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商鉴(先秦商家的创富智慧与济世情怀)
内容
试读章节

上古时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物换物,互通有无,政府派有关部门管理秩序,也没有征收商税一说。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独个儿跑到一边的高地(垄)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个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个人卑鄙,就要抽他的税。向商人抽税也就从这个卑鄙汉子的垄断行为开始了。

孟子的这种说法听起来像寓言故事,但据此我们知道当时的市场交易已有专门机构维持秩序,并不像今天要交营业税、增值税这税那费的。然而商人的内涵是唯利是图,身在商海容易见利忘义,必然会出现个别“贱丈夫”无视政府管理,不顾他人利益,企图垄断经营以牟取暴利。这种“登垄而断”“以罔市利”的垄断行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视为超越政府管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打击。

大禹时期就已经有税赋制度与国家财政关系的记载,《尚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关”就是关税、税赋。“石”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二是指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三是指地积单位,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的,也有以四亩为一石的。这是说赋税均平,国家财政才会充裕。

根据考古发掘,属于夏代文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贝类,专家认为是作为货币使用的。从孟子描述的商业垄断行为看,当时确已出现了从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作中介物的交易市场。

服牛远贾:殷商时期职业商人的诞生

从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来看,商朝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和“商”,都源于商朝。《汉书·艺文志》引刘歆《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工作职责是游文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商朝始祖契(又名阏伯),在唐尧时担任“火正”,主管天文,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院长;在虞舜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担任“司徒”,相当于现在主管文化和宣传、教育的负责人,用五伦教化民众。商朝特别敬天尊祖,这种祭祀文化为中华礼仪之邦奠定了基础。作为商朝后裔的孔子集礼教之大成,创立儒教,可谓其源有自。同时,史籍记载“殷人重贾”,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始于商代,“商人”一词即由“商国之人”演变而来。

商族人之所以称为“商”,源于帝舜时期,封其始祖契于商地。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指出:唐、虞、夏、殷、周,原本都是地名,后来成为王朝的名称。尧以唐侯嗣位,舜从虞地发迹,禹由夏地兴起,汤因商地强盛,周武王从周地崛起,秦国兴起于秦,刘邦兴起于汉中,等等,所有这些本来都是他们当初起家的地名,为了重本而不忘历史,所以都用来做国号。可见,朝代的名称一般多与发源地有关系。商朝在盘庚时迁都至殷,所以后世通常所说的“殷商”,其实都是地名。

王国维也说,商作为国号本于地名,商汤拥有天下之后又作为朝代的名称,商朝建立前曾八次迁都,商朝建立后又五次迁都,但契始封于商,成汤建都于商(毫),所以在商族子孙后代的心目中,商地一直是“圣都”,即先祖宗庙的永恒基地,故被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可见,“商”最初是地名,后来不断演变为部族之名、邦国之名、王朝之名。

P6-7

后记

先秦商家的现代启示

本书是我继《先秦逸歌集释》之后推出的“先秦系列”第二部,自2012年在杭州下沙开始动笔,中经义乌、西安、沈阳等地往来奔波,时断时续,直到今春在温州家中搜罗“黄老道家”史料时涉及计然和范蠡,于是横下心来,连续两月足不出户,总算得以完稿。

写作本书,主要是十几年来本人研读先秦典籍,经常看到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纵横捭阖的身影,如《周易》爻辞中的“丧羊于易”“丧牛于易”等商旅之事,《周礼》中的百工、司市制度,《管子》中的“轻重之学”、国际贸易和货币战争理论,《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关于铸造钱币、商业盟约以及先秦街市摩肩接踵的繁华情景,特别是《史记·货殖列传》中载录的先秦至汉武帝前期的商贾传奇……都深深感受到先秦时期应该有一个重商学派——商家。可是两千多年来,关于先秦诸子百家,说来说去都逃不出儒、道、墨、法、名、农、阴阳、纵横、杂、小说等九流十家,从来不见“商家”之说。近年来,有人开始追寻范蠡、子贡、吕不韦等先秦商贾的创富传奇,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商贾传奇》专题片,但一直没有人系统挖掘先秦商家的发展脉络、思想体系和流派传承。有感于此,笔者写作本书,旨在揭示商家在先秦百家中的历史存在。

写作本书,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先秦商家的勾勒,给当代中国商界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先秦商家普遍重视“第一生产力”,都是引领时代的创富先锋。在漫长的农耕和畜牧社会,牛能负重,马能致远,牛马是当时的第一生产力,谁拥有更多的牛马,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中国早期商家绝大多数从畜牧业发家致富。夏朝中后期,商朝先公相土发明马车,王亥发明牛车,从此商族人赶着马车和牛车,在黄河两岸长途贩运,并崛起成为黄河中下游最富裕的方国,王亥被誉为中国畜牧业和商业的创始人。其后,商末的姜太公、春秋前期卫国的宁戚、虞国的百里奚、郑国的弦高、鲁国的猗顿、秦始皇时西戎的乌氏倮,都是从事以牛为代表的畜牧业起家,或跻身政界以商治国,或成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豪。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匠、武器,都得用铁,铁器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战国、秦汉之际的富豪,如赵都邯郸的郭纵,西蜀临邛的卓王孙、程郑,河南南阳的孔仅,山东的曹邴氏,都是从事冶铁业起家,这些人都富比王侯,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都是“钢铁大王”。不难发现,历朝历代,国内国外,凡是富甲天下者,都是引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人。譬如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互联网巨头比尔·盖茨,又譬如阿里巴巴马云、华为任正非。财富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二、先秦商家普遍关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掌控着当时社会的战略性资源。在传统农耕社会,谷物、牛羊、棉麻、盐铁一直是最重要的国家资源。成汤击败夏桀,就是用文绣换空夏朝的粮库;越王勾践要击败吴王夫差,将煮熟的谷种送还吴国,吴国误以为良种而颗粒无收。所以,范蠡在齐经营盐业、在定陶经营谷物和牛羊;子贡贩运齐国的棉麻到吴国;白圭“欲长钱,取下谷”,经营老百姓日用的大宗商品,通过薄利多销,终成巨富。特别是盐、铁,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几乎历代王朝都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姜太公、管仲治理齐国,通渔盐之利,使齐国崛起于海滨,称霸天下;范蠡泛舟五湖,首站也是到齐国从事渔盐业而成为千万富翁;猗顿从畜牧业起家后转入盐业,通过水陆运输贩运池盐,东至齐鲁,西达三秦、西域,远及波斯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盐商。清朝的扬州盐商江春、四川盐商王朗云,更成为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又如秦朝的寡妇清,由于世代掌控当时的战略资源朱砂矿,在一个仅有四五万人的巴郡就拥有上万员工和数千人的私人武装,最终成为秦始皇的座上宾。汉唐以降,酒、茶也都成官营专卖,茶马古道如今成了人们追寻的一道风景线,烟酒税至今还是国家重要的税源。现代社会,石油成为第一大战略性资源,从洛克菲勒到今天美国政府对中东的干涉,其背后都源于一桶油,谁拥有石油,谁就掌握世界经济命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又如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土地成为第一资源,当代中国富豪绝大多数是房地产商。尽管他们的排名将不断被掌握科技的新生代刷新,但土地作为一项垄断性资源,在中国长时间内还是生财的温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围绕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的构建,处处充满巨大商机。

三、先秦商家普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姜太公分封到齐国后,发现这是一片盐碱地,根本无法发展农业,因而人烟稀少。但作为周王朝的太师、周武王的岳父,姜太公承担着防守周王朝东大门的战略重任。于是他一方面因地制宜,依赖濒海优势发展盐业,另一方面利用当地女工发展纺织业,同时注重技术改进,使工艺达到极致。进入父系社会后,妇女退居二线,姜太公让她们走到前台,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和生力军。在农业社会,纺织业是副业,姜太公使纺织业和盐业一道成为齐国的两大支柱产业。齐国生产的衣服鞋帽畅销泰山南北和中原各地,使齐国很快从一个偏僻荒凉的海滨小国崛起成为东方经济强国。春秋前期,鲍叔牙和管仲合伙经商,后来两人又弃商从政,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当人们普遍怀疑管仲的时候,只有鲍叔牙始终看好管仲,先是“让利”,后又“让贤”,鲍叔牙无疑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先行者。春秋末期计然向越王勾践提出“得士者兴,失士者亡”,由此提出“计然七策”,越用其五而灭吴称霸,范蠡用之于家则三致千金。战国时期洛阳巨商白圭不仅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八字秘方致富,而且重视团队建设,用“智、勇、仁、强”四字箴言教授门徒,凡是白圭商学院出来的人,都获得巨大成功。最典型的莫过于吕不韦,他认准秦国异人“奇货可居”而一掷千金。在他看来,只有投资人力资源才能获取无数之利。《易传·系辞下》说“何以聚人日财”,这是说,招揽天下英才,就是最大的财富。反过来,也可以这样理解:“何以聚人?日财。”用什么办法才能使人心归向呢?只有财富。财富是帝王凝聚人心、守住王业、养育百姓、治国安民的根本。正如俗话所说的:“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现代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一条取决于人才,取决于团队,取决于团队的创新力量,归根到底是“聚人”。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一个具有创新力量的团队也能造就时势。

四、先秦商家普遍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纵横捭阖而游刃有余。先秦商家或弃商从政,或弃政从商,或亦商亦政,或一生从商,他们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仅经商有术,而且治国有方,不仅立功当世,而且立言千秋。反观当代商界,为什么很多人红极一时,却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今晚还在披红领奖,明朝却已“跑路”。显然,当代中国人普遍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很多人幻想一夜暴富,普遍缺乏文化根基,也就难怪“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了。当然,从深层次看,这种现象跟中华商脉遭到人为割断有很大关系。从商鞅变法奉行“重农抑商”,到汉高祖颁行“贱商令”、汉武帝又颁行“算缗令”,实施盐铁专卖,国家垄断,富商大贾被洗劫一空,民间商贾从此失去成长空间,其后历代富豪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豪强地主。直到明清之际,由于西方资本的冲击,才涌现出近代十大商帮。然而无论是为朱元璋出资建造石头城的沈万三,还是为大清政府赔偿西方列强的广州十三行潘振承、伍秉鉴、卢观恒、叶廷勋四大家族,或是为左宗棠筹饷统一新疆的胡雪岩,都不得不听命于强权,仰息于官府,他们不是迫于朝廷无休止的捐输而倾家荡产,就是成为政权衰败和权臣倾轧的牺牲品。20世纪初的上海滩,也曾风云一时,然而国难当头,风雨飘摇。特别是到了20世纪中后期,由于一系列的政治狂潮致使中国商脉遭到人为阉割,直到20世纪末期重又全面融人世界商业文明的大潮。

我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全面深化和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中华大地上一定会崛起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文化底蕴、富而好礼又好行其德的现代商家。只是我呼吁:当代中国商人不仅要满足于做一个企业家,更要立志做一个事业家。《周易·系辞下》说:“富有之谓大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成为亿万富豪,你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只有那些把致富之道推广到天下民众,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是“泽被天下”的事业家。

目录

前言 先秦百家中有一个“商家”

序章 先秦商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第一章 王亥:服牛远贾的中华商祖

第二章 伊尹:用贸易战颠覆夏王朝

第三章 姜太公:工商立国奠定八百年江山

第四章 管鲍之交:合伙经营,图霸天下

第五章 宁戚、百里奚、弦高:三个“牛人”

第六章 计然:发现经济周期律的商学之祖

第七章 范蠡:三散其财的道商鼻祖

第八章 子贡:孔门首富导演“世界大战”

第九章 白圭:首创商学院的治生之祖

第十章 猗顿:中国最早的大盐商

第十一章 吕不韦:志在谋国的“期货”投资家

第十二章 寡妇清:大秦帝国的女首富

后记 先秦商家的现代启示

附录 先秦商家一览表

序言

先秦百家中有一个“商家”

中华商脉,源远流长。本书向读者展示先秦商贾群体,旨在揭示诸子百家中有一个重商学派——商家。

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原始商业的萌发期。传说神农时代“日中为市”,黄帝时期“祝融作市”,虞舜曾在负夏、顿丘、传虚等地赊货贩卖,大禹在会稽召集万国诸侯,将天下九州的土地、物产、赋税进行分类统计,然后铭刻在九鼎上,所谓“禹贡九州”“关石和钧”。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大禹堪称“中华会计学鼻祖”。

中国商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商人的诞生当在夏朝中后期的商族部落,标志性事件是“王亥服牛”。王亥是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商朝开国帝王成汤的七世祖,他发明牛车,并带领商族车队越过黄河,到北方的有易国贸易。驱赶车队的商族人被称为“商人”,所贩卖的货品被称为“商品”,所从事的贩卖活动被称为“商业”。传说王亥与有易国王的夫人有染,被有易之君绵臣杀死,碎尸八块,抛尸荒野,牛羊也被有易人掠走。四年后,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北伐复仇,杀死了绵臣,消灭了有易国。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场因贸易和女色引起的战争。王亥被誉为“中华商祖”。

夏朝末年的伊尹是有莘氏陪嫁给商汤的媵臣和厨师,号称“中华厨祖”。他以烹饪的“五味调和论”和“火候论”向商汤阐述治国之道,同时“五就汤,五就桀”,目睹夏桀后宫女乐三万,个个穿戴绫罗绸缎,便建议商汤“以丝换粟”,掏空夏王朝的粮仓,操纵夏朝的商品流通,结果一举灭夏。商朝建立后,伊尹辅佐五任商王以商立国,即按照轻重之术,开阖决塞,促进商品流通,结果出现了商初的繁荣局面。伊尹是最早采用“贸易战”颠覆一个腐朽王朝的人,被誉为“中华第一帝师”。

商朝末年,年过古稀的姜太公还在朝歌市场上屠牛贩牛,在孟津渡口摆饭摊开旅馆,可谓半生寒微。七十多岁后到渭水边垂钓,周文王尊之为“太公望”,拜为“太师”。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尊之为“师尚父”。从此,贩夫走卒出身的姜太公不仅辅佐武王灭商,而且因首功分封到齐国。齐地靠海,都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一片荒凉。姜太公因地制宜,制定“工商立国”策略,利用濒海优势发展渔盐之业和海上贸易,同时避开农业劣势,发动妇女发展桑麻纺织业,使齐国生产的服装鞋帽畅销天下,由此奠定了齐国八百年江山。

春秋前期的鲍叔牙和管仲是淮河流域的颍上人,两人出身贫寒,他们合伙经商,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鲍叔牙慧眼识人,先是让利,委托管仲当股份公司的CEO;后又让贤,推荐管仲当上齐桓公的CEO。“管鲍之交”为中国商人确立了正确的义利观,成为千古美谈。管仲担任齐相四十年间,继承姜太公以来的“工商立国”和“轻重九府”传统,通过工商并举、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货币战争,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崛起成为春秋首霸。

卫国的宁戚、虞国的百里奚、郑国的弦高,都是饲养牛马、贩卖牛羊出身的。宁戚替人驱赶牛车,长途贩卖。一次,宁戚一路跋涉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在临淄城外敲击牛角,唱起了悲歌,被管仲、齐桓公发现后任命为大司田。

虞国的百里奚穷得把门板拆了当柴烧,先给周王子颓养牛,后来成了虞国大夫,不久晋灭虞,又成为晋国的奴隶,被作为晋献公之女伯姬的媵臣,在去往秦国的途中逃亡到楚国,被抓去为楚成王放牛,最后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回,拜为左相,使原本默默无闻的秦国走出关中,跨过函谷关,由此开始引领中华文明。

郑国商人弦高在赶牛去东周王城洛邑的路上,遇到秦国军队正驻扎在滑国,他准确判断秦军企图偷袭郑国。国难当头之际,弦高急中生智,假矫君命,以四张熟牛皮、十二头肥牛犒赏秦军将士,秦将百里奚之子孟视明等人以为军事机密已经泄露,便撤军而退,使郑国免遭一场灭顶之灾。郑穆公以“舍己为公、舍生忘死”的保国之功赐封弦高为军尉,弦高稽首谢绝,带着商队和家眷隐居东夷,终其一生没有再回郑国。

计然,即文子,宋研,是春秋末期宋国人,老子的弟子,是早期道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文子》一书阐述道德之旨,唐玄宗时被赐封为“通玄真人”。计然在七国之间经商,富甲一方。后来越国大夫范蠡拜计然为师,并将他引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尊之为国师。计然运用道家思想揭示商业发展规律,所谓“计然七策”,越用其五而灭吴称霸,范蠡用之于家则三致千金。计然最早发现农业经济循环的周期律,首创农末俱利的“三八调控律”,首倡“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积著之理”,被誉为“中华商学之祖”。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人,与文种一起离楚赴越,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官拜上将军。范蠡感觉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便泛舟五湖,浮海北上。在齐国海滨,改名“鸱夷子皮”,以计然之策经商,成为千万富翁,齐人聘他为相。范蠡以为久受尊名不祥,谢归相印,尽散其财。裸捐之后,迁居“天下之中”的宋国陶地,自称“朱公”,专心经营,很快又成为亿万富豪,号称“陶朱公”。范蠡富而好行其德,三致千金,三散其财,将经商致富提升为社会事业,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慈善家、中华商圣、道商鼻祖。

……

刘邦死后,以窦太后、萧何、曹参为代表的西汉统治集团奉行“黄老之治”,认为大秦帝国只传了两代,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过于强权,应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种思想表现在工商业上就是自由放任,限制少了,像不准商人穿丝、坐车就慢慢消失了。汉文帝、汉景帝当朝时,国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史称“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继位时,全国富豪比比皆是,如西蜀的卓王孙和程郑、南阳的孔仅、鲁地的曹邴氏、齐地的刁闲、洛阳的史师、宣曲的任氏、边塞的桥姚、长安的无盐氏、关中的诸田氏、韦家的栗氏、安陵的杜氏,这些商人家族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还有不少人专注一业而出奇制胜,如秦阳靠垦田富甲一州,田叔靠盗墓发家,桓发靠博彩致富,雍乐靠行贾发财,雍伯靠贩脂挣到千金,张氏靠卖浆赚了千万,郅氏靠磨刀列鼎而食,浊氏靠卖羊肚车马成行,张里靠当马医击钟佐食。所有这些富商大贾,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封地收入,但他们的富有和快乐程度与君王不相上下,号称“素封”。可见汉武帝初期商业是何等繁华,商人是何等荣耀!

国家富强了,汉武帝改变了清静无为的做法,发起了对匈奴的北伐战争,并一发而不可收,国库很快空虚。汉武帝不得不削减开支,甚至勒紧裤带,减少自己的饮食。钱从哪里来?当然还得向老百姓征收。可是天灾人祸,哀鸿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如果再加重负担,只会招致百姓造反。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推出了两项措施:一是“盐铁专卖”制度,即盐、铁这两个产业收归官营,后来又推广到酒业,这项工作由商人世家出身的桑弘羊负责。盐铁官营专卖后,价格猛涨,质量差而贵,百姓不愿意买,许多地方官强买强卖,致使民怨沸腾。二是颁行“算缗令”,即根据财产征税,凡是土地、房屋、货物,统统都得纳税,原来的税率地主是1.2%,工商业是2%,这时提高到6%,手工业者是3%。汉武帝指使张汤发动这一场对富商的掠夺战。

可是事与愿违,算缗令一下,富豪争相隐瞒财产。张汤便推荐杨可来主持“算缗令”,杨可上任后,号召国人互相检举,凡有隐瞒不报的,一旦查实,将其一半家产奖励给检举者,这叫“告缗”,结果声势浩大的告缗运动在全国展开。《史记?平准书》说当时“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凡是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因此倾家荡产,就连全国首富卓王孙也一蹶不振。

就这样,汉武帝政治上承袭秦制,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国家垄断。从汉高祖的“贱商令”到汉武帝的“算缗令”“告缗令”,商贾阶层被洗劫一空。此后中国历代富豪,多为豪强地主而少有商贾身影。

内容推荐

李庆鹏所著的《商鉴(先秦商家的创富智慧与济世情怀)》讲述了先秦商家,从夏朝中期的中华商祖王亥到大秦帝国的女首富巴清,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商立国,如王亥、伊尹、姜太公、鲍叔牙、管仲、宁戚、百里奚、吕不韦,谓之“政商”;第二类弃政从商,如计然、范蠡、白圭,谓之“道商”;第三类亦商亦政,如弦高救郑、子贡全鲁,谓之“儒商”;第四类一生从商,富可敌国,礼抗万乘,如猗顿、郭纵、乌氏倮、寡妇清,谓之“豪商”。

编辑推荐

李庆鹏所著的《商鉴(先秦商家的创富智慧与济世情怀)》是一部研究先秦商家的商业圣经。两千多年来,关于先秦诸子百家,说来说去都逃不出儒、道、墨、法、名、农、阴阳、纵横、兵、杂、小说等九流十家,从来不见“商家”之说。近年来,有人开始追寻范蠡、子贡、吕不韦等先秦商贾的创富传奇,中央电视台也于播出了《商贾传奇》专题片,但一直没有人系统挖掘过先秦商家的发展脉络、思想体系和流派传承。有感于此,作者写作《先秦商家》一书,旨在揭示商家在先秦百家中的历史存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商鉴(先秦商家的创富智慧与济世情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庆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11294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3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6184664
中图分类号 F729.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