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涯若比邻
内容
试读章节

朋友,你可曾想过,假如某一刻你的生命倏忽而去,你该给你最挚爱的人留下些什么?几年前化疗的时候我想过这个问题,后来又活过来几年,这个思考又被抛诸脑后。这段时间病魔肆虐,我犹如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躺了半年动弹不得,这个问题便又盘绕在脑海中。人的一生究竟活了些什么?大多数人都懒得去考虑这样的问题,或者想不清楚,等到真能想明白点什么的时候,往往是隐退江湖多年,或者是病到离死不远的时候。

前些年,在我癌症截肢后最无助的时候,某500强企业向我踹了最狠的一脚——终止合同,人生惨淡莫过于此。我骤然变得如同一片鸿毛一般,无着无落地飘荡在半空中,当时我设想了一下人生百年可能会有怎样的百态,细想一下也不过如此:人生啊,活到一十,横着竖着都一样;活到二十,睡着醒着都一样;活到三十,公司家庭都一样;活到四十,博士文盲都一样;活到五十,当官百姓都一样;活到六十,有钱没钱都一样;活到七十,睁眼闭眼都一样;活到八十,男人女人都一样;活到九十,有腿没腿都一样;活到一百,死了活着都一样!

人能活到像《圣经·创世纪》里那些人那样动辄千岁吗?若真能,人最终能记得自己这一生究竟是谁、做过些什么吗?第一个一百年做中学教师,当老师当厌倦了,第二个一百年做珠宝生意……如此下去,活着怕是一种负担,未必每个人都想活那么长。所以人生百年最好,不胜其烦,在丰满到装不下的时候落幕,恰到好处,一生所爱仍历历在目。

人一生能爱过几次?第一次的爱,是依恋,孩童对父母的爱,是用一生来回味的;第二次的爱,是寻觅,我们总是抱以最真诚的愿望,却往往未成眷属,是用后半生来忘却的;第三次的爱,是相伴,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阶段如画卷一点点展开,我们沉浸其中,来不及欣赏每一段的美好,只得须臾回想起彼此初见,岁月流年,她可能有某些不如意,但她永远定格在那个最风华动人的一刻,只有她是用一生来相守的;第四次的爱,是回报,一个小生命的降临,抱在怀里满心欢喜,一时不见满是挂念,是用一生的感悟来回报的。

我算是幸运的,四次爱都经历过。一生所爱情真意切的几个瞬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三岁的时候发烧,一个清凉的夜晚,妈妈把一片阿司匹林切成四瓣,给我喂了一瓣,然后到院子里给我把尿,我看见月亮很大、很圆、很亮;五岁的时候,爸爸带我爬红山,我跑得比他快,下山后看见羊肉串,爸爸给我买了二十串;七岁的时候,二姐放学后把我抱在腿上讲她英语课本中渔夫的故事,大姐在做饭,那时常常停电,炉火把大姐的脸映得通红;九岁的时候,和哥哥一起把所有楼门的螺帽偷回家,我心里非常不安,下午又偷偷把螺帽一个个全部装回去,比上午偷螺帽时更紧张;十二岁的时候,晚上做不完数学竞赛题,妈妈说“不着急,妈陪着你,做不完,你不睡觉,妈也不睡”,父亲串门回来,也坐在一旁陪着我,有不会的难题,父亲就来帮我。父母已老,我限于行动不便,愿有一日能回到故土给二老正正经经磕个头,感念养育之恩。我是不是老了?越久远的事情记得越清楚。人一生究竟能有几个瞬间让你挂怀?

中间的几十年,就像过场,横着竖着、梦着醒着都一样,忙忙碌碌含辛茹苦几十年如七日:忙day(Monday)、求死day(Tuesday)、未死day(Wednesday)、索死day(Thursday)、福来day(Friday)、洒脱day(Saturday)、伤day(Sunday)。全球语言虽有不同,意义却毫无二致,终究从忙到伤,又带着伤回到忙。有时我从现年75岁的父亲那里也能学到不少哲理,他说人到70岁自然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便是孔子说的70岁从心所欲不逾矩吧,父亲读书不多,人生经历和哲学都来自实践。(P53-55)

书评(媒体评论)

生死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是大事,也是小事。人这一辈子,想明白了生死问题,就算活明白了。延政是活明白了的人,显然,他比许多长寿的人更清楚人为什么活着。

这是他为自己也为社会写出来的最好的传记,是属于他那一代人更超越了那一代人的一本非常好的书。

——吴志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后记

2014年夏天,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微信公众号《未名光影》第一次采访报道魏延政,是因为这位年纪轻轻就获得博士学位的校友,虽然癌症晚期、右腿截肢,仍从上海来到母校北大,给师弟、师妹们做讲座。他与病魔的抗争和对生活的热望,引发了校内外读者的关注,让几万校友和读者听说了“魏延政”这个名字。

《北大人》2015年刊,一般收录的都是顶级专家、院士、国际大奖获得者这样的“高大上”人物,魏延政的文章《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我们的生命而去》赫然在列,校友会老师和主编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鼎力推荐。

2016年春节前,魏延政第五节脊椎骨被癌细胞侵蚀空洞需要做置换手术。校友们发起的筹集医疗费的活动,引发了社会各界7400余人响应,仅用不到33个小时就实现了目标捐助款99万元,筹款系统遂自动关闭——要知道,原本设定的筹集期限是三个月……

他这次手术失血超过5000毫升,相当于人体血液量的总和。同学们在校友圈里发出求助信息后,几十位校友、非校友来到上海红十字血站,宝贵的上万毫升血液,指名捐献给魏延政。

他在大家的关爱中与病魔继续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虽然这次大手术后一直卧床不能起身,但他并未停止读书、写作,力所能及地用他的所学回馈社会。

他的康复情况,牵动人心。大家都在关注。

2016年7月底,在纽约学习的我收到他的微信。

魏延政:一本小书,完全原创,如果北大出版社或某机构看得起愿意出版,若能卖几个小钱就捐给校友会……

魏延政:哥(望京老虎),拜托你在北大出版社出书的事请尽力,我的时间不多了,别的出版社也有很知名的,但我还是想在母校的出版社出版,只是不知道,北大出版社看得上看不上,尽力吧,哥,拜托。

魏延政:我可能没几天活头了,就这事了。

魏延政:拜托,哥,来世再见!

望京老虎:兄弟!等我回国去上海看你!!!

望京老虎:等着哥!

如果再晚半天,也许我们看到的这本书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幸运的是,在魏延政昏迷前最后的清醒时刻,我们赶到了上海他的病床前,设计师印白师兄亲手把书稿小样交给他。当天夜里,魏延政用最后的力气握着颤抖的笔完成修订,把书稿放在枕边,陷入昏迷,四天后就永远地离开了。

魏延政的妻子说:“他好像一直在等你。”我想,她说得对。魏延政是个严谨的学者,也曾是企业里优秀的管理者。任务没有交代清楚,他是放心不下的。

书稿从魏延政的电子信箱里发出,跨越了纽约、北京、上海几个地方,经手几个工作团队,到他拿到跟成书一模一样的书稿小样,仅用了5天时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

其实一开始,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愿望,在他看来,有点遥不可及,因为他知道北大出版社的分量和高门槛,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能不能帮他如愿。

印白师兄在电话里跟我说:“出书的事情马上答应他,有什么问题我们自己解决!”

雪虹大师姐在北京立刻联系校友会的老师。

北大校友会的李宇宁老师和张向英老师第一时间回复:“一定大力支持!”

身处北京的印白师兄的设计团队快马加鞭、挑灯夜战,印白师兄凌晨四点赶去印刷厂拿到样书,立刻赶往机场飞去上海。大家都在赶时间,为了让魏延政能够看上一眼。

我们做到了。

魏延政用虚弱的声音叮嘱我:“哥,你帮我写个跋,跟大家说,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我放心不下孩子,(这本书)留给他,作为他成长教育的宗旨。”刚满五岁的儿子,是魏延政心头最大的牵挂。在他感觉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能够做的最大的努力、帮助儿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就是他最后的那篇文章——《人生若如几回忆》。也许儿子现在还无法懂得里面的话,但慢慢他会发现,父爱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并未缺失,也不曾远去。

“这本书也是留给大家的……我学过理工科、经济学知识,还有历史、人文、艺术,相信我读书的方法有一些可取之处……希望我的这些文章能够让读者多一些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对人生的思考;系统化思维,让幸福最大化;提纲挈领地让大家开阔眼界,因为眼界决定境界。”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不能替代人的精神。个人的一生、社会的进步,不会一直顺顺当当的,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害怕?裹足不前?都没用,逃避只能让自己输得更惨。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才是发展的大潮流。这时,精神的力量往往会变成我们最后的驱动力。

所以,我们会被这种精神感动。

所以,我们需要传承这种精神。

魏延政在他的文章里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

文字:望京老虎(朱明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93级校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5级DPS金融管理博士生)

审核:雪虹(刘学红,北京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

印白(李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982级校友)

目录

一、我的足迹

 江湖行

 天涯若比邻

 我的CCER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找回自己

 在路上(1)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二、写给我的孩子

 人生若如几回忆

 优秀是一种习惯

 游柏林随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三、谈谈读书

 读书吧,虽然这些知识终将随着我们的生命而去

 系统化思维(1)

 系统化思维(2)——幸福最大化

 从0到1:创业/企业/项目负责人需要常常反思的几个问题

 华为流程管理的精髓是什么?

 从天下三大行书看艺术的历史与人生哲学

 当霍金说“哲学已死”时,他在说什么?

 读书笔记几则

四、谈谈生活

 孤独是思维的开始

 别让爱情等太久

 夫妻成于患难,朋友始自无名

 关于爱情

 书“法”人生

 礼崩乐坏

 享受这时光

 西藏行:人生无导航

 在路上(2)——思考人生

 除心不除事

五、我的脚印

序言

吴志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前不久,在北大校友李莹组织的“诗想者”诗会上,她非常伤感地说,有两首诗的作者(主人公),永远不能到场了,一位是海子,另一位叫魏延政。

一位校友当场朗诵了写给魏延政的诗。我含着泪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没有见过延政,却常常听到他的“传说”。尤其是他生病和去世之后,他的文字、故事在网上流传,很多人为他流泪,也有很多人因为他而多多少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

延政在北大是“学霸”,是聪明绝顶的人,出去留学则是“洋学霸”,工作后是一流大公司的技术高管。他不仅是数学天才,书法也有童子功。不仅能念英文书,也能读《史记》和《资治通鉴》。不仅懂得最时髦的技术,还以他自己的方法,解读哲学和爱情。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他给孩子写下的那些文字,充满了深情和智慧。此外,他对中英文流行歌曲、中外电影、摄影、自驾旅游等,都有独到的理解。我相信,如果上天不嫉妒天才,多给他一些时间,他会在更多的领域取得成绩,会给世界留下更多思想财富。

张向英老师把延政的书稿《天涯若比邻》发给我,我废寝忘食地读了。他的文字真好,文如其人,我们能透过纸背,读到一颗赤子之心。他的表达方式是有个性的,是独特的,他绝对不会人云亦云,即使他说了与别人差不多的话,但你仔细体会,他的角度也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今天实在难能可贵。

他的生命真的太短暂了,可是,就像励志格言所说的,生命的长度虽然受到了限制,可他却活得很厚重,他改变了生命的厚度与质量。我不得不感叹,这位年轻的校友,竟然读了那么多的书,做了那么多的事,走了那么远的路……他是一个多么有生命力的人啊!这样的人,是我们所有人之中的精英。他不屈不挠,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他是乐观的、积极的、豁达的、坦诚的。你看到他的照片和文字,就会想起《史记》中的那些游侠,会想起海明威小说里的硬汉,会觉得他就应该是书里面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远不灭,他就像是一团火,曾经带给很多人温暖与光明,而今,他已化为天上的一颗星,在天上看着他的家人,也看着我们这些与他心灵相通的朋友、读者。

北大的老校长胡适先生,在40岁的时候就写了自传,并且提倡所有到达不惑之年的中国人都应该写自传,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不仅仅属于那些拥有显赫政治地位的人,不应该只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也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灵魂的人。延政的这本书,其实也是他的自传,大家都应该像他一样,认真地生活,也认真地记录生活,把我们的人生体验留下来,分享给后来者。

读延政的遗著,也许最值得反复体味的,就是他的人生经验。比如,“夫妻结于患难,朋友始自无名”,这是书中某一篇文章的题目,也是他对爱情、对家庭、对朋友交往的体会。他还真诚地建议,年轻人就应早一些、主动追求爱情,组成家庭,而不是在孤寂中长久等待爱情的降临。不管读者是不是赞同这些观点,这些话的背后,都是作者的生活,也是作者的生命。

我给很多书写过序,因为当了一辈子老师,学生出书了,我理应大力推荐;又因为学校让我来做校友的服务工作,好多校友也给我面子,请我来为他们的书做一点评介。但是,这一次,给延政的遗著写序,我还是感到很不一样。这位作者不在了,我没有办法面对面地和他沟通,只能试图用我笨拙的文字,跨越时空与他对话,我不知道他是否认同,但我确实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这本书的读者。

我推荐各位小学生的家长读读这本书。前面已经说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学霸”,可惜,给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太少,所以他几乎用了全部的力气,想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留给孩子。他发现,中国的小“学霸”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坐得住和精神集中。只要用心,每天练习,时间长了,小孩子不知不觉就坐稳了,精神也就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上了。他写给孩子的那些忠告,其实更适合家长们仔细思考,这是肺腑之言,是真正的人生经验。我还推荐各位职场人士读这本书。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很多启发。延政是个聪明人,还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最了不起的,就是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也不是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起码遇到山崩地裂的危机之后,他的精神没有垮,能够迅速拿出自己的方案。这样的人,放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活下来,而且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建议,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像延政那样,兴趣爱好广泛一些。我们不是天才,不一定文理兼通、文武双全,但起码要对不同领域的事情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多看看,多听听,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做科学技术的人,也看看历史和文学;学文科的人,多多少少学一点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有一点现代科学的素养;学医的人,业余时间可以学学弹琴唱歌;从政或者做老板的人,练练书法和绘画。我们现在的时间都碎片化了,但不管怎样,多给自己留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吧,发展我们的小爱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潜能释放,让我们的创造力发挥。

我希望,我们能理解延政的生死观。他在复旦哲学大会上讲得非常好,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生、财富、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解释生与死、长与短、多与少、色与空的关系。我看了这些讲稿之后,接受了他的观点。他用极其简单的话讲明白了一个大道理。生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的事情,生死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是大事,也是小事。人这一辈子,想明白了生死问题,就算活明白了。延政是活明白了的人,显然,他比许多长寿的人更清楚人为什么活着。谢谢延政校友在病中,用他生命最后也最宝贵的时光写完了这本书;也谢谢北大校友会和许多热心的校友,帮助推动这本书的出版。这是他为自己也为社会写出来的最好的传记,是属于他那一代人更超越了那一代人的非常好的一本书。

内容推荐

魏延政著的《天涯若比邻》讲述了作者罹患世界罕见癌症——透明细胞肉瘤,在与癌症抗击的五年半的时光里,多次游走在生与死的边缘。临终前,在病榻上将近年来的部分文章和讲座文稿整理成书,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爱情、家庭、教育,特别是读书、思考的人生感悟,启发读者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和生活空间里获取最大化的幸福感及实现人生价值。

编辑推荐

生命只有这么长,趁一切都来得及,你能决定活出怎样的人生。北大才子生命尽头留给世界的礼物,感动数万读者。魏延政著的《天涯若比邻》送给孩子,感谢无数读者。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感动作序推荐。乐观精神和感人事迹在北大校友中引起极大的反响。这是作者为自己也为社会写出来的最好的传记,是属于他那一代人更超越了那一代人的非常好的一本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涯若比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延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76242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201623701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