市以工业、服务业为主。产业上的区别,带来城乡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口密度。农业的基础是光合作用,需要在大面积的土地上铺开,而且考虑到交通的因素,农村和耕地不能太远,要交叉分布,因此传统乡村的人口密度不能太大。城市则不一样。工业、服务业对土地面积的要求低很多,不需要大面积铺开,可以聚在一起。 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村落、城市的发展壮大。在社会学、经济史的研究中,城市的规模往往代表了一个文明的发展水平,有人甚至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个“最伟大的发明”的由来与动力,值得进一步研究。粗粗看起来,人们是倾向于聚居的,先是聚在村子里,后来又聚在城里。从这个角度看,城和乡,不过是聚集程度不同而已。 倘若拉长历史,“城”和“乡”的界限,就会更加模糊。大约在11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先后发生了一场“农业革命”,人类开始大规模驯化动物、培育植物,种植、饲养取代采集、捕鱼、狩猎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相应的,游牧的方式逐渐让位于定居,村落开始出现,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农耕和“聚居”,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仔细斟酌的话,这二者并无必然联系。种地就种地好了,为什么要聚在一起种地?散开不是一样可以种地吗?进一步追问的话,其实人类在农耕社会以前,就已经开始聚居了,采集、捕鱼、狩猎都不是单独的活动。再追问,其实聚居也不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蜜蜂、蚂蚁、海狸都有着复杂的聚居形式,并且是高度分工的,而且还学会了改造居住环境,就像人类一样。 人类和其他物种的“聚居”,或者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生存的需要。狩猎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定的合作,这样才能捕捉大的凶猛的动物。即便是捕猎弱小的动物,“围猎”的效果也要远远超出单打独斗。乍看起来人们不需要聚集在一起采集,而且人多了采集的东西会变少,似乎是个反例。可是,当人们问到采集“什么”的时候,合作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一个疯狂的原始人,怎么知道哪一种野果和种子是可以吃的?到了农耕时代,驯化动植物的知识,也需要在聚集的人群中才好交流、保存和传承。考虑到当时文字还没有出现,语言还很不发达,聚集对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聚集对于安全和防卫,显然也是重要的。 从这些人类早期的进步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类进步的源动力:交流和合作。没有交流和合作,知识很难被积累,生产很难进步,人类不可能走出丛林,走上平原,走进城市。尤其在早期,每一步可能都很艰辛。可以想象的是,面对令人生畏的大自然,很多族群一不小心可能就消失了。人类文明能够演化到今天,或者亦只是一个巨大的偶然。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交流与合作是人类聚居的根本原因。村庄是一种聚居,城市是更高程度的聚居。当生产进步了,粮食产量增加并且可以长途运输和储存,人类可以达到的聚居程度就增加了。这时候,更多的人就可以聚居到城市,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的另一面,是欺骗与争斗。人类的历史,也因此更加精彩。 2015年2月17日 P58-61 序言 人·地·城 (代序) (一)洋北在洋河的北面 自幼生长在一个叫“洋北”的地方,不查地图的话,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寥寥无几。倘若加一句,说洋北位于“洋河”的北面,找起来就容易多了。 这几年,洋河镇因酒闻名。其实,洋河酒的历史很长,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闻名远近了。近几年,因为洋河酒的缘故,洋河镇“东临淮郡,西障彭城,北依京杭运河,南面洪泽湖水”的地理位置,渐渐为人熟知。有文人墨客,竟开始以“人杰地灵”冠之。 据考,洋河酒始于两汉,兴于唐宋,以高粱、小麦、大麦、、豌豆等为原料,以“美人泉”之水酿造,属浓香大曲白酒。记得小时候,殷实一点的人家遇上婚丧嫁娶,都要用洋河酒宴客,而不用县城产的宿迁白酒。 洋河酒中,又以国营“美人泉”酒厂的出品最为尊贵。今天人们熟悉的“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等等,皆是出于该厂。看来,广告还是有用的。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老牌子“美人泉”,反而慢慢被淡忘了。 小时候的记忆,是每天走路到村里的小学念书,也就十分钟的路程。可能是当时个子太小,走路慢,觉得那条路特别长。不过,无妨。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炊烟、饭香、春天里的油菜花、夏日里的蝉鸣、秋天里的麦浪,都是很美好的记忆。空气污染?在沟渠里满是青蛙和蝌蚪的年代,真没注意过这个词。害怕的,是路上那家人养的那条大黑狗,一点也不可爱。 闲来也会到镇子上去,干什么其实也不知道,小伙伴们一吆喝就去了。口袋里当然没钱,看看就好。洋北街在村子的北面,二里路的样子,但是没什么好看的,也就不多的几家店铺。洋河镇在村子的南面,路程远了不少,要走一个多小时,但是热闹许多。商店以外,还有酒厂、饭馆、旅馆。到了镇上,东看看西看看,也就回来了。回家太晚,会遭训斥,甚至棍子。来回的路上,会路过果园,不止一次有进去偷的冲动。记得有一次的确偷了一个柿子。可是没有熟,很青涩,咬一口就涩住了嘴,根本不能吃。 (二)洋北乡成了洋北镇 前些年漂洋过海,流浪在外,很少回家,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一看家乡了。回国后一心想做点什么,结果事情没做成,家也没常回,都耽误了。现代人一直在路上,经常忘了回家。自己非但不能免俗,还是个很坏的典型。去年奶奶过世,今年清明特别想去坟头烧一把纸,磕几个头,于是便回了家。 回家上了坟,便在家里呆着,陪父亲喝一口酒,看看门前的花园和菜地、房前屋后的树,然后便四处走走看看。 -- 以前的洋北街,就是一条南北向的路,石子铺成的,坑坑洼洼的。小学、中学、医院、公社(乡人民政府)、供销社、派出所、邮局、储蓄所、粮管所、文化站,还有几个商铺,都在这条街两侧。平时也没什么人,冷冷清清的。轮到农历的三、六、九,是赶集的日子,人才会多一些。街中间有一个“丁”字路口,岔路向西,是通往县城的路。这个丁字路口,是洋北街的黄金地段,公社和医院都在那里。 现在的洋北街,比以前宽了很多。马路两边,横七竖八地停着各色的小汽车,中间还有足够宽的路,让车辆对着开。以前街边大多是平房,印象里只有医院有楼房,连公社都是平房。 现在的街边,大多是三四层的小楼,底层多是商铺。卖水泥的那一家,生意看起来还不错,连带着还开个小卖部。卖煎饼的那一家,生意看着很冷清。但是妈妈说,这是时间的问题,9<早会好很多,因为人们要买新鲜的煎饼。想来应该是这样。要不然,这个煎饼铺很难撑下去。还有两三家餐厅,看起来也是有生意的样子。 此外,还多了两条平行的路,都在以前的主路的西边。两条新路中间,是一个蛮大的居民小区,大多是五层的小楼,很多还没有竣工,竣工的也还没有装修。这两条路和中间的居民小区,紧邻着东侧的小学和中学。学校再往东,就是老洋北街。看起来,这个小区是冲着小学和中学修的。现在村里的小学都取消了,孩子们都集中到街匕的学校念书。 …… 聊天的时候,人们对于家乡的发展,还是充满憧憬的。洋北镇往北不足2公里,就是京杭大运河。据说,宿迁市有一个大手笔的规划,要在这里建一个大型港口,在沿河建一个重工业区,利用大运河把工业品运到沿海去,大力发展家乡的重工业。因为这个,拆迁的传言已经流转了很久,人们开始修房子,以便拆迁的时候多算点面积,多拿一点拆迁补偿。 其实,京杭运河往南注入长江,沿河、沿江像这样的地方有很多。除了对污染的容忍度,实在看不出这里有发展重工业的优势。何况,国内重工业已经过剩,家乡的青壮年也有很多外出打工了。可是不忍浇灭小伙伴们眼中的光芒,只好端起酒杯碰一下,抿一口,说“好,好,好”。 更让小伙伴们憧憬的,是家乡要修铁路了,而且一修就是两条,一条货运,一条客运。货运铁路已经通车了,对人们的影响似乎也没那么大。客运专线已经通过国家立项,据说很快就要动工。只是,“很快”两个字,已经说了两三年。最新的说法,是2015年年底动工。 客运专线叫“徐宿淮盐”铁路,全长313公里,从徐州出发,途经宿迁、淮安,到达盐城。在淮安,这条铁路与连淮扬镇(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铁路相连,将大幅缩短沿线居民到达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距离。因为横贯苏北,“徐宿准盐”铁路又有江苏铁路“金腰带”之称。 对这条铁路,我也是充满期待的。父母还在家乡,年事渐高,要常回去看看。这条路修通之后,从北京到徐帅I再到宿迁,会很方便。现在乘高铁从北京到徐州很快,也就三个小时。从徐州到宿迁,却还要折腾半天。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不太发达的地区。 路是双向的。回家方便,离开也方便。家乡的小伙伴们,离开也会很方便。上海、南京、苏州、无锡,这些都是大城市,人们很想去见见世面的。现在劳动力越来越紧缺,即便没有亲友,找份工打也不难。毕竟,外面的收入要比家里高蛮多。大城市条件好、机会多,聪明能干的年轻人,没准还能谋出一份事业来。 可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继续憧憬港口、铁路、重工业区。人们日常的谈资,依然是拆迁的话能补偿多少钱。拿着钱到县城买个房子,也算是城里人了;人们继续谈论铁路修好了,房价还会涨,没准还能再赚一笔。想得远一点的,开始担心房子不一定涨,因为房价已经很高了,而且铁路修好了,青壮年更会往大城市跑。 港口、铁路、重工业区,这些传统工业时代进步的标志,依然活在小镇人们的心里。 这个清明的假期很长,几天的时间什么都没有做,心里却从未如此安静过。临行时,又和父亲喝一口酒。问起父亲过几年想住在哪里,父亲看着近处的菜地、远处的麦田,沉默良久,缓缓说:人都走了,种地都机械化了,还是住城里吧。 2014年4月9日 于北京 后记 奶奶 今天是奶奶过世一周年纪念日。一年来,吃饭,走路,写字,都常常会忆起奶奶的音容,有时竟潸然泪下。 自儿时记忆还很不清晰的时候起,奶奶的形象就是整日的操劳,似乎从不停止。不知因为什么,我总是喜欢在她身前身后转悠,看她劳作。那时候,估计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只是在看着。 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虽然已经结婚生子,还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宅子上,就住在泥土和茅草搭成的偏屋里。我儿时木讷,倒不记得有多少辛苦的事情。姐姐大几岁,又天生聪颖,倒是记得一些。 不多的记忆里,吃“糖饼”是最美好的回忆之一。糖饼是苏北老家的一种高级食品,就是把普通的红糖包在烙饼里,然后在圆底铁锅里烙熟。这样的饼子,是很难吃到的。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远方的亲戚,居然可以吃到一大块,而且居然好像是不限量的,真是幸福。那一幕一直刻在我心里。糖饼,亲戚家的小孩,我们家的茅草小屋,奶奶的茅草正屋。 后来爸爸分了宅基地,建了自己的房子,我们就搬了过去。记得新房是土墙,但是上面加盖的是红瓦——日子是好一点了。新房离奶奶家很近,我还时常跑到奶奶家里去。那时家境已经好了很多,记得奶奶常常顺手给我一口吃的,或是半块饼子,或是一个刚刚泛红的西红柿。奶奶有五个孩子,身边有8个孙子女,地里的瓜果,等不到成熟,就会分干净。 奶奶有一些朴素的智慧。记得清楚的是,倘若有了一些日常的冲突,奶奶总是说,你能怎样?然后回头继续她的劳作。在我眼里,奶奶是有“慧根”的人。 隐约觉得,奶奶有一种无形的威望。街坊邻居闹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村头村尾的人,都会跟她打招呼。村里有个大户,家里有四个年轻力壮的儿子,算不上什么大恶霸,但是个强人,人们都惧他几分。可是,每次他见到奶奶,都会叫一声婶子。 奶奶在她的众多子女那里,也是广受尊重的。她的儿孙,在她面前大多很恭顺。爸爸很要强,年轻时也有一点脾气。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十年来爸爸从来没有顶撞过奶奶一句。 原因我不清楚。只知道爷爷、奶奶还年轻的时候,家里太穷,爷爷只身一人跑到外面去讨生活,有一搭没一搭地往家里寄一点钱。奶奶一个人拉扯5个孩子,辛苦可想而知。1958年,是我们那里最艰苦的时候。村里的老人,现在提到1958年还色变。遇到了困难,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现在总比1958年好一些。 爸爸说,因为实在没有吃的,奶奶曾带着年幼的他去偷生产队的红薯叶子。有一次,被保管员抓个正着,还挨了耳光。另一次运气好一点,被生产队长发现,面面相觑之后,队长没有为难,抓了把红薯叶子塞在爸爸怀里,让赶紧回家。 奶奶不识字,我也没见她拜过佛,菩萨保佑的话她倒是常说的。不过,算不上刻意的修行。但是,我总觉得她的面容很慈祥。在她的眼神里,我总能读到“众生皆苦”“佛渡有缘人”这些字。 奶奶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在户口本上,赫然只是“徐王氏”。奶奶过世以后,就安息在我们家的承包地里。依着家乡的风俗,并没有墓碑。 2014年8月20日 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徐建国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心情所写的杂文集。所见观察入微,所思鞭辟入里,读来发人深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徐建国是一位具有人文精神和历史感的经济学家,他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就体现了这一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维迎 这是我读过的中外关于人与城市的可读性最强的好书,似乎没有之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 徐建国教授的这本新著,把经济学逻辑融入对我国三农问题诸多现象的细致讨论之中,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提出不少有启发性的观察与观点,值得一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 徐建国是学数学出身,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研究金融投资理论的专家。在这本书中,他用轻松的口吻、流畅的文字,讨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不但可读性强,而且发人深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胡大源 经济发展基本上就是一个城市化的故事,往细里说其实就是人、资本、土地这几件事。徐建国的新著《人·地·城》,有经济学思想,有国际视野,有近距离草根观察,更有诙谐、犀利的语言,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剧院长、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 建国是一位有情怀、有独立思考的学者。他从农村走出,走向了一个更加广袤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他所告诉我们的,“人类演化的一条轨迹,是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汇成城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赵耀辉 增长与波动是经济发展的长短波分析。农村改革和城市化,是理解中国经济变迁的最重要视角。建国的书值得一看,期待更完整的分析框架。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宋国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地城(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7494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51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36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4 |
CIP核字 | 2016205414 |
中图分类号 | F32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8 |
宽 | 147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