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奥尼尔著,张琨译的《唐家王朝(改变中国的十二位香山子弟)》以十二位生活在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广东香山子弟为讲述对象,展现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轨迹。他们分别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第一个欧洲习医的中国人黄宽,洋务运动著名实业家唐廷枢,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先驱徐润,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军人政治家蔡廷干,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奠基者唐宝锷,茶业大王唐翘卿,先施百货创始人马应彪,大新百货创始人蔡昌,永安百货创始人郭乐,在政治、教育、医疗、商业、法律等诸多领域都卓有贡献,是开时代风气之人。
马克·奥尼尔著,张琨译的《唐家王朝(改变中国的十二位香山子弟)》描述的十二个人是非凡的,这不仅因为他们在人生中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因为他们是在一个充满战争、不稳定性和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取得的那些成就。他们是中国人追随的榜样——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公众人物相比,他们堪称更加优秀的楷模。他们改变了中国,并推动这个国家走上一条漫长的现代化之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为人所知,内地、香港或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也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战争结束后,土肥原被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犯有战争罪,并判处死刑。他于1948年12月23日,被绞死在东京的巢鸭监狱。
这起谋杀是个悲剧性错误。唐绍仪并不愿意加入亲日政府。他在美国有许多亲戚朋友,完全有途径和经济能力移民美国。但是国民党内部有些人担心他会与日本合作,便下了刺杀令。
蒋介石和他的政府还是信任唐绍仪的。他们拨款五千元筹办唐绍仪的葬礼,并为他颁布了荣誉令,又下令将他的生平写入国民党历史。
唐绍仪的朋友、美国总统胡佛赞扬他是一位“正直、有能力、有理想的人”,“对中国未来充满远大的抱负”。
遗产
唐绍仪有个大家庭。他有三位妻子、六个儿子和十三个女儿。在十九个子女中,有十三人活到了成年,其中包括四个儿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张氏在天津去世,死于遭义和团炮击留下的伤口;第二位妻子郑氏是朝鲜人,是他在当地任职时娶的。根据唐景昙的描述,她大约三十岁时死于感冒。“这件事发生在我父亲唐柱在天津出生后不久。北京的慈禧太后召见她,没有人可以拒绝。路上颠簸辛苦,她在途中就生病了。”他的第三任夫人是吴维翘。“伍廷芳将她介绍给祖父。她出自承德的大户人家,毕业于东吴大学。从1932年到1938年,她居住在家《族在香港的房子里。”
唐绍仪的家族成员散布全球,因为他将许多子孙送往国外求学。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顾维钧,这是他1908年在美国自己选的女婿。2013年1月25日,他第十三个女儿唐宝珊在澳洲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唐宝珊是唐绍仪和吴维翘的女儿,在众子女中排行最小,也是最后离世的。她生于1930年,五岁时和父母来到上海。曾赴英国学习护理,后来在香港一家医院工作。在那里,她遇到并嫁给西医曹培清,两人后来定居澳洲。2008年曹培清去世后,她与独子在悉尼生活。2012年6月,母子二人最后一次来到珠海参观,纪念列祖列宗,并拜访家族亲友。2004年,她向香洲教育促进会捐款六万元人民币。她还向唐家湾中学捐款六万港元,建设图书馆。为了表彰她对唐家湾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贡献,她获评为荣誉市民。
唐绍仪喜好奢华的生活方式,热爱古董、青铜器和瓷器。他在上海和几个城市留下了宽敞的宅院,在唐家湾也有几处房产。
他最伟大的遗产是留给家乡的宏伟园林,现在被称为共乐园。这座园子占地四万平方米(六亩),是唐家湾最知名的旅游地。园里有千株树木,包括三百种来自韩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的树种,都是唐绍仪旅行后带回来的。1910年,他买下了这片房产。1914年和1921年,他将一座小山(P144-145)
周日午餐时分,我们在一家喧闹的香港餐馆就餐,岳母大人正在描述老家唐家湾在战争年代的故事。唐家湾是广东珠海的一部分。“那些‘萝卜头’(日本兵)每天下午都在露天地儿洗澡。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趴在墙头偷看他们。他们光着身子的时候,看上去也没那么吓人。”她想了一会,继续说,“我们的邻居就是个大人物,你晓得吗?唐绍仪家就在我们隔壁。他可是唐家湾的众多大人物之一。我们小孩子经常在他家的大花园里玩,园子里有树、有小山,还有个池塘。村里其他地方可没这些。”尽管已经在中国生活多年,我必须承认从没听说过唐绍仪,这难免让我感到有点尴尬。回家以后,我在网上查到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一位杰出的外交官,后来曾担任家乡香山县的县长。1938年去世后,他将自己的私人官邸赠予家乡,这就是我岳母儿时能在他家的园子里玩耍的原因。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
再进行了一些深入调查之后,我发现当她谈到唐家湾——一个由数条村庄组成的城镇,其中一部分当时被称为香山县(今中山市)——的那些著名人物时,并没有夸大其词。香山县的一部分现在已被称为中山,这个地处中国偏远一隅,远离北京政府和上海这样的商业大都市的小县城,诞生了第一位带领一百二十名中国孩子赴美求学的人、第一位学习西医的中国医生、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中国水师的首批提督之一、中国现代零售行业的创始人,以及晚清和民国初年几位重要的商业领袖。
感谢岳母大人为这本书提供灵感,我选择了十二位最杰出的香山之子编入此书。我问自己,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这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为何会诞生这么多杰出人物,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如此伟大而深刻的印记?是什么社会及历史事件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些人又是如何从落后的农村走进北京和上海的政府机构、银行和大学的呢?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挑战?
1949年,与许多香山居民一样,岳母与母亲和两位兄长之一离开了唐家湾。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到了香港。边境线封锁了,她无法返回家乡。但是,她从未忘记那里的朋友和同学,并尽力和他们保持联系。1980年8月,邓小平宣布成立珠海经济特区,唐家湾也被纳入特区之内。1985年,在家人陪同下,岳母回到了家乡。这也是她自1949年离开后,首次回到唐家湾。所见所闻让她大吃一惊:许多居民都不会说粤语,而是说普通话。他们大多是在经济特区新机遇的吸引下,来自四川、江西和其他省份的移民。大量人口的涌入彻底地改变了这个小城镇的面貌。原先的玉米地和足球场已经盖上崭新的房屋和商店。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岳母却愈来愈有家的感觉。
她和老同学见面,用只有在村子里才说的广东方言和朋友交谈。我们找到了她出生和长大的房子,丝毫未变。从庭院和高屋顶吹来的过堂风比吹电风扇更让人觉得凉爽。她可以沿着窄巷走到唐绍仪出生的房间,只需五分钟就能走进唐家花园。这里是她曾经和小朋友们玩耍的地方,现在被称为“共乐园”。景色和她小时候在此嬉戏时一模一样:大片长满树的花园,小小的山坡,传统的凉亭、湖泊,还有唐绍仪和家人住过的房子。其中一间已经成为介绍他生平的纪念馆。那里的图片展现了他卓越的人生,有1912年就任总理时和孙中山先生站在一起的照片、会见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和罗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等美国朋友的照片,还有在唐家湾的家中设宴款待中国艺术和政界精英人物的照片。
岳母还带我们去了老电影院和文化中心。中心的礼堂悬挂着她谈及的村中著名子弟的照片。这是我第一次把他们的面孔和名字对应起来——这是一群自信、颇有建树的人。他们皮肤光洁,像是从事室内工作的人,而不像农夫或渔民。他们当中许多人都姓“唐”,和我岳母一样;唐家湾的意思就是“唐氏家族的海湾”。
我查阅了唐绍仪的生平。1874年,十二岁的唐绍仪是赴美留学的四十名学生之一。他住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Spring field,Massachusetts)的一户人家里,以优异成绩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Connecticut)一所高中毕业,随即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sity)学习。他在那里仅学习了一年,就和其他学生一起被政府召回;政府害怕他们被“西化”,而失去了“中国性”。
唐绍仪在美国七年的留学经历使他回国之后颇具竞争力。他能说流利的英文,具有同乡们少有的西方知识和生活经历。19世纪80年代,中国处在殖民列强的攻击下,外国公司迫不及待地利用中国丰富的资源和产品,而赢弱的清政府毫无抵抗能力。
像唐绍仪这样的人物对政府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被派往朝鲜,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外交官生涯。
我发现自己向外界介绍的内容,其实正是著名的香山之子的成功秘诀。他们都背井离乡,有人去了澳门和香港,有人远赴美国、英国、澳洲和日本。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和唐绍仪一样获得技术和知识,并带回祖国。他们勇往直前、雄心勃勃、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的成就。所有人都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做出重要贡献,帮助中国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逐步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书名中我们用了“香山”二字,这是唐家湾所属县的县名。在香山最著名的子孙——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香山改名为中山县,并沿用至今。不过,在本书中我们会使用主人公们所在年代的名称。
让我们从容闳的故事开始吧。他是一位先驱者,是最早赴美读书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从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毕业的中国人。正是他构想出将中国学生派往美国,像他一样在美国留学的项目。一百二十名中国学子这样做了,其中包括唐绍仪。容闳正是第二个唐氏王朝的奠基者。
在此感谢澳门基金会对本书的支持。澳门基金会对本书的调研和写作给予了极大帮助。