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托克维尔与好友古斯塔夫·德·博蒙被一同送到美国考察刑法和监狱制度。在这趟旅程中,年仅26岁的托克维尔不仅详查了美国的政治、社会制度,更对美洲大陆的自然风貌、民俗人情着迷不已。回到法国之后,并且将他游历美国的见闻记载成《荒野文明之思》,其中就包括本书中的两篇游记《漫步俄内达湖》以及《荒野文明之思》。
图书 | 荒野文明之思 |
内容 | 编辑推荐 1831年,托克维尔与好友古斯塔夫·德·博蒙被一同送到美国考察刑法和监狱制度。在这趟旅程中,年仅26岁的托克维尔不仅详查了美国的政治、社会制度,更对美洲大陆的自然风貌、民俗人情着迷不已。回到法国之后,并且将他游历美国的见闻记载成《荒野文明之思》,其中就包括本书中的两篇游记《漫步俄内达湖》以及《荒野文明之思》。 内容推荐 在经历了革命时的疼痛、见证了革命后的乱象后,托克维尔意识到启蒙时代的美好想象解决不了法国的问题,于是他把兴趣集中在法国之外,试图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在五十四年的生命中,他游历了欧、非、美三大洲的九个国家和地区。《荒野文明之思》收录了托克维尔青年时代两次旅行的游记,即1827年的意大利西西里之旅和1831-1832年的美国与下加拿大之行。与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著作截然不同,《荒野文明之思》处处散发着作者对异国风情的迷恋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文笔优雅,思路清新。 目录 意大利与西西里(1827) 美国与下加拿大(1831-1832) 试读章节 傍晚时分,先是一片平静的海面让我们静止下来,继而西风骤起,船开始逆风航行。隔天上午,大地在视野中消失了。在我们与逆风斗争的一整天里,海面越来越宽大。红日西沉,乌云时不时地从天空中飘过。我坐在船舱中,手撑着下巴,端详着远方的地平线。我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浪花被染成一片灰暗,我确信暴风雨即将来临。须臾间,我们便闯进了巨浪阵中,每一寸甲板上都有浪花在跳动。随后天空被数道闪电撕破,远方的一声闷雷宣告了风暴的来临。记得曾有好几个风雨欲来的夜晚,我惬意地沉湎于独思。在暴风雨前的宁静中,在危机四伏之时的那种沉思和对全身心创造的期待中,我发现了此种情境的崇高与迷人之处。但是无论是谁,只有亲眼看见同样的暴风雨在无垠的大海上肆虐,才能感受到大自然所呈现的这幅最可怕的画面。 第一组雷声响彻天际,船上一阵大乱。船长的声音从船尾传来,水手们纷纷呼喊着开始变换操作。风越来越狂,骇人地呼啸着,雷声也越来越近了。每次闪电都带来-一瞬间的白昼,随后我们又陷入最彻底的黑暗。海浪以人们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在四周翻滚着,仿佛一座沸腾着的锅炉。此生我都会牢牢记住这次经历。当片刻宁静之际,我听见身边有一些微弱的声音反复吟唱着圣歌。我找寻这些声音的来源,发现在一张帆下躲藏着十来个可怜的乘客。如果哲学家未曾如他们一般目睹全能的神所降下的可怕启示,又如何能够对自己的思想体系言之凿凿? 暴风雨几乎就在头顶,闪电有好几次从很近的地方坠人大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担心船会沉没。突然,一条大浪斜劈过来,把我们掀到一边。海浪打翻了船上的长椅,破舱而入,到处都是惊恐的叫声。藏在浮筒之间的一只狗的长吠,成了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凄惨的和声。警报声响起,但只持续了一小会儿,船依靠它的龙骨重新恢复平稳。倾盆大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风暴的危险性。尽管大海依旧暴躁不安,但此时每个人都相信可以在涌到船上的水流中寻求喘息之机。这一夜对所有人来说无疑都是漫长的。我们睡了两个小时,突然被船上激烈的骚动和扯拽缆绳的狂风惊醒了。大海远远没有平息它的愤怒。然而,当太阳冉冉升起时,我以为大家已经安然无虞。我欢喜地从小舱伸出头,看到一些水手拽着缆绳,另一些抵着桅杆,似乎已经为对付暴风雨绞尽了脑汁。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安,一动不动的姿势比夜里的骚动要好得多。我看了看天空:西边,一阵狂风似乎要把一片巨大的雨云驱赶到我们头顶,我明白又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我试图顺着船员们的视线看远处发生了什么,终于,透过迷雾,我看到一片高山状的巨浪升出海面,自北向南奔腾过来挡住了我们的去路。风暴开始了,海的愤怒不断累积,从一个方向推挤我们。我在甲板上紧紧抓住每个够得着的物体艰难地爬行,此刻任何活物只要直立行走立刻就会被卷进大海。终于,我摸到了舵柄,船长正在亲自掌舵,我问他船有没有危险,这个男人以一种野蛮的神情望着我说:“肯定有!”话语粗鲁,再不肯多说一个字。我回到船舱,一个老水手抓住我的袖子,说话时牙齿打战:“就是因为你们这些旅行狂让我们离开了港口,你一会儿就会看见我们都将得到什么下场。”昨夜,我还看见这一群人满怀勇气和希望,从一根缆绳跳到另一根上,在水深火热中一边穿行一边高呼:“没什么,先生们,一阵风而已!”然而这一次,我承认我们的确在劫难逃。我回到小舱,把这种紧急事态告知于爱德华。我们必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自救,尽管我基本看不出有什么逃生的机会。这时,一个水手前来为这些炼狱中的灵魂祈祷。于是,我们想起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宗教信仰,一开始就被教导要沿着它的方向思考。我们做了一次简短的祷告,然后坐在船舱门口。我抱着肩膀,心里回想着自己度过的不长的年岁。我承认,我在自以为即将魂归上帝之际,发现人存在的意义似乎与之前认为的完全不同了。我一直惦记的那些事业此刻已经变得微不足道,永恒的巨大的形象在我眼中升起,它身后的一切都已灰飞烟灭。我后悔自己以前没有尽力去酝酿这种宗教意识。在抵御一种人不能与之抗衡,甚至不能在其面前迈出一步的危难时,我觉得神的佑护比人的勇气更宝贵。然而,我思考我们在此世所行之事的时候,却是最艰险的时刻。众人相互通告时的呼喝声让我回过神来,此时我才发现泪水已涌上眼眶,我赶紧将注意力转向别的事情,保存力气以备不时之需。乌云向我们猛扑过来,海水汇集成滔天巨浪,我们看见几座岛屿一下子就从我们面前飞驰而过。我这才知道,风暴已于一夜之间把我们冲出了四十法里,直至利帕里群岛(l'archipel de Lipari)中间。 P6-9 序言 出版说明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史上一位必须提到的人物,他的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我们这本书所展现的是他的“行以致学,学以致用”。这位现代政治思想家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与早先的启蒙时代大师们动辄发明一个世界或产生一套理论相比,托克维尔显得要“古典”得多。这当然与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背景分不开。托克维尔的家族经历了革命时的疼痛,见证了革命后的乱象后,托克维尔意识到启蒙时代的美好想象解决不了法国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像他的远亲夏多布里昂那样迎着“民主共和”的大潮逆流而上,而是把兴趣集中在法国之外,试图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在五十四年的生命中,他游历了欧、非、美三大洲的九个国家和地区:意大利与西西里(1827)、美国与下加拿大(1831-1832)、英国与爱尔兰(1833、1835)、德国与瑞士(1836)、阿尔及利亚(1841)。这其中,尤以183卜1832年托克维尔和好友居斯塔夫·德·博蒙的美洲之行最为著名,这次旅行直接关系到1835年《论美国的民主》的出版,托尔维尔一生的思想也由此逐步走向成熟。 托克维尔的旅行注定会让今天的我们念念不忘,但他一生的游记在国内外均没有得到完整的编辑出版,因此这套“重开经典之门”系列计划以两卷的形式——上卷《荒野文明之思》、下卷《历史碎片思考》,向读者完整展现托克维尔的游记。本卷《荒野文明之思》收录了托克维尔青年时代两次旅行的游记,即1 827年的意大利西西里之旅和183卜1832年的美国与下加拿大之行。文本源自居斯塔夫·德·博蒙(Gustave de.BeaLlmont)所编《托克维尔全集》的游记部分,以及法国托克维尔研究网站www.tocqueville.culture.fr介绍的相关内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荒野文明之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托克维尔 |
译者 | 李炳韬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2888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6-07-01 |
首版时间 | 2016-07-01 |
印刷时间 | 201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 |
CIP核字 | 2016158861 |
中图分类号 | I565.64 |
丛书名 | |
印张 | 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02-2016-372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