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录所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
本书将全面釐清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丰富的交流关系,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也将为比较文学推进在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经验。
图书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 |
内容 | 编辑推荐 葛桂录所著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 本书将全面釐清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丰富的交流关系,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也将为比较文学推进在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上的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经验。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14-16世纪:中英文学初识 第一节 蒙古西征与中英两国的早期接触 第二节 英国中世纪想象性游记里的中国印象 第三节 “契丹探险”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品里的中国题材 第二章 17—18世纪的中英文学交流 第一节 明清之际中国人眼里的英国印象 第二节 中国文化西传与英国译介中国文学的开始 第三节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书写与文化利用 第三章 19世纪的中英文学交流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英国的流播及影响 第二节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及中国形象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英国在中国的形象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之英国文学译介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一):中国文学在英国 第一节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观照 第二节 阿瑟·韦利的中国文学译介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文、小说的英译概览 第四节 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 第五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二):英国作家的中国题材创作 第一节 华人移民与托马斯·柏克的中国城小说 第二节 傅满楚:萨克斯·罗默笔下的恶魔式中国佬形象 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良药:迪金森对中国文明的美好信念 第四节 中国画屏上的风景:毛姆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第五节 爱美者的回忆:哈罗德·阿克顿笔下的中国题材 第六节 心目中的理想国:I.A.瑞恰慈与中英文学交流 第七节 颠覆与建构:乔治·奥威尔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三):英国文学在中国 第一节 文学因缘:王国维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林纾与英国文学 第三节 中文报刊上的英国作家专号 第四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与英国文学 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与英国文学 第六节 新月派诗人与英国文学 第七节 学衡派同仁与英国文学 附录:中英文学交流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英国卷)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葛桂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8848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21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1.344 |
CIP核字 | 2014152836 |
中图分类号 | I109 |
丛书名 | |
印张 | 3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93 |
宽 | 185 |
高 | 3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